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我家在焦作市,在焦作市有两种方言,一种是偏河南话,一种是焦作土话。我家里是焦作本地人,但是父母讲的是河南话。我说一下,讲焦作土话的觉得讲河南话的是外地人,所以我跟朋友讲的都是土话,跟父母讲的是河南话,是真的尴尬,接朋友电话都在家躲来躲去的,在外接父母电话也一样。我在郑州上大学,在这里挺好,不用避讳。。
河南古称中原,有曾经的鼎盛和繁华,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的河南人,河南北边由于和山东挨着,所以他们的方言和山东话有一些相近,但是河南南边比如南阳和信阳,就有些湖北话的意思融入到里边。
河南话属于中原语系,虽然都比较好懂,但是也有比较难理解的,比如焦作话,另外还有和湖北挨着的信阳话,如果再分下去的话,我觉得最难懂的应该是焦作话。
焦作话更像是山西南方一带的方言,北方很少见的短促入声调,在这里就很普通,明朝时曾有过一次洞县大移民,使得当处所言系统中融入了大量的晋语元素,再加上太行山天然险峻的地势,与外界交通不便,是以便逐步的独成一派了。焦作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名市,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很多人说焦作话几乎理解不了,那是因为这里的方言中包含着许多古文字,本身就极为罕见,除了在一些古书中基本见不到了。
还有其他一句有味道叫骂:咦,你个鳖孙。
还有河南人都爱说的:中
在河南话中,也有一些地域的分别。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为中原官话区。
中原官话,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河南话的味道。
其中河南有三个地方的方言,和中原官话有点差异。
最难懂的,就是林州话了。
林州、安阳、鹤壁这一豫北区,就是上图红色区域,当地的方言,受晋语影响,再加上这这一片比较封闭,著名的红旗渠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就在这个区域,保留下来晋语的味道。
举个例子就能知道林州话的神奇之处的。
除了林州话,河南话中和中原官话有较大区别的,就是信阳话了。
信阳地区,因为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方言也有点湖北话的味道。
信阳话不仅语速快,还好、坏不分。
对于大部分河南人来说,信阳话也是比较特殊的。
焦作各县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话的基础上,与山西方言相互影响而来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区也几乎变成无人区,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就近将山西居民迁到这里垦殖,恢复农业生产。洪武年间,三次将山西平阳府的民众迁居到此,并以河内为中心,设置怀庆府,下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原武、阳武后来于民国合并成原阳县。河内县,在清代考中的进士人数在河南省排名第二,仅次于开封。这些移民带来了山西口音。
有三大方言,最难听懂的是:林州、信阳、焦作这三个地方的话,众所周知,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方言,而即使同省不同城它们之间的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方言不仅是地方特色,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承,而文化底蕴丰厚的河南更是拥有多种方言,而其中三大方言被统称为豫话,这三大语言非本地人是很难听懂的,而且他们之间的语言差异也是相当的大,各有各的特色。
这三大方言分别有三大类型,第一种便是河南最常见听到的方言——中原官话,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河南话,这类方言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在使用。第二种便是邯新片的晋语,这类方言一般出现在河南的豫北地区,比如安阳一带就是说的这种方言。第三种是黄孝片的江淮官话,但是说这种方言的只是少部分,一般出现在豫南地区,比如信阳的光山县一带说这种方言的就要多一些。
河南话除了中原官话外人能听懂一点儿以外,其他地方的方言犹如说外语,没有在那个地方生活过,可以说是几乎听不懂。首先我们就先说最难听懂的焦作方言,其实焦作方言不是难听懂,而是根本就听不懂,说的直白一点儿就是只要你不是焦作人,那你就听不懂焦作话,哪怕你就是河南人,而紧邻焦作的山西也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所以焦作话在河南号称第一方言,没第二个地方敢称第一方言。
然后就是信阳方言,其实信阳方言的特色就是融入了很多方言合成的,信阳这个地方即处于三省交界的地方,又有很多闽赣客家人,因此他们说的方言或多或少还融入了闽赣客家话,因此听起来根本就听懂。最后就是林州的方言,说起林州方言,笔者的印象就是快,就像说的话是借的,着急还一样,而且口音相当重,林州也是三界地方,紧邻河北、山西两地,但是林州方言却和任何地方都没关系,完全属于自创型,所以外人绝对是完全听不懂的。
焦作独有的不多,但是每个县里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博爱的民谚:吃馍馍不熟,喝水水不开,吃个苹果还老酸酸。
这个“老”字也算是焦作特产了,其他地方都不怎么说“老”字的。
修武县有一个奇怪的民俗,过年串亲戚的时候,都要带上一小袋米,不知道什么意思,带的都不很多,只有一把米或者再多一点,可能表示祝福的意思吧,也是焦作特有的习俗。
武陟县有句俗话,是“牛是好牛,就是不会拐弯”,是用武陟土话说的……
沁阳有句俗语:“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后来居然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广告。。。。
温县有句民谚是:“喝喝陈沟水,都能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个是说温县陈家沟习武太极拳成风的。
我一下子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看我写这么多的辛苦上,把分给我吧。
焦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古时被称为:怀州。又因离洛阳较近,所以焦作历来被看作是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史书记在公元220年,汉献帝让位于魏王曹丕后,汉献帝被奉为了“山阳公”的称号。因此,山阳也变成了焦作的一个代名词。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今的焦作市墙北、墙南一带还有古山阳城的遗址痕迹。
说到正题 ,焦作方言是隶属于中原官话区的,而中原官话区又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按道理来讲焦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为什么焦作各县方言讲起来,不是焦作本地人的话,甚至连很多河南人都很难听得懂。从地理因素来说,由于焦作地区与山西省南部接壤;习俗与山西的习俗相近;从历史因素来说,由于明代的那次洪洞县大移民,使得焦作方言中融入了大量的山西南部方言腔调的成分。
在北方方言系中大多语调并没有短促的入声调,但少数北方方言中有入声调。最为明显的就当属焦作地区的方言,尤其是以沁阳地区方言和博爱地区方言为代表的焦作方言入声调尤为突出。
有个笑话,就可以说明焦作方言的一些特点。在这段笑话里,加粗字为正常话,括号内为焦作方言的意思(编者注):一烧包(焦作方言:暴发户)回到家中,进屋见着他大伯(焦作方言:音掰)。他大伯问他:“多旦(焦作方言:什么时候)回来的?”他答:“昨晚上。”他大伯抬手给了他一耳光:“昨(坐)晚(碗)上,你还坐锅上哩,到底是多旦?”“夜个黑。”又问:“吃饭了没有?”他答:“刚吃过。”又是一巴掌:“刚吃过(锅),你还刚吃完(碗)哩。”烧包搔了搔头,答道:“将吃罢。”
这个笑话如果是用普通话来念,就是一个寻常的日常对话。但是如果用焦作方言来念,却能让人笑破肚皮。在焦作方言中,“昨天”的“昨”音和“坐下”的“坐”音,“过去”的“过”音和“锅盖”的“锅”音,发音基本是相同的。如果是一个不了解焦作方言的人,就会闹出不少笑话来,就像那个“烧包”一样,莫名其妙地白白挨了他大伯的两记耳光。
焦作历史悠外,人民勤劳朴实。为焦作点个赞。
河南方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汉语分类,在岳云鹏相声中被称为“豫语”,不仅是河南省,附近的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等几个省也说河南话,但是,使用如此广泛的河南方言,在河南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使用,比如焦作,河南省其他地方的人来到焦作,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方言和其他地方的方言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在焦作还是在河南其他地方,他们的方言都属于河南话,河南方言的核心是中原官话,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汉语的整体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普通话在全国普及,许多年轻人使用普通话交流,使用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流行的河南方言其实是郑州地区的方言,不是正式的河南方言
焦作方言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特点,不仅受到河南方言的影响,还参考了山西方言的很多发音,焦作方言是怎样形成的?
先说地势,焦作三面环抱,西面、北面千仞太行隔,南面黄河隔,这种相对封闭的地势特点,阻挡了周边其他地区语言的侵入,使焦作方言保持了独立性,受河南方言的影响较小
焦作方言比河南方言更古老,全国各地如四川话、闽南语、苏南“吴农软语”中都有焦作方言的影子,另外,由于自古以来与外界的语言交流较少,焦作方言千百年来的变化比较小,我们所听到的焦作方言与几千年前的差距并不大
另一个是明朝有名的迁民,由于北宋末至明初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包括焦作在内的河南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当时很多山西人移居到中原地区,都在洪洞县登记,所以山西洪洞县是很多中原人的故乡,焦作人也不例外,因此,现在的焦作方言保留了很多山西方言的发音特点,这也是焦作方言不同于一般河南方言的原因之一,现在焦作方言和河南省大部分地方的方言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周口、商丘、郑州这样的河南省很多地方,听焦作方言都是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