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天天吵架我都要疯了

两个孩子天天吵架我都要疯了,第1张

自从我国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很多家庭都生了两个孩子,带一个孩子就很辛苦了,更不要说两个孩子了,每天都可能成了“灾难现场”,而且两个孩子经常会为一些小事争吵,让大人很头疼,就有宝妈反映自己家的两个孩子天天吵架我都要疯了,宝宝天天吵架怎么办呢?

家中有两个孩子会因为年龄、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引起争吵,也会因为争抢零食、玩具等东西动手,有的可能会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而吵架。当然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家里生了第二个宝宝之后,宝宝年龄还小会多一些关爱,导致大的那个孩子对弟弟或妹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愿意跟他们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小宝宝触犯了大孩子的“底线”,所以两个孩子总是吵架闹矛盾。其实两个大人生活在一起都会吵架,更不要说小孩子了,当两个孩子吵闹打架时,家长一定要处理得当,处理不好可能让两个孩子关系更恶劣。

另外,两个孩子时父母千万不能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吵架先想到的是小的不懂得,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这样是很不好的,需要搞清楚事情真相,谁先错了谁应该主动道歉,也不要对着孩子发脾气或是动手打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由于家庭里不良的教育,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况,在生活中强占别人的玩具、图书等物品,而造成争吵。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们就容易发生争吵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受成人和电视的影响,如家庭父母爱吵架,孩子们都喜欢看奥迪曼,过后都会扮演超人怎么去打斗的,电视播出打斗的影片等等。这样也容易形成孩子蛮横粗暴的不良性格,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争吵的行为。

孩子为了坚持正确的行为规则,而又无力去说服对方时候,采用了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也容易引起争吵。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大人应该采取的对策:

01

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02

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03

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04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小孩爱吹牛,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错误或者是令人羞愧的事情,他们爱吹牛反而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在吹牛的时候会觉得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特别羡慕。看到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眼神,自己会有一种自豪感、开心不已。

2、在3-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在理解真实和想象之间的能力较弱,生理特点决定了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夸奖自己,比如到处炫耀自己有多少玩具,会多少技能,孩子还不太能够理解和关注别人的情绪特点,不知道自己的吹牛会让别人反感。而通常到了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发现别的孩子在许多事情上要比自己做的更好和更优秀,就会慢慢地改掉自己吹牛的习惯!

这是小孩在大人面前想好好表现而已、

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称赞,孩子吹牛还是可以理解的,要和孩子说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不能总想着炫耀,我一定能行。有信心是好事,做不到却是不守信用了。

希望采纳 谢谢~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首先要学会劝架:如果两个小孩在一起打架了,我们大人看到的话,首先应该要学会劝架,把两个孩子分开,不能让他们继续打架了,而不是纵容他们继续打架,总归打架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好的,大人心理也会不舒服,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更是很生气的,首先把孩子拉开是最妥当的,事后再做其他的事情。

01

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发现孩子打架的话,要问明白是什么原因才打架的,把他们拉开之后,再准问是什么原因,并主动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如果聪明的家长就应该用聪明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也应该要委婉的向对方表达,毕竟孩子是不会记仇的,打完架之后还是很好的朋友。

02

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果双方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话就会主动帮忙的,而另一方看到的话也会主动帮忙,所以这样就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战争了,如果甚是过激的话就会有伤亡了,事情过后想起来是很后悔的,往往都是没有忍住一时之气罢了,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要客观一点,不能一味的为孩子去争取,而是让他自己面对。

03

自己孩子过去的话家长应该主动承担:如果两个孩子互相打架的话,如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家长应该主动去道歉,不要感觉这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主动承认错误也是给孩子做了一个表率呀,面对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提及面子问题,毕竟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耽误不得的。为了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总结经验。

04

孩子小的话打架就要跟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小的话,我们家长害怕还在外面玩被别的小朋友碰到的话,那么家长就要跟牢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乱跑就是了,最好是随时的牵着孩子的手行走,这样大一点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碰到你的孩子了,即使是不小心碰到的话,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话,家长朋友们也不要去小题大做了,把自己的孩子扶起即可。

05

自己的孩子伤着的话我们要学着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对方的孩子被伤着了,我们也要平复自己的心情,和平商量解决的办法,我们也不能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动手的话,事情会得不到解决的办法的,而且是越演越厉害的,所以不能够冲动,如果商量无果的话,就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06

生活中多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打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家长就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动手打架,动手打架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和自己的孩子讲清楚,孩子多少都会听一些家长和老师的话的,学会尊老爱幼。不应该去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会和对方商量着做母事,而不是一意孤行。

07

事后自己教育孩子:孩子打完架之后就该适当的教育一下了,毕竟不论是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去动手的,即使不是自己的过错,但是动手打人就是错了,所以在讲道理的同时也不能够动手打人,我们大人要把其中的厉害关系给孩子讲一讲,这样孩子即使以后也有类似的为题的话也不会去犯错了,归根结底是看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面是否得当的。

08

孩子打架,往往牵动大人的心:大人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为自己孩子出头做事,这是不在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隐形的害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就是让我们这些大人失去理智的,所以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循循见见,不可以操之过急。学会理智的去看为题,而不是用武力帮助孩子解决 问题,即使现在帮助他解决了,那么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犯错了,你就无能为力了,只能由社会来教育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86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