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办庙会?佛教与道教相争的结果

为什么办庙会?佛教与道教相争的结果,第1张

原标题:为什么办庙会佛教道教相争的结果

每年春节,除了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全国很多地区还有一个共通的习俗——逛庙会。庙会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庙会是从何时起源的呢?又为什么要办庙会呢?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了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称作社戏或庙会戏,庙会的形式便由此形成。

秦朝大一统以后,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依然是祭祀祖先与神灵。到了西汉,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东汉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两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佛教与道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各自在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也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两教还常常走出庙观扩大影响。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随着北宋时期的到来,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到了明朝,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

到了清朝,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佛道之争”历来已久,佛教弟子认为道教修仙毫无意义,道教弟子认为佛教修佛也毫无意义。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两大宗教,它们从西汉时期起,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并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它们的印记。历史上的佛道之争中道教输了7次,胜了4次,平了1次,2次情况不明。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包括中国的很多文化都起源于此,内容也十分复杂。在南北朝时期,佛教被贵族统治者政治化,道教也从这开始发展。到了唐朝,开国皇帝将李耳(老子)视为自己的祖先,李耳在道家的地位不用说,创始人的位置。在追封李耳之后,并羊角山修建了老君庙。

道教输: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时期,道士姜斌和僧人昙无辩论,姜斌输了辩论之后被孝明帝流放。

道教输: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时期,金陵道教团体和统法师团队辩论,金陵道教团体输,参与的道士削发为僧。

道教胜:公元569年,北周武帝时期,儒道佛3家辨法,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家第三。

道教胜:公元573年,北周武帝时期,儒道佛再次辨法,儒家第一,道家第二,佛家第三。

情况不明:公元583年,隋文帝时期,道教张宾和佛教彦琮辩论“老子化胡”,结局没有记载。

道教败:公元608年,隋炀帝时期,道士杨宏去智藏寺上门挑战,失败而归。

道教败:公元659年,道教重玄派李荣与佛教大师慧立进行了多场辩论,佛教大师慧立占上峰。

道教败:公元660年,唐高宗时期,道教李荣和沙门静泰,就《老子化胡经》真假问题展开辩论,李荣输给了沙门静泰。

情况不明:公元730年,道士尹崇和沙门道氤展开辩论,结局不明。

平局:公元796年,唐德宗时期,儒家韦渠牟、徐岱,佛教鉴虚、覃延,道教郗维素、葛参,6人参与辩论,最终和解。

道教胜:公元841年,唐武宗时期,佛道两家展开辩论,道教胜出。

道教胜:公元845年,唐武宗时期,道士赵归真以“神仙可学”的理论,胜了佛门高僧知玄大师。

道教败:公元1255年,元宪宗时期,全真道李志常和少林长老福裕辩论,全真道李志常输了。

道教败:公元1258年,元宪宗时期,500余佛道人士参与两教辩论,最终道教失败,17名道教辩手削发为僧。

历史上,佛道14次辩论,道教只赢了4次,胜率不足三成,为何旗鼓相当的两大教派,辩论时道教总是输。

其实,道家是诞生于本土的宗教,不论是佛家弟子,还是道家弟子,对道家的思想,文化典籍等比较熟悉。道家弟子对佛家的经典理论病不熟悉这是失败的原因。

佛、道同源,佛、道一家。真正明了修行无为之法者才能体会到,佛、道修行的无为之法没有区别,只是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佛教与道教绝不可能出现争论。到是有一些假借佛、道的名义胡争乱论者,无非就是把错误的自我认知误当成了佛教、道教的法。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宗教,当然在我国最著名的就是佛教和道教了。大家都知道道教是我们本土的宗教。而佛教是由西方传过来的。一说佛教,大家应该都会想到《西游记》了这个著名的小说吧。里面就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从西方取经回来的故事,其实就是说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而发展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彻底没落了,他们有很多经文都要从我们现在的国家去求见,那么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候和道教之间会发生了什么样的矛盾呢,是否给道教带来的影响。

一、化胡为佛。

化胡为佛这四个字的成语,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我也给大家讲述一下这四个字的具体意思,封神大劫之后,道教的气运向西方流走。所以老子就去西方度化那里的凡人创建了浮屠教,自己化身佛陀,这也是化胡为佛的由来。其实在现在看来这个传说也就是佛教自己编造的,让自己能更好的融入到唐朝这个东方国家。

二、争教徒,争香火。

在佛教到达唐朝之后,经过一定的发展他们就很快的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庙宇,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当然这也是由于得到了当地政权的支持。他们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很快就要赶超了道教的庙宇数量,在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任之后,慢慢的人们也就开始了信仰佛教,教徒慢慢的也就非常多了。对道教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的教徒的流失,香火的流失。

三、发展受到了阻碍。

道教和佛教这两个宗教的教义和追求是不一样的。道教求取长生修身养性。而佛教讲究来世福源,在佛教传入唐朝之后,统治者看到了这个佛教对他的国家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因为佛教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做好事,还讲究来世,能够给人们带来念想,进而使国家环境稳定,所以统治者也就支持佛教的传播与建立。相对于道教来说统治者这些做法给道教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佛教与道教不相冲。但是修道教不修佛教,修佛教不能修道教。佛道不是一家。认清外道,方知正法。

这个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我们看看教义,就看看教义。咱别管是迦叶啊,还是水月童子,来中国怎么成为了孔子和老子,咱别看这个,咱们先看看教义。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们修行最高的层次就是升到天上。那升天能不能了脱生死?它不能了脱生死。佛呢,是超出三界,是不是?虽然道教和不信教的人来讲,道教要比不信教的要好;儒教也是这样,比不信教的要好。但是要和佛教相比,它俩还是比不了的。因为佛是超出三界的,不是一条线上的,所以说它们不能是一教。

如果是一教的话,就会把道教的教义和儒教的教义,混入到佛教里去,整个佛教就会改变了。就像牛乳似的,纯净的牛乳,如果你不断地加水,最后这个牛乳会什么样?最后空有其名啊,全变成水了,虽然也叫“牛乳”,但它就是水了。所以说不能改变,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他们所修的只是升天,在佛法里讲还属于外道,不属于内道,所以说不能成为一教,不能这么误导众生。误导众生就会使很多人失去了目标,我们有的人搞道教的东西,很多道教的东西,也当成佛法来修持,最后这一生就白瞎了。

佛法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最高学府,它完全具备,它是完整的。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悟道以后马上救度了多少人,特别是破外道而成了佛道。我们现在有些人糊涂,就是想把儒教、道教都划入佛教里来。“这样的话,我们人不就多了?”人是多了,质量没了,佛法的教义就会被改变了,这是不行的。但是道教的人如果舍掉道教,如果他来学佛,这我们欢迎。但是不能以道和儒来代替佛教,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教义有根本的区别,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一定要注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往往在家里供仙堂,甚至老道也供,天上也供,土地也供,什么都供,以为这就是佛法呢!最后弄得佛法没学着,学了一些外道出来,最后把佛法也变成外道,你说这一生不白瞎了吗?所以这个不应该。

佛教的教义就是佛教的教义,不可改变,也不可以混入,混杂。佛法不是大杂烩,佛法是究竟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最深的真理,不是升天和在世间做个好人所能代替的。至于说这个儒教的孔子是水月童子,道教的老子是迦叶祖师化现的,这些祖师大德这么讲。因为众生也需要教化,需要这些世间的圣人去教化众生。但他只是教化,绝不是以它来代替佛教。它只是以它的面目出现,以它的教义,以它的方便来这么教化世人。不可以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你就会失去三皈依戒体,这是不允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77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