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苍蝇 赏析

周作人 苍蝇 赏析,第1张

这是个很好的话题,也是个很重要的话题。说来话长,也恐怕说不好,所以我只能提供一些线索: 第一,注意这个写作日期,便可以知道周作人这《苍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心境了。具体地说,主要有这些:(1)那时与鲁迅决裂一周年;(2)上月(6月8日)周作人母亲搬出八道湾与鲁迅住到一起去了;(3)上月(6月11日)与鲁迅吵架,甚至是“骂詈殴打”情况比较严重和狼狈,这是不可想象的。(4)本月鲁迅和孙伏园等(是周作人的学生)去了西安讲学,实际上是让鲁迅放松一下心情,周作人当然觉得有点孤单,还在7月19日(与鲁迅决裂一周年的当天)写了给孙伏园的一封信《苦雨》。 第二,关于苍蝇这个话题,周作人比较的重视。(1)三年前即在1921年在西山养病的时候,写过的诗,表达了那时对苍蝇的厌恶;(2)三年后即在这1924年写了这歌颂苍蝇的文章,有明显是为苍蝇平反的意思,文中说自己的诗的“惭愧”,表达了他与鲁迅决裂以后的思想的转变;(3)过了将近一年时间,鲁迅在1925年3月发表了著名的《战士和苍蝇》那句“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就出于此,虽然鲁迅在一个月后又特注,战士是指孙中山,似乎是与周作人说的划清界限的意思,但这显然是针对《苍蝇》的;(4)到1933年周作人在编辑自己的《知堂文集》时,特意将这首诗和这篇文章都收录这本有限篇幅的集子中去了,可见他比较看重自己的文章,另外即使有了鲁迅的批评文章之后,他还是这么坚持,说明了自己的独立的立场。 第三,这篇说“花草虫鸟”的文章,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文学性的科普小品文,……,这个我就说不来了,还是期待别的懂的人来说吧。我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了。

鲁迅说的国骂是“他妈的”,以下是鲁迅《论“他妈的”》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他妈的!”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了;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涉及与人。后来稍游各地,才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宗祖,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通性,真是“犹何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但知到诺威人Hamsun又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一类话。Gorky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实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那么,俄国也有这类骂法的了,但因为究竟没有中国似的精博,所以光荣还得归到这边来。好在这究竟又并非什么大光荣,所以他们大约未必抗议;也不知“赤化”之可怕,在中国的阔人,名人,高人,也至于骇死的人。可是,虽在中国,说得也独有所谓“下等人”,例如“车夫”之类,至于有身份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类,则绝不出之于口,更何况笔之于书。“予生也晚”,敢不上周朝,未为大夫,也没有做士,本可以放笔直干的,然而终于改头换面,从“国骂”上削去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又该对称为第三人称者,恐怕还因为到底未曾拉车,因而也就不免“有点贵族气味”之故。那用途,既然只限于一部分,似乎又有些不能算作“国骂”了;但也不然,阔人所赏识的牡丹,下等人又何尝以为“花之富贵者也”?

这“他妈的”的由来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经史上所见骂人的话,无非是“役夫”,“奴”,“死公”;较厉害的,有“老狗”,“貉子”;更厉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赘阉遗丑”罢了!还没见过什么“妈的”怎然,虽然也许是士大夫讳而不录。但《广弘明集》(七)记北魏邢子才“以为妇人不可保。谓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变色。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则颇有可以推荐消息的地方。

晋朝已经是大重门第,重到过度了;华胄世业,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也还是不失为清品。北方疆土虽失于拓跋氏,士人却更其发狂似的讲究阀阅,区别等第,守护极严。庶民中纵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拼。至于大姓,实不过承祖宗余荫,以旧也骄人,空腹高心,当然使人不耐。但世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邢子才的话虽然说不定是否出于愤激,但对手躲在门第下的男女,却确是一个致命的重伤。势为声气,本来紧靠“祖宗”这唯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这是倚赖“余荫”的必得的果报。

同一的意思,但没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妈的!”

要攻击高门大族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

唐以后,自夸祖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以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等”的上下本本该从此有些难定了,但偏还有人想辛辛苦苦的爬进“上等”去。刘时中的曲子里说:“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玩劣。江湖伴侣,旋将表德官名相体呼,声音多厮称,字样不寻俗。听我一个个细数: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买饭的呼君宝:磨面登罗底叫德夫:何足云呼?!”(《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三)这就是那时的暴发户的丑态。

“下等人”还未爆发之前,自然大抵有许多“他妈的”在嘴上,但一遇机会。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份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然而愚民究竟也有聪明的,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

于是他们反抗了,曰:“他妈的!”

但人们不能蔑弃扫荡人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有时,也或加暴力于所谓“他妈的”的生命上,但大概是乘机,而不是造运会,所以无论如何,也还是卑劣的事。

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或四旁,而且这还须在太平的时候。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7月27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七期,选自《坟》)

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都很有名,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纪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长都是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鲁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负责引导弟弟精神方向,鲁迅到南京上学,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也把他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兄弟两人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人物,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他的兄弟周作人还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那个时候,因为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学问也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羽,年轻的时候仰慕周作人,写信要求拜见,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鲁迅说,我是他的哥哥,我跟你谈谈吧,白羽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也可以,跟周作人的哥哥谈谈也可以,他说你喜欢读谁的小说,白羽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就说鲁迅就是在下,白羽这才对他很尊重。很长时间内,周作人的名气更大,谁也不会想到,这样好的兄弟,思想感情这样接近的兄弟,最后会分裂,分手,会绝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太好了,感情太好了,上天忌妒,也许是命里注定,结果他们由不分彼此,最后发展为终生不再来往。

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家务纠纷。因为这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在今天的生活,那叫高消费,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国的,家里大人小孩生病的,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要坐汽车,我们想想,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所以他觉得我自己拼命做,但是总是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和1924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和睦地来往,结果是周作人就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称呼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但是知识分子表面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好评价,我们也不敢说谁对谁错,我们也不用多去管谁对谁错,但是我们说这个事的结果,它对双方的打击都非常大。尽管知识分子可以装作若无其事,但是越说没事,心里伤痛可能越巨大,他们这种兄弟失和等于是骨肉分离,而且这件事对中国文坛也是极大的打击,因为当时他们兄弟二人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名满天下,全国的青年都认为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领袖,没有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此后,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于发展得越来越远,一个经过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后,继续战斗,选择战斗终身的道路,另外一个,慢慢远离世俗的社会,远离人生风云,做一些象牙塔内的工作。周作人想不关心社会,求自己生活安定,永远住在象牙塔里,但是人越这样想,越做不到,你不关心政治,政治来关心你,最后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他半被迫,半自愿地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人在别的方面,都可以犯错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叫大节,我们中国人对人是很宽容的,小节上是无所谓的,但是大节上不能有亏,因为周作人大节有亏,别的方面我们可以喜欢他也好,但是犯了汉奸罪,这个事情是无可辩驳的。所以抗战胜利之后,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后来还是我们***宽大,把他放了出来。

周作人和鲁迅绝交之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周作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之后,以叛国罪被判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终年82岁。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与鲁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与周作人于1923年基本断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后任民进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终年94岁。

鲁迅语录,以前看不懂,现在再看满眼泪花

导语:鲁迅的文章,中小学生都是不大爱读的,所以听说教科书一直在去鲁迅化,毕竟鲁迅的思想距离祖国的花朵们实在太远。至于大学生,除了学中国文学的,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人主动去找鲁迅的书看。只有我们这些成人,在沾染社会太久并自以为得的时候,再来读读鲁迅的话,也许才能明白鲁迅的智慧,体会鲁迅早在八九十年前就对我们种下的悲悯之心。

1、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

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9、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10、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11、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12、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3、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4、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六

15、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16、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7、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18、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19、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20、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qq个性签名看不懂

1、◤离开伱の那迗莪才倁檤莪们の缘忿烬ㄋ◥

2、伱の手吢冇涐の旅途,找菿涐扪の归宿。

3、よ〈时间)≒没冇`等莪∮是你忘る﹑抓紧莪。

4、想淰哙蔓筵,漫迗栤凉の蒓铯膤嚸。

5、啈冨の约啶,伱涐咏逺恠①起。

6、ミ瑷纞菂简单、复杂、开始菿结束ф间濄程の艰莘↘-呮侑臫巳罢躰会゛

7、心丢ㄋ,爱没嘞,连最後旳骄傲セ所剩无凢。

8、街捔の那①幕,丄縯著噌俓の嗳。

9、〆爱情并不需要浮夸的言语、只需要真实的在乎。

10、涐愿等伱仟哖,呮望换伱徊眸①笶。

11、吥许恁何秂咑搅莪啲玍活```

12、Ok,别让迩的q1n9绪继续左右我

13、彩渱の媄郦,让涐扪嘟学哙ㄋ坚强,坚强缅対突侞萁莱の嗳情。

14、-怉阣栤溏﹑芐呴、饿菗烟╕

15、66他,昰丿根刺~66狠狠菂扎菑莪吢裏の,张杰

16、拥冇伱媄郦の嗳情,冭阳僦咏逺明媚。

17、伱恠外缅赱蔂ㄋ,看蔂ㄋ,嘟冇涐恠这里等著伱。

18、嶶笶偝後D伤冇谁朙苩。

19、嗳情,什麽鬼倲覀?开魭笑吗?眞媞岢笑!

20、囍欢①嗰亽特莂洎嘫,嗳①嗰亽特莂钽嘫。

21、茹菓①苆蔸是莪的错,莪苛苡,为你攺变!

22、ら年华已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光可以浪费。

23、〆、当涐蒾纞丄伱___还冇谁岢葙姅╰'赱ㄋ伱还冇谁

24、ǒ们的兲箜连荿①爿,莪这边丅雨╰尓那边鲭兲

25、请甪伱の嗳洗涤涐吢ф所冇卟确啶の感觉。

26、吥说谎:①辈孒嗳着菡菡~~~咏丗吥変、、詯岢媞发濄誓の说嗳、$mīle菡~

27、_/~↘卜要対ǒ说辈ふ,这辈ふ我要定n↗﹌﹌

28、哏著伱の脚埗,赱遍迗涯海捔。

29、▓我真的很傻,傻到什么人的话都会信。

30、意识一片漂浮,幻想不出迩给的爱ㄟ

31、誃给厄点嗳茵儰爱譮让誐坚镪~

32、莪吥相信丗届是虚伪的、冇一个秂对自己是眞的、莪脑袋已经快ㄋ爆炸、

33、囘忆过厺,痛苫旳相思莣トㄋ。

34、涐想在多年以后,沵会对涐说:沵还有莪。

35、ら``你对我访问受限、我让你黑名单见。

36、伱崾媞想找①嗰卟诎轨の尐吙车,伱僦苾须崾做①嗰卟哙劈腿の媄亽鱼

37、伱媞涐甡掵旅程蓶①の目の哋。

38、伱的偝影模╯╰糊ㄋ傆莱媞涐╫哭ㄋ

39、嫒湜烸个亾嘟姠暀哋泹莪伤芣浍姠暀哋

40、__\俄感觉俄就要失去你勒、

41、伱,媞誋忆里冇菋檤の颩景。

42、珥朶塞懑菰独,涐厛卟笕啈冨签佲

43、我的离去你会有一点点伤心麽ぢ

44、羙恏哋沬唻湜踺竝茬痌楛哋哯茬

45、___懓鲭这**散吥散,都没孒关系`,ーん姲静,ーん哭泣,散场**`诠卋堺

46、-珎终究不是他,不会像他一样旳疼爱珴珴早已明了

47、慢慢德卜在乎,渐渐德无所谓。

48、涐愿噫甪①辈孒の埘茪呿等伱①嗰耒莱。

49、ǒ^眞嘚o`想做┈你滴﹀ァ侽朲!!'

50、莈冇什庅咏垂卟朽但媞涐哙嗳伱佷玖佷玖

51、〆、不同旳梦想,一样旳绽放。

52、伱媞涐吢фの暖烊,即使伱卟恠涐裑臱。

53、我想偶可苡騽惯一个人生活,在耭忆裏檫佉ㄚひ的承诺,暧情寔个梦迩珴睡过头゛

54、宥那麼多恴生命和爱情、菑峩恴丗届峩只拥有尓。

55、〆、时间,抹平了曾经旳轰轰烈烈。

56、婼卟媞罙嗳著伱,涐ㄡ何苾侞茈恠噫。

57、涐嗳咃哄哄煭煭蕞疯诳

58、涐扪媞死榊嘟兂法阻芷の嗳纞。

59、峩已开始练习开始慢慢着急着急这世界没有沵。

60、莪浍鼡①泩哋溡简啝葰洧,洇沩沵湜莪哋选萚。〃-song菘

61、伤,沵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动容。

62、啈冨僦媞住恠囍欢の亽の吢里。

63、涐愿与伱侒甡哘赱,苩首卟离。

64、呮愿嘚①亽吢,呮愿嘚伱①吢。

65、涐の影孒叠恠伱裑丄,伱の眼里悊射诎薀暖涐の茪。

66、那些牸眼已俓媞涐承绶の极限冇些亽涐放卟丅

67、╪┚涐对迩承诺⒈せ:陪迩赱每一个﹏春夏秋冬!

68、菈伱の佐手,恠雨ф兂烬头逩跑,蕞逅蕞逅,涐扪啈冨の铱偎。

69、眼瞳里滁ㄋ罙邃の兂萘还冇兂烬の蕜哀

70、み、み、茬这嗰迣堺里┏ǒ┛岢怜菿厎ぺ︶ㄣ

71、一闪一闪煷晶晶满兲兜媞尛星星支持杰杰永卜变葽让杰杰煷晶晶

72、外恠决啶两嗰亽恠①起,内恠决啶两嗰亽恠①起誃玖!

73、闭眼泘吸,感绶著冇伱恠の每①衯每①秒。

74、谈纞嗳の埘堠每①迗嘟媞情亽兯。

75、◆◇丶雨后的泥宁使我更加依赖坚强!~

76、蕞动厛の情话卟媞涐嗳伱,媞伱蕞嗳の亽夿伱计划恠咃の耒莱。

77、涐夿吢諪泊进伱の臂膀,洇ゐ涐当咜媞涐の海港。

78、涐崾做伱の逅,占领伱吢ф那抹髙哋。

79、╰︶ ̄没了爱情、祢要怎么高姿态的活。

80、俄永远只配当一个旁观的羡慕着,幸福与俄无关

81、甡侞嗄埖,侒抚著躁动の尐吢脏。

82、迟到的、幸福↘已『来临』↗↗

83、最最教亼残念旳总昰未完成旳,涐只螚唱著一半旳歌。

84、ヽ!.`\`\天咴咴`丶|ˊ会吥会让我莣纪/ゆ伱媞谁^!\゛˙\

85、一场暧昧、茹茼一场苼死

86、涐嗳伱,但媞涐ゐ什庅崾夿涐嗳伱の剧夲冩嘚这庅难

87、灯荭酒绿の丗堺伱看菿の媞谁嘘伪の脸

88、伤痛过後。珴艮沵依然昰众人羡慕旳焦点。

89、皧情﹑涐越来越﹫憎恨﹨沵る﹏!

让人看不懂的句子

1、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

2、一男子被困沙漠5年,获救时身着一身钻石套价值数亿,声称自己是MC玩家。

3、一男子开车时速100撞向墙不死,自称玩过侠盗飞车。

4、一名美军在阿富汗身中数十枪,躲在掩体后喘几口气继续战斗,他说自己玩过使命召唤。

5、一个小学生用水壶楼下的水坑倒5cm的水,从10楼跳下毫发无损,他说自己经常玩CF。

6、一位军医用医药包扔在地上救活无数重伤无救的人,此人称自己玩战地2。

7、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时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

8、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9、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10、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故事还没完,第六天,他再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字。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

11、张三一直喜欢喝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每次张三去买茶叶,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费的好茶,张三便不愿喝20块的了。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12、一男子遭持枪抢劫,竟使用歹徒的枪,将5名歹徒全部击毙,据称该男子已经玩了5年cs。

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说说

人心总是透着人心,看不懂看不清,何必自寻烦恼,封闭不了自己的内心,可以坐看这个世界

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说说

一、这个世界很复杂,连自己也看不懂自己

二、有人单纯如白纸,有人深邃如黑洞,我看不懂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何曾看懂过我。

三、这几天想了很多,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孝顺,什么是生活。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

四、这个世界有时候真是让人看不懂。欺诈、无信用之人反而可以获得更多利益。世界的多面性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如何处理好纷杂世事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得好好想想。还是想做一个厉害的人,在照顾好自己和家庭之外,有余力去为世界的黑暗面所笼罩的人们做点什么这个世界多的是我看不懂的人,看不透的事,听听看看就好;放下不是不想不触碰,而是在不为难自己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宽容和谅解;会清空是一种超能力,拥有的人值得拥有更多幸福。过去无需说再见,未来微笑相迎。

五、你永远都读不透一个人的心,就如同你看不懂这个世界。所以距离,是个很奇怪的东西,能成就一段关系,也能毁掉一段关系。

六、朋友们听不懂我讲的话,外卖员看不懂我的订单也听不懂我说的BCD,裁缝店的老板听不懂我说的长度不改就改一下腰。没有人懂我!没有人!这个世界没有人懂我!

七、这个世界让我有一点不懂。原来难以控制的事那么多。看不懂,也看不破!

八、带着偏见看世界,打翻了是个值得高兴的事,印证了也只是一个事实。我依然看不懂世界,看不懂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依然矛盾着,或许有一天我会顿悟,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或许,我永远都这么混沌着,磕磕碰碰,一直在找寻。

九、觉得很爱你的人,依然会背着你和别的女人搞暧昧,这个世界我看不懂了

十、我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如果俩夫妻吵架,无论什么理由男的掏了刀子捅了女方背后,那这个男的完蛋了,肯定要被各种辱骂。同样是吵架,女方掏刀子捅了男方后背,居然全网夸女方很厉害很刚很有个性???我的三观?

十一、这个世界一知半解、犹豫不决的人太多。真正懂的人早已行动,所以财富永远属于小部分人。看不懂的人,免费送给他,也会觉得你在骗他。所以认知的差别决定了人与人的差距。

十二、长大真让人难过!我越来越看不懂自己,看不懂这个世界,看不懂和周围人的感情,看不懂一切的一切!

十四、终于在琐碎的日子里明白了,生活是生活,爱情是爱情。也开始理解很多人说过的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合作,到处充斥着诱惑,出轨、背叛、欺骗这些词语变成了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好像是被蚊子叮了一下那么正常。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十五、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糟了,大家的言行也都看不懂了,好魔幻啊。

十六、虽然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但是依然想要做好自己。

十七、这个世界就是看清楚很多东西,但是还要装做看不懂的样子!

十八、如果我请你吃饭,邀你同行,跟你要好,是为了有朝一日我落魄了,你必须出手相助。说嗨,你是我这些年刻意经营的人脉哦。这样好吗。处处算计,功利为先,这难道就是人和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吗。看不懂这个世界。

十九、比跟不上时代更扎心的是,你压根看不懂这个世界。

二十、不喜欢这个明明很不喜欢这个世界还要装作很喜欢的笨蛋树,不明白这个明明看不懂这个世界还要告诉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蠢货树。

二十一、有时真的看不懂这个世界,一些威胁别人身心安全的刀放在脖子上,都有借口说没看到伤口,为什么对于再正常不过的多样化,反倒挑剔成双刃剑???披着羊皮的狼的身份多了去了也没见开除几个

第一段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第三段:这段话描写出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我”“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不许”放风筝。而小兄弟“最”喜欢风筝。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失声“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而小兄弟那时十岁内外,正是游戏的年龄,多病,瘦得不堪,正需要锻炼身体,而风筝正是可以使他高兴使他强壮的一项运动。这些都为下文“我”蛮横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而“偷做”风筝埋下伏笔。 ③第四段: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以致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本段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作了具体的解释。“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并“傲然”离去的神态,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被糟践的虽然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耐人寻味。小兄弟呢他“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后来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 ④第五、六段: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新鲜科学气息一旦吸进“我”的中毒很深的心灵,就产生了“惩罚”感,就难忘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心就“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第六段承上启下。 ⑤第七段:这段描写“我”企望“补过”的心情,“补过”的方法:由“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反对小兄弟放风筝,毁坏风筝到“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锁,似乎恢复了儿童的天性,“嚷着,跑着,笑着”,在欢快的旋律中,极为简短的语句随着轻松的节奏跳跃着,好像重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活泼、欢乐的景象。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反衬罢了,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无从追回了,结果只能加重“我”怅惘、悔恨的情感。 ⑥第八、九、十、十一段:这几段描写当“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时,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在“我”看来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听着往事反而“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示了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⑦第十二段:文章开头说,“我现在在那里呢”在“严冬的肃杀”之中。这时,作者忆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结尾说,又见到故乡的春天;而这时,“四面又明明是严冬”。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近来阅读鲁迅作品,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在我这个年龄阅读鲁迅作品似乎不太适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而我,偏偏钟情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点“老气横秋”之态,在常人看来。我也知道,鲁迅不是我这个年龄阶段就能阅读的,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跨越了年龄的界限阅读,最后的阅读结果只能“如此而已”,停留在皮毛之上,并没有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

曾经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跑马观花地阅读了一遍《鲁迅全集》,对于先生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很多东西根本消化不掉。阅读之中感受到,要消化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储备,只能望而却步。搁置鲁迅作品好久,重新阅读时,想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乞求获得心灵的相通。

《呐喊》读了一个礼拜,写下两万多字的阅读笔记,这些东西都是从感性(审美)的层面上来获得的。在探索中,很多篇章读了好几遍,十遍不够,就十五遍,二十遍,总是想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需求,试图还原作品。尽管这样做,有的作品消化不掉,一直停留在表面,未得到“真金”。有的刚刚触摸到作者内心深处,却滞步不前,这并不是自己不想继续向深处探索,而是无法再前进一步,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然而,一旦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预期的目标,心灵就会释放,就像在茫茫黑夜中看到“黎明的曙光”那般欣慰,如在山穷水尽之后看到柳暗花明,内心的窃喜非同一般。这种阅读感受不多得,少之又少。一次是在阅读海子的《日记》后,另一次就是阅读《〈呐喊〉自序》,探索里面的“梦”、“寂寞”与“荒原”意象,在写完最后一个方块字时,内心无比轻松,同时,也陷入到一种“痛苦”之中,这时完全与作品融入一体,跳不出作品的包围。阅读作品,要能走进去,同时又要走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作品,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和知性,否则将永远停留在感性层面,得鱼忘筌。

阅读鲁迅小说,总是陷入到一种“无物之阵”中,感到内心的分裂,刚走出作品,马上就陷入到里面去,使人难以脱身。阅读他的杂文,虽然摆脱这种“包围”,然而心情也十分沉重,他对中国人的心理剖析得一针见血,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对于那些较为精粹的作品,总是阅读一遍又一遍,乐不释手。我尤其喜欢在深夜里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他的作品,阅读之后,遐思掩卷,会心一笑。然后联系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会发现它的深刻性。原来,种种现象,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已经一针见血指出来了。这是“轮回”,还是停滞不前,说不清楚。国民的劣根根深蒂固,再过一个世纪将是什么样子,真是无从预测。

这段时间重读,读完《呐喊》《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还有很多有鲁迅研究有关的书。对于小说《呐喊》,写的读书笔记达到两万多字,而其他方面的,估计也要上万。对于《坟》的解读,没有形成文字,尽管花的时间不少,就如前四篇文章(《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书》),就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读了十几遍,但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消化不掉。《热风》读起来较为容易,特别喜欢里面的情感,很多篇章读了十几遍却没有厌倦之感,而且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感受也不一样。《华盖集》也较为容易,阅读感受还得沉淀一段时间。

因为时间关系,暂且把阅读鲁迅作品放下,把实现转移到其他方面,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无论怎样,阅读鲁迅作品都会有新发现,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我的浅薄,知识储备的不足,阅历的单调,阅读只是个人的。我明白,我更应该是鲁迅作品的阅读者,而不是鲁迅作品的解读者。

回答者: )ㄣ姒ペ冰° | 六级 | 2008-11-7 18:18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最具深刻性、丰富性与文化魅力的伟大人物。且不去争论鲁迅这一位文学家,思想家,是不是那么“伟大”,就看他的文学作品,他不太多的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乃至最多的杂文,到了今天,还能有许多人喜欢它,去阅读,去研究,也能有一些人讨厌他,想“搬开”他,就足以说明鲁迅这个人,是不那么容易就被人遗忘掉的。这块“老石头”,之所以不太轻易搬得动,除它的质量外,恐怕还有一种“与君同行”的长久性和未来性。人们像无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纹一样难以抹掉他的光辉。他存在的永久性几乎与任何一个“捍卫”者都无关。也可以这么说: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好,你都得承认,比这个世纪里中国许多大作家,鲁迅总是有他自己永远令人琢磨不完的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范围。一些熟悉的外国朋友,之所以重视鲁迅,几十年里孜孜不倦地研究鲁迅,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我的一位韩国博士研究生,在去年我开设的“鲁迅研究”课的作业结尾说,她很为自己的国家一百年来的文学感到悲哀,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像鲁迅这样的作家。郁达夫1937年给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鲁迅的伟大》里说:“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诚哉斯言!这段“盖棺论定”似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令我们深思。

由于鲁迅和他的遗产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非常特殊的关系,由于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在进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塑造中对文学某种功能的依赖,也由于权力者与研究者出于舆论一律或思想挑战的需要各自对于鲁迅进行的“过度诠释”,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30年代以来的鲁迅被接受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近二十年来时断时续出现的以各种形式批评鲁迅的许多现象,当前的“走近”风,就是仍在进行中的对于鲁迅反神圣的世俗化过程中一种必然。

鲁迅的诠释,历来由一些政治权威、文化精英和学院知识群体所主导。虽然他们之间,在观念上也有很大的矛盾与对抗性,但不管是他们的政治阐释,思想阐释或是文化阐释,不论是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在将鲁迅作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一把万灵的钥匙,而不断往鲁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辉的“附加值”,这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反映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却大体上是一致的。他们(很多时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实际上并没有在更深的层面上吸取“文革”十年鲁迅被独树一尊的历史教训。在各自不同方式的阐释中,仍然让鲁迅充当了一种制导舆论的,最大限度具有压倒对方的权威性声音的代表,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讲,就是营造一种或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或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无形中在努力将鲁迅拉下神龛(或只是表面上拉下了神龛)位置的同时,又给鲁迅身上涂饰了许多新的光环。结果是,不仅妨碍了更多人对于真实鲁迅的接近和认识,也会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制造一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阴影和艺术“神话”。稍有不恭之词,即视为“颠覆”,群起“捍卫”,指斥“贬损”,甚至封杀刊物,因言罹罪。在打碎“铁屋子”的呼声中,鲁迅自己被不同的力量铸就成了一个不许碰一个指头的“铁屋子”。这正是鲁迅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悲剧和苍凉。

反神圣的“世俗化”的努力,“解构”神圣的呐喊和抗争,为我们带来的渴望进一步破毁禁锢、要求思想解放这一点信息且不用说它,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声音里,即使不能让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维去看鲁迅,思考鲁迅,也可以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一些“冷却剂”,让我们反思自己,以利前行。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认识和把握?“神化”鲁迅的后果之一,就是掩盖了对于鲁迅文学创作实在性的探讨。实在性的缺乏就是不切实际的拔高,就是维护完美。因此现在人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艺术是不是就都那么完整,成熟?思想是不是就那么无边的深刻?里面有没有败笔和二流三流一类的东西?具有不朽价值和世界影响的《阿Q正传》、 《狂人日记》等小说,是不是都那么尽善尽美,有没有可挑剔的艺术与思想的瑕疵?《故事新编》里的那许多“油滑”的描写,是不是就都有那么多的艺术的和审美的合理性与先锋性?至于占鲁迅作品最大分量的杂文,怎样作出科学的评价,更是一个问题。我们北大的老系主任杨晦先生,就始终认为,鲁迅的杂文不是文学作品。他的疑问至少有一部分的道理。因为杂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鲁迅的杂文,有些纯属学术论说、文艺论文、通信(非文艺性的)、讲演、广告、启事、说明、勘误,这些似乎都与文学创作的性质无关;一些吵架争论、零星记事、时事短论、古事考说、书刊序记、译文序跋、杂志答问、著译目录……,等等,多数看来也很难说有什么文学品格。当然,杂文中也有众多的“美文”和审美品格很强的散文。郁达夫关于鲁迅这一文体的贡献“前不见古人”的判断,正以此为据。现在的情况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我们起码应该做一些淘洗筛选的工作,让作为文学作品的杂文,浮现出来。那样,也就不会总是不断地发出这样的声音了:“鲁迅杂文?!那也是文学吗?”

第二,造神趋向是否仍然是鲁迅研究中一个潜在的存在?新时期以来,维护神性权威的思维和捣毁神性权威的思维走到一起了:结束了“文革”将鲁迅偶像化的历史,这些年学术研究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一些造神的趋向。有的研究者根本不承认十年灾难中有神化鲁迅现象存在,认为那是对鲁迅的庸俗化而不是神化,对于鲁迅一直向着自己理解和意愿的方向加以诠释,总在鲁迅的光辉与深刻方面不断加码。因此对于挑战性的不恭的评骘,常常有一种捍卫者的警觉和反应。另外的情况是,80年代开始,在将“五四”重塑为想象中自己的幻影的同时,鲁迅又被多方诠释为一个伟大的先知。对他的“立人”、“改造国民性”等思想的诠释,已经过分脱离了历史处境和自身性质,它的功能被抽象化,普泛化,片面化,“神话”化了。割断和漠视了与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联系,淡漠了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革命的联系,为民族事业奋斗终身的鲁迅,被塑造成为一个一生充满个人痛苦和内心黑暗,只身与孤独绝望抗战到死的“精神战士”。鲁迅的黑暗和虚空被赋予了几近神性的哲学色彩。这样,就在颠覆了一个“文化革命伟大旗手”神像的同时,又在一步一步塑造出一个终生坚持个人独立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偶像。无论研究者如何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学术上如何的严肃与超越,鲁迅已经又成为一面旗帜,一个符号,一个寓言,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之间对抗的工具,这是事实。反对工具论者自己又陷入了另种工具论。恢复历史面目的同时又塑造了自己的历史想象物。“神化”被置换为“神话”。在捍卫偶像与破坏偶像的运行中,潜在的“造神”影响下的学术思潮如此诠释鲁迅的同时,不能不使反对神化而要求认识真实鲁迅的愿望受到了压抑和遮蔽。由于他们对权力意识和启蒙诠释有双重的不满,他们所表示的对鲁迅本身和鲁迅研究的那种极端的反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造神运动”的激烈批评,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呼声了。

第三,90年代思想启蒙和以鲁迅为宗师的启蒙运动的倡导,有没有值得反省的精神缺陷?应该承认,在封建主义遗毒长期存在的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启蒙必然是一个长时期里永未完成的知识界的承担。只要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思想现代化的追求没有实现,鲁迅就会成为这个漫长的启蒙运动中被推重的一个最合适的角色。面对某些思想桎梏和黑色“大染缸”一样的现实,我与现代思想启蒙提倡者们抱着同样的痛苦与热望,希望自己或借助鲁迅,发出一些真实的呼声。但是,人们渐渐发现,知识界在标举鲁迅参与这个启蒙思潮的合理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启蒙者相悖于鲁迅的自身缺陷:过分参照西方社会政治的和思想的模式,较少考虑鲁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个最重要的精神侧面,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虚无缥缈的“终极关怀”高于一切,而对人民群众的种种疾苦却漠然处之,关注点往往只是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里。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具体的历史处境之间不可回避的关系被大大忽略了。千百万人民的现实生存状态,生命疾苦和他们所能够享受的自由,在我们的心里究竟有多大的分量?这样,就不能不表现出现代启蒙思潮重视“人本”而漠视“民本”的思想狭窄性。启蒙者的叙述里,“民本”往往被等同于颇遭贬抑的“民粹主义”,即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被誉为“民族魂”,死去时有上万人群为之送葬的鲁迅,在诠释者的笔下,总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我因此也总有一种疑惑:一个时期里似乎鲁迅在什么地方被误读了。而这种误读恰恰来自对鲁迅思想精神更深的诠释本身。

时间是一个承诺,时间更是一种压迫。21世纪的鲁迅认识和鲁迅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和与过去不同的特质。那时的鲁迅想象与鲁迅研究的面貌,与我们这个世纪比起来,肯定是不会完全一样的。未来的鲁迅形象与鲁迅研究,是多种声音的共生。叔本华说:“有些人每每爱引权威的字句,来争论某事件”,“振振有辞的据之以辩,发出胜利的呼声”;他又说,“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一种是“真实的”“不朽的文艺”,一种是“每年送出无数作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性的文艺”。(《叔本华论文集》第10,1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鲁迅反对“摘句”似的引用“权威之言”,但他永远成为一被“摘句”式的引用者。鲁迅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他的作品却成了这个世纪“不朽的文艺”。我相信,不仅在我们这个世纪,即使在下一个世纪,下下一个世纪,下下下一个世纪,恐怕还将被“摘句”下去,还将会“不朽”下去。阿Q到今儿个还没有“断子绝孙”, 真心热爱鲁迅的,喜欢读鲁迅书的,专门吃鲁迅饭的,借鲁迅当敲门砖的,用各种方式批评和挑剔鲁迅的,以一生反鲁迅为荣的,贬损鲁迅的和捍卫鲁迅的,等等,这样的人,相信也会永远存在下去的。当然我也更相信:去掉神圣的光环,在遭到更多的批评与贬抑的同时,未来的鲁迅,也一定会在一些人们的眼里显出他的更加深刻与伟大来。

我们不得不看到,“走近”中不同声音里,透露的可能正是这样一种追求对20世纪“经典”多元诠释的信息。没有什么值得惊诧。在即将进入一个新世纪的这个时候,最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

面对来自传媒的议论鲁迅的观点,对他们的所以产生,作出解释和答辩,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是,由他们的议论,触动我们鲁迅研究自身和清醒:怎样以一个即将进入新的世纪的更为广远的胸怀、眼光和期待,不为各种社会思潮所左右,保持关注鲁迅的一颗静心,也不为市场经济的压力和诱惑所干扰,保留鲁迅研究的一片净土。真正花工夫地去促进鲁迅研究工作的深入,对于鲁迅这个极富魅力的文化人物,作出更为符合实际的诠释,从而在我们自身不断走近鲁迅同时,让一个更为真实的鲁迅走近人们的接受场,参与人们的艺术和生活的创造。过时的就让它过时,乌有的应该还给乌有。做到这样,当然需要时间,更需要经历超越自己的痛苦,意志和真诚。也许可以这样说,研究鲁迅也要有一份如同鲁迅一样没有“瞒和骗”的对于人民的诚实的心:实事求是,黾勉耕作,不躁动,不惊变,不唯新是骛,不哗众取宠,不唯我所用,不鬻官以求。这些,正是从这个“走近鲁迅”冲击波中我们所获得的一点点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44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