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很相爱。可是为了一次吵架分手了。我们有了各自的“名分”男女朋友。我忘不了他

我和他很相爱。可是为了一次吵架分手了。我们有了各自的“名分”男女朋友。我忘不了他,第1张

我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但是我会尽力去帮你的。你最好先冷静一段时间,首先要放的下,先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一位农夫拿着锄头耕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非常努力地垦植,所以收获也很丰富。有一天,他心想:我每天这样耕种实在没什么乐趣,人生到底何去何从呢?

不久之后,有一位修行人向他化缘,他看到这位修行人来去自如、逍遥自在,心里也起了想要修行的念头。回家之后,他下了决心要放下一切,像那位出家人一样过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日子。

走出家门,他突然觉得两手空空的很不习惯,因为,每天他都带着锄头出门,现在要放下一切,却觉得若有所失。于是,他又进去,拿起锄头左看右瞧,从头摸到尾,依依难舍,这把锄头是他天天使用的,所以锄柄早已被触摸得闪闪发亮,要舍弃它,真是舍不得,他站起来又蹲下,抚摸再三。

他想:好吧!把它收起来!然后他就把锄头擦干净,又用布一层层地包扎起来,放在很妥当的地方;此时,他觉得比较心安,就出门去了。

这位农夫出家后,心志坚定也很精进;但是,每次看到外面绿油油的草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把锄头,常常无法自制地又跑回家去看那把锄头,打开一层层的布,摸摸它,然后再包好回寺里。

经过七、八年的修行生涯,他想:为什么这些年来,我认真修行却无所得呢?仔细反省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样放不下!他下定决心,要了断这分执着。

他又回家去,把锄头拿出来,走到一个非常大的湖边,他用力转了好几圈,然后猛力一抛把锄头丢入湖中,「澎」一声巨响,他心中的重担也像大石块掉落一般「我成功了!我战胜了!」他不禁高声地喊!他的声音回荡于空中。

此时,正好有一位国王经过,他带领大车战胜而归。远远地,国王就听到有人喊:「我战胜了!我成功了!」

国王骑在马上,远远地看到那个人欢喜异常的样子,立刻趋前问道:「你战胜了什么,为何这么欢喜?」

修行人说:「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着已完全舍离。」

国王看到他那么欢喜,是真正打从心里的解脱、自在、欢喜,回头想想自己:我有这么大的力量,带领千军万马去打仗,虽然战胜了,但是我得到心安了吗?心里快乐吗?他发觉自己不如那位修行人,虽然占领了别人的国土,但这只是表面的胜利……。

因此,国王对修行人敬佩万分,他认为能战胜心魔,才是真正的圣人,而战胜敌车却只是凡人。由此可知,从内心断除烦恼非常重要。平常我们都会说:「放下!看开吧!」这些话很容易说,但是,要做到谈何容易呢?也因为不容易,所以称之为「修行」,修行就是要捐舍己见,若时时执着己见,便常会恼乱自他,这就是无明产生的障碍呀!

无明烦恼让人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它像一条绳子错综复杂地打了许多结。如何才能解脱?那就是要捐舍己见,舍去执着。像那位农夫,天天拿的锄头就让他难分难舍,七、八年的修行生活,虽然锄头没有拿在手上,却仍放在他的心中,直到把它抛到远远的湖心,他才真正放下了。

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大话西游上的经典台词一样: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他若爱你,就会珍惜那段感情,就会缔造一个“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他若爱你,就会和你“心有灵犀一点通”。

看看天空,想想大海,我们就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何必拿的起、放不下?

希望你快乐!!!

匆匆过客匆匆来,

逍遥自在怎不该?

人生五味心中埋,

笑看苍天与大海。

案件发生在云南省乔家县毛族乡英格村。犯罪嫌疑人李昌奎,2009年5月16日,强强同村女孩王家飞,见到弟弟王家红,决定杀死王家红,于是两人同归于尽。2009年5月20日,李昌奎在四川省普格县自首。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昌奎在光天化日之下谋杀了兄妹,请大家一起调查云南萨梯李昌奎谋杀案,以及案件背后的真相。人们介绍李昌奎,男,云南省乔家县毛租乡英格村村民。2007年,李25岁。在这个村子里,和他年龄相仿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家庭生涯,但是他仍然没有目标,家庭为他破碎的心。

18岁的王家飞和李昌奎住在同一个村子里,村里的媒婆已经查明了王家是否有意愿把女儿嫁给李昌奎。李家找媒婆告诉王家,但王家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婚姻不合适,拒绝了王家的婚事。这次行动被心胸狭窄的 lis 看作是一次明目张胆的挑衅,他们觉得 wang 一家瞧不起他们,并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难堪。从那时起,两个家族之间就产生了隔阂。2009年5月14日,李昌奎的哥哥李昌国,向村里所有的村子收取水管费。到了王家人来的时候,他们和王家飞的母亲陈丽金发生了争执,争执变成了打斗,双方都受了伤,因为他们不喜欢对方。案件发生后李昌国来到李家,李家非常生气,并打电话通知正在外面工作的李昌奎。李长奎作为那个怨恨的英雄,最痛恨王家。

在得知大哥被王家人打伤后,他连夜开车回家乡,准备去找王昌国替“正义”报仇回到李昌奎的家,直接冲进王家院子,遇到了王家飞和王家洪两兄弟。李昌奎并没有给王家的长辈好脸色,而是问王家的长辈,他会到哪里来伸张正义。王家飞也是家里受伤的,他也很生气。他心想双方都受伤了。李长奎,你为什么要来伸张正义?他们两个在王家门口吵架了。王家红,只有三岁,看到妹妹被欺负,就加入了战斗。李昌奎觉得王家人是不讲道理的人,就开始对王家人不理不睬。王家飞瘦弱的身躯无法挣脱李昌奎的束缚,被压在李昌奎的身下。李长奎已经气疯了。面对绝望的王家飞,他毫无怜悯之心,用强烈的 x 字母,王家宏目睹了暴行。李昌奎发泄后认为哥哥和姐姐不能留下,他犯了一个错误,如果哥哥和姐姐被发现,李家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他这辈子再也找不到伴侣了。

他开始下心,拿出王家院子的锄头,狠狠地对王家菲二姐和弟弟打了一顿,直到姐姐和弟弟停止打他才罢休。在确认兄弟姐妹已经死亡之后,他把尸体搬进了房子,然后逃走了。案件结束后,王家人在发现尸体后立即向警方报案。根据警方对李家和王家的分析,犯罪嫌疑人一定是李家的人,只有李昌奎从李家消失了,所以确定凶手是李昌奎。2009年5月20日,四川省普格县李长奎向警方投降。2011年9月29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他被处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两个家庭之间的世仇是由幸福的婚姻塑造的。李昌奎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卷入这场仇恨,杀害了无辜的姐弟二人。小编想说的是,在这个时代,这件事的感情不是人为干预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幸福,也许会再长一点,但是会有的。

将心比心,互相宽容。

我觉得你应该首先去找他谈谈心,消除你们之间的隔阂。

(因为你很在乎你这个朋友,所以你才会问我们“和朋友吵架了咋办?”)

然后,说出你的想法,比如说:我认为好朋友之间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

最后,你向他道个歉,即使你没有错。朋友之间谁先低头又有什么关系呢。做出握手和好的姿势。

如果他与你和好了,你们之间的友谊会更深的,相信我。如果他还是斤斤计较,不肯低头。在我认为,这样的朋友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小肚鸡肠,以后还是保持一点距离。

最后提醒您一点: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祝你朋友遍天下。

一、如何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近几十年来,我们把生长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与独居的老人唤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有的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因他们的父母时常争吵,甚至打架,闹得鸡犬不宁,从来没有好好地管教孩子,以致家里的孩子都成为叛逆、顽皮捣蛋、不听话的问题孩子。

也有些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从小就开始彼此争名夺利,家里毫无温暖亲情可言。

会产生这类问题,追根究底是家庭缺乏凝聚力。从关系亲密而后有了摩擦,以致有了距离,最后终于形同陌路。

最初的现象是家庭里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到了用餐时间,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吃饭,就能知道这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间,已经发生了口角。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母亲做的菜很好吃,很合每个人的胃口,大家都会吃得比往常多,那么,有可能发生饭不够吃的问题。但是,倘若这个家庭经常在一起吃饭,这时饭少了半碗,如果每个人分担一些的话,每个人只是少吃了两、三个汤匙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可是,如果这个家庭,父母和孩子没有一起用餐,一定会出现问题,最后一个来吃饭的孩子一定吃不饱,他可能会为了吃半碗饭而感到委屈。如果他是家里最勤快的孩子,那么,心里就越容易感到更不平衡了。

如果家庭里刚好有两、三个好吃懒做,很会讨人欢心的孩子。这些懒惰虫只会等着吃饭的时间,母亲还没有开饭,他们就已经先把做好的菜肴吃掉,而且吃得特别多,结果个个长得胖嘟嘟的,母亲特别疼爱他们,因为他们会说讨好母亲的话。

至于勤快的孩子,当他把事情做好时,却已经过了吃饭时间。最后一个吃饭的人是最累的,每次只吃剩下的那一点点菜,有时还要清洗所有的碗筷,就会感到委屈。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委屈感就会加倍,因此一旦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兄弟之间就会马上引起激烈的争吵。譬如:如果兄姐或弟妹把他个人的杯子打破了,他就会马上发脾气,甚至打起架来。

不知道真正原因的父母,也许会来相劝、要他们互相忍让了事,却没有对症下药了解事情的症结所在。因此导致孩子们心生怨恨,互相记仇如果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父母也误会他喜欢惹事生非,因为他不会讨好父母亲。日子久了,他就会对家里的产生反感,一有机会就会马上离家出走。

刚开始时,父母也许认为大家不在一起吃饭是小问题,不放在心上。但是,当孩子心里一直存在着不公平的感觉时,那么,事情可能会演变至家庭起纷争,最后产生破裂,而父母却一点也不知情。这样的情形通常大都发生在正在创业的家庭里,父母亲各忙各的,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没有留意到他们怪异的行为。

因此,如果家庭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就是发出了信号,表示家庭出现裂痕。

每天一起吃饭的好处是,如果家里的成员有谁出了问题,就可以趁这个时候提出来,跟大家商量,接受大家的意见,千万别藏在心里。因为人都是这样,一吃饱心情就会舒畅,比较能接受各种突发的事情,这时孩子应该把握时机,把心事告诉父母亲,从中听取意见,同时也可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很注意与家人一起用餐,最少每天都要聚餐一次。

至于早餐,一般上比较难办到,因为大家都要去工作或上学,各忙各的,很难聚在一起用早餐。至于中午,也是各吃各的。到了晚餐,应该要聚在一起吃晚餐。因为一旦错过这段时间之后,大家又有各自的私事要办,有的要做功课,有的要看电视,再也抽不出时间在一起互诉心事。

甚至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是大家无法在一起用晚餐,没有时间聊天、教导、互相了解对方,可是却为了观看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大动肝火。

有些家庭为了解决问题,各买一台电视机来观看节目,于是,到了傍晚,各吃各的,然后各自回房,关上门来,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视。哪里有时间聊天,各管各的,一点温馨的感觉也没有。

除了不在一起吃饭之外,另有一些常见例子,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夫妻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现代的夫妻,总会有事情吵架,尤其是准备食物方面。双方都不愿准备晚餐,只买便当回来,然后边吃边看电视。结果发现连续剧中的男女主角似乎都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如果存有这样的心态,这个家庭迟早会破裂。

另一个例子,就是夫妻双方要特别注意,即是要拜访亲人的时候,应该要仔细思量是否让对方独自去,还是一起同行。如果决定让她独自去拜访父母,那么,就可能种下导致家庭破裂的因。

家庭里的成员一定要懂得互助,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共同进退,这样,才能培养团结的精神,才会给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别小看这样的做法,很多家庭就是忽略了这些小事导致家庭破裂

总结

培养家庭团结的精神,是很容易做到。即是在一天之内,至少要有一样活动,与家里的成员在一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饭。在这个时候,家里谁出了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知道,然后一起商讨对策。不管所遇到的问题是对是错,都必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而且必须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如果家庭成员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凝聚力。

二、如何处理孩子间的问题

一件真实的个案,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与尚未培养孩子团结精神的父母分享。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家庭里,有着父母亲和三个孩子。大女儿总是愁容满面,烦恼得很。原来她两个妹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致断绝了姐妹关系,两年来都没有互相交谈。她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局面,心里感到非常痛苦。

这两个她最疼爱的妹妹,完全不理睬对方,形同陌路人。有时她们两个会冷嘲热讽,互相对骂,谁也不给谁面子,两姐妹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恨。

大姐一直暗自思忖,想找办法让两妹妹和好。心里却很担心是否会太迟了,因为连父母亲也拿她们没办法。

最后,她就决定到寺院去请教一位法师,希望找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她告诉法师:“我两个妹妹还在求学,关系就如此恶劣,若将来毕业有了工作自己可以赚钱,相信更加难以和睦相处。我感到很心烦、也很痛心,每天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家庭慢慢地下走向分裂。”

法师慈悲地听完她的话说,然后说:“其实,你的父母亲不应该让她们关系发展到今天这种恶劣的地步。若现在不解决,将来毕业了,各自有了工作,有经济能力了,那时要她们和好,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师父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作为你们的参考。师父在家里排行最小,有两个姐姐。小时候,有时也会跟姐姐争吵,可是,我父亲一知道了,就会马上采取行动,化解姐弟间的不快。因此,我们都不会互相记恨。师父的父亲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法,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当知道姐弟之间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互相扭打时,他二话不讲,马上召三姐弟来教训。然后命令最小的弟弟去找藤条来,所找来的藤条必须是又粗又大的。接着,他就会问弟弟:

“跟姐姐吵架了,是不是?”

“是的。”

“那站好,把手抬起来。”

跟着就吩咐姐姐用藤条打弟弟的手心一下。在还不知道谁对错之下,父亲连问都不问,就先打弟弟,那是因为他认弟弟目无尊长。

之后,他才查问到底是什么事,知道是姐姐错了弟弟以为父亲会让他打姐姐,但结果不是。他命令姐姐去把藤条取来,然后自己亲手打姐姐,因为她欺负弟弟。

结果不管是谁错,因为师父排行最小,一定先被处罚。这样一来,弟弟就不敢再去跟姐姐找麻烦了,而姐姐也不敢欺负弟弟。这就是师父的父亲用来培养孩子相亲相爱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训练大家一起负责家务事。以前,师父一家是以种地为生的。每逢周末,父亲就会交代我们姐弟三人到园圃去帮忙工作,父亲吩咐我们一定要把周围的草除干净,同时还要把地挖好。

父亲的话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工作,不用回家来吃晚饭。因此,我们三姐弟一拿到锄头,就要赶快动手工作。有时师父倚仗着自己是最小的弟弟,就耍赖不做,一早就跟朋友去打鸟或钓鱼。到了下午回来时,哎!惨了,发现两个姐姐还没做完,那肯定没晚饭吃。于是,师父就手忙脚乱地赶快帮忙,然后一边帮忙,一边撒娇讨好她们,怕她们去向父亲告状。如果不这样做,也许会发生以下的情况:

(1)说不定到了傍晚,还没完成工作,三姐弟不但没饭吃,还必须点灯继续挖地。

(2)姐姐向父亲告状,说弟弟偷懒,到别处去玩,所以工作才没做完。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师父一定会被处罚,因此才需要讨好她们。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如果一旦吵架或不合作,那么工作一定无法完成,这样就会带来麻烦,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

你家里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就是表示感谢你们的家境太好,孩子的生活太舒服了,所以,最好就是要让孩子多吃苦,因为吃过苦后,他们就会互相帮忙。有时就是因为生活太过舒服,孩子们才会变成这样。

因此,既然现在问题已经发生了,你就应该给父母亲提意见,而你是大姐,要先负起教导她们的责任,然后再与父母商讨,共同解决问题,那就是:

(1)减少其零用钱,不要让她们有机会作太多无无谓的花费。如果这对姐妹一直争吵不休,那就别给她们太多的钱使用,这样她们才能互相依靠。

(2)时常安排她们一起作家务。这样,摆臭脸不谈话的僵局,就会慢慢化解。因为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谈就不能工作,这个方法有效。

(3)虽然孩子还小,有时候必须要用藤条管教。如果我们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离家出走,因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与本事。藤条对教育孩子还是挺重要的,不过,做法要正确,必须边打边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

不管怎么样,应该采用第一个方法,就是减少她们的零用钱,然后让她们一起做家事。如果哪一个计较、爱占便宜,孩子们之间自然会定下条件。一般孩子不会记恨太久,钱一用完,就会一起帮忙做事。

如果家里有佣人,就让佣人负责做一般的家务,孩子的私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同时,要让她们一起负责某些工作,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会互相商量,进而增加彼此间的感情。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就采用这个方法,若心软溺爱孩子,任由孩子自己发展,最后得到的将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

当那位姐姐听完法师的故事后,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决定用法师的方法去解决她两个妹妹的问题。

身为父母者读了这个故事后,要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进而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训练孩子们要懂得合作、友爱、负责任。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虽然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父母才会放心。

三、如何与邻居相处

好的环境将会对孩子的性格起着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我们的邻居每天都大声吵闹,时常用污言秽语互相对骂,身为父母者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倘若我们的孩子时常听到这种吵闹声,长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一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会讲粗话、行为粗鲁、脾气暴躁,将来长大后,进入社会一定不受欢迎。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即是:

(1)搬家。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话,就应该搬迁到他处去。但如果经济能力办不到,就要忍耐,然后想办法好好开导孩子。父母平时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讲话,举止也要斯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千万避免与邻居发生摩擦而争吵相骂,甚至动粗而导致受伤。这样一来,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实在很不值得。

(2)以良好的行为面对。如果父母年纪比邻居小就应该抱着小辈对长辈恭敬的态度与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这些小辈很可爱,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声吵闹。

若是父母年纪比邻居大,而且事业稳定,受到村民的尊敬。那么,当发现这家邻居出了问题时就要找他们谈。不过,千万要记得跟他们商讨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为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人。不然的话,很难与他们沟通。

怎样才是受人尊重、欢迎的人

(1)受欢迎的人一定是能施舍之人,至于要布施什么,就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例如: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布施物品,就应该布施,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客气。我们也是一样,有谁给我们东西,我们也会对他客气。

如果没财力而有体力,能帮忙人家做什么事,就应该帮忙。

甚至如果我们不知道要给对方什么,那就给他鼓励,即是讲好话,或给他微笑,即是虽然没有讲任何话,给一个微笑也好。

若父母了解自己的处境,能好好地与邻居相处,到了某一个阶段,将会受到邻居的欢迎尊重,到时候就可以提醒劝诫他们。

释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项援助的方法,简单地说,即是救人济世的原则,或是培养大众团结一致的方法。这一项佛法包括:

1、布施,即是分享与给予。

2、爱语,即是诚实地讲悦耳的言语。

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对别人有益。

4、尽责任,做好本分内的工作。

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做到这四项,将是受人尊敬的贤者。一旦有人发生口角,就应该加以相劝,帮忙解决纠纷。至于要怎样解决,就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有时也许要跟其他人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劝诫别人改变行为的人,自己必须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码要把五戒守好。当守好了五戒,即是我们有了良好的行为,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忙解决纠纷。如果父母本身还没有办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千万先不要去劝别人,否则将会自取其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23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