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语的起源
粤语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中原语言与当地语言结合的产物。秦汉以来,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道路交通线来到岭南,并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并保留着他们所来处的中原古汉语。今天的封川话仍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是特有的。封川话的例子:[b]包本婆别[d]多完桃洞[g]歌根葵共,其中包括《切韵》古浊塞音并、定、群母字和古清塞音帮、端、见母字,古并母与帮母字读为[b],古定母字与端母字都读为[d],古群母字与见母字都读为[g],同时,封川话没有[p][k],有[t]但不是来自古端母而来自半精母,例如“左”(to),“最”(tui),“作”(tok)。因此,《切韵》古帮、端、见母都读为浊塞音,与古并、定、群母合流。专家们认定:在《切韵》之前,大约是汉至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经传入封川,并逐渐偏离中原汉语发展的轨迹而形成为一种方言,其表现之一,就是它的浊塞音声母没有经历“清化”的过程。因此,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这是粤语起源于封川话的直接证据,所以说封开是粤语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盘管工”“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阳江、雷州半岛一带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玉林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词汇
-----------------------
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 新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 仔仔(儿子)女女(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 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老(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塞(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 老顶(上司)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 收工(下班) 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 搞掂(搞妥当) 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 空姐(飞机女服务员) 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 捞边行(搞什么行业) 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 起屋(盖房子) 抓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 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 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 撞板(碰钉子) 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 开OT(加班)秘捞(兼职)手信(小礼物) 人客(客人) 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 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畀面(给面子) 制(肯) 得闲(有空)没几何(不常)没相干(没关系) 唔觉意(不留心) 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 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 拍拖(谈恋爱) 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 好夹(很合得来) 探(拜访) 讲笑(开玩笑) 羞家(丢脸 ) 抄更 (早上正职,晚上兼职) 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 蛇王(工作偷懒) 嗱嗱啉(快点) 沙沙滚(随便应付) 尼嘿(马虎) 拿西(粗枝大叶) 督背脊(打小报告) 二五仔(出卖兄弟) 岩(适合) 横掂(反正) 侧侧膊(蒙混过去) 踢爆(揭发) 数围(利润得益)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 着(穿)除(脱)浪口(漱口) 飞发(理发) 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 熄灯(关灯) 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 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 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 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 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家俬(家具) 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 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 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 火水(煤油) 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 扫把(扫帚) 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 鞋(鞋子)底衫(内衣) 底裤(内裤) 高争鞋(高跟鞋)领太(领带) 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浪衫(晾衣服) 眼瞓(困) 冲凉(洗澡) 一旧水(一百元) 一草(十元) 一撇(一千元) 一鸡(一元) 一盆(一万元) 豆拎/斗零(少量钱) 鸡碎(一点点) 装饭(添饭) 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
人体、疾病
头壳(脑袋)头皮(头屑)面珠墩(脸蛋儿) 酒凹(酒窝) 下爬(下巴) 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 耳仔(耳朵) 耳屎(耳垢) 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 身子(身体) 心口(胸口) 膊头(肩膀)毛管(毛孔)罗柚(屁股) 手板(手掌) 手瓜(胳膊) 脚(脚、腿)背脊(脊背)尾龙骨(尾骨) 肚腩(小肚子) 睇医生(看病)驳骨(接骨头)联针(缝针) 埋口(合口) 执药(抓药) 燥火(上火)好翻(好了)唔精神(不舒服) 冻亲(着凉) 头赤(头痛)打冷震(发抖)打噎(打嗝) 呕血(吐血) 浊亲(被水呛着)心口翳(胸闷)豆皮(麻脸) 血压高(高血压) 落晒形(憔悴不堪)病猫(病鬼)生萝卜(长冻疮) 热痱(痱子) 痕(痒)黐线(神经失常)发羊吊(发羊角疯) 盲佬(瞎子) 甩皮(脱皮)损(破)香港脚(脚气) 撞聋(听觉不灵) 作呕(恶心)肚屙(拉肚子)滞(消化不良) 身庆(身体发热) 咳(咳嗽)焗亲(中暑)晕酡酡(晕乎乎)
动作、行为
岳高头(仰起头)拧头(摇头)及geb6(盯)眯méi1埋眼(闭眼)瞌heb3(闭)啜(嘬,吻)噍(嚼) 唞气(呼吸) 渺嘴(撇嘴) 擘大口(张大口)喐手(动手)笃(戳) 笠(套) 弗fit1(鞭打)抰yêng2(抖)揞(蒙,捂)搣mit1(掰)摱man1(攀,扳)掹meng1(拔)豆(碰,摸)掟déng3(扔)抠(掺杂)抠乱(搞混了) 抄cao3(搜,翻)挤(放)搦(拿) 捽(揉) 掴(用掌打) 省(擦) 吉(扎,刺)批(削)濑(洒) 枳zed1入去(塞进去)走(跑)走夹唔唞(拼命走) 标(冲)坎头埋墙(把头撞在墙上,形容人自讨苦吃)企(站) 嗌(叫,喊)嗌交(吵架) 撩(逗)单单打打(说风凉话,含沙射影,讽刺攻击)诈假ga1意yi1(假装)诈娇(撒娇)扭拧(扭捏) 睇衰(看不起,看扁) 索气(吸气)揩油、索油(占便宜)攞嚟衰(自讨苦吃) 措措埋埋(攒起来)打交(打架) 打横(横着)打掂(竖着) 打底(垫底)打赤脚(赤着脚) 打大赤肋(赤着上身)折堕(做孽,遭遇悲惨)惊géng1(害怕)发姣hao4(指女性卖弄风骚,*荡)锡(疼爱)孭(背) 得人惊(令人害怕) 得个吉(一场空) 厄水(骗钱) 邓(替) 抵(应该,动词。值得,名词) 翻黎(回来) 打个冷(走/转一回) 骑呢nie3(古怪) 揾笨(占人便宜) 典地(撒赖) 碌(滚动) 睇水(把风) 大洗(花钱过度)
思想、感情
钟意(喜欢) 爱锡(疼爱)快活(快乐)得戚(得意洋洋) 嬲nao1(生气)发嬲(生气)笑骑骑(笑哈哈) 笑口噬噬(张开嘴笑)笑口吟吟(笑容满面)莲子蓉面口(比喻笑容满面)偷笑(暗笑)熠熟狗头(形容人张开嘴笑,像煮熟的狗头一样)火起(发火)火滚(恼火) 一把火(一肚子火)嬲爆爆(气冲冲)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 崛(瞪)吹胀(1气坏,2无可奈何)肉赤(心疼)忧心(担心) 心淡(心灰意冷) 唔忿气(不服气)闭翳(发愁) 喊(哭)喊苦喊忽(哭哭啼啼)苦瓜咁嘅面(像苦瓜那样拉长着脸,比喻愁眉苦脸)谷气(憋气)欢喜(喜欢) 乞人憎(令人讨厌)心思思(老惦念着)心挂挂(牵肠挂肚) 心水(心意) 愿(愿意)情愿(宁愿)心多多(三心两意)心喐喐(指动了心想做某事,但还没有行动)特登(故意) 爱(要)激气(心里有气) 专登(特意)失魂(慌张,精神恍惚)失魂鱼(形容人惊慌失措如受惊的鱼)心息(死心) 想话(打算)谂住(打算,预计) 心罨ngeb1(心里悲伤难受)心甘(甘心) 乍乍帝(装模作样) 拾下拾下(傻乎乎) 昂居(呆,傻,笨) 凼(哄) 蕉积(嚣张,气焰高涨) 个心嗱住(心里酸溜溜)
关于粤语的起源
粤语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中原语言与当地语言结合的产物。秦汉以来,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道路交通线来到岭南,并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并保留着他们所来处的中原古汉语。今天的封川话仍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是特有的。封川话的例子:[b]包本婆别[d]多完桃洞[g]歌根葵共,其中包括《切韵》古浊塞音并、定、群母字和古清塞音帮、端、见母字,古并母与帮母字读为[b],古定母字与端母字都读为[d],古群母字与见母字都读为[g],同时,封川话没有[p][k],有[t]但不是来自古端母而来自半精母,例如“左”(to),“最”(tui),“作”(tok)。因此,《切韵》古帮、端、见母都读为浊塞音,与古并、定、群母合流。专家们认定:在《切韵》之前,大约是汉至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经传入封川,并逐渐偏离中原汉语发展的轨迹而形成为一种方言,其表现之一,就是它的浊塞音声母没有经历“清化”的过程。因此,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这是粤语起源于封川话的直接证据,所以说封开是粤语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盘管工”“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阳江、雷州半岛一带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玉林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词汇
-----------------------
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 新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 仔仔(儿子)女女(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 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老(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塞(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 老顶(上司)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 收工(下班) 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 搞掂(搞妥当) 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 空姐(飞机女服务员) 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 捞边行(搞什么行业) 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 起屋(盖房子) 抓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 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 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 撞板(碰钉子) 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 开OT(加班)秘捞(兼职)手信(小礼物) 人客(客人) 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 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畀面(给面子) 制(肯) 得闲(有空)没几何(不常)没相干(没关系) 唔觉意(不留心) 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 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 拍拖(谈恋爱) 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 好夹(很合得来) 探(拜访) 讲笑(开玩笑) 羞家(丢脸 ) 抄更 (早上正职,晚上兼职) 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 蛇王(工作偷懒) 嗱嗱啉(快点) 沙沙滚(随便应付) 尼嘿(马虎) 拿西(粗枝大叶) 督背脊(打小报告) 二五仔(出卖兄弟) 岩(适合) 横掂(反正) 侧侧膊(蒙混过去) 踢爆(揭发) 数围(利润得益)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 着(穿)除(脱)浪口(漱口) 飞发(理发) 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 熄灯(关灯) 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 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 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 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 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家俬(家具) 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 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 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 火水(煤油) 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 扫把(扫帚) 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 鞋(鞋子)底衫(内衣) 底裤(内裤) 高争鞋(高跟鞋)领太(领带) 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浪衫(晾衣服) 眼瞓(困) 冲凉(洗澡) 一旧水(一百元) 一草(十元) 一撇(一千元) 一鸡(一元) 一盆(一万元) 豆拎/斗零(少量钱) 鸡碎(一点点) 装饭(添饭) 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
人体、疾病
头壳(脑袋)头皮(头屑)面珠墩(脸蛋儿) 酒凹(酒窝) 下爬(下巴) 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 耳仔(耳朵) 耳屎(耳垢) 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 身子(身体) 心口(胸口) 膊头(肩膀)毛管(毛孔)罗柚(屁股) 手板(手掌) 手瓜(胳膊) 脚(脚、腿)背脊(脊背)尾龙骨(尾骨) 肚腩(小肚子) 睇医生(看病)驳骨(接骨头)联针(缝针) 埋口(合口) 执药(抓药) 燥火(上火)好翻(好了)唔精神(不舒服) 冻亲(着凉) 头赤(头痛)打冷震(发抖)打噎(打嗝) 呕血(吐血) 浊亲(被水呛着)心口翳(胸闷)豆皮(麻脸) 血压高(高血压) 落晒形(憔悴不堪)病猫(病鬼)生萝卜(长冻疮) 热痱(痱子) 痕(痒)黐线(神经失常)发羊吊(发羊角疯) 盲佬(瞎子) 甩皮(脱皮)损(破)香港脚(脚气) 撞聋(听觉不灵) 作呕(恶心)肚屙(拉肚子)滞(消化不良) 身庆(身体发热) 咳(咳嗽)焗亲(中暑)晕酡酡(晕乎乎)
动作、行为
岳高头(仰起头)拧头(摇头)及geb6(盯)眯méi1埋眼(闭眼)瞌heb3(闭)啜(嘬,吻)噍(嚼) 唞气(呼吸) 渺嘴(撇嘴) 擘大口(张大口)喐手(动手)笃(戳) 笠(套) 弗fit1(鞭打)抰yêng2(抖)揞(蒙,捂)搣mit1(掰)摱man1(攀,扳)掹meng1(拔)豆(碰,摸)掟déng3(扔)抠(掺杂)抠乱(搞混了) 抄cao3(搜,翻)挤(放)搦(拿) 捽(揉) 掴(用掌打) 省(擦) 吉(扎,刺)批(削)濑(洒) 枳zed1入去(塞进去)走(跑)走夹唔唞(拼命走) 标(冲)坎头埋墙(把头撞在墙上,形容人自讨苦吃)企(站) 嗌(叫,喊)嗌交(吵架) 撩(逗)单单打打(说风凉话,含沙射影,讽刺攻击)诈假ga1意yi1(假装)诈娇(撒娇)扭拧(扭捏) 睇衰(看不起,看扁) 索气(吸气)揩油、索油(占便宜)攞嚟衰(自讨苦吃) 措措埋埋(攒起来)打交(打架) 打横(横着)打掂(竖着) 打底(垫底)打赤脚(赤着脚) 打大赤肋(赤着上身)折堕(做孽,遭遇悲惨)惊géng1(害怕)发姣hao4(指女性卖弄风骚,*荡)锡(疼爱)孭(背) 得人惊(令人害怕) 得个吉(一场空) 厄水(骗钱) 邓(替) 抵(应该,动词。值得,名词) 翻黎(回来) 打个冷(走/转一回) 骑呢nie3(古怪) 揾笨(占人便宜) 典地(撒赖) 碌(滚动) 睇水(把风) 大洗(花钱过度)
思想、感情
钟意(喜欢) 爱锡(疼爱)快活(快乐)得戚(得意洋洋) 嬲nao1(生气)发嬲(生气)笑骑骑(笑哈哈) 笑口噬噬(张开嘴笑)笑口吟吟(笑容满面)莲子蓉面口(比喻笑容满面)偷笑(暗笑)熠熟狗头(形容人张开嘴笑,像煮熟的狗头一样)火起(发火)火滚(恼火) 一把火(一肚子火)嬲爆爆(气冲冲)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 崛(瞪)吹胀(1气坏,2无可奈何)肉赤(心疼)忧心(担心) 心淡(心灰意冷) 唔忿气(不服气)闭翳(发愁) 喊(哭)喊苦喊忽(哭哭啼啼)苦瓜咁嘅面(像苦瓜那样拉长着脸,比喻愁眉苦脸)谷气(憋气)欢喜(喜欢) 乞人憎(令人讨厌)心思思(老惦念着)心挂挂(牵肠挂肚) 心水(心意) 愿(愿意)情愿(宁愿)心多多(三心两意)心喐喐(指动了心想做某事,但还没有行动)特登(故意) 爱(要)激气(心里有气) 专登(特意)失魂(慌张,精神恍惚)失魂鱼(形容人惊慌失措如受惊的鱼)心息(死心) 想话(打算)谂住(打算,预计) 心罨ngeb1(心里悲伤难受)心甘(甘心) 乍乍帝(装模作样) 拾下拾下(傻乎乎) 昂居(呆,傻,笨) 凼(哄) 蕉积(嚣张,气焰高涨) 个心嗱住(心里酸溜溜)
粤语
开放分类: 文化、语言、方言、广东、雅言
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百越音特点和古百越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百越普通话”。
形成和来源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汉语,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汉语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岭南百越的语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但是,这种雅言,由于吸收了大量百越词语,已经失去了其典雅的特点,同时,古百越语言中大量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百越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非常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展并且壮大。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土著语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保存了大量土著因素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少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发展迅速,语言进化较快,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和中原隔绝,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半蛮荒状态,所以没有“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较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有人说,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但是,也有人说,古百越民族语言浊音发达,这些浊音保存在今天的粤语之中,也是古代马来人种百越族所留下的证据。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粤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话—迈话—蛋家话,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的华侨华裔也大都以之为母语,粤方言是现代汉语方言中与民族共同语差别最大的一种方言) 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5%左右,以广州话为代表。
百色—南宁—桂平—梧州—肇庆—广州这一线,是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通行粤语。粤方言形成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消融于汉族的时候,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今广府话分布区域远古时居住有岭南三个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骆越、西瓯。秦兵下岭南时,番禺族与秦人结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瓯族与西江南路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今广府话内部南海—番禺—顺德话、肇庆话、云浮市新兴县话的差别,可否追溯到此时。 汉统一岭南,广信(今封开,在肇庆)成为岭南使用汉语的重心。汉末,西瓯演变为乌浒(唐朝时未汉化部分演变为黄峒蛮),骆越与南迁汉族融合为俚僚。汉朝时期汉语在岭南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远没有普及,这个时期西江土著民族的乌浒语—俚僚语与上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粤方言的前身,但还未成为汉语的方言。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广府汉族的先民乌浒—俚僚族,不是当时汉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乌浒—俚僚语,是今天壮侗语族的母语。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高要(肇庆市端州区南),高要成为推广汉语的中心。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
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晚唐以后,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宋朝,广府话经历了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的进程。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掣”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阳江、雷州半岛一带。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北流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区,北流话是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勾漏地方都属于北流,容县话与北流话最相近,而与玉林话相比北流话更接近广东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马来人种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清阳话:主要是分布清远阳山,英德与广州接近个别有音差如"我"则读"哀"音因以客家人居多部分音节也与客家话混合
粤语音调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词汇
助词:
喇(了)谂(想)乜(什么)掂(定)既gie(的)
疑问词:
乜水(什么东西(带有鄙视))
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 新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 仔仔(儿子)女女(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 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老(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塞(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 老顶(上司)乸型(娘娘腔)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 收工(下班) 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 搞掂(搞妥当) 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 空姐(飞机女服务员) 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 捞边行(搞什么行业) 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 起屋(盖房子) 抓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 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 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 撞板(碰钉子) 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 开OT(加班)秘捞(兼职)手信(小礼物) 人客(客人) 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 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畀面(给面子) 制(肯) 得闲(有空)冇几何(不常)冇相干(没关系) 唔觉意(不留心) 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 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 拍拖(谈恋爱) 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 好夹(很合得来) 探(拜访) 讲笑(开玩笑) 羞家(丢脸 ) 抄更 (早上正职,晚上兼职) 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 蛇王(工作偷懒) 嗱嗱啉(快点) 沙沙滚(随便应付) 易嘿(马虎) 、危险)拿西(粗枝大叶) 督背脊(打小报告) 二五仔(出卖兄弟) 岩(适合) 横掂(反正) 侧侧膊(蒙混过去) 踢爆(揭发) 数围(利润得益)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 着(穿)除(脱)浪口(漱口) 飞发(理发) 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 熄灯(关灯) 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 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 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 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 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家俬(家具) 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 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 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 火水(煤油) 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 扫把(扫帚) 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 鞋(鞋子)底衫(内衣) 底裤(内裤) 高踭鞋(高跟鞋)领太(领带) 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浪衫(晾衣服) 眼瞓(困) 冲凉(洗澡) 一旧水(一百元) 一草(十元) 一撇(一千元) 一蚊鸡(一元) 一盆(一万元) 豆拎/斗零(少量钱) 鸡碎(一点点) 装饭(添饭) 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
人体、疾病
头壳(脑袋)头皮(头屑)面珠墩(脸蛋儿) 酒凹(酒窝) 下爬(下巴) 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 耳仔(耳朵) 耳屎(耳垢) 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 身子(身体) 心口(胸口) 膊头(肩膀)毛管(毛孔)罗柚(屁股) 手板(手掌) 手瓜(胳膊) 脚(脚、腿)背脊(脊背)尾龙骨(尾骨) 肚腩(小肚子) 睇医生(看病)驳骨(接骨头)联针(缝针) 埋口(合口) 执药(抓药) 燥火(上火)好翻(好了)唔精神(不舒服) 冻亲(着凉) 头赤(头痛)打冷震(发抖)打噎(打嗝) 呕血(吐血) 浊亲(被水呛着)心口翳(胸闷)豆皮(麻脸) 血压高(高血压) 落晒形(憔悴不堪)病猫(病鬼)生萝卜(长冻疮) 热痱(痱子) 痕(痒)黐线(神经失常)发羊吊(发羊角疯) 盲佬(瞎子) 甩皮(脱皮)损(破)香港脚(脚气) 撞聋(听觉不灵) 作呕(恶心)肚屙(拉肚子)滞(消化不良) 身庆(身体发热) 咳(咳嗽)焗亲(中暑)晕酡酡(晕乎乎)兴heing合合(很热)生痱孜(溃疡)
动作、行为
岳高头(仰起头)拧头(摇头)及geb6(盯)眯méi1埋眼(闭眼)瞌heb3(闭)啜(嘬,吻)噍(嚼) 唞气(呼吸) 渺嘴(撇嘴) 擘大口(张大口)喐手(动手)笃(戳) 笠(套) 弗fit1(鞭打)抰yêng2(抖)揞(蒙,捂)搣mit1(掰)摱man1(攀,扳)掹meng1(拔)豆(碰,摸)掟déng3(扔)抠(掺杂)抠乱(搞混了) 抄cao3(搜,翻)挤(放)搦(拿) 捽(揉) 掴(用掌打) 省(擦) 吉(扎,刺)批(削)濑(洒) 枳zed1入去(塞进去)走(跑)走夹唔唞(拼命走) 标(冲)坎头埋墙(把头撞在墙上,形容人自讨苦吃)企(站) 嗌(叫,喊)嗌交(吵架) 撩(逗)单单打打(说风凉话,含沙射影,讽刺攻击)诈假ga1意yi1(假装)诈娇(撒娇)扭拧(扭捏) 睇衰(看不起,看扁) 索气(吸气)揩油、索油(占便宜)攞嚟衰(自讨苦吃) 措措埋埋(攒起来)打交(打架) 打横(横着)打掂(竖着) 打底(垫底)打赤脚(赤着脚) 打大赤肋(赤着上身)折堕(做孽,遭遇悲惨)惊géng1(害怕)发姣hao3(指女性卖弄风骚,*荡)锡(疼爱)孭(背) 得人惊(令人害怕) 得个吉(一场空) 厄水(骗钱) 邓(替) 抵(应该,动词。值得,名词) 翻黎(回来) 打个冷(走/转一回) 骑呢nie3(古怪) 揾笨(占人便宜) 典地(撒赖) 碌(滚动) 睇水(把风) 大洗(花钱过度) 撇pi(走,离开)
思想、感情
钟意(喜欢) 爱锡(疼爱)快活(快乐)得戚(得意洋洋) 嬲nao1(生气)发嬲(生气)笑骑骑(笑哈哈) 笑口噬噬(张开嘴笑)笑口吟吟(笑容满面)莲子蓉面口(比喻笑容满面)偷笑(暗笑)熠熟狗头(形容人张开嘴笑,像煮熟的狗头一样)火起(发火)火滚(恼火) 一把火(一肚子火)嬲爆爆(气冲冲)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 崛(瞪)吹胀(1气坏,2无可奈何)肉赤(心疼)忧心(担心) 心淡(心灰意冷) 唔忿气(不服气)闭翳(发愁) 喊(哭)喊苦喊忽(哭哭啼啼)苦瓜咁嘅面(像苦瓜那样拉长着脸,比喻愁眉苦脸)谷气(憋气)欢喜(喜欢) 乞人憎(令人讨厌)心思思(老惦念着)心挂挂(牵肠挂肚) 心水(心意) 愿(愿意)情愿(宁愿)心多多(三心两意)心喐喐(指动了心想做某事,但还没有行动)特登(故意) 爱(要)激气(心里有气) 专登(特意)失魂(慌张,精神恍惚)失魂鱼(形容人惊慌失措如受惊的鱼)心息(死心) 想话(打算)谂住(打算,预计) 心罨ngeb1(心里悲伤难受)心甘(甘心) 乍乍帝(装模作样) 拾下拾下(傻乎乎) 戆居(呆,傻,笨) 凼(哄) 蕉积(嚣张,气焰高涨) 个心嗱住(心里酸溜溜)
常见事物
物品
氹(坑)
动植物
甴gai3曱zai2(蟑螂)乸(母,如母猪:猪乸)
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东莞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盘管工”“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阳江、雷州半岛一带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玉林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词汇
-----------------------
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 新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 仔仔(儿子)女女(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 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老(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塞(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 老顶(上司)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 收工(下班) 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 搞掂(搞妥当) 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 空姐(飞机女服务员) 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 捞边行(搞什么行业) 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 起屋(盖房子) 抓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 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 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 撞板(碰钉子) 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 开OT(加班)秘捞(兼职)手信(小礼物) 人客(客人) 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 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畀面(给面子) 制(肯) 得闲(有空)没几何(不常)没相干(没关系) 唔觉意(不留心) 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 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 拍拖(谈恋爱) 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 好夹(很合得来) 探(拜访) 讲笑(开玩笑) 羞家(丢脸 ) 抄更 (早上正职,晚上兼职) 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 蛇王(工作偷懒) 嗱嗱啉(快点) 沙沙滚(随便应付) 尼嘿(马虎) 拿西(粗枝大叶) 督背脊(打小报告) 二五仔(出卖兄弟) 岩(适合) 横掂(反正) 侧侧膊(蒙混过去) 踢爆(揭发) 数围(利润得益)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 着(穿)除(脱)浪口(漱口) 飞发(理发) 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 熄灯(关灯) 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 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 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 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 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家俬(家具) 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 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 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 火水(煤油) 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 扫把(扫帚) 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 鞋(鞋子)底衫(内衣) 底裤(内裤) 高争鞋(高跟鞋)领太(领带) 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浪衫(晾衣服) 眼瞓(困) 冲凉(洗澡) 一旧水(一百元) 一草(十元) 一撇(一千元) 一鸡(一元) 一盆(一万元) 豆拎/斗零(少量钱) 鸡碎(一点点) 装饭(添饭) 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
人体、疾病
头壳(脑袋)头皮(头屑)面珠墩(脸蛋儿) 酒凹(酒窝) 下爬(下巴) 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 耳仔(耳朵) 耳屎(耳垢) 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 身子(身体) 心口(胸口) 膊头(肩膀)毛管(毛孔)罗柚(屁股) 手板(手掌) 手瓜(胳膊) 脚(脚、腿)背脊(脊背)尾龙骨(尾骨) 肚腩(小肚子) 睇医生(看病)驳骨(接骨头)联针(缝针) 埋口(合口) 执药(抓药) 燥火(上火)好翻(好了)唔精神(不舒服) 冻亲(着凉) 头赤(头痛)打冷震(发抖)打噎(打嗝) 呕血(吐血) 浊亲(被水呛着)心口翳(胸闷)豆皮(麻脸) 血压高(高血压) 落晒形(憔悴不堪)病猫(病鬼)生萝卜(长冻疮) 热痱(痱子) 痕(痒)黐线(神经失常)发羊吊(发羊角疯) 盲佬(瞎子) 甩皮(脱皮)损(破)香港脚(脚气) 撞聋(听觉不灵) 作呕(恶心)肚屙(拉肚子)滞(消化不良) 身庆(身体发热) 咳(咳嗽)焗亲(中暑)晕酡酡(晕乎乎)
动作、行为
岳高头(仰起头)拧头(摇头)及geb6(盯)眯méi1埋眼(闭眼)瞌heb3(闭)啜(嘬,吻)噍(嚼) 唞气(呼吸) 渺嘴(撇嘴) 擘大口(张大口)喐手(动手)笃(戳) 笠(套) 弗fit1(鞭打)抰yêng2(抖)揞(蒙,捂)搣mit1(掰)摱man1(攀,扳)掹meng1(拔)豆(碰,摸)掟déng3(扔)抠(搀杂)抠乱(搞混了) 抄cao3(搜,翻)挤(放)搦(拿) 捽(揉) 掴(用掌打) 省(擦) 吉(扎,刺)批(削)濑(洒) 枳zed1入去(塞进去)走(跑)走夹唔唞(拼命走) 标(冲)坎头埋墙(把头撞在墙上,形容人自讨苦吃)企(站) 嗌(叫,喊)嗌交(吵架) 撩(逗)单单打打(说风凉话,含沙射影,讽刺攻击)诈假ga1意yi1(假装)诈娇(撒娇)扭拧(扭捏) 睇衰(看不起,看扁) 索气(吸气)揩油、索油(占便宜)攞嚟衰(自讨苦吃) 措措埋埋(攒起来)打交(打架) 打横(横着)打掂(竖着) 打底(垫底)打赤脚(赤着脚) 打大赤肋(赤着上身)折堕(做孽,遭遇悲惨)惊géng1(害怕)发姣hao4(指女性卖弄风骚,*荡)锡(疼爱)孭(背) 得人惊(令人害怕) 得个吉(一场空) 厄水(骗钱) 邓(替) 抵(应该,动词。值得,名词) 翻黎(回来) 打个冷(走/转一回) 骑呢nie3(古怪) 揾笨(占人便宜) 典地(撒赖) 碌(滚动) 睇水(把风) 大洗(花钱过度)
思想、感情
中意(喜欢) 爱锡(疼爱)快活(快乐)得戚(得意洋洋) 嬲nao1(生气)发嬲(生气)笑骑骑(笑哈哈) 笑口噬噬(张开嘴笑)笑口吟吟(笑容满面)莲子蓉面口(比喻笑容满面)偷笑(暗笑)熠熟狗头(形容人张开嘴笑,像煮熟的狗头一样)火起(发火)火滚(恼火) 一把火(一肚子火)嬲爆爆(气冲冲)眼崛崛(瞪大眼睛,表示不满或生气) 崛(瞪)吹胀(1气坏,2无可奈何)肉赤(心疼)忧心(担心) 心淡(心灰意冷) 唔忿气(不服气)闭翳(发愁) 喊(哭)喊苦喊忽(哭哭啼啼)苦瓜咁嘅面(像苦瓜那样拉长着脸,比喻愁眉苦脸)谷气(憋气)欢喜(喜欢) 乞人憎(令人讨厌)心思思(老惦念着)心挂挂(牵肠挂肚) 心水(心意) 愿(愿意)情愿(宁愿)心多多(三心两意)心喐喐(指动了心想做某事,但还没有行动)特登(故意) 爱(要)激气(心里有气) 专登(特意)失魂(慌张,精神恍惚)失魂鱼(形容人惊慌失措如受惊的鱼)心息(死心) 想话(打算)谂住(打算,预计) 心罨ngeb1(心里悲伤难受)心甘(甘心) 乍乍帝(装模作样) 拾下拾下(傻乎乎) 昂居(呆,傻,笨) 凼(哄) 蕉积(嚣张,气焰高涨) 个心嗱住(心里酸溜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