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外国的电影,适合12岁小孩看的,不要动画的,要真人的。。

有没有什么外国的电影,适合12岁小孩看的,不要动画的,要真人的。。,第1张

《超级8/supper8》;讲述一群青少年拿着supper 8的摄影机自制**,无意中拍到了外星人的故事。

《野兽家园》

本片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马克斯的历险展开。马克斯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一次在跟妈妈吵架后,他赌气离家出走了。结果不料却中途迷了路,只能在一个神秘的森林里转来转去,森林的周围都被无边无际的海洋所包裹着,很多的惊险正在等待着他……

建议看看,希望你喜欢

隔世冤灵(原名:Diecovery,别名:幽灵复生)是泰国一部恐怖**。该片于2004年上映 ,由Kulachad Kitkajohnva执导。

剧情简介

苏妮爱上了有妇之夫--蔡,在一场纠纷中,苏妮在和蔡妻的打斗中不慎掉到楼下,蔡和老婆用圣刺将奄奄一息的苏妮的嘴巴缝上了七针,埋在树下25年后,东恩和新婚妻子慕珂来到当时的事发地渡假,苏妮得不到投生的灵魂出来了,慕珂和东恩将要经受一场灾难

基本信息

原 片 名:Diecovery

中 文 名:幽灵复生/隔世冤灵

出品公司:润程娱乐制作有限公司 Winson Entertainment Production Ltd

出品年代:2004

首映日期:2004年2月26日

国 家:泰国

类 别:剧情 / 恐怖

导 演:Kulachad Kitkajohnva

影片长度:93 Mins

对白语言:泰语原声

 你看看是不是这部《祖国的花朵》 

《祖国的花朵》故事梗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美丽的首都北京,有一所“北京小学”,很多小朋友都在这里努力学习,愉快的生活。“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一共有四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是天真、活泼、聪明的孩子;四十几个人里面只有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江林和骄傲、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还没有戴上红领巾。6月1日,“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同学们,在中山公园与志愿军叔叔联欢,杨志平叔叔注意到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戴上红领巾。临分别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嘱咐孩子们:“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互相帮助,争取做一个最好的模范班。”杨志平叔叔真诚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五甲班的梁惠明,她决心要照杨志平叔叔的希望去做。江林的功课不好,梁惠明就开始帮助他温习功课。杨永丽不合群,在班会上和大家吵架,惠明就跑去劝她。但是,她满腔热诚地帮助江林温习功课,江林却假装肚子疼,跑出去捉麻雀;她耐心地劝说杨永丽不要和大家闹、不要撒谎,杨永丽却冲着她大喊大叫,说她领头欺负人。她伤心地哭了,同学们都同情梁惠明,都觉得对江林、杨永丽这两个人没有办法。五甲班的班主任冯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困难和心情,就把孩子们找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性急,冯老师说,一个人的坏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去掉的,一个人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告诉他们,不能光看一个人的缺点,要同时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真诚地对待同学。经冯老师这一说,孩子们的心亮堂了。他们找江林来做氧气试验,先引起他学习的兴趣,再慢慢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当杨永丽烫伤了脚不能来上课的时候,他们帮助她补功课,使她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感动了杨永丽和江林,杨永丽和江林开始转变了,暑假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很快过去了,五甲班全体同学升入了六年级。江林和杨永丽有了很大进步,被接受入队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决心更加团结,好好学习,做新中国的好学生。

《小人国》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人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人国》观后感1

 影片开头是一个小女孩,眼中充满期待的望着学校门口。这个小女孩叫做辰辰,她所期待的是她最好的小伙伴----南德。她不进屋子里、不去吃饭、面无表情、安静的等待着,直到南德妈妈把他送来,辰辰才露出了笑脸。开始了与南德正常的园中一日活动。

 在南德与辰辰进行娃娃家活动时,有几个小朋友“闯进”了辰辰和南德的家。辰辰说:“起开你们这些大坏蛋,你们来晚了,这是我们先拿到的。”可见,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是有“规则”、“排队”意识的。这似乎是文明人类的本能,这不禁让我们反省,当今社会中,那些不遵守规则、插队的“大人们”是不是连最起码的文明都已经丧失掉了。

 刘嘉阳----这个调皮的男孩子,爬上了树,却不能下来。但是树下的小女孩却一直说:“太棒了,太棒了。”这让我想起我幼儿园时,午休的床,是上下铺,当一个胆子大的男孩子能够扶着墙站在上铺的床栏杆上,努力去摸房顶,并大喊着:“我最高了!”周围的小朋友纷纷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其实,在小孩子眼中“你真棒”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就是你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没有嫉妒,就是纯纯粹粹的羡慕、崇拜。

 池亦洋----算是巴学园的“大孩子”了。池亦洋抢了陈炳栋的棍子,在老师的劝说下,陈炳栋壮起胆子,胆怯的说:“池亦洋,请把我的棍子还给我。”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在陈炳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手一直拽着老师的衣角。老师是他的靠山、给了他勇气去说这番话。可见老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给予幼儿很多的安全感。

 佳佳----是这个正义的孩子。帮陈炳栋要棍子,并许诺给池亦洋纸飞机、玩具。但是池亦洋愤怒的喊道:“少废话,把你们打5成肉泥”。佳佳吓愣了,不再说一句话。并且在池亦洋挥起棍子想要打人的时候,害怕的耸了肩。而这时,陈炳栋吓的跑掉了。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则新闻:在公交车上,售票员指出了小偷。但是小偷愤怒的将一把到刺向了售票员,然而这时,满满的一车人,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拦。甚至连刚刚险些被偷了钱包的乘客,也缩在一角,不说一句话。再联系上前段时间山东招远一女孩在肯德基被打死这一事件。不得不使我们反省,这个社会怎么了,是我们教育的不到位么!?正义的人越来越少,偶尔冒出来的那些正义的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假若,满车的乘客都站起来,小偷拿一把刀子算什么?!假若,肯德基中的20多人全部拿起椅子砸向拿六个人,他们还会仅仅凭一根棍子打死一个花季般的少女么?陈炳栋的逃避,不仅仅是因为对池亦洋的惧怕。有个伟人说过:“要想让恶人胜利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好人什么都不去做”。当然不会鼓励一个人去与恶势力作斗争,而是要鼓励所有人有正义感、在紧急时候能够抱成团。

 池亦洋与佳佳发生了不愉快,被大李老师罚独坐几分钟。通过他与摄影师的聊天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自己错误了。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是故意犯错的,他也许只想多一些人关注他,如果付出了足够的关心、爱护与在乎,“问题儿童”也会成为最善良、最单纯的孩子。

 尹尹是个可爱的小公主,林予沨却是个孤单的王子,由于心仪的公主迟迟不来,他独自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大李老师看在眼里,通过大李老师的沟通,公主们回到了王子的身边。我想,”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对于孩子的情感、人际、沟通更要给予必要的协调、帮助与指导。

 看这个小宝贝们安静的午睡,每个小孩都是小天使。午休结束,南德顾不上自己穿衣服,光膀子耐心的给辰辰穿衣服的带子。

 家长会上,大李老师的解释与分析,让我很感动。大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这个打她、骂她、气她的问题儿童,而是不断的为池亦洋开脱,并且努力指导使池亦洋发生改变。

 大李老师讲了一节社会课,我觉得特别有必要。关于去别人做客以及别人来做客应注意的问题。不应该硬性规定,强制的告诉孩子:“不许动”,而是像大李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去动,假如是你的东西被乱动,你也会不高兴,教会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锡坤------两岁的小豆豆!他想知道垃圾桶肚子有多大,一乐此不疲的把能拿到的东西一点点扔进垃圾桶,并且把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去扔。似乎把东西扔到垃圾桶里是件特别特别过瘾的事情。看着他笨拙的踮起脚、仰起头往那个比他还高的垃圾桶里扔东西,真是太逗了。他还聪明的企图用足球把地上的摄像机挡住。可以看出锡坤是个特别有规矩的孩子。对他来说,把垃圾桶的盖子盖上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个子不足以够到。但是他仍然坚持在每次扔完东西,都要把用“摇晃”的方式使垃圾桶盖子自己下来。可见,规矩是要从小培养的。

 老师没有责备锡坤的行为,而是每天悄悄的把东西又一筐筐的捡回去。充分尊重了一个两岁孩子的好奇心。

 佳佳和陈炳栋因为发生了争执,竟然是“问题儿童”池亦洋出面解决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不要因为一件事而对一个孩子全盘否定。池亦洋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冬天不知不觉来了,辰辰依旧在门口守着,等待着南德,远远的望着、耐心的等着。不仅仅是等待南德,更是等待着成长,等待着一名持有明灯的引路者指导着他们成长。

 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都耐心的等待着。

《小人国》观后感2

 今天在儿童教育学的`课上第一次看了以往不会特意去注意,去观看的纪录片《小人国》。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没有华丽的服饰住宅,但是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带来欢乐,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诸多感慨。

 首先是在情感方面。

 在这个无忧无虑的巴乐园里,孩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玩和听故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论做了什么事情,没有责备,没有漫骂,没有体罚,有的只是和风细雨般的问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是张扬的个性和幻想的空间,还有无尽的体验与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回想起自己幼儿园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每天都开开心心,不需要考虑以后做什么,不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真的,特别的羡慕他们,可以活出自我!

 其中让我比较感动的是辰辰,四岁的辰辰每天早上都要等一个小朋友——南德。夏末的早晨辰辰感冒了还给南德带奶片,等南德,秋天的早晨辰辰依旧在等南德,然后是下雪的冬日,再到春天,每一天辰辰都耐心地等南德。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耐心的人,我讨厌等人,对此我深感内疚!当我看着辰辰时候,儿童之间这种真挚的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成人之间还有这样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友谊吗?在这一方面,我想我们有太多人需要向儿童学习,不要过于功利。人活着终究会空手离开,名利是你带不走的,而友谊是我们一辈子可以回忆,可以带来欢乐的东西。

 另外我发现现实世界让我们慢慢地变得圆滑,喜欢隐藏自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担心自己惹到别人;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形象;担心……但是儿童却很纯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豆豆大发雷霆,佳佳和池亦洋争吵之类,联系我们的生活不觉感到惭愧。我想,很多时候其实将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也许才是解决事情最好的方法!

 其次是在教育方面。

 不容置疑,学校的教育很重要。片子中那个敢骂老师、打老师、经常欺负人、让其他小朋友惧怕的“小霸王”池亦洋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般人眼里一定是个坏孩子,但这个幼儿园大李老师的话让我很受震动,她说这个孩子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他给其他的男孩子树立了男性的榜样,所以老师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但同时老师也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改造”他的机会。当时我就想,这样一个聪明、个性鲜明的孩子,只要有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将来必定能成为不一般的人。确实在片子的后面,这个孩子带着男孩子们打仗,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很有一种领导才能,而那些原先一直被他欺负的孩子还从内心特别地拥护他。这样一个“孩子王”,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越来越少了呢?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生而都有智慧,道德,信仰的种子,教育应该提供条件促进它的发展。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南德打“电话”然后说要出差,还知道死了要上天堂,让辰辰一定要把他埋葬了。王子等公主时焦急地来来回回的徘徊,踱步。尹尹公主自己戴耳环,去和王子结婚时说忘了带结婚证。佳佳要打110举报池亦洋等等。尽管我们看到这些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可以接触的吗?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行为举止一定要慎重,因为你不会知道自己一个不好的习惯一不小心就被孩子学会了。

 再次就是个人一些简单的想法了。

 我还有一点深切体会就是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探索和懒惰的天性,在儿童时期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探索,儿童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他们喜欢探索,喜欢“研究”,教育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小锡坤穿大人的鞋子才会发现他不适合。小锡坤爬柜子然后从柜子上摔下来了,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于是有的家长就不让孩子爬,但是你们发现没有,小锡坤掉下来以后说了一句爬这个柜子会掉下来的,这就是探索的奥秘,它能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不尝试的话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会疼,有多疼!教育应当满足探索的需要,给予科学的方法。

 姐姐的儿子四岁,看到锡困的时候便想到了他,记得那次吃瓜子,他拎着瓜子袋晃,结果瓜子掉出来一部分,然后他就索性把袋子反过来拿往地上倒,还跺着脚开心地笑,结果瓜子全洒出来,挨骂了。现在想想其实孩子都一样,对新认识的事物会充满好奇,但是好奇心是一阵子的,过一会儿他就玩腻了,然后再去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教他收拾整理。儿童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有权利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巴乐园的孩子们要转园了,希望他们的生活依旧幸福快乐!

 教授们跟拍的北京幼儿园的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孩子吧?我想他们更想做的是唤醒这个社会,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花朵们”的成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人生而都是一块白板,由后天来绘画,塑造。我想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有责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吧!

《小人国》观后感3

 本周,我们在学前儿童教育课上观看了《小人国》这部**,说是**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的是一所叫做巴乐园的幼儿园,以及在这里的一些小朋友,不同的是这里的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在这部纪录片中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辰辰每天都会等待南德,只和他玩。

 在这部纪录片中总会出现一个镜头,辰辰每天总是很早的就到了幼儿园,但是她没有进屋子里,而是默默地等在门口,直到南德来了,她才和他一起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这个现象很奇怪,为什么辰辰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呢?毕竟她所面对的是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她完全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辰辰的这种行为,老师并没有去制止她,只是在辰辰等待时,轻声的问她:“要等南德来吗?天冷了,我们先到屋子里等他,你的手凉吗?老师可以摸摸你的手吗?”我看过一些报道,采访了幼儿园的大李老师,她说辰辰等待南德也是出于某种需要,但是目前的科学还不能解释这种需要到底是什么。那不去追究为什么辰辰要等南德,就老师不去制止她给我了一些启发,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往往是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给他的,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去实现,毕竟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危机其他人的利益,或是对于他自己也没有伤害,记录片的后续报道中,辰辰没有像一般人的担心她会不会没有朋友,辰辰现在已经上了二年级并且结交了很多的朋友,所以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池亦洋这个“孩子王”

 纪录片中,有个叫做池亦洋的小男孩,他总是喜欢领导其他小朋友,或是在课堂中捣乱,在最开始,他抢了佳佳小朋友的棍子,老师鼓励佳佳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池亦洋并没哟那么听话,而是情绪非常激动,最初不肯给棍子,并且气急败坏的声称要打其他小朋友。后来,老师关他禁闭,他嘴上不承认自己错了,但是他心里很明白,给我感觉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小孩子,在他之后又有小朋友吵架,他在其中反而扮演了和事老的角色,将别人的矛盾用老师的方式化解了。我想很多老师对待他这样的顽皮小孩一定会绞尽脑汁去制止他的一些行为,或是消极的对待他,但是记录片中的大李老师对待他非常的耐心,和他讲道理,不厌其烦的告诉他需要怎样对待他人,怎样是有礼貌,鼓励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他的特长,我觉得他这样的小朋友其实特别有天赋,教师应该好好教育这样的小朋友,他长大一定会很有男子气概,特别的勇敢。但是一味的压制他可能会让他更加的叛逆,后果未必好。

  第三,锡坤小朋友很有发现精神,老师给了他很多探索的机会

 锡坤小朋友的出现我想更体现了这所幼儿园的与众不同,最开始锡坤对垃圾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抱着一个足球,将它扔到了垃圾桶里,然后他又拿来一双鞋将它扔了进去,在后来,他学会了小篮子放几双鞋再扔到垃圾桶里,老师并没有阻止他的探索,等到他失去兴趣时老师耐心的将垃圾桶中的东西一样样收回来。当他在一个屋子里时他对书架上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将里面的东西弄了下来,后来还试图爬上去,他把一篮子的小珠子弄在了地上,并且乐此不疲的玩着,其实这是老师特地为他安排的让他去自己探索发现。想必这个小孩子在这样自由的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一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可以

 说老师的教育方式别具一格,因材施教,因为老师注意到了这个小孩子有这样的特点,给他自由不受束缚的自己发现,他可以乐在其中的自己学习,得到了快乐也得到了知识。

  第四,佳佳的懦弱

 在受到池亦洋的欺负时,佳佳表现出的是十分的懦弱,不敢去面对,只是在一旁哭泣。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去告诉他你应该站出来,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佳佳得到这样的鼓励后勇敢地去面对了,后来,池亦洋说要打人时,他却偷偷的溜走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采取的方式多多鼓励他,告诉他不要畏惧。

  第五,不一样的幼儿园环境

 这个幼儿园与现在其他幼儿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里面的游戏环境,让我想到了前不久老师给我们看的一段关于英国幼儿教育的短片,这个幼儿园很像那所幼儿园,有非常自然非常自由地游戏场所,比如说孩子可以去玩土,放肆的在土地上打滚,玩塑料泡沫,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孩子家长平时不愿让他们孩子去玩的,有些家长怕脏,怕乱。其实他们忘了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孩子们在这所幼儿园中,可以对老师直接叫大李而一定是大李老师,可以说这所幼儿园的很多教育方法都非常先进。

 看过这部记录片其实真的让我感触很多,孩子的世界时单纯的,他们可喜欢发现,去自由的学习,自由的游戏,其实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供他们度过这样的童年,这种积极地,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一种应该被广大家长和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成长,发挥他们天赋,培养出他们自己的个性。

《小人国》观后感4

 自从接触到了李跃儿的教育理念,自从开始在李跃儿教育网上潜水学习,就开始对远在北京的“巴学园”心生向往,真的很想亲眼看看那里的孩子和老师是怎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的。儿童纪录片《小人国》终于让我小小地实现了一下愿望。

 影片的拍摄手法有一种朴素的温情,那些让每个爸爸妈妈都感觉熟悉的琐细的场景与情节,看着看着却发现感动一点一点地渗入了心里,而还有很多感触和思考留给我们在影片之后细细回味。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忽然开始领悟到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爱和自由”,如今这四个字已经被无数父母挂在口边奉若法宝,但看着片中大李和老师们渗透在言行之中“爱与自由”,真的比在书上看来的要发人深省得多。

 执着于每天守候小伙伴南德的辰辰,她只和南德一起玩,每天痴痴等待也不觉得苦,似乎她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南德;2岁的小锡坤正处在探索期,他把所有人的鞋子都扔进垃圾桶以探索垃圾桶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他不停地在教室里“搞破坏”,把东西洒的到处都是;5岁的“孩子王”池亦洋,身高力壮,一副“老大”风范,不仅在群体游戏中充当绝对的领导,还热衷于各种“权力”的探索,或是口出“狂言”,或是“欺负”别的孩子。

 这三个孩子的表现,如果在我们一般的父母看来,也许都是有点问题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应该属于比较典型的在传统养育方式下长大的人,家庭传承给我的教育理念是比较严肃、抑制、保护型的。虽然已经接受了不少新型教育理念,但在面对上述孩子的行为时,我的心中还会忍不住升起一丝很本能的批判冲动。按照“正常”思路,辰辰总是粘着一个小朋友怎么得了?会不会造成交际能力低下?锡坤的探索是不是有些过分了?难道我们就由着他把周围弄成一团糟?池亦洋是不是暴力倾向太严重了?是不是需要多加管束?

 那么大李和老师们是如何对待这些孩子的呢?

 辰辰365天如一日的等待,老师们从来没有干涉,在了解到她不希望老师陪伴的时候,老师就允许她独自在门口等待南德,只是在寒冷的时候为她加暖衣服。而在一年之后,辰辰与南德分别去了不同的园区,但此时的辰辰,已经能够逐渐适应没有南德的日子,也交到了新的好朋友,而可贵的是,她这种天生的细腻的情感和无比的耐心被很好地保护下来了。

 而锡坤的探索行为,影片中大李老师也给出了很好的应对示范。在锡坤把一筐珠子都洒在地上的时候,大李老师也开心地陪他一起探索,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他如何将珠子扫成一堆,放回筐里。既充分满足了锡坤在特定阶段的探索欲望,又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行为引导,使他逐渐学会如何将东西归位。在这种自由下,锡坤对环境的探索能力得到了保护和发展,看着影片中他拆卸东西的灵活的小手,真的令我这个笨拙的大人都自叹不如呢。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许多家长联合起来找大李谈,商量是不是让池亦洋离开巴学园,因为受到他“欺负”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但大李出人意料地说:“池亦洋的确有他自己的问题要解决,但是我看到,池亦洋给我们整个园的孩子做出了一个非常男子汉式的示范……”的确,池亦洋身上有着许多这个时代的男孩子缺少的品质——坚强、洒脱、有担当、不娇气、果敢……从这段话里真的体会到了大李的良苦用心和高远的眼光,后来在大李和老师们的耐心接纳和引导下,池亦洋的暴力行为也少了很多,更增强了他性格中的正面部分。

 所有这些事例,都浸润着大李和巴学园的老师们对孩子深沉的爱,孩子们也由此得到了他们良好生长所需要的自由空间。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中两次出现的一个镜头,在茫茫的雪地里,巴学园的校车慢慢地启动,车身上写着八个大字:“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车灯染亮昏暗的暮色,慢慢前行……

 我想,以后面对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当她的行为表现让我又忍不住焦虑、不满、急躁、发怒的时候,我要想一想辰辰、锡坤、池亦洋还有巴学园的老师们,那样会提醒我要给孩子真正的爱,信任她,信任生命。

 昨天观影个人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因为很多家长带了孩子去,加上放映厅很小,所以场内不是很安静,其实这部**更适合家长们静静地观看、思索。另外,如果这部影片能够以导读的方式面向普通父母观众,可能大家理解的会更好一些。

 看完影片觉得意犹未尽,要是更长一些就好了。将来出了DVD,是值得买回来收藏的。

《小人国》观后感5

 巴学园是我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了解到的,讲述的是孩子们在巴学园中快乐的生活。在首都北京的郊区李跃儿创办了第一所中国式的巴学园,《小人国的秘密》真实记录了2——6岁孩子在巴学园中的纯真年代和情感历程。

 在《小人国的秘密》中,有这样几位小朋友一定让大家记忆尤甚:一个是非常可爱、喜欢探索的锡坤;一个是阳刚之气、但有点叛逆的池亦洋;一个是性格内向、天天在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的辰辰。从这三个小朋友的成长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大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巴学园对孩子成长的促进。

 《纲要》中提出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些理念在《小人国的秘密》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等待,或许是外表最安静的动词,无声无息、不着痕迹;内里却翻江倒海!等待,不需要额外的努力,却考验着人的耐力和诚意。等一个人可以等多久?10分钟、一小时、一昼夜?。久等不来,杳无音信,你会不会还等下去?面对这个问题,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答案令人吃惊!孩子们的真诚友谊,竟如此值得我们尊敬!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门后徘徊等待的辰辰。辰辰每天来得早,到了幼儿园都不进屋,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等待,然而南德每天来得晚,等待成为辰辰每天必修课。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巴学园的老师们都非常尊重辰辰的行为,“天太冷了,要不要进屋等一会?”、“老师和你一起等南德”,同时大李老师把自己的围巾围在辰辰的身上。这都足以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辰辰不断的成长、变化——因为辰辰用独特的方式等待,获得了安全感和南德的友情,辰辰对南德感情经营,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起初,她是用物质来交换情感,然后用自己创造的游戏来换得情感,到后来,她会指挥南德去做一些她想让南德去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正是人类的社会性技能由萌芽、成长到成熟的过程。

 二、适时的正确引导,给孩子指引成长的方向

 “一个孩子怎样去理解世界,怎样去看待周围的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他将来的生存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让孩子了解他身边的成人是友好的、安全的。”这是李悦儿在书中说到的一句话。池亦洋的变化成长可以说是这句话的诠释。

 开始的池亦洋就是一个十足的“小混混”,蛮横、任性、飞扬跋扈,时常欺负弱小、他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并且敢与老师叫板!想想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周围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一定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同时是更加严格的批评教育,让孩子越陷越深。然而大李老师给予池亦洋的是正确的教育引导,主要是就事论事,当池亦洋不能及时改正时,便采用的冷处理的方法,让他到反思角去反思,还有大李老师做到了诚信,说到做到,反思时间一到,便会和池亦洋交流,使池亦洋意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池亦洋的行为造成家长们反对时,大李老师没有顺应家长,“池亦洋身上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让家长们知道孩子的内心是纯洁的,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老师们慢慢引导下,池亦洋一点点的变化,开始学着老师的样子用公正的方法来评判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孩子们公认的***物,成为正派、阳光的男子汉。

 三、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纲要》中提到的“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影片中锡坤的每一幕都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是来回往垃圾桶里运鞋子,并使劲踩踏垃圾桶的开关,倒完鞋子后还认真地盖好盖子才离开;二是带动其他孩子一起攀登将物品架弄翻,还开心的坏笑;三是把所有的珠子洒落一地,听珠子落地的声音,从他洒落第一次珠子时,他就开始观察周围成人,发现成人允许便大胆的进行更强烈的“进攻”。面对每一次的“破坏”,巴学园的老师们都给予理解、支持,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尤其是玩珠子的那一幕,满地狼藉,他还兴奋地满屋跑,大李老师一直在一旁看着,并不阻拦,等着他玩够了,大李老师才引导他如何使用笤帚和簸箕将东西收放整齐。

 这些都足以说明“我们给儿童自由,给儿童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格计划是儿童天生就带来的,我们只要给他提供机会和条件。”

 “儿童是脚,教育是鞋。”这是巴学园校车上的标语,也是我们应遵循的教育理念,我们要通过教育为孩子量制出适于不同孩子的鞋子。我们不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担保,那么就请为他守护一个完整幸福的童年!

;

一些家长想知道孩子适合看哪些励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适合孩子看的感人催泪**,供参考!

1《巴黎淘气帮》

连看了好几遍,每次都会笑得前仰后合。鲜艳明亮的画面,童趣盎然的故事,每个小男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绝对是一部能让你从头笑到尾的好片!

一群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很温情的老师,一对老是吵架其实感情深厚的父母,还有一队调皮又不失可爱的小朋友,看完之后有个感受:果然,孩子的世界,大人永远都很难懂。可能,孩子看这部片,会更容易Get到里面的嗨点吧!

2《别惹蚂蚁》

想象下孩子是个在校没朋友,没人陪你玩,又被恶霸欺负的小孩……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在**里,刚搬家的卢卡斯,在学校没朋友,又被邻居恶霸欺负,只好把怒气出在蚂蚁上,破坏他们的巢穴。不料蚂蚁起来报复,用一把神奇缩小枪,将卢卡斯变成蚂蚁般大小,并把他带回巢穴一同生活,经过这次,卢卡斯学会了宽容与同情,友情的真谛和欣赏和敬畏自然本身。

励志**3《丛林大反攻》

**的故事讲述了生活在国家森林中马戏棕熊布哥认识了来自另一个真实世界的黑尾鹿艾略特后,去体验野性丛林的世界。

4 《海洋天堂》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与救赎的故事。

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这部片子在上映的时候就像一颗巨型催泪弹,收获亿万观众的泪水,每每再重温还是会让人潸然泪下。

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在妻子过世后一个人抚养由文章饰演的自闭症儿子。

得了自闭症的儿子无法自理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照顾,两个人相依为命,可是祸不单行,这个时候他居然得了肝癌并且时日不多,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去世后自闭症儿子该怎么办?

没有人照顾他,学校也不收留他,孤儿院、福利院都拒绝接收这样的孩子,于是,挫败又绝望的他甚至想带着儿子一起去死

王心诚和儿子到底该何去何从,后面的事情将会如何发展,我们又会在这对父子身上学到什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父母永远无法割舍孩子的伟大的爱,是压在每个人背上的沉重的现实,但也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5《丛林大反攻》

影片将超能力放置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两位超人父母在人入中年的情况下,影评片也同时兼容着婴儿期的供养、少年期的调皮、青春期的懵懂。但皮克斯并没那么着重于地展示一家人的超能力,而是更多地表现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引入父亲中年的职业危机便是其一。

以生命唤醒其独特的超英主题,“尊重生命不等于懦弱,罔顾生命也不代表强大。”

6 彼得·潘

这部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的**表达了一种“活着就是冒险”的观点。有首歌《不想长大》曾经火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因为戳中了很多成年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很多人都有种不想长大的想法,这部**的主角就是长不大而且能自由飞行的的彼得·潘。最初的他只是单纯快乐的生活着,后来为了一个承诺,懦弱的他变得勇敢,变得充满力量,帮助人类女主角离开梦幻岛,离开邪恶海盗,回到人类世界,而彼得·潘却留在了他的世界,两人再也无法相见。

彼得·潘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自由童年的独立宣言,是永不衰老的童心象征。他乐于助人、心怀侠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拥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此人物从诞生起至现在,受到无数小朋友的喜爱,而成为西方人几乎无人不知家喻户晓的经典IP。

7《赛车总动员》

这部**讲述的是一辆出色的赛车,如何从喜欢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转变成团队合作、热爱伙伴、帮助他人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孩子们也不例外,希望在团队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比其他同学都更优秀和特殊的一个[lizhigushicom]。中国的家长们,也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能人意识”,例如常问孩子你在学校表现优秀吗?排名第几?老师喜欢你吗?

8《海底总动员》

在澳洲大堡礁的深海中,小丑鱼爸爸玛林和儿子尼莫简单幸福地生活着。

爸爸玛林做事畏首畏尾,是个胆小鬼;小尼莫却天不怕地不怕。尼莫一次跟同伴去水面玩耍时,被渔网捞起,辗转卖到一家牙医诊所。

玛林对儿子的生死未卜感到十分担忧,即便平时不够大胆,这次为了儿子也毅然决然出去冒险。一路困难重重,好在父子俩都获得了很多热心的帮助,最终得以重逢,玛林也从此成为儿子以大家心中的英雄。

9《红孩子》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本片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插曲《共产儿童团歌》。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细妹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卫团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屠杀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10战马

著名好莱坞鬼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马》改编自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作家麦克·莫波格的作品。2006年,该作者凭借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军官勋章。这部**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一匹马之间的深厚情谊,马的忠诚,少年的勇敢,以及在战火中二者不离不弃互相挂念对方的情感和行为,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影片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又彰显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勇气与对希望从不放弃的精神。人与动物之间纯粹而真挚的情谊更是令人忍不住的潸然落泪。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孩子们能学会勇敢的面对不幸以及体验到万物有灵这个道理。

《囧妈》与徐峥的前两部“囧”字系列**《泰囧》和《港囧》单纯地以“笑果”取胜不同,与其说是一部公路喜剧片,不如说是一部讲述家庭关系的温情片,笑中带泪。其中关于中国式母子亲情的探讨,引发了我的深思。

**以徐伊万与张璐夫妻签署离婚协议以及共有的暖霸专利知识产权的矛盾引出,徐伊万本想乘飞机去美国搅黄张璐在美国市场的商业合作,却因为护照问题“阴差阳错”地踏上了母亲乘坐的北京开往莫斯科的长途列车,在与母亲共度的几天火车之旅中,母子二人从不断争吵、控制、逃离,最终回归亲情,母子和解。

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爱中,包含了太多的期待落差,过多的控制欲给子女带来了无形的伤害和束缚,由此引发了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争吵便在所难免。但这一切分歧和矛盾的表象下,潜伏着“血浓于水”的本质。

现象回归本质的过程看似难以实现,实则有径可达:也许在子女和父母之间,需要一场《囧妈》式的“阴差阳错”。

父母对子女爱的传达,缘于期待落差,往往自以为是

1父母的心里幻想中的孩子往往会与现实产生期待落差

影片中,妈妈卢小花这个角色的精准刻画,让年轻的观众产生了共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

妈妈觉得你饿,即使在你打电话工作,她也会不停地信你嘴里塞小番茄;妈妈觉得你胖,即使你吃了一盒红烧肉,她也不让你吃这最后一块;妈妈觉得你的膀胱申时要排水,即使你不渴,她也要让你喝水;妈妈觉得你结了婚应该要孩子,连儿子和儿媳“那方面”的事,也会过问。

这就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矛盾所在:父母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中的孩子,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性格和生活方式,如果因此与父母的期待产生了落差,那么父母一定会锲而不舍地改造孩子。

而中国父母将这种独特的与子女的相处方式冠以“爱”的名义,他们为子女设定好了成长的轨道,安排好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在给予子女爱的同时,不但束缚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迷失了自我。

当孩子想要逃离妈妈枷锁式的爱时,妈妈会站在道德的高地说:“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啊!”当子女表达不同意见,跟妈妈说“我不用你管”时,妈妈一定会脱口而出:“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啊!”

2以“孝”之义,亲子关系中的“浆糊逻辑”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中国人有私德,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

在父母们看来,子女不“听话”,就相当于不孝。这是父母对子女道德上的碾压。

这种父母和子女的捆绑式分不清彼此的关系,就是中国家庭中的“浆糊逻辑”。为什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不能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让他们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而非要加以控制和束缚呢?

父母与子女没有距离和边界,一定会影响子女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会削弱子女自理自立的生存能力,扼杀子女成长中的各种潜能发挥,形成有障碍的人格。

3父母对子女牢笼式的爱,只会两败俱伤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就是一个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妈妈,衣食住行全包办,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一个人能顶两个菲佣”。朱雨辰40岁了外出演戏,70岁的妈妈还坚持跟剧组,为儿子做饭熬汤,贴身陪伴,理由是“不论儿子走到哪里,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为了保证儿子身体不上火,朱妈妈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为儿子熬梨汁、榨果汁,坚持了至少10年。而朱雨辰则每天无论去哪都要带着这些饱含着母爱的果汁,导致自己每天都喝不了几口纯净水。

而不只是生活上的悉心安排,连儿子的感情,朱妈妈也必须过问。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朱妈妈都知道,都会干扰。换句话说,妈妈看不上的女孩,儿子就娶不了。

看来朱雨辰没能和初恋女友汤唯,以及另一位公开过的女友姜妍走到一起,也是受了妈妈的影响。

面对妈妈如此强势的要求和规定,朱雨辰在“孝道”道德标准面前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表示,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这种对子女牢笼式的母爱,实则是一种控制和束缚,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压抑和无助,真的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这样下去的结果,或者孩子懦弱地顺从,从此失去了自我;或者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无尽的争吵,伤害了亲子关系。

这确实是一种爱,但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爱。

4期待落差和心理落差,源自分离焦虑

其实稍加解析,我们可以理解父母的做法: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把孩子抚养长大,孩子从小时候一直依赖着父母。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志和生活,不再需要父母的关照时,父母也会产生心理落差和分离焦虑,他们不甘心这样与孩子远离,只能以另一种强硬的方式来关照孩子,以证明自己的被需要。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毕竟,你是我的孩子啊!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过: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是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孩子出生以来,就在为分离的那一刻倒计时。

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不是私有财产,也不是父母复刻。父母对子女真正成功的爱,不是刻板的控制和冷冰冰的命令,而应该是尽早培养孩子成为独立的自我,带着自信、乐观、勇敢和健康,从父母的生命中剥离出去。

这一点黄磊就做得特别好,他曾经说过:即使女儿的日记不上锁放在桌上,他也不会去看,同样,孩子的手机也永远不看。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同样如此。而孩子的空间,应该与父母的空间有明显的界限。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表面争吵不休,实质血浓于水

影片《囧妈》中,徐伊万和妈妈卢小花出现了多次激烈的争吵,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对母子之间发自内心本能的爱意传递。

列车到达集宁站时,徐伊万虽然在火车上与妈妈的相处并不愉快,但是在下车前,他还是很不放心地对妈妈说了一句“你自己当心一点”。下火车后,无意间在口袋里摸出了妈妈放的三块大白兔奶糖,回头看到妈妈在车窗里悄悄地看着自己远走的背影,在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爱的同时,也对妈妈的长途旅行放心不下,于是在亲情的驱使下,又回到了火车上。

卢小花与儿子又一次激烈争吵后伤透了心,在弗拉基米尔站拖着行李独自赌气下车,徐伊万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焦急而茫然地寻找母亲的身影,在雪地的林场里无助地哭喊着“妈,妈……”这种把母亲气丢在异国他乡的滋味,一定会让他自责一辈子。

卢小花在面对狗熊即将扑向儿子的紧急关头,以“矫健”的身姿从树上一跃而下,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别吃我儿子,过来吃我!”虽然这场人熊大战看来有点夸张,但这个镜头让我眼角湿润。危难之处,母爱的伟大力量从不需要犹豫。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这是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存在分歧、争吵以及相互不理解的表象下,血浓于水的亲情本质,这是爱的回归和和解。

正是因为亲情浓厚,父母和子女才会有争吵。这样的争吵,其实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无处安放的牵挂和关爱,并不是情断意决地吵架,而只是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表达,找一个出口,宣泄给自己最爱的人。但在心底里,在大是大非面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赢得一切可能。

父母和子女之间,明明爱得很深,却要互相“伤害”。但这只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父母对子女强加的爱是自私的爱,请父母尽情放开双手,让子女独自奔跑,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子女的健康快乐才是父母最想看到的,不是吗?而作为子女,应该深刻认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爱子女永远比子女爱孩子更多。他们在人生的岁月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和生活方式,也许没有那么与时俱进,因此就更需要子女的包容和理解。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子女需要做的,就是抽空多陪陪父母,没事常回家看看。“阴差阳错”和危机考验,是弥合父母和子女爱的鸿沟的意外之喜

影片开头,张璐作为即将离婚的妻子,让徐伊万有空多陪陪妈妈,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徐伊万觉得40多岁的男人给妈妈拥抱是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并且与妈妈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吵,缺乏对她的关心和照顾。然而最后却能与妈妈和解,弥合爱的鸿沟,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是为什么呢?

徐伊万说,这次与母亲共处的六天时光,是他读大学离开家二十多年以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

如果没有这次为了拿回护照而“阴差阳错”的列车之旅,没有母子二人惊心动魄的熊口脱险的经历,也许徐伊万与妈妈会一直保持这种存在代沟、争吵不休、互不理解的状态。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这样的相处,成了他们固有的相处方式。

亲子关系的改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因为在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里,人人都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过日子,在惰性的惯性中,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善现状。因此,父母和子女的代沟似乎宽到难以逾越。

而生活中不经意间的“阴差阳错”和危机考验,也许是改进自我、改变生活的催化剂。这些生活中的偶然不确定事件,却可以从灵魂深处激发出一个人心底最纯粹的真情,会驱使你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与岁月和解,与不快翻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血浓于水,因为骨肉相连,因此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愿不愿意解决的问题。

也许所有人应当从《囧妈》中有所启发,我们应该尝试着主动改变自己,改变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带来你想象不到的意外之喜呢!

没有什么事是子女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解决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多抱几次。

结语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分离焦虑和期待落差,父母往往会以“爱”之名、以“孝”之义,通过强行控制和过度索取等方式,来阻碍子女的独自成长,而这其实是对子女独立生命个体的不尊重。由此引发的,必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不理解、争吵不休,最终导致矛盾逐步升级。

父母和子女表面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其实互相都是自己最爱的人,这份爱并没有因为争吵而少一丝一毫,毕竟,骨肉相连,血浓于水。

而弥合爱的鸿沟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借鉴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阴差阳错”,主动改变与对方的相处方式,将爱表达出来,让拥抱化解矛盾。

也许当子女也为人父母,到了父母的年纪、担当父母的角色的时候,才能更懂得自己的父母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99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