鸟儿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和特点

鸟儿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和特点,第1张

鸟儿有趣的现象和特点如下:

1鸟儿的飞行能力

鸟儿具有出色的飞行能力,是地球上唯一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它们的骨骼轻巧且中空,翼展广阔,羽毛具有空气动力学设计,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自由翱翔、飞行迅捷。

2鸟儿的迁徙行为

许多鸟儿具有迁徙的行为,这是它们根据季节性资源分布和气候条件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这种迁徙行为令人惊叹,它们能够准确地识别方向并找到迁徙路线,有时甚至可以跨越大洲。

3鸟儿的鸣叫与鸟语沟通

鸟儿通过鸣叫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每种鸟儿都有独特的鸣叫声。鸣叫可以用来警示领地、配偶选择、求偶、建立社会等。鸟儿的鸣叫声音多样,有些鸟类还可以模仿其他鸟儿的声音甚至是人类的语言。

4鸟儿的求偶行为和繁殖策略

鸟儿在求偶与繁殖过程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行为。它们会用独特的舞蹈、美丽的羽毛展示、复杂的鸣叫等方式吸引异性。不同种类的鸟儿还有不同的巢筑和繁殖习惯,有的会选择团体繁殖,有的则会一对一地进行繁殖。

5鸟儿的智能与学习能力

鸟儿普遍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并展现出出人意料的学习能力。例如,许多鸟类能够通过观察其他鸟类或学习经验来获得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鸟类还能够使用工具,如使用石块敲打贝壳等。

6鸟儿的群居和社交行为

鸟儿通常会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形成庞大的鸟群。这种群居有助于提高鸟儿的求生能力和繁殖成功率,并能够更好地防范天敌。在群居中,鸟类之间还会进行社交行为,如互相拣毛、共同觅食等。

知识拓展:

鸟儿拥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现象,包括出色的飞行能力、迁徙行为、鸣叫与鸟语沟通、求偶行为和繁殖策略、智能与学习能力,以及群居和社交行为。这些特点使得鸟儿成为了令人着迷的生物,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公山胡鸟学名黑喉噪鹛,黑喉噪鹛雌雄羽色相似。额基、眼先、眼周、颊、颏和喉概为绒黑色,额基黑斑上面紧接一白斑,其后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外眼后有一大块白斑(除海南亚种),颈侧橄榄灰色或棕褐色。

背、肩等其余上体指名亚种橄榄灰沾绿,滇西亚种橄榄褐色沾棕,海南亚种后颈至上背棕褐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灰色或银灰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

尾暗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色端斑,越往外侧尾羽黑色端斑越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

扩展资料:

习性: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多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群间个体通过叫声保持联系,社群行为极强,当被冲散后很快又通过叫声聚集在一起。

鸟群中如有一只被打伤,其余鸟并不马上逃走,如受伤鸟被捉住发出惊叫,其他鸟似有前来抢救之势。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

除在树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跃活动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来跳去,一面扇动着两翅,一面点头,跳一会,又起劲鸣叫,尤其是早晚和早春,这种活动较为频繁。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就是上一次去陕西省一个县城的山里,那是个道教圣地,然后叫白云山,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道教的一些东西,所以觉得还挺新奇的。

我们当时开车到了下边儿的一个广场,然后得走路上去。刚开始就是一个特别长的台阶,然后走着也特别累,当地人说那叫神路,然后也就是寓意着步步高升,三百六十五个台阶,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好的意思。 

然后继续向上走,会经过头天门,二天门,三天,然后到一个特别大的庙里。那个庙具体也不知道叫啥,但是人特别多,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庙会,所以特别挤,大家把自己买的香火全都放在那个火炉里烧,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好的未来。

然后我在那里也遇到了很多信道的人,他们特别虔诚的坐在真武大帝的佛像前,不停的跪拜,不停的祈祷,然后抽签,找道士给他们讲签,整个过程都显得特别的拥挤,当时觉得这就是信教的魔力吧。 

其实我们很少去这种有佛教或者是道教的这种地方去旅游,因为全家人都不信教。这次去白云山也纯属是因为想去看一看那里的风景,但是看到了很多信教的人,就深有感触,因为他们是真的相信他们所信仰的那个神明。 

我觉得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从山底到山顶的过程其实挺艰难的,因为要一直爬楼梯,然后还要在每个庙上不停地跪拜。但是看到了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景色,那里的风景其实还挺壮观的,也体会了一下道教的魅力,我觉得这样的旅行还是蛮有意义的。

这只是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又名娇凤,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性情活泼且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最喜欢的宠物鸟之一,野生种群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别名娇凤、彩凤、阿苏儿、鹦哥

拉丁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

英文名称Budgerigar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且有黑色条纹,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头部呈圆,喙部有钩曲,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虎皮鹦鹉腿部比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树、攀物。

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虎皮鹦鹉平均寿命是7年。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成鸟头顶较圆平,嘴壳甚强大,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而得名虎皮鹦鹉。足趾为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适宜在枝头攀缘。更适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长,中央尾羽延长如箭。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雄性蜡膜呈青蓝色,雌鸟蜡膜为肉褐色。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无光泽。足趾浅肉色。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新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虎皮鹦鹉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少数分布。

它是国家2级保护动物,雄性鼻部呈淡蓝色,雌性呈肉白色。十分可爱。

它们平均寿命7年。

一般成长到3个月左右即可繁殖,大概分淡蓝色,绿色,蓝色,白色,**,杂色等。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属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他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他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无阶级之分,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后才前往觅食,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巢休息过夜;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它他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他们大多前往牛羊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通常整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他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全。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聚集2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

虎皮鹦鹉人工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不能用竹笼,要用金属笼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

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饲料,平时应以谷子、稗子、小米或鸡蛋小米为主,每天应喂点青菜,牡蛎粉或骨粉作为常备饲料(也可在笼内放一个整块的墨鱼骨任其啄取)。

生长繁殖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

目前国内饲养及玩赏的虎皮,均为人工饲养下繁殖的笼养鸟,其体质均有减弱。故饲养者宜选择体躯宽长,体态丰满,精力充沛的个体进行饲养繁殖,有利日后种群复壮。野生虎皮鹦鹉喜结群生活,以植物种子及果实为主食,营巢于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产卵4—7枚。卵呈椭圆形,卵壳为纯白色。在人工饲养中的虎皮鹦鹉、由于嘴壳坚硬,足趾与利嘴配合攀缘灵活,非常善于拆毁笼舍,故宜用较坚固的房舍及金属网围筑适宜的笼舍饲养。冬季室温应保持在5~10℃。

我国南方城市,冬季气温不低于0℃,可利用露天笼舍饲养繁殖虎皮鹦鹉。家庭中少量饲养,可选用适宜的箱笼,饲养及繁殖效果甚佳。笼舍内需设置足够的栖架,供其攀跃和栖息,笼内地面或笼底部垫细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饲养室需通风良好,光照宜长。大量群饲的虎皮鹦鹉,饮水量很大,又因此鸟常在饮水的同时排粪,常易污染其饮水,所以最好采用家禽使用的自动饮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饮水清洁。

饲料混合比例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苏籽1份。这种混合的粒料,适于饲喂多种小型鹦鹉,另外加喂矿物质饲料,如墨鱼骨、贝壳等。人工饲养的虎皮鹦鹉、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巢穴内产卵孵化、若巢中光线过强,则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给的人工巢箱,由内外两个巢室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笼舍的巢口,内、外室间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内巢室垫锯末或细砂,是雌鸟产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参考尺寸为,内外巢室各为16厘米(长)×16厘米(宽)×16厘米(高);巢口直径5~6厘米,巢口下缘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饲养虎皮鹦鹉,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气候炎热,连续坐巢孵卵不但影响亲鸟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雏率也明显下降,幼鸟体质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将饲养笼内的巢箱取出,进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后再将巢箱挂入笼舍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间,虎皮鹦鹉可产卵孵化育雏3~4巢;每巢产卵4~7枚,最多达10枚,卵壳纯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雏鸟留巢34~38天,约40日龄开始独立生活。幼鸟在6~8个月性成熟,并开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龄为1~5岁。

在南方饲养虎皮鹦鹉,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温度过高,还是建议不要让亲鸟抱窝。

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开始发情、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种群现状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价格便宜,顽皮可爱,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才会如此的普遍。

虎皮鹦鹉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主要从体羽的颜色上区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波纹型虎皮鹦鹉国内饲养的虎皮鹦鹉基本属于这一类。体羽颜色斑纹近似原种,有蓝、黄、绿等色,上体布满黑色横纹斑。

2.淡色型虎皮鹦鹉可分为上体**,腹部绿色和上体白色,腹部蓝色两个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点(也有一些没有)。

3.玉头型虎皮鹦鹉一种头部白色,其他部位体色均为淡蓝色;另一种头部为**,其它部位体羽均为绿色两个品系。

4.白化型虎皮鹦鹉全身羽毛为洁白色,眼睛为红色,称为白红眼虎皮鹦鹉。还有一种体羽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块斑,称为云斑虎皮鹦鹉。

5.黄化型虎皮鹦鹉全身体羽为**,眼睛为红色,称为黄红眼虎皮鹦鹉。

公母分辨虎皮幼鸟公母分辨方法 :

公鸟:蜡膜全部呈现桃红色

母鸟:鼻孔周围呈现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龄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蜡膜颜色为桃红色或蓝色

母鸟:鼻孔周围为蓝色 外边是比较淡的蓝色

虎皮成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蓝色 有的蜡膜是桃红色

母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白色 有的蜡膜皱皱巴巴 呈现茶褐色(那表示母鸟处于发情期)

驯养方法

方法一:定期的接触训练,这种方法是需要耐心的。这个方法包括时常与你的虎皮鹦鹉讲话、用轻柔的语气使它们能够镇定下来。慢慢地将你的手放进笼内,直到鸟儿定住不乱跑为止。在前面几次不应该激动地将手伸进去抓它们或移到它们的面前。给他们一些时间去习惯你的手。当它停止害怕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将你的手指移近到它的腹部,像栖木一般,看看他们会不会站上来。在你的手指轻轻碰它的腹部时,记得要说“上来“。当你要让他们回去笼子及栖木上时,则应该说“下去”。当它在你的手上时,与他持续地保持说话。在你将它第一次拿出笼子时,不应该太急切。这些初期的训练,应该将训练的时间尽量短些。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将时间给拉长,最后你就可以有一只相信你的虎皮鹦鹉朋友了! 方法二:让它们有自己的时间 在它们刚到家里的那几天,不要试着用手去碰触它们。给它们一些时间去习惯新环境跟新家,将笼子放在你常会在的地方。需要对它们付出许多的时间,试着去跟它们说话,且只有在换水或新鲜食物时才将手靠近笼子。尽量鸟儿们能够了解到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它们好,并且不是试着要伤害它们的。这种方法,要让它们愿意出来到你身边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你可以藉由摆在笼外的壳子或鸟点心引诱它们,引诱它们出来。或者是将这些贿赂品放在你的手上,在笼子内或外来引诱它。最后他会觉的相信你,并且成为你的朋友。 方法三:重复地抓和放。将虎皮鹦鹉拿到另一间没有笼子的房间。重复地抓它跟释放它,虎皮鹦鹉很快就会了解到你不会伤害它。持续这个训练约个半到一个小时,然后将它带回它的笼子、并且与他说话一会儿。 方法四:Melanie的激烈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很小心地去做,当你手握一只虎皮时,要确定你的手没有握得太紧,否则可能会造成鸟儿窒息。而虽然有些虎皮因此方法被驯服了,可是仍有许多的虎皮对这方法没有好的反应,甚至会变得以后更难以取得它们的信任。 “将一只刚买来的虎皮用手抓好,要注意它会试着去咬你的手指。如果你没有开车的话,就一路握着它的身体回家。或者是每次握它握半个小时,第一天最少要五次,不要让它逃脱。如果有咬人的动作,就将它的嘴给抓住。这个方法可以使它们咬人时不会力气太大,并且也不会想要逃脱。

椋鸟,百万只齐飞,队形飘忽不定,像空中漂浮的一片云雾,轻盈剔透,变幻莫测。

空中起伏盘旋的椋鸟,没有固定队形,随意改变飞行方向,却能保持鸟群整体不分散,没有一只鸟儿掉队。聚集在一起的鸟群像一只鸟儿一样灵活,天空是它自由翱翔的舞台。

黄昏时分,成千上万只椋鸟在空中集合,多次变换队形飞舞。在空中完成半个小时的飞行表演后,群鸟才解散回家休息。群飞的鸟儿不仅展现了曼妙舞姿,更是炫耀了速度与灵动。如果有猎鹰之类的猛禽来捕猎,鸟群会及时转弯躲避捕猎者,动作敏捷却能保持队形不分散。猎鹰没法冲散鸟群,只能铩羽而归。

集体飞翔

丹麦沿海湿地,春天的椋鸟群超过了100万只。傍晚群飞时,遮天蔽日,当地人把它们叫做“黑太阳”。

单只椋鸟融入集体,组成了整体的鸟群。集体赐予我力量,跟集体在一起,安全强大有保障。成千上万双眼睛和耳朵一起寻找食物,还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不怀好意的捕猎者。单身是危险的,独自飞行的椋鸟很容易被猛禽追捕,但跟集体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只要不落单,猛禽捉不到。集合成群之后的难题是,怎样跟集体保持同步运行呢?

古罗马人相信,椋鸟群得到了神的指示,它们在飞行中被神引导,才能万鸟如一,随心飞行。20世纪初的科学家跟古罗马人差不多,他们在探索鸟儿们的心灵感应,认为只有集体思维保持一致,才能共同行动。

神话的色彩逐年褪去,高速摄像机捕捉到细节,计算机模拟群鸟的飞行,万鸟如一的秘密一步步被解开了。跟神秘力量控制集体的想法完全相反,群鸟齐飞的原理很简单直接:不去理会集体有多大,只要跟随你的左右队友就行。

专业名称叫做:自发的协同动作。每只鸟飞行时,遵守3条规则,1是避免碰撞,2是保持速度一致,3是别人转弯我也转。再具体一点儿,每只鸟只要跟周围7只鸟协调行动,百万只鸟群就能聚而不散。跟你在车辆的洪流中一样,你关注的只是前后左右的车辆,每人都如此,整体交通就能保持运行通畅。

猎鹰冲过来时,鸟儿翻身躲闪时,鸟群中出现从左到右的波动,像层层海浪起伏翻滚。鸟群中的震荡波在受到攻击时出现,整个团队重复同一个动作,传递被攻击的信息。震荡波有2个特点,1是波动由于飞行方向改变而产生,鸟群密度不变。2是波动的速度,比团队本身的飞行速度快。

远看密密麻麻堆在一块儿的鸟群,近看时你会发现鸟儿之间的活动空间不小,每只鸟身前都留有让它转弯的余地。鸟儿闪身躲避猎鹰时,周围的伙伴也跟着侧身躲避,方向变化像海浪一样层层传递,通过整个鸟群。而鸟儿变换动作时,依然保持跟伙伴们的间隔空间,没有挤成一团,也就是说,波动时,鸟群的密度不变。

波浪的起伏速度,比团队本身的飞行速度要快。鸟群里有2个速度,一是群鸟飞行的速度,二是波浪传递速度。群鸟飞行速度为106米/秒,而波浪移动的速度是134米/秒。波速是鸟群发现敌情后作出改变的速度,也是鸟群中传递信息的速度,跟猎鹰冲击鸟群的速度一致(捕猎鸟速为11到15米/秒)。

震荡波只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当鸟群重复侧翻动作时才有震荡波,如果鸟群加速前进的话,我们看不到天空中的波浪起伏。震荡波传递的速度跟2个因素有关,1是间隔距离,2是联动数量。

1、间隔距离

间隔距离有个高大上的名称叫做拓扑距离,是指你跟周围伙伴之间的距离,根据情况而变化,不是一个固定数值。你的注意力覆盖范围随时变化,周围伙伴离你有100米远的话,你的关注范围覆盖到100米。伙伴离你5米,那你的关注范围只有5米。

如果鸟群的密度低,也就是鸟儿之间的间隔距离远的话,震荡波传递的速度会更快。波动速度很有趣,鸟儿并不是挨得越近反应越快,而是相反,传递信息的鸟儿之间的距离越远,波的传递速度越快。跟点燃烽火警告敌情一样,烽火台间隔越远,传递信息的速度越快。

2、联动数量

你在鸟群里,能看到周围15位伙伴的身影,但你不会跟它们都联动。如果你只关注左右2位伙伴的行动,它们转弯你也转,那震动波传递的速度比较慢。如果你关注3位伙伴,波动速度能快一点儿。如果你能关注到周围7位伙伴的行动,它们中有人侧翻,你也侧翻的话,震动波传递的速度会非常快。不过,你跟随联动的伙伴最多也只是7个,再多你就顾不过来了。

7位联动已经足够快了,震荡波传遍400只椋鸟群,只需要05秒的时间。在仰望天空的人眼里,鸟群同时进退,万鸟如一。

小鸟成群飞是不正常的现象,肯定有事情发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森林或者树林里,大量鸟类飞起,小型动物奔走,说明它们之前存在的地方出现了较为凶猛的大型野兽,可以考虑避让。

2、在季节交换时,鸟儿大量飞行是迁徙的表现。

3、本来有一群鸟在地上晒太阳或者做自己的事情,有人惊动了它们,也会突然成群飞起。

4、黄昏或者清晨,鸟儿成群盘旋,只是它们在玩耍或者开宴会。

5、如果你说的鸟是乌鸦、秃鹫等食腐鸟,成群在某地甚至某人身边盘旋,说明这地很快就会有死人或者说经常死人,以及这个人不久于人世或者很快就会有大的足以致命的危险。

6、毫无根据的有一群鸟儿乱飞,可能是磁场紊乱,这可以预示着有灾难即将发生,可能是地震海啸等。

7、有人惊动了它们,鸟类也会突然成群飞起。在树林里,突然大量鸟类飞起,可能是出现了较为凶猛的大型野兽。

当一只猎鹰掠过美国加州傍晚的夜空,椋鸟群聚集成了一种紧密的队形,MELANIE HAIKEN  这是一幕迷人的景象:成千上万只鸟儿成群飞过傍晚的天空,旋转、俯冲,宛若一场高度同步的芭蕾。  当最终降落到树冠的栖息处时,它们色彩斑斓的翅膀拍打形成一阵阵声响。这种行为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绚丽椋鸟群(暂译:a murmuration of starlings)。  这一术语专属于世界上数量最多、适应力最强的鸟类:紫翅椋鸟。紫翅椋鸟原生于英国及欧洲,几百年来,因有意或无意引入,它们已经成为遍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南非等多国的入侵物种。20世纪80年代,一群莎士比亚的狂热粉丝在美国纽约市中央公园放飞了一百只欧洲椋鸟,希望让莎翁笔下的每种鸟儿都能生活在这个地区。  虽然椋鸟令人烦恼,且对当地鸟类构成威胁,但“绚丽椋鸟群”却是令人惊叹的奇观,常常引人驻足观看。

1、这鸟儿的领地行为,也可以叫做领域行为,就是有其他生物入侵鸟儿的领域后,鸟群为了防止后代被伤害,就会采用这种方式驱赶敌人,大多都是猛禽入侵。

2、鸟类的内斗行为,也就是争夺统治权,虽然鸟类自由自在的在天上飞行,但是大的鸟群也有统治阶级。

3、地磁变化,也就是地球的磁场发生了紊乱,导致鸟类无法定位方向,通常地震前夕就会有这种表现。

扩展资料

地震前鸟类的反应:

地震前鸟的反应是成群地飞来飞去,到处鸣叫,并且关在笼子里面的鸟会不停地撞笼子,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去,这些都是地震来临前鸟儿的反应。

对于其它动物来说,就像蛇本身是在冬眠,可是马上要地震的时候,一般都会从洞穴里面游出来。即便是老鼠也会出洞,就算看到猫也不会去躲闪。

所以鸟类乱飞如果伴随着其他动物的异常反应,就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

珍珠鸟。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学名为Poephila guttata,英文名为Zebra Finch),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

斑胸草雀隶属雀形目、梅花鸟科、草雀属,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

扩展资料:

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珍珠鸟栖息于干燥的稀疏林带、灌丛、开阔的农田、草地、盐沼、种植园、公园、庭院等。多成对或集群活动,特别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万只以上的庞大鸟群。

珍珠鸟的雄鸟鸣叫较为频繁,鸣声有单音或单音快速连鸣,连鸣时急促,鸣声不太悦耳动听,但也不使人感到烦噪不安,鸣声不高,鸣叫时鸟头、尾高翘,呈“u”字形,再配上艳丽的羽色,很有观赏价值。雌鸟一般很少鸣唱。

成年雌雄鸟,经常形影不离,相互理羽,接吻,点头,大有夫唱妇随之浓厚情谊。珍珠鸟对饮水和水浴等均不太严格,它还可以长时间不饮水,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得生理活动必需的水分。

-珍珠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49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