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话就想吵架这种人是不是一种病

一说话就想吵架这种人是不是一种病,第1张

这个不是病,可能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或者经历的一些事情,没有放下,一直压在心里。导致容易情绪化,容易发怒。

这个我个人建议,多出去走走。或者跑步,出汗,消除内火。要懂得泄压,不要有压抑感。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智慧。好好说话,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鱼得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好好说话,话不投机就是吵,最后不欢而散。

一、我们为什么无法好好说话

我们从小读书、长大参加工作,脑子里灌输最多的观念就是:对与错、好与坏、义务与责任、评判与要求、抱怨与指责、惩罚与奖励等。我们从未被灌输过需求,也并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也通常会引用这些概念作为谈话的依据,而忽略真正的谈话目的是满足双方的需求。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与错)

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就是坏孩子    (好与坏)

要媳妇是干什么?要老公有什么用  (义务与责任)

他这个人很笨                    (评论与要求)

你这个人很无聊                  (抱怨与指责)

你不乖乖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惩罚与奖励)

谈话的一方通常会带着评论、抱怨、指责去与另一方对话,当另一方由于不被尊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开始抵触,随后争吵就开始了,即使在工作中,员工迫于领导的权威没有出声,并不代表他被尊重的需求消失了,只是被压制了而已,这种需求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爆发,如每个员工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突然辞职,许多人看着好像是突然,但也许是这个员工多次自尊被伤后爆发的结果。

二、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说话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包含谈话的双方,这个需求包含两个方面:

提供信息和知识、增进共鸣和了解、唤起行动

被尊重、被认可、被平等相待

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好好说话?

梁秋实说:“说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古人云:”话到嘴边咽半句“就是思考说话的主题、层次和头尾的结果。具体而言好好说话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1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灵性导师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在描述事实时,不带评论的描述也是描述的最高形式。

2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清楚的叙述感受,不解读他人的行为,不要暗示对方的责任、不要企图让对方自责,因为这些都会激起对方的自我保护,从而引起争吵。

3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提出你希望别人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正向语言更倾向于请求,负向语言倾向于命令或要求。

4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要求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想要操控对方。警惕使用“必须”、“应该”等词语。

不带评论、不带指责、正向语言、请求协助都是要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满足对方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只有这样,谈话的需求才能真正被满足。

体会一下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案例

男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烦心,回到家里在饭桌上板着脸一言不发

通常的沟通方式

女人看见后,挺不高兴地说:“我一天累死累活,忙里忙外容易吗,回到家里还要看你的脸色(指责),你对我有什么意见直接说吧(操控)。”男人心里正烦,于是没好气的来一句:”你有病哇。于是一场争吵开始了。

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

女人

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老公,今天你饭桌上一言不发,脸色也不好

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我感觉家里的气氛有点压抑

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我们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到了家里我希望咱们全家能开开心心的

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你看你能不能说一下,你今天怎么了

男人

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我在思考工作的事情

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没什么大事,你别担心

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我一会儿想一个人静静

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你和孩子一会儿不要来打扰我

四、好好说话要警惕陷入以下误区

即使了解了好好说话的方法,我们通常也会因为陷入以下误区而导致争吵。

概念混淆的误区

李笑来说:概念是一切认知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我们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正确的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思考,从而正确地行动。

1、 混淆了想象与事实

单看想象和事实,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很好区分啊,但实际生活中,不一小心就会混淆。并且由此而引发争吵。比如上例中女人所说的:“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就是想象,男人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家里,女人想象男人的情绪是对她有意见,并且将想象当作事实,由此引发了一场争吵。

2、 混淆了评论与事实

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情况,而评论却是主观的判断。这两个概念也经常会混淆。例如:丈夫陪妻子逛街逛累了,走了一下午都没买到合适的衣服,于是就有点不耐烦,脱口而出:“你可真难伺候,买件衣服有那么难么。”这个“难伺候”就是丈夫给妻子的评论,妻子被贴了“标签”以后。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不满,于是开始了与丈夫的对抗,一场争吵开始了。

3、混淆了操控与要求

比如:某公司的老板,为了让员工在低薪的情况下也能努力工作,在公司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假装高逼格的公司都死掉了》(文章的意思是那些假装高逼格的公司因为薪酬福利待遇太好倒闭了),并且在公司会议上跟员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最贵的员工,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工作的员工。”本来他想通过这样的沟通,操控员工的思想,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员工当时没有与公司领导争吵,但是随后多名重要的员工开始用脚投票,陆陆续续离职,表达了对公司操控自己思想的不满。

自说自话的误区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只嘴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卡耐基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乐于倾听的人“。艾默生说:”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由此可见,听非常重要,但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只顾说而忽略听。正如“鸡同鸭”。

甲:你去哪儿了

乙:我刚吃了饭

这个例子中,甲和乙都在自说自话,根本不存在沟通。

人为设定标准

说话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那个好那个坏 ,而是为了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况且生活中许多事情本来就很难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直接指出对方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很容易引起对方防御性反击,最后大家不欢而散。比如有人喜欢给别人做形象指导“你这样穿不对,你那样穿不好”。很容易引起不满,甚至是一场争吵。

道德挟持的误区

道德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桥梁,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不能以道德挟持别人的行为。比如,甲在地铁上看见有人随便扔瓜子壳,于是上去阻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企图通过压制对方来达到不让对方乱扔垃圾的目的,哪知激起对方的防卫心理,对方不不仅不理甲方的要求,还与甲展开了一场争吵:”关你什么事,多管闲事“。

胁迫惩罚的误区

在说话时,通过提出惩罚,使对方害怕,而达到沟通目的。这样对方即使满足你的需求,也是在压制了自己被平等对待和尊重的需求后被迫做出的让步,因此,很容易将不满堆积起来,引起日后的爆发。比如:‘你再这样,你相信不相信我会揍你’,对方也许会说以后不了,也许会出于自尊回应:“好啊,我看到底谁揍谁”,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以上所有误区看着简单,只有经常刻意练习才能避免。

有一句话说的好:“说话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以及对方听完后理解了什么”。

多听少说,有不同意见婉转地表达,千万别争,一争就吵架,我以前跟你一样。跟自己利益和感情无关地事,你只管哼,哈,好,噢,知道了,你说是马就是马,你说是驴就是驴,如果忍不住想纠正她,而且自己肯定是对的,只表达一次意见,听了听,不听拉倒,清者自清。如果你的正确率较高,她会仰慕你。但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你争不过,最后还吵架,还得认错,还得哄她开心。无关痛痒,就当她自言自语,没听到。矛盾自然少了,感情自然深了

可能你们两个没有共同的话题,所以导致你们两个一见面就吵架,同时也说明你们的脾气非常的暴躁,可能互相看不惯对方,所以双方就只有相互伤害,还有你们两个可能对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有时候得不到满足也会做出这种举动,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对待女人还是不能来硬的,女人耳朵根子软,所以多说两句好话,就什么问题都解决,没有必要伤害自己的老婆,凡事还是多理解,多替对方想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99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