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不吼孩子的老妈,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从不吼孩子的老妈,是怎样炼成的?,第1张

孩子是不对的,我想大部分妈妈都知道。但是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做到不吼孩子的,恐怕也是少数。

先说自己和身边的几个例子。

前几天,我跟她取经,她却告诉我,她以前也会经常吼孩子,甚至也会的屁股。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做到现在不吼孩子的。

吼孩子危害很大 。对孩子的心理上会造成伤害,吼孩子时,孩子的大脑会进入逃跑机制,这时候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而且大人在大吼大叫,自己的情绪没控制住,也不会讲出客观的道理,这就不是有效沟通,除了让自己更加生气、失望、自责之外,对孩子也会造成很大伤害。

带给孩子的伤害还有以下几个 :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父母吼孩子,孩子就会学习到,久而久之,孩子脾气会很大,发脾气时也会大吼大叫。

2、孩子长期受到大吼,长大以后可能会胆小怕事,对好性格的养成是不利的。

3、孩子长期被吼,心理受到伤害,会变得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对家长变得冷漠。

孩子的成长过程肯定会有大大小小的情况出现。有时候刚收拾好的卫生,孩子一下弄乱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又要重新来一遍,这时候肯定是生气的。家里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抢玩具,大喊大叫,作为父母,你在做饭,或者在工作,这时候肯定也是生气的。

还有很多情况,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只能大声吼孩子吗?3个步骤,让你冷静下来,不再吼孩子。

1、不管发生任何情况,先给自己心理暗示,要做个不吼孩子的妈妈。心理暗示很重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再难看的画面,也能接受了。

2、当你看到眼前让你很崩溃的情景时,先保持深呼吸,告诉自己冷静。人在发怒时,智商为零。那时候没有理智,大吼能够有助于我们发泄情绪。

但是我们情绪是发泄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确是不好弥补的。所以一定要冷静。

3、冷静一分钟之后,这时候心情已经平复了,再去跟孩子询问刚才是什么情况,客观冷静的去解决。告诉自己,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自己的提高。

我知道这样很难,因为我一直在尝试。总有尝试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次控制不住的时候。但是亲爱的,请放松,世上没有个妈妈,是不经过学习就能成长的。

我们可以给自己正向反馈,如果自己又做到一次,就给自己奖励。好习惯是养成的,不吼孩子也是可以不断训练的。

一个不吼孩子的妈妈,对家庭对孩子都是好处多多。

从现在开始,努力练习,做一个不吼孩子的妈妈。

妈妈吼孩子可能换来一时的镇压,但却迫使孩子越来越叛逆,与孩子的矛盾摩擦也会不断的升级。 聪明的妈妈是从不吼孩子的,因为她知道吼孩子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能达到管教孩子的效果,她也不想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更不想亲手培养出一个叛逆的孩子。

那一个从不吼孩子的老妈,是怎样炼成的呢?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和 探索 的一个问题,下面我把自己学习和实践的一些经验跟宝妈们分享,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1做好情绪管理

做了妈妈之后,很有必要学习一下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孩子每天都能弄一些新花样来挑战我们,比如故意拿一个拖鞋来舔,拿一支笔在家里的墙壁、家具上乱画,翻出妈妈的化妆品到处涂抹,看着孩子鸡飞狗跳、翻天覆地,妈妈总是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冷静,为了控制好情绪,可以先离开现场几分钟,平息一下怒火。

每一次我女儿做了让我很生气的事情,我都是先离开现场,等情绪缓和下来之后再去和她对话,她看到我没有指责她,反而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如果我大声的指责她,她会崩溃大哭,最后我还得去哄,那还不如做好情绪管理,少一点受气,多一点正能量。

2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做妈妈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经常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跟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做的一些事情在妈妈看来是不对的,但他们并不这样认为,所以妈妈应该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试着去发现孩子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可以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

3学会与孩子共情

在孩子的心中,妈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被妈妈理解,他们会伤心难过,甚至是生气,撒泼打滚。所以,要想孩子听你的话,妈妈要学会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认同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会认为妈妈是理解我、关心我的,他才会平静下来,好好的听妈妈说。

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女儿却闹着出去玩,我对她说下雨去不了,她就哭了,看到这个情形,我缓了下情绪,学着与孩子共情,把她抱过来说,妈妈知道你被关在家里很闷,很想出去玩,妈妈和你一样也很闷,也想带你出去,一会雨停了妈妈就带你出去,我们先来玩别的 游戏 好不好。听到我这样说,她就停止了哭闹,马上答应说好。

如果我强硬的坚持下雨不能出去,相信她会哭得更凶,学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妈妈不用吼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个人认为,从来不吼孩子的老妈/老爸,是不存在的。

首先,把自己定位成“从来不吼孩子的家长”,这个目标本身就不现实,是不把自己当人,而是当神了。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也在书中分享了自己怒吼女儿玛丽尼尔森的经历,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所以,家长们既不要把打骂怒吼当成管教孩子的常态方式,也不用把自己供起来,非要追求一个“从来不吼孩子”的目标。认清打骂教育的危害,让自己能够有一颗平常心,与孩子平等交流,和平相处即可。

当然,也不是说鼓励吼孩子, 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圣人,与自己和解,与孩子和解。

既然自己是个普通人了,那也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吧,把自己放下了,也就不要把孩子再供起来,当场“天才”、“神童”去培养,去要求TA了。

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也就不会那么生气、焦虑,吼孩子的理由也少了。

第一,不要和别的孩子去比较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天赋的差异的。所以和别的孩子比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

把孩子和自己比较,相比以前是否有进步?有了就值得肯定。

第二,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有的妈妈是这样的,和孩子A相比,自己孩子的奥数没人家学得好,和B相比,又不如人家足球踢得好,和C比,不如人家英语好。

其实,孩子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只看别人孩子的好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也是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换个角度,看自己孩子的长处,比如:擅长画画,爱看书,作文写得好。

这时再把刚才的例子看一下,就会发现:虽然不如A的奥数好,但是比A爱看书;不如B足球踢得好,但画画甩出B几条街;不如C英语好,但作文比C写的好得多。

第三,换位思考

吼孩子的初衷,无非是想让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用错了方法,最后适得其反而已。想象一下,如果在公司被上司一通吼,相信你的工作效率也不会更高。

如果换位思考,采取一些正面、鼓励的说法,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更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只要这一点想明白了,很多事都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要炼成不吼孩子的妈妈,需要了解吼孩子带来的后果。有哪些后果呢?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

以上只是部分后果,看了这个我想基本没有会喜欢变成吼孩子的妈妈吧。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1、在被孩子激怒的时候,问问自己

在发火之前,我们先要问问自己感觉怎么样?有什么负面想法?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通过这一系列的自问,慢慢的平复自己的情绪。

2、及时地做几组深呼吸。

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可以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借此来舒缓自己的情绪。

3、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沟通

通过呼吸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这样避免对孩子大吼大叫。

4、回想孩子的行为来确定孩子的需要。

我们要想一想孩子现在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是不是对孩子有过度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能给自己什么信号。

5、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

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尽量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在做这几点之前,可以默念三遍:“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估计三遍下来,稍微平静一点了吧。在孩子的世界里,他觉得自己所作的事情都是对的,即使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时爸妈需要耐着性子,不要一下就炸毛,大吼大叫,起不到管教的作用,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我已经学会不吼不叫陪孩子了。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大崽三岁半,小崽四个半月。我记得很久之前,有一次我在做饭,我大崽要我陪着玩,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发那么大的脾气,我对着她大吼大叫,她越哭越凶。

我们两像两个困兽一样,你不放过我,我不让着你。我想不通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对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发那么大的脾气。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我崽生气的样子跟我一模一样。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必须要做出改变。我开始不断地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父母怎么样,孩子就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阅读了不下20本 育儿 类的书籍,可是书中的方法很难坚持去做,到了实际的生活中,我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动不动就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那么难道阅读书籍,学习知识也没有用吗?

我发现我可能太焦虑了,太想要教育好孩子,反而忘了自身内在的需求。

怎么修炼自己呢?就是放弃自己的受害者心理,全心全意地去爱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

那怎么做到呢?通过阅读心灵成长的书籍,让自己保持正念。去感受生活的小确幸,当我觉得自己大部分的时候都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我看孩子们好像也越来越可爱了。

原来她们泼个牛奶,我都会生气,后来一想,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啊!谁都会犯错,为什么不给她们成长的机会呢!

为什么改善亲密关系,对于教育孩子有作用呢?

因为不管是在何种环境和文化中,亲密关系都是人们生活幸福感和情绪满足感得重要来源。

当我能从伴侣那里得到足够的满足感和爱,我的内心是充盈的。

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气定神闲。

人要么就处在爱中,要么就是处在恐惧之中。

当我处在恐惧中的时候,我就特别害怕孩子犯错误,害怕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孩子。

而当我处在爱中的时候,我是自由的,孩子也是自由的。

在 育儿 路上,很多妈妈面对淘气的孩子,有时候会忍不住吼孩子,那么吼孩子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首先,利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时候我们看在眼中的淘气,实际上在孩子看来是另有别的想法。

事情不发展到最后,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会重伤的孩子。

比如孩子某天晚上,晚上放学回家特别晚,然后衣服又弄脏了,有些妈妈就会劈头盖脸的先,骂孩子一顿,一点都不听孩子的解释。

这孩子有可能是为了帮助某人,然后回来晚了,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反而得到批评,以后孩子在做好事方面也就不会那么积极了,同时因为妈妈的误解,和母亲之间会形成沟通障碍,影响亲子关系交流。

其次,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们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孩子有时候很天真的想法,我们要学会去尊重。

比如孩子用手抓的饭吃,比如孩子会在墙上乱涂乱画,比如孩子会弄得到处都脏。

儿子真是好几天泛滥的年龄,然后我们要去尊重孩子年龄阶段的发展。孩子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是不触及原则的问题,我们尊重孩子自己的行为。

再次,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作为家长,我们平时肯定有心烦的时候,但是,我们回到家要及时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学会暂停法,当自己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暂时的撤离。找一个地方发泄一下情绪,然后再回来。

最后,辩证的看待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某食饭的某一个错误就否定,就全面否定孩子,应该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成长,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向更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方面去。

每一位妈妈都不是圣人,都有气急败坏的时候,都有一些失心裂吼的时候,有的时候妈妈确实是因为孩子着急了焦虑了才会去吼,有的时候妈妈是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请妈妈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养一个孩子真的很难,当自己的确控制不了自己。自己的耐心快消失的时候,可以向自己周边的亲人求助,让自己老公或者婆婆来帮自己照看一下孩子,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下,尖酸刻薄的话语。

养娃路上很辛苦,请妈妈多一些耐心,多些够尊重,多些沟通和孩子爸爸,一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不要让愤怒迷失了你的双眼,让怒吼伤及孩子的心灵。

其实很多时候,妈妈吼完孩子就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如何补救,所以,少吼孩子,也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我是一位妈妈,有时候我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吼孩子,有一次,孩子在我工作的时候捣乱,我就大声说了她两句,还拿出一个纸团扔向孩子。

当时孩子没啥反应,过了一会,孩子姥姥来叫孩子出去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归好类放好,拿起我刚丢出的纸团,狠狠砸向我,眼里有我说不出的情绪,然后走掉了。

孩子才两岁,看到她的行为我就后悔了,我开始反思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少再吼孩子,我发现注意这个问题后,我的耐心强大了很多。

我是@家有小女爱美丽,和妈妈们共同成长!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学会了胆怯;生活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每次,我在吼孩子之前我就会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我觉得一个不吼孩子的老妈,是这样炼成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每一次吼孩子的原因无非就是孩子惹怒了你,做了你认为不该做的事。可孩子真的每次都错了吗?不见得。

一岁的孩子摔坏了东西,可能你不会生气,反而觉得很可爱,还担心他受伤。而三岁的孩子做同样的事,你肯定会大发雷霆,谴责他的种种不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你就觉得都三岁了,怎能随意摔坏东西呢?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了怎么得了? ”虚荣”和“恐惧”缠绕着你,惹怒了你。

其实回头想想,真有那么恐怖吗?成人都会摔坏东西,何况孩子?摔坏东西的孩子,做错事的孩子就这么罪不可赦?长大后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坏人吗? 你害怕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

有的时候,是我们无法直视心中的“虚荣”和“恐惧”,而把所有的怒气都迁怒到孩子身上,才会控制不住自己,才会吼孩子。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摔坏东西等很多事都是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摔个东西,做错一点小事,也不是什么罪不可赦的事,也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自然就可以降低“吼叫”的几率。

为什么成人一定要要求孩子这样,要求孩子那样呢?孩子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犯错,哪来成长?

我觉得现在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期望孩子乖乖听话、懂事、人见人爱,可能吗?我想未必自己都能做到那么尽善尽美吧。

如果我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多从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也许就会少很多“吼叫”孩子的妈妈吧。

我以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可每次吼完孩子,发现孩子其实嘴上不说,但看得出他心理还是很难过的。甚至一整天都不会特别高兴。所以后来,我干脆降低对他的期望,不严苛要求他,也就不会让自己那么累。

当妈的一定要时刻保持佛系心态 。因为前面两点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其实很难。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一个佛系心态。

不该骂的不骂,不该管的不管,每个孩子其实都和植物一样,给他适当的阳光和雨露,他就能生长,但如果过度施肥,过度日晒、或者过度淋雨,那肯定长不好。

最后:你快乐,孩子才快乐;你淡定,孩子才淡定。不吼不叫,也能成为好妈妈。

说起教育孩子,我想没有那个妈妈没有吼过打过,总是恨铁不成钢!在带先宝这几年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修炼的一个成长过程,那么,想要做到不吼孩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耐心!每当遇到孩子做错事情,让我们火冒三丈,忍不住开吼前,多想想孩子的优点!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很多事情,其实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去一步步的给他讲解,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孩子才能记下来,做的完全没有错!并且在每一次做的比上一次好的时候,要给与鼓励,孩子才有信心做下去,才会比上一次做的更好,进步是一点一点的累计起来的!所以,做家长的要学会自我培养耐心!

2、控制情绪!如果我们经常大声的吼孩子,孩子心理容易自卑、恐惧,更严重的甚至晚上做噩梦!先宝2岁多时,有一次玩我的电脑开关,让电脑当机了,我下班回到家一看,顿时怒气冲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着先宝大发雷霆,可想而知,先宝吓的手足无措,哇哇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边小声的哭边用小手拉着我的衣角,“妈妈抱抱”,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种伤害!毕竟才2岁多的孩子,还不能分辨那能玩那不能玩,而我却情绪失控的对他大吼大叫!后来有次陪他看绘本《妈妈发火了》,先宝告诉我,那次电脑弄坏了我发脾气吼他,他觉得妈妈就像个长的角的大妖怪不爱他了非常伤心,孩子居然对那次事记忆的那么深刻,我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心想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在吼他!

3、深呼吸10次!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冲动是魔鬼”!确实,人在气头上时,说出的话,做的事情,都会造成很多难以估量的后果,教育孩子时,气上心头对孩子吼叫是常事,那么怎么能让自己及时忍住了,我觉得,遇到想要发脾气的时候,首先暂离战火区,走到一变深呼吸10次,你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的纾解,可以冷静下来解决发生的问题!这个方法,我试过很多次,非常有效!

说实话,我也是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会吼孩子的老妈。虽然生气很正常,也是 健康 的表现。 但是吼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保持冷静才能确保能够做出正确理性的反应。俗话说得好,“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1当孩子小的时候,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与孩子的眼睛平视,而不是居高临下 。

2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尊重孩子。

我们在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所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其实就是把自己置身于那个角色当中。首先去想一下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我们在当时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如果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呢。

3教育孩子就事论事,别翻旧账。

孩子一旦犯一些小错误,家长就会把孩子以前的犯的错误重新再说一遍。其实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断地翻旧账会加大孩子的负面暗示。孩子变得会越来越不听话。

4与孩子建立合作型教养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法。

合作型教养方式会考虑孩子意见和感受。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同样重要,双方的要求都要得到满足。有问题尽量协商解决,彼此妥协和退让,执行规则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不是给孩子武断性的惩罚。不拿家长的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不包办代替,给予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那一部分,让他们做决策,当然这一切都在家长引导和注视之中。

5有时候,孩子不是故意惹你生气的,不是故意调皮捣蛋的,其实他也想做好,只不过能力不足,把事情办砸了。别着急,要留给孩子时间成长,要容许孩子犯错误。 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

6处理愤怒的最 健康 方法是离开事件发生地,减少接触,保持隔离。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 健康 的,具有创造性的情绪。愤怒的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先冷静,控制好情绪,再处理事情。而大多数父母会在愤怒的时候去管教甚至惩罚孩子。这样我们通常会加大处罚力度。

最好的方法是别在愤怒的时候管教孩子,尽快离开事件发生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即使是愤怒到了极点,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语言负责,毕竟我们是成年人。

7下面教给你几个防止乱吼叫的小贴士:

(1)让孩子帮助你,当你大喊大叫的时候,让他给你一个表情或者信号提醒你。

(2)当你吼叫的时候,请走到落地镜前,看看镜中的自己恐怖的样子。

(3)离开房间,做一下深呼吸,数500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

(4)离开家下楼,去楼下转转,待心情平复再回家。

(5)对着卫生间大叫,然后冲走愤怒。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一个从不吼孩子的老妈,是怎样炼成的?

从不吼孩子,说明孩子很乖巧,没有做出什么让妈妈情绪失控的疯狂举动,这样的孩子,必定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了好的习惯以及耳濡目染的温和环境下长大的,加上一个脾气好的妈妈,才能成就一段“从不吼”的温馨场面。

实际生活中,从不吼孩子的老妈,估计只有01%的比例。

1、把孩子当“小大人”,培养孩子独立性

2、给与孩子正面反馈,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

3、培养孩子同理心,提高孩子情商

提高孩子情商,展开来说,篇幅比较长,大家可以去我 @大果小果妈妈 ,主页找到文章 《3岁孩子受伤反安慰妈妈别担心,做到这3点,你家孩子也可以》,进行阅读。

1、提前预警

发脾气都是有一个短暂过程的,在你情绪到达顶点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提前预警,严肃告诉孩子“妈妈很生气,要发脾气了”,通常,孩子会有意识的收敛自己的破坏行为。

2、远离战场法

有句话说,眼不见为净(净也可以为静)。发脾气前,找个地方让自己冷静一下,再来处理孩子的行为。

3、认识自己的情绪

有些时候孩子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父母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比如说:孩子缠着你问东问西,平常你可以很耐心回答,但你上班回来,很累了,亦或是在公司遇到不顺心的事,孩子又总是问各种问题,你就会觉得很烦躁,控制不住的想要吼孩子安静点。

我是糖果妈,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正面管教践行者,专注分享 育儿 知识及干货文,解决爸妈 育儿 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能》的剧情发展线

  1979年,凯瑟琳的父母因为意外船难丧生,凯瑟琳获得一大笔财产,同年进入伯克利大学主修心理学和文学。大一时遇到贝丝,并和她有过一次性爱,然后疯狂迷恋她,和她穿同样的衣服、染同样的头发,但是贝丝不理她。同年,其主导心理学教授被谋杀,凶器是冰锤。

  1980年,凯瑟琳为了报复贝丝,故意报案检举贝丝。

  1983年,凯瑟琳毕业嫁给了拳王。

  1984年,拳王去世,凯瑟琳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以父母遇难为蓝本,开始构思小说。

  1986年左右,贝丝的老公被凯瑟琳枪杀,用的是点八三轮手枪。贝丝、贝丝的老公、以及强尼的心理医生是同事关系。

  之后,贝丝离开老公的沙林纳诊所去了旧金山警局。  1991年,尼尔森调查贝丝老公的死,然后调取了贝丝的档案,知道了贝丝和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接触到凯瑟琳。也就是说尼尔森知道贝丝老公是凯瑟琳杀的,这也为后来被凯瑟琳灭口埋下伏笔。  1987年-1992年,尼克作为卧底,服用了少量的毒品,然后因为吸食毒品导致精神兴奋杀死了4个人,其中在1992年杀了两名观光客(无辜),但他通过了测谎仪测试(也就是说,他告诉组织是误杀),他老婆因为此内疚自杀而死。同时,尼克的档案被凯瑟琳调取,也就是说凯瑟琳已经从此时开始构思《枪手》这部小说,选定尼克为男主人公。

  三个月后,强尼被凯瑟琳杀死。而这三个月里,尼克被组织要求戒毒、戒烟、戒酒。尼克开始调查凯瑟琳。

  男女主角心理分析线

  首次见面,尼克认为凯瑟琳长得不错,并且聪明,有了第一面好感。

   尼克和嘎斯去请凯瑟琳回警局问话。这一次,凯瑟琳已经出手了:露裸体、告知小说写作消息、故意摆出报纸表示自己对尼克感兴趣等,同时在车上和警局多次用言语挑逗他,以激起其好胜心,和她继续周旋下去,而此时的尼克已经对凯瑟琳产生幻想,重新抽烟、重新喝酒、和贝丝做爱时相当粗暴等地方可以看出。而尼克也十分明白凯瑟琳的心理,他可以猜出凯瑟琳不请律师,能够通过测谎仪,因为他之前也有类似的经历。

   尼克跟踪凯瑟琳。凯瑟琳发现尼克跟踪它,其中有一段飙车的戏,目的是为了测试尼克的车技,为罗西的死做铺垫。然后,在回程的时候,故意甩掉他,让他后来看到自己的裸体,产生性幻想。

   尼克去质问凯瑟琳关于教授的事情,但反而被凯瑟琳控制住,故意把尼克的隐私泄露给他。但在这一次见面中,罗西第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罗西的出现是一种暗示,罗西作为女同中的男方,她会吃尼克的醋,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凯瑟琳对尼克也有点意思了。这一次见面相当重要,这一次见面直接导致尼尔森被杀以及后面尼克坚信尼尔森是被贝丝杀掉的,为最后尼克开枪打死贝丝做铺垫。

  当天,尼尔森被杀。尼尔森是被凯瑟琳杀的。**没有展现出来,但杀的过程应该是这样:尼尔森在办公室被尼克当众羞辱后,决定质问凯瑟琳,而凯瑟琳将他约到这个隐秘的地方,利用杀贝丝老公的手枪杀死尼尔森,为最后将所有罪状推卸给贝丝做铺垫,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为了灭口。

   凯瑟琳第一次主动来找尼克。尼克因为尼尔森被杀后,被停职并且没收配枪。凯瑟琳担心尼克不会再去找她,所以这次她主动来找尼克,并勾引他来到俱乐部。这次会面主要提供了一个信息点,凯瑟琳后来打算杀掉嘎斯,因为占有欲使她只允许尼克拥有她一个人(凯瑟琳说嘎斯不喜欢她,其实嘎斯自从上次凯瑟琳过了测谎仪测试后就对她没有太多敌意,“不喜欢”只是凯瑟琳自己臆想出来的)。

   在俱乐部。这一次的见面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尼克彻底沦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另外是为罗西的死作铺垫。很明显,凯瑟琳叫罗西在外面的大堂等候尼克,然后见到他就把他带到男厕所来。当凯瑟琳和尼克在跳舞和做爱时,又让罗西在旁边观看,以激起罗西的嫉妒心,以及罗西杀尼克的心理。此时,尼克还是挺担心在做爱过程中,凯瑟琳会把他给杀了,但是尼克是一个敢玩、感疯的性格,也不确定凯瑟琳是否真的会杀他,所以他愿意陪凯瑟琳玩。

   在沙滩上。凯瑟琳把罗西也叫到沙滩上,其实就是间接让罗西去杀尼克,因为凯瑟琳根本就没有睡着,她听到了罗西和尼克之间的对话。凯瑟琳提醒尼克不应该玩这个游戏,其实也是在暗示罗西会去杀他,另一方面也说明凯瑟琳对尼克动情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凯瑟琳最终还是将结局写成男主角被杀了,因为尼克虽然爱她,但声明还是要抓她,所以凯瑟琳是要保全自己。

  之后,罗西开车去撞尼克,被尼克逃脱。尼克是一个很疯很拼的人,而罗西只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从她杀了她两个弟弟可以看出。那么,凯瑟琳其实可以预见到尼克不会死,但她还是担心尼克的安全,说明她对尼克动情了。罗西死后,尼克又被做心理诊断,但是尼克不买贝丝的帐,贝丝揭穿凯瑟琳的心理,反而被尼克反诬陷,这里已经暗示了尼克相信爱的人和第一个人说的话,而不相信客观事实。

   凯瑟琳的家里。尼克知道罗西死后,凯瑟琳很难过,所以去看她。凯瑟琳利用罗西的死成功引出贝丝,让尼克在一步步寻找中认为贝丝才是真正的凶手。

   尼克去质问凯瑟琳没有欧博曼这个人。这一次,凯瑟琳准确地说出是和伯曼。

   凯瑟琳主动到尼克的住所,他已经知道尼克查出来丽莎是谁了,于是来告诉尼克她在学校的时候曾经检举过贝丝,再一次引诱尼克按照她的步伐来。

  接下来,有一场尼克和嘎斯吵架的戏。从对话中可以明显看出尼克已经不理智了,被冲动、第六感给捆绑住了,他忽略很多疑点地认为贝丝是凶手,而嘎斯则比较理智。

   尼克的家里。这一次,凯瑟琳在屋里等尼克。凯瑟琳之所以能进来,应该是这样的,凯瑟琳趁贝丝的房门坏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弄坏的),拷贝了一份贝丝和尼克的钥匙。凯瑟琳这一次的目的是来忠告尼克他快死了。但这次的会面透露了好几个信息点:其一,尼克此时已经认为贝丝是凶手,他想和凯瑟琳快乐地生活下去;其二,凯瑟琳听到尼克的想法后,暗示他会有其他人死。

   凯瑟琳家里。此时尼克已经确信贝丝就是凶手了。而凯瑟琳也知道尼克会在此时来找她,所以故意打印书,把预言嘎斯死的那部分给他看。并做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让尼克相信这本书,相信他看到的内容。同时,凯瑟琳假装室友打电话给嘎斯会面,并且叫嘎斯留言给贝丝,然后告诉他贝丝和强尼之间的关系,这会让尼克只会更加坚信所有都是贝丝所为。

  事实上,尼克确实在凯瑟琳的操纵下行为的。他因为冲动和偏见的本能杀死了贝丝。而当他发现贝丝手中并无枪时,一切明白了。

剧情简介:

旧金山警探尼克(迈克尔·道格拉斯饰)奉命调查一宗离奇的冰锥杀人命案。被害人是一名生活糜烂的摇滚歌星,遇害前有人看到他和女友凯瑟琳(莎朗·斯通饰)一起回家。尼克来到凯瑟琳家中,才发现这个美貌女子原来是个双性恋。

凯瑟琳还是个精明能干的畅销小说作家,她对尼克说她经常为了小说中的人物而与不同类型的男人亲密接触,和摇滚歌星的交往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尼克很快发现凯瑟琳新书中的情节,就是在叙述摇滚歌星的被害过程,尼克基本断定凯瑟琳就是凶手。而同时还有两个美丽女人也有犯罪可能和犯罪动机,但最可怕的是尼克居然被凯瑟琳狂野的激情所迷惑。

本能基本信息:

《本能》是由保罗·范霍文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莎朗·斯通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1992年3月2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警探尼克为调查一宗离奇的冰锥杀人命案而与有着重大嫌疑的作家凯瑟琳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正面管教》。这本书是美国的简?尼尔森写的。我和我的父母一起读完这本书之后都深有感触。

 《正面管教》是一本如何从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去管教孩子的书。这本书有12个章节,我最喜欢的是文章的第一章节,因为第一章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我们平时吃早饭这个最简单的事情来描绘出不同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严厉的家庭中,孩子会因为不吃早饭而被家长打,容易造成孩子暴躁自卑的心态;在骄纵的家庭中,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他们觉得只有这样不停指挥别人,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才会突出自己在家庭的重要性,使得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个自私傲慢的脾性。

 最后,在正面管教型家庭中,孩子不吃早饭但是家长并不会去责罚他,只会让他体会因为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即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权,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做选择有时候也会有不足之处。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互动方式的区别,以及从正面管教的效果是多么的有效。

 作者还说:只有家长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不移时。孩子才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但得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那样,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这会去鼓励他们在保持自尊心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这里我也有同感,只有孩子背后家长的鼓励与帮助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然后孩子才会从根源拔去自己的坏毛病。

 这本书我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平时就有爱发脾气的毛病,以后如果有我会努力让自己学会控制、克制。如果不行就会寻求大家的帮助。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2)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写的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正如封面上写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与孩子打交道的家长、老师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生活技能。

 作者定义正面管教用的是数学中的公理定义法,即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就是正面管教:1是否和善而坚定;2是否给了孩子价值感和归属感;3是否长期有效;4能否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会问了,我也想这样啊,怎样才能做到呢?在这本书里,作者以阿德勒的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大量例子,说明怎么才能做的正面管教,作者作为“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教会了大量的家长、老师正面管教的方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和善而坚定

 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如果熊孩子让你气得火冒三丈,这时你就要暂时退出冷静一下。人生气时是很难做出理智的决定。我觉得这里可以用在《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四个步骤“a、描述一个事实;b、说明自己的感受;c、解释原因;d、提出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你说了一万遍都没用,孩子可能不会当回事。怎样要让孩子重视,就要说的下一条: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二、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如何用开班会和家庭会议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法肯定是满足正面管教的四条公理化定义的。首先,你只有做到和善而坚定才能让孩子们和你达成共识;其次,让孩子们参加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罚和说教,带给孩子价值感和归属感;再次,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他也愿意长期遵守;最后,能够培训孩子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品格。那问题来了怎么做的到呢?

  三、大人该如何做

 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可能有的四种不正确的行为及其正确处理方法,其次要改变以前靠吼、靠打取得短期效果的方法,按本书中所讲的解决问题的和善而坚定的方法,比如鼓励、具体指导、自然后果、家庭会议、班会等等;最后,家长也要反复练习,即使有时实在控制不住发了火,也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还是回到正面管教上来。

 总之,这本畅销全球的经典真不是盖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是先收听《樊登读书会》的节目接触到本书相关信息,就找了电子书看了一遍,发现电子书不过瘾,无法随时翻阅,就又找来了纸质书读了两遍。我明显感觉我冲小孩大喊大叫的频率明显减小,但在让小孩自己解决问题的招数还没学会,所以还要继续磨练。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3)

 《正面管教》这本书不论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我们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二、理解了以下四种错误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三、自尊

 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概念,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们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自尊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我要好好的琢磨,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能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四、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

 我们怎样来“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以后在工作中,相信它能引领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4)

 在我们家妹妹出生一岁的时候,我去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基础课。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已经出现并且会愈演愈烈的战争。当时在在完成课程的同时,已经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为了使正面管教在家里的践行更有可持续性,也为了更好的成长自己,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课,重读《正面管教》这本书。

 《正面管教》作为简·尼尔森对于正面管教理论体系的整理归纳之作,全书言简意赅,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从中受益,我也不例外。全书围绕孩子成长的两个具体环境:家庭环境的和学校环境,罗列了一系列的具体案例,还原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犹如声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共鸣的同时给予正面管教的具体应用工具,让每一位父母不仅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有具体的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和父母之前的爱通过正面管教的教养方式链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幸福感,有价值感和归属感,能够通过自己影响他人,影响世界的一个人。

 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给出围绕这个主题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读起来轻松明了,条理清晰。比如第三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围绕家里有两个及以上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出生顺序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独生子和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氛围等理念,给出了如何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和引导孩子,让你在遇到孩子战争,家里混乱不堪的时候能冷静下来给出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第七章:有效的运用鼓励,提出鼓励和表扬,鼓励和批评之间的异同点,给出了如何正确的给孩子鼓励,赋予能量,如何花时间训练培养孩子的一些技能,如何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等等。书中每一个章节解决一个问题,既可以整本书阅读,也可以翻阅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父母来说随读随用,实用方便。

 上面提到了整本书的结构,除了结构严谨,这本书中金句频现,每句读到,都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重点的词句值得好好理解和吸收。书中第二十二页提出“赢得”孩子和“赢了”孩子的不同。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两个词语“赢得”孩子仿佛是父母和孩子最后达到了双赢的结果,而“赢了”孩子其实是父母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住了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表面看大人成功的让孩子的听了自己的话,但其实孩子听话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久而久之,父母总是想赢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么变得自暴自弃,毫无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孩子积压情绪,觉得自己没人疼爱,总有一天爆发出来,以牙还牙。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合作,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的。“赢得”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爱在流动,才不至于将他们越推越远。

 书中第八页和第一百一十页,提出了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如何应对。第八页提出的“转移注意力”法对于低龄的孩子大哭大脑的时候,可以适时的让他们止住哭声,分散情绪。而“我要抱抱法”的拥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无论是对于父母和孩子还是对于夫妻都是法宝,当我们觉得生气愤怒悲伤各种情绪下,如果对方给一个拥抱,我们就会觉得被关爱,被看见,情绪就好了一大半。这一点我们家姐姐做的非常好,每当我生气难过的时候,也许是跟她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她也会过来说:“我想抱抱你”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孩子常常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候做的`比成年人更好。所以尝试说:“你可以抱抱我吗”或是“我需要一个拥抱”也许能解决你和孩子之间的大部分问题。

 读书,学习不能解决我们育儿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常常给我们一些方法,让我们学会如何懂得爱孩子,如何更好的爱孩子,《正面管教》无疑就是这样给我们具体方法,同时给我们前行力量的书籍。这里不能将书中所有的感触一一提及了,邀请大家一起去读吧!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5)

 时光在书香中飘逝,《正面管教》这本书也伴着夏日的缓缓炎热慢慢展开。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看到这句话,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班的X同学,他是个特别不合群的孩子,上课时永远坐不端正,常常趴在桌上,并把椅子360度旋转。喜欢插话,走路永远不在队伍里,磨磨蹭蹭地落在班级后面,作业不按时交,订正从来不按老师的要求写……我跟他讲了无数次的道理,也经常在下课后把他单独留下来进行教育批评,可是大半学期下来,我的批评教育对他似乎不起什么作用,每次在我教育他时都是低着头,但常常是我在唱独角戏,后来还是老样子。因为我不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所以我决定要在他身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争取对他有更深的了解。我想起了正面管教里的这句话,忽然领悟到,这个让我如此头疼的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正是缺爱的表现吗?我决定用爱“收服”他。于是我在每一次的作业中都加一张用可爱的便签纸写的小短语,信中着重表现了其实我内心有多喜欢他,字写得越来越有进步,今天又比昨天好了一些,告诉他他是我在班里第一个注意到的孩子,我觉得他优秀又阳光,我相信自己的眼光,这一点从未变过!一段时间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至少上语文课时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后来,我对他更加关心,有一次,他感冒了,但是带的却还是凉水,于是我就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还一天多次询问他有没有感觉好一些;而当我发现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在课堂上玩愤怒的小鸟橡皮,有时还打扰到别的同学。思考良久,我让他带着所有的橡皮来我办公室,在他疑惑时把我准备的两块崭新的学习橡皮和他作交换,并在送他的橡皮上刻下提醒的话……终于,我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收获,他跟最初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当然成绩也突飞猛进,期末考试考了“优”。

 《正面管教》一书中“安排特别时光”一节中讲到“放学后只要花几分钟作为给一个孩子的特别时光、就能帮助这个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鼓励停止其不良行为,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提到不良行为。”我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班里有一个Y小朋友,上课极易分神,学习上很不踏实,试卷常常做的一团糟,小测验的成绩也不行极差。因为家长做生意,接小孩经常晚点,她常常是一个人在教室里做自己的事的。有一次,我很偶然的发现不是值日生的他在很努力地去擦黑板并且整理讲桌,我很感动,大大地表扬了他,并且跟她约定以后一段时间如果妈妈又来晚了的话我可以在教室陪她,我和他之间将有十分钟的“特别时光”,孩子听了很兴奋,像和我共有了一个小秘密。事实上我也照做了,一开始他跟我聊天时很拘谨,后来在我的引导下越来越放得开了,她很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甚至把他前一段时间状态不好的原因是爸爸妈妈老是吵架的事都告诉了我……当然,在“特殊时光”的作用下,她进步非常大,不仅是成绩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此外,书中还告诉我们要常常鼓励孩子。说真的,有时我们会认为鼓励并不容易,尤其是做一个班主任,通常由于心急很习惯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批评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很少有人深想过批评带来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他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才不会再犯。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要鼓励。《正面管教》的作者一直强调,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积累的效果。这一点对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看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受益非浅,从中学到了很多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去,真正让学生们受益。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家宅在家里已经快两周,两娃几乎翻出老鼠洞,尤其是哥哥,手到之处东西皆落地,更别说一晃眼,一个又一个房间满目凌乱。周日终于忍不住,把哥哥推出门外,任凭他哭喊。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他儿子不听话就会用这种方式,理智告诉我,把孩子这样关在门外相当于不要他了,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如今却实在无法控制。

1

大中午玩乐高,玩了不到两分钟,又要拿什么东西,爸爸正在吃饭没给,便开始哼哼要扔了爸爸,把爸爸的眼睛打瞎什么的,而爸爸还乐呵呵的在说教,突然无名火被点燃,好吧,先把你扔出去再说。

期间爸爸和外婆开门要拉回来,都被我吼退了。听着他在外面不停的喊知错了,似乎是长这么大第一次,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混沌的育儿方式如此不堪。一直觉得不应该打孩子,看了无数本书却也没有耐心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去教导他,所以永远是同样的问题一犯再犯。

我焦虑恐慌于三岁多尚且如此,六岁,十二岁时,大人无法管制,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家里这样,出去一生气就动手说脏话,被别人教训怎么办。恰好看到楼上有人在群里发,爸爸和女儿吵架,爸爸气的离家出走,似乎想象到了以后无数个寒暑假的情况。

我焦虑恐慌于明知道吼叫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明明知道随时的争吵如定时炸弹会让孩子越来越没安全感,却无法控制。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是极大的嘲讽,自己都无法改正,凭什么要求娃做到。

娃所处的环境永远是外公时不时一声吼,外婆不停的抱怨,妈妈集吼叫说教于一身,爸爸一副置身事外的感觉。而我却永远盯着娃关于情绪性格方面,已经忘了在哪里看到过,正是因为自己存在同样的问题无法面对,才会容易发现别人身上这些东西,并且无限放大,而你把它当成问题,在别人看来正常的会真的成为问题。

那天的后来,我写的几个原则,协商后娃同意了。然后的下午他很快恢复了常态,而我依旧处在情绪低落状态,翻出了《二孩时代》。

作者有写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些遗憾或不健康的关系让我们形成了一个个条件反射模式,当孩子触碰到我们情绪记忆中的某些情境时,我们的脾气就爆发了,我们的情绪就失控了。这些愤怒和焦虑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的恐惧和忧虑。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正是我们遭遇心理障碍的时刻。每当孩子按下我们的情绪按钮,他只是在提醒我们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或许可以补充我上面遗忘的东西。

还有一个情绪ABC理论,完全解释了我曾经无数次和朋友讨论的,所谓的对孩子有原则,却不知道这个“度”如何把握,每次面对孩子的要求,由于当时不同的心情,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这个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也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如果激发事件A(孩子的哭闹)经由我们对他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1(孩子在和我作对),我们就可能作出消极的行为后果—指责威胁孩子;如果我们有正确信念B2(孩子需要我的帮助),我们可能呈现出相对合理的情绪行为—拥抱理解孩子去。

细想我刚才行为的信念,只是烦躁于娃无数次不合理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却没有想到他背后的需要。大多数时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看你那个时刻的心理。但是我常常想,总有一些人,他们对育儿有自己坚定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受临时的不理性信念的影响。而我没有,所以我焦虑。

2

周一的早上,本来是想听情绪方面的课,又似乎想逃避,随手打开了时间管理。听到最后对于取舍,有一句“你每天做的事情很重要吗?再想想,这一周,这一月,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再加上作者的二八法则的解释,突然被触动到。

我们这个月的目标是大人和孩子都在生气的时候不吼不叫,今年的目标是培养娃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什么每天盯着他有没有看绘本,有没有学英语,有没有拍球。20%的重要事情对我们产生了80%的影响,为什么我老要把80%的时间花在那些不利于20%的重要事件的事情上。

少看一天绘本,不学英语,又能怎么样。我想要和谐的家庭环境,然后在那天的计划上尽可能都是愉快的项目,并且告诉自己,今天一定不要吼叫,然后又看了一眼今年的目标或者说对娃的要求:生气时不怎么怎么样,一瞬对自己感到蔑视,到底是对谁的要求。

和平吃完早餐,在床上玩的时候,哥哥压在弟弟身上,弟弟已经哭的很厉害了,他却不知道起来,偶尔用眼睛看看我,当然我依旧没忍住,狠狠把他拎了下去。按照爸爸的说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天接下来的时间,我又用了冷处理的方式,几乎不想说话,看了一直想看的没看完的**,我觉得自己需要调节,而不是娃。

一直在想前几天是如何度过的,为什么没有记忆,这几天却如此干戈。或许是潜意识面对各种信息对周围环境的紧张,再加之马上要上班,现在四个大人在家都搞不定,到时候两个老人如何带的焦虑。

3

周二的早上,随意听了两节不吼不叫的课程,又翻开了《正面管教》,直接翻到了第4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所谓的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原始脑”操纵的行为。而成年人常常和孩子一样,所以会陷入权力之争。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孩子的觉察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我们太习惯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的更好,且认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除了惩罚,我不知道这个说法能否解释我偶尔阴暗的思想,无数次无数次,当我看到我的孩子大力玩饮水机的门,或者层层凳子叠加去翻箱倒柜,我愤怒的内心竟然希望那个时候他会被撞到或摔到,感受到痛苦而杜绝这种行为下次的出现。

我甚至不敢对别人说这种对自己孩子的不阳光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说在她女儿三四岁的时候,经常哭着要出去玩,有时候能哭两三个小时,她烦躁的拿着枕头去捂她的嘴。我释然了,原来每个妈妈都有如此的“阴暗”行为。

如同我不敢说的还有,对一岁多的弟弟怎么看怎么可爱,忍不住的想抱想亲,为什么对哥哥再也找不到这种发自心底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在心理课向老师提到我竟然不爱自己的孩子,遭到一阵同情,或许我的表述无法说明的想法,因为我之前问过一个二胎妈妈,她跟我同样的感觉。

我记得当时在我生完弟弟的第三天,外婆带着哥哥来医院,我摸着哥哥的手和头,突然觉得好大好结实。可是明明在三天前,我看到的是一个哪里都小小的柔软的小宝宝。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或者说我想的太多,太多,制造了如此多内心莫名的恐惧。

我不知道其他的二胎妈妈是否会有这种感觉,或者是孩子大了学会了反抗的缘故。但是我问过一个一胎的八岁女儿的爸爸,他说没有。

而从心理学上完全说的通:不爱自己无法爱别人,你最多只能像爱自己那么爱别人。我不知道我的行为是否正常,但不管心理层面还是行为层面,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些跑题,针对所谓的“不良行为”,作者给出了一个错误目的表来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协助大人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了解了上面的知识,可以付诸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大多数大人面对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很难有积极的心态,他们不能充分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极少数能够以正面鼓励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正如当我看完这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去迎接我两个刚起床的娃,然后不到一个小时,情绪又全面失控一样。亦如我一次次告诉哥哥生气是正常反应,但是生气要有正确的发泄方式,譬如深呼吸,譬如跺脚或者打枕头,可是我自己却一次都没用过,又如何要求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受父母的影响,见不得家里混乱,所以对娃到处乱翻的行为无法忍受,更无法忍受的是我没有教会他们去收拾。所以每天四个大人边骂边跟在后面整理。

记得一次去一个朋友家拿东西,一进门,发现娃的玩具各种东西,快要挤到门口了,然后看着她淡定的跨过一个个障碍物去逗她的宝宝,当时对我的震撼很大,然后那几天家里消停了几天。

4

我不知道其他有孩子的家如何,是否每天如我们鸡飞狗跳,满地鸡毛。可是我看到了简·尼尔森序言里面的很多年前她的5个孩子之家的现状:

“那时我还只有5个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我被那些像今天的很多父母体验到的一样的孩子养育问题弄得灰心丧气。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别再打架、能把玩具收起来、能做他们自己答应要做的家务。我在晚上让他们睡觉时也有问题——进而是早上起床的问题。他们不想进浴缸——然后又不想出来。

每天早晨都痛苦无比,因为如果没有不停的提醒和争斗,似乎就无法让他们出门去上学。在放学之后,就要为做作业、做家务接着打仗。我的“锦囊妙计”包括威胁、吼叫和打。这些办法既令我厌恶,也让孩子们厌恶——而且不管用。我为孩子们同样的不良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吼叫、打。直到有一天,我听到自己又朝孩子大吼:“我说了一百遍了,收起你的玩具!”时,我才认识到这一点。我忽然明白了真正的“笨蛋”是谁——肯定不是我的孩子们!多么可笑啊,我要等到重复一百遍才知道自己的方法不管用!而且,我是多么沮丧啊,因为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这些与我的日常无异,心里的不安减了不少。作者最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感受到了做妈妈的快乐。而我看了她的方法,却依旧无法应用。

我知道应该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帮他澄清情绪,陪伴他消除伤悲;

我知道应该在孩子愤怒的时候平静包容,陪伴他平复情绪;

我知道应该屏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伤及我及我的孩子。

虽然,我一直知道,不管父母如何对孩子,只要有爱孩子都会被感化。

虽然,我一直相信,一切的育儿技巧与方法都是表层的,唯有父母的人格与内心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根本因素。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好,做不到。我读了大量的理论,也写了很多的鸡汤,我一刻不停努力的往前奔跑学习却无法落地,无法改善自己的问题。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娃爸说你要好好爱你儿子,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叫爱,如何去爱。当我说这话的时候,看到弟弟抱着小黄鸭玩具轻拍假装睡觉,立即兴奋的喊娃爸看,他撇了一眼,说“就是这样去爱,你看的语气你的表情”,其实当我在喊他的那一刻就知道了,或许内心一直就知道,可是,为什么一面对不良的行为语言,我实在做不到。

我不知道当弟弟三四岁,到了猪狗都嫌的年龄,我会不会也会如此。娃爸说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哥哥,我说两个娃我精力有限,耐心更不足。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一篇文章《当你被爱过之后,发现“优秀”其实不重要》,因为我缺爱,所以想要优秀,内心想要得到更多爱,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另一个东西必然被忽略。

我每天说我大量的精力围着哥哥转,可是我的心在哪里,时刻想着今天还有几节课没听,这周的文章还没写,娃还没看书,我想自己优秀,我也想让娃优秀,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爱优秀还是爱娃,爱一个人,应该爱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不足。爱孩子,是爱他这个人,而不管他做了什么事。

一不小心就又开启鸡汤模式,无时无刻都想去显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思维却依旧混乱,混乱的写下这个不知何目的的文字,一大段一大段放上书里的内容。虽然以前好多次想写出一篇关于情绪的文章,只因为自己储备不够,无法下笔,今日却以这种方式呈现。

娃爸说你要去看看你以前写哥哥的文章,他以前也如现在的弟弟,你要找回那种感觉。你要换位思考,当所有的人都不理他,而他只能找弟弟玩的孤独,你越这样,他会越严重。

想到下午那个场面,我的心已经在滴血。那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只想用他所知道的语言的力量和不当的行为引起妈妈的关注,而他的妈妈却将他的行为视为不良,故意孤立处理。

我不知道多少年后,如果哥哥看到这个会作何感想,请理解原谅这个在苦苦挣扎寻求出路的妈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66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