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的事

关于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的事,第1张

您好!西双版纳的话傣族比较的多 我大概给你介绍下傣族把

 傣族习俗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

  象脚鼓舞,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傣族禁忌很多。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傣族每月属牛日禁忌使役牛,属马日禁忌使役马。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傣族新年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傣族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北纬21°08′~22°36′,东经 99°56′~101°50′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由于入射角高,冬至时分高度角最低为45°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分为两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 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西双版纳的传说 “西双版纳”是傣语“十二千田”的意思,“西双”即傣语的“十二”,“版纳”是傣语“一千块稻田”。 过去,封建领主计算傣族领地时,以稻田划分行政区,便以12 个领主分管12 块稻田的领地之意而定名。 当地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原始的西双版纳的村落、田地和河流,都是由大蛇和大鹰的躯体变化而来的。还有这么一个神话:古代西双版纳的领袖叭阿武的父亲,原是一个牛王,一天,牛王的妻子因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怀了孕,后来便生子传代。这个神话故事说明,西双版纳入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时,就生息在这里,他门曾经历了与大自然艰辛斗争的漫氏历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传说 流传在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的故事是很丰富的,其中分为造天造地造万物的传说、传人种的传说、寻求光明的神话故事、太阳和月亮的传说、关于西双版纳爱尼文字的传说、机智人物故事等。 《红爹米爹》(“红爹米爹”是西双版纳哈尼语,即造天造地)这个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腊白阿雅、 伽比阿朗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当时既无天也无地,宇宙间只是一团蒙蒙胧胧的雾气。 腊白阿雅分开雾气,飞上高空制造了一块蓝色的天;伽比阿朗按下雾气制造了大地。从此雾气散开了,高空上有了蓝天,脚下有了土地,世间有了风,地上有了水,水里有了龙。水中的龙是一条神龙,它用神功给大地送来了牲畜和飞禽走兽。由于龙为世人创造了畜禽,因此哈尼人自古以来都信仰和崇拜水中的龙。 关于传人种的传说“人种是怎样传下来的?”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人是天和大地孕育出来的,天孕育了男人,地孕育了女人,使世上有了人种,并开始繁衍人类。其二是说,一次,龙王发怒,喷出无穷无尽的水淹没了大地,人几乎都被淹死了。当时有一个男童和一个女童用白布拴着水牛的脖子,让水牛带着他俩到山顶上逃避水灾。 大水退后,世间只下一对白脖子水牛和一对无知的男女。当初,那对男女不懂得情爱,后来地下冒出一个石磨,磨盘成天跟着他俩转,并且在他俩面前上下重合。那对男女在石磨的启发下终于产生了爱情,结成了夫妻,人类就这样开始繁衍了。 关于寻求光明的传说这类故事较多,以《砍倒遮天树》为代表。故事描述了西双版纳哈尼族祖先居住的地方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大树。大树枝叶茂密,遮天蔽日,使西双版纳哈尼人和布朗人居住的地方不见天日,充满黑暗。为了赶走黑暗,寻求光明,西双版纳哈尼人和布朗人团结起来,从两个方向砍伐那棵遮天大树。经过西双版纳两个民族的努力,大树终于被砍倒了,黑暗被驱散了,西双版纳哈尼、布朗人民又见到了太阳,见到了光明。这棵大树一共有12条粗枝,每根枝条上有着30片巨叶,总共有360片巨叶。于是哈尼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年有360天。这个传说,既反映了西双版纳哈尼人民改造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又反映了他们积累经验、创造历法的史实。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西双版纳哈尼民间有着许多关于太阳与月亮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讲, 月亮和太阳是由一对恩爱夫妻变成的。一个名叫老七的青年在安葬父亲时,发现了一种能起死回生的仙草,那仙草由恶虎守着。老七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恶虎,终于获得了那株仙草,并用它救活了一个美貌绝伦的少女,俩人结为一对恩爱夫妻。后来老七得了病,他的妻子偷偷地将一枝仙草熬汤给丈夫喝。老七喝了仙草汤后,化为一团光芒四射的火球飞上高空,变成一轮太阳。妻子见此情景,也将仙草吞下肚里,立刻变成一个银光闪闪的银盘飞上天去追赶自己的丈夫。从此,日落月升,年复一年,由于两人的步伐一般快慢,所以月亮总是赶不上太阳。 另外,有个传说叫《背白拉白》。传说,远古时有6个太阳,晒得大地烈焰蒸腾。人们受不了暴晒,一起用弓箭射日,但谁的弓箭也射不到太阳所在的地方。后来有一个名叫嘎背阿切.麦林的人,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从龙王项麦街那里借来神弓和神箭,又从神仙洪伯拉麦那里借来能使神箭高飞的箭羽,终于把天上6个太阳射落了5个,免除了西双版纳人间的灭顶之灾。 关于西双版纳哈尼文字的传说西双版纳哈尼(儇尼)人没有文字的原因民间流传着两种传说。其一说西双版纳爱尼人本来就没有文字,后来有一个勇敢的青年跟着汉族、 西双版纳傣族青年一起去寻找文字。找到文字以后,汉族把文字写在纸上, 西双版纳傣族把文字写在贝叶上,儇尼青年则把文字写在牛皮上。他们在归途中遇到洪水暴发,江河暴涨。渡河时写着字的纸、贝叶和牛皮都被水淹湿了,于是3人便烧火烘烤,结果纸和贝叶烘干了,牛皮却被烤熟了,3人用牛皮充了饥,所以西双版纳爱尼人的文字被吃掉了。其二说,儇尼人本来有文字,但被一个恶棍放火烧了,因此儇尼文字没有流传下来。 机智人物《阿朱尼的故事》这个故事篇幅多,流传广,目前收集到的已有60多篇,每篇讲阿朱尼的一段趣事,生动活泼,短小精干,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阿朱尼聪明、机警与灵活的个性,并用幽默的手法对土司、山官头人和财主进行了辛辣嘲讽。故事中的阿朱尼是儇尼人民心中的英雄,是善良、勤劳、勇敢、机智的哈尼人民的化身。在《阿朱尼的故事》中,有为穷人排忧解闷的故事,有教育懒汉的故事,更多的篇幅是讥讽嘲弄统治阶级和财主的故事。 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西双版纳儇尼人民与邪恶斗争的精神,因而博得了西双版纳哈尼人民的喜爱。 此外,西双版纳哈尼人民中间还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生活故事、神话传说和神话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双版纳哈尼先民在古代社会的生产斗争、社会发展进程,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认识和积累经验、征服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意志和愿望。

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

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

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余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

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美观、素雅简洁的傣族女装;绣有各色图案、镶有银饰品的哈尼族、基诺族男装;古朴的拉祜族、布朗族女装。民族工艺品厂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了夫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基诺族服装生产,以传统布料与现代布料相结合;传统款式、色泽、饰品和现代款式、饰品相结合,设计缝制出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进入市场。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巴、即挎包。傣族通巴,以各色毛线、棉线为原料织制。包长3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包正面、侧面、后面。或织花卉鸟兽、或织几何图形,包底部缀有彩穗。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省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

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南北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其实不然,这是一种世俗见解看待出世间的误区。 南传出家比库是专业的修行者,而在家众是业余的修行者。南传上座部比库的生活很清苦的。

1佛陀禁止他们拥有私人财物。也就是说他们如果有任何的疾病,生活物件都必须由在家众提供。在泰国东北部,哪里的物资并不够上座部比库所居住的屋舍‘坤地’(一种高脚屋的小型屋舍)或者是‘长屋’(高脚长屋)的空间很小的,每个房间或者坤地只有两个床位的大小,甚至是一个床位的大小。

2佛陀所制定的生活作息是每天只能睡觉4-6小时。早上4点就起来禅修,6点念经。7点可以服用一些早餐,微量的食物。7-8点就步行托钵。大约10点托钵回来。托钵要行走大约5公里至10公里。看地点而定。11点进食用餐。12点-1点之后就不能再进食。这是过午不食戒律。用餐之后要打扫屋舍,洗衣,缝衣等等工作。沙弥(上座部的沙弥叫做沙马内拉)还要服务上座。之后就是自由时间,大部分都会去进行禅修。傍晚7点念经,之后就禅修一直到深夜才可以入睡。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在下实际的去体验过。

3一些地区托钵所获得的食物也许是丰厚了一点,而多余的食物他们也没有浪费。会去每天捐助给老人院等慈善机构剩余的食物。在泰国东北部的比库都需要分别进入森林修习禅定。试问一个人进入森林的生活还叫做‘舒服’吗?这是头陀行。而且那里的食物种类很少,大部分都只是获得米饭(糯米饭,泰国东北部喜欢吃糯米而不是长米),盐以及一点辣椒。而且为了步行到别人家都需要行走一段很远的距离才能获得食物。因此在城市居住的比库也延续了这项佛陀所教导的传统,每天都要托钵步行一个小时以上。而且托钵的时候是不允许穿鞋的。在城市地区,如果不穿鞋在泊油路上行走一个小时以上,甚至更久。这是不好受的。

4佛陀制定三衣戒律,每个比库能拥有3套三衣(袈裟)。三衣是由一件上衣,一件下衣和一件覆衣。比库只能拥有一个钵,而这个钵破了5个小洞以上,而且不能补了,才允许更换。佛陀禁止僧团进行社会劳作,如种田,种菜。因为僧团是专业的修行者,必须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修行以及弘法。在当时的古印度,这是值得被赞叹的行为。比库以说法(宗教教义)来获得4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来获得4食供养。4食是指食物,药物,衣服和生活用品。

5北传佛教的生活方式已经修改过了,而南传上座部坚持不修改,不增加,不删除任何一条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及生活方式,哪怕是小小的戒律。上座部不会自称‘小乘’,因此这是一种对上座部不恭敬的说法。上座部的三衣和中土北传佛教有所不同。颜色一律规定为‘土色’。

6佛陀禁止比库收取金银钱财,更禁止比库破坏植物。所以要建房舍必须由在家众帮忙。如果没有在家众的帮助,他们会住在洞穴,森林。在城市的大型寺院里,那些在家众还是有经济援助的。因为寺院的电费,水费还是要付的。但那些钱财都是由在家众负责的。南传上座部的出家众和在家众的关系良好,而在家众会支援出家众的生活。这是在家众所需要进行的责任。因此比库并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

希望以上简单说明能让您更加了解上座部比库的清净生活。

这是一些泰国比库的生活。您不妨去看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63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