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南方言很杂,甚至村镇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为什么?

有人说湖南方言很杂,甚至村镇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为什么?,第1张

另外,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年,虽从未间断,但所历朝代、大小分制众多。这种文化与分封诸侯等因素,导致了文化或语言上的一些互通不畅。因此,形成了当前我国的省与省、巿与市、村屯与村屯之间方言各不相同的现象。

但无论方言如何不同,各民族语言如何不同,但中文(汉语)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 历史 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我们当今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趣的中国方言。

我是湖南邵阳人,我们村就是这么奇葩的一个村,一个村有两种方言,新化方言和邵阳方言,而且两种方言的差别还非常大,说新化方言的人和说邵阳方言的人初次打交道,两人不用普通话是完全没法交流的。

我是湖南邵阳新邵县的,我们县是1952年成立的,是由当时的新化县和邵阳县两个县各拿出一部分来组建成新邵县。邵阳县属于邵阳市,新化县属于娄底市,我们新邵县成立后属于邵阳市,因为新邵县大部分是邵阳县的,新邵县划分11个镇和4个乡,龙溪铺镇、坪上镇、迎光乡、大新乡属于之前新化县,其他镇都是属于之前邵阳县的。

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镇,那就是我们巨口铺镇,这个镇是之前邵阳和新化的边界,所以我们巨口铺镇有讲邵阳方言的和讲新化方言的。我们草鞋铺村是讲新化方言,我们村过去800米的马落桥村讲的是邵阳方言,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一群小朋友经常和马落桥村的小朋友吵架,他们会骂我们“新化佬,吃茅草”。

读高中后去了县城一中,我们县一中是湖南省重点高中,除了县城的学生,其他地方学生,必须是班上前三名才有可能考上一中,等于一个学校只有10个人能考上一中,一个镇差不多也就20个人能考上一中。所以上了一中后,发现学校90%的同学都是讲邵阳话的,我们讲新化方言的成了另类一样。

所以那时读高中,同学们经常学我说话,觉得我们新化方言很有趣,让我叫他们说新化方言。刚开始我听他们的邵阳话也是听不太懂,更要命的是我们化学老师讲课时也是用邵阳方言讲,我听了都是懵懵懂懂的。大概是一个月后,我也就基本能听懂所有邵阳方言了,可是同学们却没有我这么聪明伶俐,我的新化方言他们始终都是听不懂,导致每次和他们说话我很纠结,我将普通话吧他们会说我装,讲新化话他们又听不明白,于是我只能学他们说邵阳话。

如果说起我们邵阳最奇葩的,那肯定是网上有名的邵阳北站高铁站,邵阳目前有三座高铁站,分别是邵阳北站、邵阳南站、邵阳西站。邵阳北站是邵阳建的第一座高铁站,为什么说它奇葩呢?因为它离邵阳市中心有70多公里,它建在我们新邵境内的坪上镇,但是离我们镇距离还挺远的,而且交通不方便,我们那里没有到高铁站的车,去坐高铁还必须先坐车到市客运站,而衡阳东高铁站离我们邵阳市中心也大概是70多公里,于是很多人会选择去衡阳坐高铁。邵阳北站对于邵阳人来说毫无意义,在大家的一片声讨中才又迎来了邵阳南高铁站,如今的邵阳北站每天冷冷清清。

造成这种多方言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地理位置原因

第二,战乱原因

由于战乱,百姓先后经历多次迁徙,由于每次迁徙来源不一样,时代不一样,说的话不一样,由于地形的阻碍,长期各地缺乏充分的交流,又把这种说话的方式固化下来,再加上湘地的原始居民就形成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方言。

尤其是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和陈友谅旧部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导致湖南百姓深受其害,大量的湖南居民外逃,等到明朝控制湖南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大量人员迁入湖南,遍布了三湘大地,致使湖南人口来源复杂,方言众多。

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大家去看一下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泽润、彭建国等的著作《湖南方言》。书中对湖南的方言做了全面研究和描述。

湖南省境内的这些方言形成的 历史 文化错综复杂,在巜湖南方言》书中有详细记载。

湖南当地的汉语方言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湘语和官话,其次是赣语和客家话,还有归属不明确的土话(包括平话和瓦乡话);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根据湖南的 历史 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湖南的方言众多,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土话,你说的相邻村的话都会有区别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建议大家都用官方语言交流。

常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地方大同小异,有的地方差异较大,如同南北田地生长的作物一样,千差万别,是种人文因素与当地自然环境紧密融合长期形成的特殊现象。

当年小日本打到湖南、他们大的失败就是情报失误所致,晓得为什么吗?就市因为我军用的谍报密码是湖南各省土语做了一套密码本,小日本汪汪叫硬是冒搞明白哒……

不是湖南,江南山区大多方言复杂难听懂。古代没有好的交通,人们都到闭于一 小范围内,长而久之的自给自足生活导至语言千百不一,在我小时候,老人还有许多方言,十里一变。现在消失了。在南方不论什么方言,但文字都是汉字!

我我就是湖南人湖南话我全都听得懂。

整个湖南的民族地图可以看到湘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里有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而湖南的东面基本都是汉族,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的后裔。

而从湘西到贵州,四川,云南,是这种民族杂居地图的延续。

这些地方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汉族大部分都是湖广填川移民的后裔。

由于民族复杂,语言就会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调和在一起,成为一种地方方言。每一个地区民族不同,语言调和程度就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多,语言就会偏少数民族语言特点,汉族人多就会偏汉族一方,造成各地语言乱杂,互相交流困难。

以后有了西南官话,所有人无论你是什么民族都讲西南官话,这样陈旧的语言逐渐被西南官话取代,只有偏远地区还保留着原来的土语。

这就是云贵川地区语言相近的概况。

而湖南没有云贵川语言杂乱,西南官话,没有普及到湖南,湖南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语言方式,结果,云贵川的西南官话反而普及程度超过湖南,而使湖南普及率低于云贵川。

你从云南经四川,贵州,再到湖南,你会感觉一到湖南语言就变调了,而且难懂。

但是你到了湘东地方,仔细听,你会发现,湘东与赣西的语言近似。语言词汇一样。吃饭都叫掐饭,睡觉都叫困告。

湖南除了湘西受到西南官话影响,湘东地方没有受到西南官话影响,而保留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湘东地方,语言近似,又有不同,初听者不懂,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也就听懂了。

中国的语言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也是按照地区的延伸,逐渐变化的。

各个族群之间有原始的孤立的语言岛,这就是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贵州的苗族语言,深山沟里还保留着,西南官话没有改造他们。贵州人大部分听不懂这种语言。

而湖南湘东地方,也保留着古老的汉族地方方言,这种方言只是发音微有改变,词汇是一样的。

保留汉族古老的地方语言的有赣语,粤语,闽南语,等许多语言。这些语言属于汉语地方语言,尤其是赣语,湘东语受到楚文化影响重,而闽南语,粤语受到百越民族语言影响重。这些语言属于受到其他民族影响的汉语。

中国有没有没有受到其他民族语言影响的古老纯正汉语呢?

基本没有!

今天的中国正受到英语的影响,比如再见,许多人不用这个词汇了,而叫拜拜,慢慢的再见这个汉语古老词汇就会丢失,而用拜拜来取代。

湖南的湘东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地方湖南话,在今后普通话的普及下,这些地方语言也会缩小,最后丢失。

湖南的方言确实很杂 ,但也不至于村镇之间说话都听不懂 ,这话有一点夸张 ,可以把这一个范围扩大一点 ,县与县之间说话速度快了会听不懂 ,但是说慢一点仔细听 ,还是能够听懂的 。

我的老家在原株洲县王十万 ,(现为渌口区龙船镇 ),与衡东湘潭搭界 ,是三个县相交之处 。我们那里与湘潭县的口音基本上差不多 ,属于同一个语系 ,如果是外地人听 基本上是一个口音 ,本地人只要开口说话还是能区分出来的 ,据说我们的祖先是湘潭县马家堰乡移民过来的 ,所以我们与湘潭县属于同宗同源 ,最初株洲市属于湘潭 ,后面才划分出来 。记得早些年乡下的老人修族谱 ,建祠堂 ,我们的马氏祠堂也建在湘潭县的马家堰乡 。按照当时的传说是在台湾的马英九出钱建祠堂, 修族谱 ,说是为了这个事情他本人出了80万美元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是从后来的新闻报道中台湾的马英九是湘潭县人 ,他还有个姐姐在湘潭县某中学 ,按照马氏族谱的字辈算 ,他属于我们的爷爷辈了。因为最初株洲是属于湘潭 ,人员的流动比较频繁 ,语音基本上都差不多 ,即使有一点点小小的差别 ,两地的人交流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 。

我们与衡东县以一条湘江为界 ,与衡东县的口音差别就比较大了 ,如果对方说话的语速太快 ,双方又不熟悉的情况下 ,那基本上就是在听外语 。在我们王十万乡的湘江河中间 ,有一个小岛叫挽洲岛 ,他们的口音一半是我们这边的 ,一半是衡东的口音 ,也称“夹山腔”,受到两边的语音影响 ,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口音 。记得在我们的小时候 ,我们生产队里的一个小伙子讨的媳妇是衡东人 ,在这边已经生儿育女 ,生活了很多年以后仍然不改口音 ,不管大人和小孩都有学她的口音 ,当做生活中的一个“乐子”,我的衡东话就是那时候学下来的 ,在多年以后还派上了“用场”!

那时候是我已经到现在的单位上班了 ,到我们的一个同事家里去玩,他们家就是南岳衡山那里的 ,顺便到了南岳衡山风景区去玩,用他们本地的口音“免了门票 ”。那天去南岳山登顶的时候 ,我们在门口看了一下 ,每一个人都要买一张门票凭票进山,但是也看到有人不要门票进去了 ,他们都说着本地的口音 ,他们说的意思就是“本地人要什么票 ?”,用衡山山话说就是“丙地宁,要吗个票?”于是我也发挥了我的语言天赋 ,学着他们的口音说了这句话 ,免了我的门票 。

本人正是湖南一个偏僻乡村的人,我们的方言的确十分复杂,同县的人互相交流,有时必须高度制中注意力听,且有时也没听懂,又问对方,同一镇的方言有许多种,甚至一个村都有几种方言,一条乡村小街道,实际上就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屋堂,有两种方言,有时两种方言区别还比较大,一般以行政区划分界。也就是说,上半街属甲县(镇),就说甲县(镇)的方言;下半街属乙县(镇)就说乙县(镇)的方言。本人所在的镇,五县市交界,靠近哪个县市,口音高与哪个县市接近,但又不全是他们的口音,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口音就是这么怪怪的,不伦不类。当然,对方也许觉得我方的口音才是怪怪的,不伦不类。像本人这两个镇,口音与同县其他乡镇区别较大,反而与邻近的四个县的口音区别小一些。当然,正常情况下,我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由于我们比较熟悉对方的方言,有人居然能随便模仿多种县市的方言,有的能惟妙惟肖,不露破绽,当然,也有的由于关键字音发音错误,一下就对方认出是某地的冒充者!交界地方常常利用对方方言的奇怪词汇或发音,互相编段子,取笑对方,编得十分 搞笑 !不该相同的字音在方言里有时相同,在普通话里相同的字音,有时在方言里只要字形不同,读音就不同。许多方言词汇,普通话里都没有。方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远比普通话形象生动。由于十分熟练的缘故,使用起来速度很快,比打机会枪还快。方言的区别,笔者发现一是与行政区域划分有关,许多地方,从古至今的行政区域划分,变化不大,如上方的人总与上方交往,下方的人总与下方交往,久而久之,上方的人与下方的人方言就不同!如果恰恰在某一个村子或街分界,那么,这个村子或街就会出现两种方言。还有,笔言与河流的流经区域有关。笔者所在的两个镇,一条河基本是向东流入外县,我们的方言反而是与流经区域的方言不相上下。但我们这两个镇却是划入高山的反向的县,实际上,其他乡村是在一条河的流往区域,他们的河水是往西南流,也与我们不是一条河,他们的方言却不相上下。可以断定,古人的活动,与河流流经区域有很大的关系。回答供参考。

节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和没有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理论文化,侗民族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达到心领神会而传承下来的。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

  侗族节日风俗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 初三 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 爱好 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 传说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 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 初一 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 初二 ,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 刺绣 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 收集 、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 唱歌 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的风俗习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 教育 ,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 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 清明节 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 立春 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 决定 ,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 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 风湿 、防治 感冒 、增进食欲,有很好的 保健 、医疗作用。

侗族服饰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 手工 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1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

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3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4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5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42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