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秋风的出现对于蝉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蝉生命短暂,但它却执著地等待,这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点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是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由厌烦蝉到对其产生好感甚至敬意的原因,所以要特别描绘斜阳秋风,以此凸显蝉的生命意义,进而思考人的生命意义。
斜阳是一个汉语词语,词语选自宋 陆游《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诗:“我归门复掩,寂历挂斜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斜阳词语的解释及 造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斜阳词语的解释
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元 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斜阳词语的 近义词
夕照 [ xī zhào ]
夕阳 [ xī yáng ]
落日 [ luò rì ]
斜阳词语的造句
1、一缕斜阳,静静地洒满了这幽然小巷,一阵清风,轻轻地穿过了那傲然之窗,一丝柔情,默默地显现在老人家的脸上。
2、遥望远烟深处的千山暮雪,回顾古道上的山映斜阳,那里曾是我们立下誓言的老地方。
3、春天的傍晚,斜阳还钟爱着远山,迟迟不肯离去。
4、连续几天的大雨,山上的 雨水 沿着山谷下泄,形成一道道瀑布,在雨后斜阳里,十分壮观。
5、心中有一片花海,芬芳飘逸彩蝶飞,阳光灿烂花含笑,清风拂动绿漫纱,白云绵绵舞霓裳,彩虹携梦挽斜阳。
6、走在斜阳铺满的乡野小路,看着被霜染过的野菊花,如晚霞般的鲜艳。
7、动情的枫叶笑舞秋风,燃烧的火焰羞涩了斜阳。
8、看到那离去的斜阳,顿然觉得时间瞬间停留在眼前的美景。
9、午后,虽是一点斜阳微醺,但空气依然清寒漠漠。
10、一个人走在城市的黄昏,孤独被斜阳摇曳成淡淡的旗。
11、这是一个斜阳微热的下午,我们一行人踩着时光浅浅地走近了叱咤风云的传奇晋商——乔致庸,近距离感受着大红灯笼下北方女子的刚烈和风韵。
12、世上所有的精神产物,也一定向那太阳一样每天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向冬日的斜阳一样悄悄隐退,然后 慢慢传承下去。
13、浪漫的一抹斜阳占据在某些人心里,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14、秋日里的斜阳,懒懒的撒在了古城墙上,泄落在了古城边的西大街口上,就着调好的汁水,悠闲的吃着当地的特色美食莜面栲栳,一股带点甜的味道渗入舌尖。
15、秋天,百草凋零,落叶满地,老树下的枯枝落叶在斜阳之下,铺成一片金**的海!
16、秋风斜阳里,思陵冢寒雀点点,枯枝败叶零落出一片荒凉。
1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古旧的巷陌,立如往事,光阴迁徙,唯有岁月努力相撑。
18、落日斜阳,暮色向晚,窗外的植物在微风中温柔低眉,来往穿梭的雁儿消失在淡蓝如洗的天际。
19、安静下来,看一看,随缘随心,静心在我,无关是非和悲伤,一梦斜阳,便是人间盛景。
20、出得寒山寺,湛蓝的天空升腾起一丝薄薄的暮霭,斜阳下的姑苏城,如一件稀世的古玩,沉寂在黄昏的油彩里。
21、记得每次登临宝刹都是在斜阳的余韵之间,颇有一些不解的缘分纠葛其中。
22、站在山巅,放眼四野,崇山峻岭,层层叠叠,山苍苍,野茫茫,斜阳夕照,峰壑映晖。
23、斜阳里,孤立的矮墙、腐朽的梁木、残破的墙砖与毁损的石柱,在断壁残垣组成的风景里,俨然成了 故事 的主宰,主宰了这古隘口周围的一切。
24、斜阳西下,女神湾一片辉煌,傍晚是这片天地最美的时刻,热情的向导带我们领略了这人间美景,夕阳下的剪影是这世界给予的恩赐,一霎间惊艳非凡。
25、斜阳晚照河岸,岚烟堆满杨柳,柔柔的风吹着,青青的草儿蔓延着,黄橙橙的油菜花香飘十里。
26、斜阳闲挂于枝头,温暖了万物,那般柔和,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抚。
27、今日斜阳是匆匆,晚风轻吹,荷花正红,拟把芙蕖同醉。
28、山顶的路比起先前好走了很多,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踩着斜阳,我们忽然变得怡然自得起来,旅途也开始有些悠哉游哉的味道了。
29、古城的斜阳仍高挂在苍山顶上,城墙上逆光下的女墙、旌旗更是威风抖擞,迎风屹立。
30、挺拔的三塔寺在斜阳的掩映下投射下苍劲的倒影,虽只是透过车窗的一闪而过,却也如那长长的倒影般铭印心间。
31、外面是一片枯黄得发着亮的野草,野草给露珠浸泡湿了,我踩在染黄的露水上,一束斜阳照在旁边,在我身体以外的地面上。
32、西眺晚霞里的斜阳,一指残红,那天空美丽极了,不由深深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3、在午后斜阳下慢慢地品味窄巷子的风景,会体验出成都人潇洒惬意的真实一面和无忧无虑的“慢生活”节奏。
34、大秦嘉华三十二年二月,春风绿柳,远处斜阳衰草,似有细雨迎面,正值草长莺飞时节。
35、偶尔,放放手边的烟火,在心居里坐一坐,吹雪试茶香,半窗疏影对斜阳,必是,人与山水一般闲。
36、背朝大海、景致好似空江岁晚的斜阳,四季韵味各不相同,令远道而来的客人,每每流连忘返。
37、想念,随日光远眺,随云起飘荡,随斜阳而茫茫,随零星而入梦,随梦又醒来。
38、厚道就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不论作为人品还是作为德行,都是能打动人的。
斜阳词语的解释及造句相关 文章 :
★ 解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解释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 徜徉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体面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煎熬词语的解释及造句
★ 以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清晰词语的解释及造句
★ 详尽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并且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解决词语的解释及造句
斜阳和夕阳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时间和角度。
斜阳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呈现斜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具体来说,斜阳时太阳的光线柔和,色彩温暖。
相比之下,夕阳则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已经接近地平线,即将落下的状态。夕阳的出现时间通常在日落前后。夕阳的颜色可能会呈现出红色或橙色。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些意境上的区别。斜阳侧重体现太阳的倾斜、影子的长、萧条之感。夕阳则主要侧重体现傍晚这个时间,以及迟暮之感。
无论是斜阳还是夕阳,它们都是自然景观中美丽的一部分,我们都可以好好欣赏和感受它们带来的不同之处。
#教案# 导语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大白。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篇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