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提督是清朝时期的武官头衔,九门提督的前身出现在顺治帝期间,顺治帝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在皇宫北面的山上设立信号炮,在京城九门也设立信号炮,一旦京城发生特殊事件,北山和九门一起发炮,京城官兵听到炮声,立即出动。
九门提督官职正式出现是在康熙年间,康熙主要让九门提督负责九座城门内外的安全问题,其实就是皇室禁军。
九门提督最早官衔是正二品,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一般九门提督统率兵力大约三万左右,训练有素,能力较强,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和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两个位置相加。北京卫戍区负责北京地区的日常安全,一旦有特俗事件发生,是第一道防线,外界称之为“御林军”。而北京市公安局防范着北京的日常犯罪,对北京的维护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九门提督的位置这么重要,那么清朝历史上,又有哪些名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呢?
第一就是隆科多,他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干了13年,雍正5年,隆科多因罪被剥夺官职,连带他的子女一并发配。
第二就是和珅,他比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时间更长,在这个位置上干了22年,把京城这么重要的位置都给和珅,也看出乾隆对和珅的信任程度。
除了这两位大家较为熟悉的人物以外,像费扬古、麻勒吉等都担任过九门提督一职。
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和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两个位置相加。北京卫戍区负责北京地区的日常安全,一旦有特俗事件发生,是第一道防线,外界称之为“御林军”。而北京市公安局防范着北京的日常犯罪,对北京的维护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九门提督,亦称步军统领,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清代京师最为重要的武官,《梦蕉亭杂记》有云:“步军统领,又名九门提督, 即古之执金吾。管理京师地面,权势重要,驺从尤极煊赫”。隆科多、和珅等清有名的权臣皆兼任过此职。
步军统领一职始设于顺治年间,最初只是统辖驻扎在京师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军营,为正二品。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加强京城治安和保卫,康熙将原属兵部节制的九门事务交由步军统领管辖,故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
当时京师的内城共有九座城门,即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门。彼时,除正阳门没有驻军外,其余八门皆交由步军统领节制的八旗步军营负责:镶黄旗驻安定门,正黄旗驻德胜门,正白旗驻东直门,镶白旗驻朝阳门,正红旗驻西直门,镶红旗驻阜成门,正蓝旗驻崇文门,镶蓝旗驻宣武门。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步军统领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当时,内城九门属步军统领衙门管理,而外城巡捕三营仍旧为兵部督捕衙门管辖。但是,康熙认为“内外责任各殊,不相统摄,遇有盗案,反难查缉”,就是京城内外的治安权掌握在两个衙门的手中,这不利于京城治安工作的开展。因此在1691年,康熙便以此为由将外城巡捕三营,即中、南、北三营,也划步军统领衙门管理。除此,督捕、都察院、五城在外城所管事宜,也被康熙一并交与其管理。
至此,步军统领职权范围不仅包含内城九门,还包括外城,其印信全称也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外城巡捕三营归入九门提督后,中、南、北三营各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中营参将驻崇文门外抽分厂,南营参将驻海甸,北营参将驻宣武门外斜街。雍正七年(1729年),九门提督所在官署正式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当然,官署名虽定,但始终没有专门的官署,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新任九门提督鄂善的奏请下,雍正同意将位于宣武门内京畿道的内务府官房作为九门提督的正式办公地点,自此步军统领衙门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衙署。
乾隆八年(1743年),为了统一京城内外的治安工作,加强京城内外防卫,乾隆又将清廷在顺治十年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的五门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由兵部移交九门提督管辖。彼时,此五门信炮主要用于京城内外暴乱、敌情、火灾、爆炸等情况的告知,若白塔发炮,则内九门的五门信炮亦齐鸣,此时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就会立即前往集合地点待命,等候皇帝旨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新任九门提督傅恒上奏乾隆,说宣武门内京畿道偏西南,离皇城过远,办事太不过方便,所以奏请乾隆希望同位于地安门外帽儿胡同的礼部会同馆交换署地,随后乾隆答应其奏请,自此步军统领衙门的办公地点固定在帽儿胡同,直至撤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在原南、北、中三营的基础上增设左、右两营,巡捕三营自此变为南、北、中、左、右五营,故九门提督又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巡捕五营驻守外城和京郊,共分二十三汛:中营五汛“列巡捕营之首”,分驻圆明园、畅春园、树村、静宜园、乐善园,由一名副将带领;南营六汛分驻前三门外及南郊,即东珠市口、西珠市口、东河沿、西河沿、花市、菜市口,由一名参将带领;北营四汛分驻安定门、德胜门以外及北郊,即德胜、安定、东直、朝阳,由一名参将带领;左营四汛分驻河阳、东便、广渠、左安,由一名参将带领;右营四汛分驻阜成、西便、广宁、永定,由一名参将带领。
嘉庆四年(1799年),照外省提督例,步军统领官阶升为从一品。此时,嘉庆认为“步军统领为九门筦钥。统辖京营。总司缉捕。一人独理。不特事权过重。兼恐稽察难周。自应另设佐理之员”,由于担心九门提督权力过大,恐九门提督一旦有异心,京城不稳,皇宫有危。于是,为平衡九门提督的权力,嘉庆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九门提督共掌京城内外的治安和保卫工作。
说完九门提督的渊源,我们再来回答下九门提督所辖的兵额有多少?
终清一朝,九门提督所辖兵丁分为两部分:八旗步军营和绿营巡捕营。
首先,八旗步军营的兵丁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抽调组成。彼时,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各抽调步军领催(八旗军下级军官,主要负责佐领内的文书俸饷工作)二人、步军十八人,汉军每佐领下抽调步军领催一人、步军十二人,总计额设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二人。九门提督所辖的步军营分汛驻守,内城共设汛六百二十六处,每汛设步军十二人;内城各街口巷口设栅栏一千一百九十座,每座栅栏设步军三人。此外,京城内外九门,每门还会设千总二人、门甲十人或二十人、门军四十人。
其次,巡捕营兵丁由绿营兵抽调组成。康熙初年,巡捕营兵额定马步军三千三百人,不久增至五千一百人,其中马兵一千五百三十人,步兵三千五百七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因乾隆新置左右两营,故增兵额四千九百名,总计一万名,其中马兵四千名,战兵三千名,守兵三千名。巡捕五营因所驻扎地区的险要程度不一,所以其所辖兵丁也不一样,其中中营五汛驻扎在圆明园一代,而圆明园乃是皇帝“驻跸之处”,地位尤为重要,所以所配兵额最多,大约三千九百名,其余“南、左两营共计三千六百有奇,北、右两营凡兵二千五百有奇”。
宣统元年(1909年),步军统领衙门疏言:“巡捕五营,原设马、战制兵万人。嗣因屡次裁并,中营现兵千五百人,内分马兵五百四十,战兵八百六十,简差战兵百人。南营兵千二百五十人,内分马兵三百二十,战兵三百三十,简差战兵百人。左营兵八百人,内分马兵三百二十,战兵三百八十,简差战兵百人。右营兵七百人,内分马、战兵各三百,简差战兵百人。惟南营汛地设巡警后,差务较简,请拨南营兵三百七十五人隶北、左、右三营,每营马兵各三百六十五人,战兵四百十人”。
综上所述,九门提督所辖兵员总额约三万余人。
可别小瞧这三万人。
要知道,清代驻扎在京城的驻京八旗总额不过十万人。清代驻防北京城的八旗被称为京营,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主要负责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的守卫工作。守卫内城九门的人称兵卫,兵卫主要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营伍组成,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历代清皇,还相继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神机营等特殊营伍,主司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
在这十余万驻京八旗兵丁中,有二万余人归步军营管辖,也就是说九门提督一人所掌军队,就占了驻京八旗的十分之二,这等力量绝对是京城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此外,自康熙十三年始,京城内外城门的守卫工作皆由九门提督负责,其步军营、巡捕营皆在九门提督的节制下,也就是说一旦九门提督有异心,或者被他人所收买,整个京城除了紫禁城外,其余地区皆会在瞬间摆脱皇帝的控制,被他人所控。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象,雍正为何要极力拉拢身兼九门提督之职的隆科多,因为九门提督对于雍正控制京城实在是太多重要。毕竟,当时有很多人都在质疑雍正的继位过程,其中就包括在外掌兵的十四阿哥胤禵,在内掌政的八阿哥胤禩。因此,此时对于雍正而言,牢牢掌控京师,这对于初登基的雍正是尤为重要的。
而雍正若想牢牢掌控京城,隆科多就是必须拉拢的对象,因为只要隆科多宣示效忠雍正,则京城的控制权必定就能掌控在雍正的手中。只有隆科多宣示效忠,京城绝大部分的兵权才能被雍正掌控,只要手握九门提督所辖的兵丁,京城才能无忧矣,雍正才能坐稳江山,并顺利的进行对政敌的打击。
阿克敦,出生于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虽然他名气不算太大,远不如隆科多、年羹尧、和珅与刘墉,许多人甚至连他的名气都没听说过,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克敦能力出众,其经历颇为传奇,称得上惊心动魄,三次被判处死刑,每次却都能死里逃生,究竟为何呢?
康熙二十四年,满洲正蓝旗人一个官宦家庭迎来了一男婴,父母给他起名阿克敦,汉语的意思是结实、壮实,家人希望他茁壮成长。长大后的阿克敦,确实威武雄壮,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但他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相反,阿克敦非常聪明,智商比一般人要高,且勤奋好学,整日书不离手。
以阿克敦的家世背景,即使不太努力,未来也可以混个一官半职。如果不努力,跟咸鱼有什么区别?阿克敦不想成为别人眼中不学无术的公子哥,要通过奋斗证明自己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四岁时,他参加科举考试,不仅成功进入殿试,还以第六名的好成绩,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史书记载:“以学问优,殿试有声名,授侍讲学士。”
出身好,智商高,加上自身非常用功,一直兢兢业业,阿克敦官运亨通,始终任职于礼部,与同僚关系融洽,办事让皇帝放心。雍正登基后,阿克敦依旧深得器重,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一举成为当时最高学府的负责人。雍正是一位勤奋的皇帝,对于有能力的大臣,往往会破格提拔,经过很长时间观察,认为阿克敦办事靠谱。
一旦被皇帝认可,不想升职都不可能,在京城为官多年的阿克敦,即将在仕途上迈上新台阶,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雍正四年,两广总督的职位空了出来,雍正下了一道圣旨,让阿克敦走马上任,去当两广总督,并且兼任广州将军,阿克敦从一名文官,瞬间变成了权力不容小觑的武官,变化不可谓不大。
接到委任状,阿克敦谢恩后立即离开京城,赶往广州任职。为了不辜负皇帝的栽培,阿克敦弹劾了一批犯错的官员,从而得罪不少大臣。等到他被调走后,弹劾他的奏折络绎不绝,以前跟他有过节的大臣,趁机落井下石,雍正勃然大怒,派人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并把阿克敦关入大牢。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阿克敦被审讯期间,又有人状告他包庇属下,且证据确凿。没多久,阿克敦被判处“斩监候”之刑,也就是秋后问斩,这是他第一次被判处死刑。运气不好,喝凉水都塞牙,运气好的话,神仙都挡不住,阿克敦就属于运气非常好的人。有一天,正在死牢里睡觉的阿克敦,居然被释放了。
原来,苏北河道出现问题,需要一位能力卓著之人去治理,纵观满朝文武,唯有阿克敦最适合,所以雍正重新启用阿克敦,让他将功赎罪。阿克敦不负众望,圆满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雍正既往不咎,再次给他安排不错的职位。
乾隆继位后,直接把阿克敦调回京城,不但让他执掌翰林院,还任命他为刑部尚书,阿克敦晋升为从一品大员。乾隆十三年,阿克敦在孝贤皇后册文中,出现了些许错误,乾隆恼怒不已,打算召见他问清楚缘由,结果阿克敦未经允许离开了。
气不打一处来的乾隆,罢免阿克敦所有官职,以“大不敬”的罪名,判他“斩监候”,这是阿克敦第二次获罪,而且是死罪。好在阿克敦人缘不错,大臣们纷纷替他求情,乾隆也觉得定罪太重,却又不想轻易更改,否则有失颜面。恩威并重,方能让大臣老老实实,乾隆深谙此道,打算给三朝元老阿克敦一点颜色看看。
于是,乾隆非但没释放阿克敦,反而从“斩监候”改为“论斩”,按照通常惯例,阿克敦这次凶多吉少,就等着被拉到刑场砍头。然而,只过了六天,乾隆就改变主意,下旨释放阿克敦,让他暂代工部侍郎,数日后晋升为刑部尚书,次年加封加太子少保。三起三落的阿克敦,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儿子阿桂日后成为乾隆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佟国维、隆科多,都是佟佳氏。
佟国维之单字“佟”,将“佳”字省略,其实似乎可以看到一种汉化的倾向。另外,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的词,说起来更简略也不拗口。满人进关后,似乎也是为了便于称呼,音译的名字也多为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的,而且常把姓氏省略,隆科多之称似乎就是此类,佟国维之省略“佳”字,似乎也与这个有一定关系。
以上都是我的推测,没有任何证据。
隆科多全名:佟佳·隆科多。
满洲人的习惯是称名不称姓(哈喇),如钮钴禄·和珅一般就叫和珅。值得一提的是满洲入主中原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把和珅称为和大人,鳌拜称为鳌大人,实际鳌拜姓瓜尔佳。
这就是假姓,顺从汉族习惯,并不能说是错,只能说将错就错了,这个现象也从侧面表明满洲人平时很少称姓(哈喇)。
关于“某佳氏”:
在清代,某佳hala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天生满洲,还有汉军汉臣表现优秀,被赐为满人的情况,汉人抬满姓,通常就是在汉姓后加一个“佳”字,满语转写giya,隆科多姓“佟佳”(满文:ᡨᡠᠩᡤᡳᠶᠠ, 转写:tunggiya hala),还有本人的“章佳”(转写 Janggiya Hala)。
佟佳和章佳都是以地为名,但这两个佳不一样,佟佳现在被列为满姓,实际佟佳是两个渊源。
渊源一:女真族,金国时期夹谷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族姓氏,亦是夹谷氏的谐音。“夹谷”,是金国一个较大的女真族著姓,关于“夹谷”,在史籍《金史·国语》中注释为:“夹谷曰仝”。
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氏而演变为朝鲜史书中所记载的夹温姓氏。 金、元时期佟氏女真族人所居之地,被其称作佟佳江(今吉林通化),其后世遂以地名为姓氏,称佟佳氏。
很多人以为太祖努尔哈赤一直姓爱新觉罗,实际太祖原名佟努尔哈赤,关于这个事情又是一桩公案了,题主如果有兴趣可以另发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