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与文学评论派争吵?

鲁迅为何与文学评论派争吵?,第1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自由主义文人的分歧是一个不可绕过的焦点。自由主义文人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群体,这里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美归来的知识分子,以胡适、陈西滢、林语堂、梁实秋等为代表。鲁迅与这些自由主义文人可以说是素无深交也无过节,但是思想和观念的不同使他们走向分歧。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是鲁迅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公开论战与决裂,之前与胡适的分歧,之后与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论战都是这种分歧的前奏和延续。

一、与胡适的分歧和论争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和鲁迅在五四时期同属《新青年》团体,同是文学革命倡导人,又同在北京大学执教,曾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在学术上彼此尊重。现存的鲁迅日记、书信及《胡适的日记》里,还留下了他们互相通信、访问、互赠书籍、文稿等许多交往的情况,虽不一定说是文坛的什么佳话,却也颇有意趣。但两人的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之一,终其一生倡导自由主义理念,可惜这种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并不被鲁迅所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两人终因思想脉系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走到一起,这从两件事可见一斑。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第二期上发表。这个主张吁请政治改革、要求建立一个“好人政府”(因而被称之为“好政府主义”),并提出三个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一个有计划的政治”。“好人政府”主张表明胡适等人力图从政治制度途径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他们试图把英美自由主义的宪政内容移植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来,这对反对北洋军阀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共和思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是在不触动军阀统治的前提下,只作某些政治的改良,这无疑反映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军阀的幻想和妥协。

鲁迅对“好人政府”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的政府;好的政府反而容易倒”,“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同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8年之后的1930年,鲁迅写了《“好政府主义”》一文,对“好政府主义”冷嘲热讽:“被压榨得痛了,就要叫喊,原不必在想出更好的主义之前,就定要咬住牙关。”他认为“好政府主义”其实就是“咬住牙关”的主义,并没有信仰的内容,等于药方上开的不是药名,而是“好药料”字样,以及一些唠唠叨叨的名医架子的“主张”,所以是“好药料主义”。

1928年,胡适在5月19日全国教育会议第四次大会上发表讲话,要求政府“第一,给我们钱;第二,给我们和平;第三,给我们一点点自由”。这个讲话表明胡适与他的朋友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新政府——国民政府,知识和权力也达成了结盟关系。好景不长,这种暧昧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与冲突。首先向政府发难的是胡适本人,1929年,他在《新月》第2卷第2号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本人,从而引发了“人权运动”。接着,又陆续发表了胡适的《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罗隆基的《论人权》、《告压迫言论自由者》、《专家政治》,梁实秋的《论思想统-》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法治、宪法及思想言论自由等许多重大问题,对国民政府提出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这场运动最终以当局的全力打压结束。

经过与现代评论派的争论,鲁迅对这批英美自由文人非常有看法。所以在他冷眼旁观了这场运动之时,陆续写出了几篇文章,并指出所谓“人权”言论引发的风波,不过是主人与奴才之间的一场误会。在《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一文中,谈到这批人在“人权运动”的小闹剧中,扮演的惟是“刽子手和皂隶”的角色;他们同时也是不满于现状者,是不满于“现在竟有不满现状者”的现状,本意帮忙主子“维持治安”,却为“别一种治安法”所不许,于是不免对现状生出又一种不满来,所有目的却不过是一点点的“思想自由”。在几年之后发表的《言论自由的界限》里又对此讽刺说:“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

以上所见,鲁迅并不着眼于对自由主义理念本身的排拒和批判,而是质疑和批评自由主义者们公开的言论主张与实际所为的大相径庭以及与现实环境的严重脱节。

二、与梁实秋的分歧和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一方是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权威,一方是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青年人,按余光中所比喻的:“颇有幼犊对老虎之势”。这场虽发轫文学却带有政治色彩的论战震撼了整个文坛。

1926年底,从美国归来不久的梁实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1927年11月,《复旦旬刊》创刊,编者向他约稿,他把这篇文章修改后又登载于《复旦旬刊》。在文中,他批驳了卢梭的某些观点,并认为:“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惟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卢梭论女子教育是根据于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而来。”

其时,鲁迅刚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于景云里。对卢梭大为敬仰的鲁迅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颇为不满,因而于1927年12月发表《卢梭与胃口》予以反驳,由此拉开了二人论战的序幕。二人论战的主要原因源于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的不同,他们的论战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问题前文已经谈过,此处不再详述):

第一,人性和文学的阶级性问题。对于文学,梁实秋主张人性论,反对阶级论。梁实秋师从白璧德,他的人性论也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而来。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中,他谈到:“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文学是从人心中最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因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所以他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进而提出无产者文学理论“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是完全错误的。

鲁迅就梁实秋的观点发表了《文学和出汗》,他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人性不是永久不变的,且在文中谈到:“‘弱不禁风’的**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借以说明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他承认“喜怒哀乐,人之情也”,但同时认为人的性格“都带着阶级性”。他还针对梁实秋以为无产者文学理论的错误,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就文学和人性本身来看,鲁迅的观点无疑要高明一些。梁实秋最大的失误就是将复杂的人性问题简单化了,否定了人的阶级性,也就否定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的阶级性。

第二,“乏走狗”问题。论争如果仅限以上的范围,双方虽动了肝火,但却还在学术范畴之内。然而,随着论争的深入,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最后,不同思想观念的论争演变成了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论战,其标志是鲁迅那篇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

针对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这篇文章,“左联”的冯乃超也在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2期发表《文艺理论讲座(第二回)阶级社会的艺术》予以批驳,并毫不客气地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这一说法深深刺痛了梁实秋,他在1929年11月《新月》第2卷第9期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资本家的走狗”》一文说:“《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话虽说得俏皮,却寓意深刻。鲁迅看到之后,气愤不过,提笔写下经典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对梁实秋的问题答道:“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到这里,论争内容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范围,两人都在文章中极尽讽刺和挖苦,给鲁迅和梁实秋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手虽仍然时有发生,除了人性和翻译问题,鲁迅和梁实秋还就“好政府主义”、文学批评及“第三种人”展开了论战,但那只能看做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余波了。

三、与林语堂的分歧与论争

林语堂是鲁迅的朋友,也是鲁迅的论敌。《语丝》时期,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文坛挚友,随着对政治和文艺追求的差异,二人逐渐走向了分歧。

第一,关于“费厄泼赖”的争论。1925年林语堂在《语丝》第57期上发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提倡温和、折中的“费厄泼赖”精神,反对打“落水狗”,对失败者应予同情,不应再施攻击。对此,鲁迅很是不满。他于1926年1月10日,在《莽原》上发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深刻地揭发了“费厄泼赖”精神便是中庸之道的实质,以历史和现实血的教训指出:“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体现了彻底的革命的精神。随后,林语堂写了《讨狗檄文》和《打狗释疑》两文,虽然表示赞同鲁迅打落水狗的主张,但他的根本立场并没有改变。因此鲁迅在1935年3月的《论俗人应避雅人》-文中,进一步批驳了林语堂。

第二,小品文之争。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半月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一时间幽默闲适之风盛行文坛。小品文创作还寻根问祖,经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介绍,明末公安、竟陵派所谓“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纷纷标点出版,历来为正统古文家所轻视的“信腕信口”的晚明小品,成了争相模仿的范文。鲁迅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国难当头,没有幽默可言,这些小品文会成为“麻醉性的”“小摆设”。“生存的小品文”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怒向刀丛,刺向敌人。因而他竭力提倡科学和战斗的小品文与林语堂“幽默”、“闲适”的小品文相对立。

除此之外,二人还就“语录体”、“文人相轻”、“西崽相”等问题进行了争论。1934年以后,鲁迅和林语堂已没有来往的记载了,这两位先前的朋友在前进的路上已分道扬镳了。但林语堂对鲁迅还是始终怀有敬意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远在美国的林语堂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真诚地谈到:“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鲁迅的故事还有: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齐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明白是谁出了个主意:此刻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火,我们能够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立刻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齐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蕾丝”是银元的别称。在那个年代,因为鲁迅的文章很重要,所以报纸编辑经常在排版时用花边把它们括起来,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自然,鲁迅文章的稿费是最高的。这是那些攻击鲁迅的人用“花边文学”的说法讽刺鲁迅爱财如命的借口。没想到鲁迅把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命名为《花边文学》,打了回去。但如果鲁迅真的一生都很重视经济自立,曾经起诉出版社要版税,而出版社又是鲁迅的学生,会不会有些颠覆对鲁迅的印象?

鲁迅的官司发生在上海。先从1927年他和许广平定居上海说起。鲁迅初到上海,既兴奋又不安。“兴奋”自然是多年梦想成真。他和许广平终于住在一起了。而“不安”是因为鲁迅不知道上海这座城市会如何看待他和许广平的结合?

但鲁迅很快发现没必要担心,因为上海市民对鲁迅的私生活似乎兴趣不大,上海的新闻媒体也没有抓住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事实。鲁迅第一次和许广平谈恋爱的时候就知道,如果在北京把他的师生关系公之于众,他肯定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于是他们约定鲁迅先去厦门大学教书,许广平回广东老家,一年后在广州见面。事实上,鲁迅到广州不到一年。不料,到广州不久,鲁迅就与中山大学顾颉刚等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鲁迅不得不辞职。既然北京回不去了,对杭州这个“天堂”的鲁迅也没什么好印象,所以其他地方的鲁迅更加看不上,最后只好带着许广平去了上海。上海虽然有白色恐怖,但是住在租界还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上海有繁荣的文化市场和成熟的读者群。当时上海有几百家报刊杂志,占全国出版业的近九成,而北京只有三家出版社,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其他城市就更不用说了。上海还有大量从事专业写作,靠稿费为生的文人群体。很多都是鲁迅的朋友或者老乡,所以鲁迅能很快熟悉上海的文化氛围,更不用说没有地方发表点什么了。

当然,在上海生活并不容易。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生活成本要高得多,而且鲁迅到了上海之后,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很快就决定不在高校教书了,这意味着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对于刚刚成家的鲁迅来说,完全靠写作来维持生活,真的很有压力,所以鲁迅给朋友们写了这样的感慨:“可是,他没有办法,只好去弄文学书。本拿到版税的时候很着急,但是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是杀人的时候了。想吃一顿平稳的饭是极其困难的。”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鲁迅为什么要和拖欠版税的出版社打官司了。

为什么出版社欠鲁迅版税?本来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交给北新书店出版。老板叫李晓峰,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是鲁迅的学生,与鲁迅关系很好。李晓峰不是普通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加入著名新潮社,负责出版《新潮》。此后,他一直与鲁迅保持着联系。1925年,李晓峰在北京创办了北新书店,后来它搬到了上海。鲁迅对北新出版公司极为支持,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交给了北新出版公司。据统计,由北新出版社出版或发行,鲁迅翻译编辑的图书有39种。再版最多的14部新文学作品中,鲁迅占了6部,其中《呐喊》再版22部。到第14次的时候,拷贝数已经达到了43000份,这在当时是很惊人的。当然,李晓峰也很慷慨,给了鲁迅高达25%的版税,而当时其他出版社给的版税一般是12%。相比之下,今天,普通作者只能获得8%的版税,只有少数畅销书作者能获得10%以上的版税。鲁迅自然知道北新书局和李晓峰给他的特殊待遇,所以他说:“我以为我和北新不是势利眼的朋友所以直到去年,我再也不会把我的创作给任何人,除了未名社,一个老学生,忍不住”。

鲁迅到上海之前,与北新出版社关系很好,但稿费问题没有明确交代。鲁迅可能不好意思问,而且鲁迅在厦门和广州当教授的时候,收入很高,分别是400和500大洋,所以对稿费不太在意。李晓峰大概觉得鲁迅是老师,处理起来有些随意。比如,李晓峰有时听说鲁迅缺钱,马上送几百元,但鲁迅该拿多少不算。鲁迅在上海成家的时候,租房子、买家具、维持日常生活都要花钱,但鲁迅当时并没有多少积蓄。此外,鲁迅每月给母亲和在北京的原配妻子朱安寄生活费。最后,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鲁迅准备打官司之前,许广平已经怀孕,鲁迅要为孩子的出生做财务准备。1928年鲁迅每月稿费收入不足200元,显然远远不够。这是鲁迅下定决心与出版商打官司的直接原因。

当初鲁迅在北京的时候,北新出版公司付给鲁迅的版税一年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因为鲁迅当时作品不多,所以这些数字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1926年至1927年鲁迅在厦门、广州时,收到的版税大大减少。1927年,只有470元。鲁迅到上海后,交给北新出版社出版的书有九本,都很畅销。按说应该有不少版税。鲁迅为北新出版社主编两本杂志,应该有固定的编辑费。鲁迅也为北新出版社翻译过作品,也应该有版税收入。但恰恰相反,从鲁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北新给鲁迅的稿费每个月只有一两百元,有时还会拖欠。鲁迅对此当然不满意。当时正好有人写了一篇攻击鲁迅爱财的文章,说“鲁迅发财了,在北新每年有几万版税!”这提醒了鲁迅。据鲁迅日记记载,1929年7月至8月,鲁迅一方面秘密调查北新所欠款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委托人聘请律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账目统计和鲁迅的好朋友郁达夫的说法,北新书店的欠款金额在2万元左右。按照实际购买力,这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两百万元。事后看来,鲁迅索要的钱,占鲁迅全部稿费总收入的40%或者说是他一生总收入的近五分之一。所以,鲁迅与李晓峰的这场争论,对鲁迅来说,不仅仅是一件小事;此外,在c语言的历史中

但鲁迅一开始并不想和北新书店打版税官司。他觉得李晓峰人品不错,希望他能主动归还。其次,反正他们是师生关系。作为老师,你总是不愿意把学生告上法庭。第三,鲁迅更担心一旦双方对簿公堂,不仅师生关系可能破裂,自己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外界肯定会认为鲁迅是个财迷,重钱轻友。最后,鲁迅对官司实在不熟,更怕麻烦。比如他在1929年3月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认为最好不要叫我和北新谈判钱的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有参与过交易,但现在我突然出现,造成的麻烦比预想的要多。”

尽管鲁迅一直写信索要版税,李晓峰却不能及时回信。请看鲁迅的相关信件:“巩俐孝丰似乎很忙,信件消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北方的新懒,和上海新书店的崛起,按照田言的公治,应该是颠倒的

"李晓峰是他的学生,他竟然称之为“巩俐小风”,他的不满溢于言表。而且传闻北新不仅拖欠鲁迅的版税,还拖欠很多作者的版税。有的作者甚至写信催促,北新连回信都没有。后来谣言越来越多,甚至说北新把作者的版税挪作他用。这些传到鲁迅那里,加深了他对李晓峰的不满。这一点在鲁迅写给朋友的信中也有所体现:“晓峰久未相见,甚少回信,我尽量不给他写信。华北新经济似乎很尴尬。有人说他们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开纱厂了。”。再比如鲁迅对北新的抱怨:“北新出版社穷极了。这个月我不会付任何版税。我会写信询问,但我不会回答。这种生意我打不过。真不知道自己身上长满痱子是什么感觉,嫁给别人,当官开厂。”请注意鲁迅信中的一句话:“这种来往是不能争的”,说明鲁迅此时已经有了与李晓峰彻底清算的想法。

到1929年8月,鲁迅的不满更加严重。他已经这样抱怨过了:“北新最近很麻木。我付的稿费一直拖欠了很久,写信问一下就再也不会发生了。投稿人大多比较穷,经常直接来找我,或者投诉,让我苦不堪言。很多生命都是在无偿的辛苦劳动中度过的,何必呢?”鲁迅不仅抱怨北新拖欠版税,还怀疑北新书店“学坏了”,可见鲁迅对北新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果然,4天后,8月11日,鲁迅向李晓峰发出了最后通牒。在那天给李晓峰的信中,鲁迅对李晓峰迟迟不回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原信如下:

上一封我要求支付《奔流》的信是在上个月底,过了两个星期,我还是一个字都没收到。这是北新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它已经不在这些出版物中了。虽然我不知道,但是我要的话一定要停编,因为即使我是员工,仆人,仆人,我早就应该收拾好我的书了。现在第四版已经编好了,然后就不编了,或者停,或者别人接手,随你便。

鲁迅终其一生,一直重视经济收入,努力争取经济独立。当时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部,工资每月200大洋,在当时属于中产阶级,因为当时北京市民每月二三十元就能维持小康水平。但北洋政府经常拖欠工资,鲁迅实际拿到的远比这个数额少。长子鲁迅负责养家糊口,每月寄一半工资到绍兴老家,承担周作人留学日本的费用。后来鲁迅的母亲、妻子、周作人、周兄弟都来了北京,鲁迅的担子更重了。据同样在北大任教的周作人说,他们的收入维持这个大家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方面,收入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掌管财务,挥霍无度,入不敷出。在鲁迅这一时期的日记中,经常有他向朋友借钱的记录。而且这个时候的鲁迅,虽然发表了很多白话小说,稿费收入很少。鲁迅到上海后,稿费才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现在他知道出版商拖欠版税,他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收回他们。

在鲁迅聘请好律师的那一天,也就是1929年8月12日,他终于收到了李晓峰的回信,其中包括给鲁迅的50元版税和50元编辑费,这更加坚定了他打官司的决心。因为不仅版税50元,剪辑费也一直是100元,李晓峰没有任何解释就减到50元,鲁迅一气之下把钱退了回去。而且北新出版社为了赚钱,不仅把出版重点转移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上,甚至在鲁迅主编的《语丝》杂志上刊登低俗的性病广告,让鲁迅不堪其扰。晚上,他写信给李晓峰,要求停止编辑杂志以示抗议。信中明显流露出鲁迅的愤怒:“雇员和仆从虽一再发问却未能回答,早该收拾了。”

当时上海有一家四口。家庭月收入100元到200元被视为中产阶级,月收入60-50属于一般市民阶层,而收入不足30元的为贫困阶层。鲁迅的小家庭很快就要三口人了,还要一个保姆。孩子的出生和抚养,以及他在北京的母亲和前妻朱安的生活费等。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鲁迅一直热心帮助青年,买书,定期资助“左联”和一些文学社团,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鲁迅必须保证自己的月收入在300元左右,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平和的生活环境。然而,1928年,鲁迅在上海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90多元。当然,他刚到上海时也没有更多的作品,但主要原因是北新出版社扣版税。

那么,李晓峰如何解释拖欠版税?首先,李晓峰感谢鲁迅对他的培养和信任。他说:鲁迅是我的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就像老师的后院:一棵是枣树,一棵也是枣树。新出版社的成立和成功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其次,李晓峰承认拖欠鲁迅稿费:“当时老师的书卖得很好,稿费还不止,已经作为书店出更多新书了。”至于为什么拖欠,李晓峰解释说,北新出版公司在被北京军阀查封时损失很大。搬到上海后,它不得不挪用部分作者版税进行投资。然而,就在鲁迅索要版税的这段时间,北新出版公司发布了一则广告,声称他们:“在短短的四年半时间里,以几千块钱的小本,今天出版了三百五十多本,售出三百万册,发行处三百多个,盈余近十万元。”如果这个广告是真的,那么北新出版社应该获利颇丰。当时盛传靠出版鲁迅作品发了财,甚至说李

李晓峰解释说,因为北新出版社专门出版新文学书籍,效益不好,广告当然会夸大其词。至于把出版重心转移到儿童读物和教科书上,是为了增加收入。他也知道这会引起鲁迅的不满:“从此以后,由于出版方向的改变和版税诉讼,教师对北新的偏爱转向了疏远。”最后,李晓峰说还有另一个具体原因。当时青年作家魏素媛住院急需用钱,未经同意挪用了鲁迅的版税。说起来,魏素媛也是鲁迅的学生,大概李晓峰觉得先挪用一下也没什么。不过,无论如何,李晓峰应该提前跟鲁迅打个招呼,对吧?那时他们俩都在上海。他们通常一起吃饭,写更多的信。即使李晓峰忙得见不到鲁迅,写信或派人向鲁迅说明情况也总是可以的。至于李晓峰为什么几次不回复鲁迅催要版税的信件,大概是觉得既然一时达不到鲁迅的要求,干脆就不理会了。或者他是不是在隐瞒什么,很难猜测。

说到版权保护,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被忽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是《大清著作权律》,由晚晴政府于1910年颁布,比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英国的《安娜法案》晚了200年。不仅内容极其简单,而且没有真正落实。直到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著作权法》,对私自重印、出版他人作品或假冒他人名义的出版者处以50元至500元罚款,有了一定的版权保护意识。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著作权法》,其中第23条明确规定:“著作权登记后,著作权人可以就他人抄袭、复制或者以其他方法侵害其利益提起诉讼。”请鲁迅的律师因为这第23条起诉李晓峰。只要李晓峰承认拖欠鲁迅的版税,鲁迅就会胜诉。鲁迅与律师商议后,决定于1929年8月25日正式起诉。

得知鲁迅要把自己送上法庭,李晓峰既惊讶又紧张。他很惊讶鲁迅会不顾自己的老师身份,和自己的学生打官司。他很紧张,因为他很清楚,拖欠鲁迅版税的事情如果被媒体公之于众,对北新书店是非常不利的。当时北新拖欠了很多人的会费。如果鲁迅赢了这场官司,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北新肯定会不知所措。李晓峰急忙写信给鲁迅要求和解,并随信附上一份版税。结果不仅钱被鲁迅退回,连面议的要求都被拒绝了。无奈之下,李晓峰不得不冲到门口,请求和解。但鲁迅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八个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在我当老师之前,我给你写过几次信,但你都没有回信。现在我不得不去法庭承认我的错误。太晚了!请看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的表述:“老板今天来看我,不过是平常事。因为我的箭已经射出去了”。更有意思的是,鲁迅在信中还调侃自己:“最近打官司,真是落后的表现。”鲁迅本来被攻击为时代的落伍者,现在自称“落后于时代”,心情却明显轻松愉快。

眼看事情无法收拾,李晓峰只好向鲁迅的同乡郁达夫求助。他知道,在鲁迅的朋友圈里,如果还有谁,鲁迅是可以听的,那就是郁达夫。郁达夫当时回到了杭州,并在李晓峰的要求下赶回了上海。但鲁迅坚持要在法庭上见他,于是两次写信拒绝郁达夫的调解。直到郁达夫来拜访,说私下解决对大家都好,李晓峰多次表示愿意立即归还拖欠的版税。最后,律师也认为可以先调解,调解不成再打官司。于是鲁迅答应先尝试庭外调解。

双方商定私下调解的时间为1929年8月25日下午,地点在鲁迅邀请的律师事务所。除了鲁迅、李晓峰和协调人郁达夫之外,双方的一些亲友也是见证人。事实上,整个谈判过程很顺利,因为李晓峰承认自己确实欠鲁迅版税,数额和鲁迅自己算的差不多,并承诺尽快归还。于是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内容有三:一、北新欠鲁迅18000多元版税,10个月付清,但实际是20个月后才付清;之后,北新每月付给鲁迅版税400元;第二,北新出版社持有的旧版鲁迅作品被鲁迅收回,也就是说北新出版社未经鲁迅同意,不能出版鲁迅以前的所有作品。第三,如果以后北新再出版鲁迅的新书,每一卷都要贴上鲁迅提供的邮票。这样,鲁迅就可以掌握书店的实际印数,作为收取版税的依据。总之,由于李晓峰满足了鲁迅的一切要求,鲁迅最后同意撤诉,他在信中也颇为满意:“小枫说今年要付给我一万元左右,这是真的,但所谓‘一切照我的话去做’是可笑的,因为我要求的是还我的版税,然后在书上盖两个章,这其实是必须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鲁迅还是大度的。比如他只要求书店支付拖欠的版税,没有提出任何精神赔偿,也没有索要拖欠的利息。而且,在李晓峰表示一次付清确实有困难后,他也答应分期付款。

对于这次鲁迅与北新的版税之争,上海乃至其他地方的文化出版界都很关注。一是因为鲁迅的身份和名气,二是当时很多职业作家经常拖欠版税。这些人虽然拿不到鲁迅那样的高额版税,但如果有连续出版的作品,那么至少在上海是没有问题的。比如鲁迅最得意的两个学生,萧红和萧军,初到上海时几乎身无分文。但在鲁迅的推荐下出版小说后,他们很快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所以这些作家当然特别关注鲁迅在这方面的一举一动,鲁迅最后的胜利也确实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比如《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其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由春潮书店出版,为他赚取的版税高达20%。后来,北新出版公司还拖欠了刘亚子老师的版税。柳亚子之前有鲁迅案,当然是自找的。最后,北新还赔偿了拖欠的版税。

版税之争虽然以和解告终,但这期间鲁迅和林语堂大吵了一架。原来,在协商后的第三天,李晓峰邀请鲁迅和调解人郁达夫共进晚餐。作为对鲁迅的道歉,他为了避免尴尬,邀请了林语堂夫妇陪同。却发现饭桌上突然提到了张友松。这个张友松是李晓峰北大的同学。他想成立一家出版社。他几次请鲁迅和林语堂吃饭。鲁迅也花了很多精力帮他整理书店。由于缺乏经验,张友松的书店很快就倒闭了。当时有人认为鲁迅与李晓峰的矛盾可能与张友松的恶作剧有关,鲁迅对此当然是非常忌讳的。所以,当有人提到张友松可能会兴风作浪,林语堂表示同意时,鲁迅以为林语堂是在嘲讽他交友不慎,过于看重金钱,立即站起来大声说:“我要作个声明!我要声明!唐,你在说什么?我跟北新的官司跟张友松没关系!”林语堂也站起来辩解,“是你神经过敏。我不是那个意思!”两个人谁也不让谁,竟然吵了起来。郁达夫见形势不妙,把林语堂拖出酒席,大家含泪分手。其实除了当时两人很可能都喝醉了之外,他们吵架的深层次原因还是观念不同。尤其是两人都到了上海之后,林语堂开始提倡“幽默”的杂文,主张通过闲适的写作来间接、曲折地表达对社会的不满。鲁迅认为在反动派的屠刀下是没有真正的幽默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林语堂认为鲁迅在与北新书店的版税纠纷中过于看重金钱,甚至与学生大打出手。他有点看不起鲁迅这样做。正巧酒席上两人意见不合,一场争吵在所难免。

况且经过这件事,鲁迅的书基本上交给了北新出版,而他和李晓峰的关系却不再像以前那么融洽,更多的是客气和礼貌,说起来很遗憾。就李晓峰本人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一直从事出版工作,为中国出版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因为这件事被指“剥削鲁迅”,成了右派,但他一直保持沉默,从不为自己辩护。他于1971年9月在上海去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鲁迅认为知识分子要“独立”,就必须在经济上自立。这场纷争表明鲁迅那一代文人已经走出了“羞于谈钱”的道德尴尬,鲁迅对个人权益的维护显示了他的经济眼光。在既没有祖传家业,又没有仕途保障之后,知识分子必须扔掉虚假清高的面具,做一个光明正大,靠个人才华赚钱的现代文人。正如他所说,“钱,用优雅的话来说,就是经济,而且是最重要的东西。自由是用钱买不到的,但可以用钱来卖。”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鲁迅是他们的代表。今天我们谈论鲁迅,如果不谈善于维护自己版权的鲁迅,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鲁迅,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鲁迅。

鲁迅语录,以前看不懂,现在再看满眼泪花

导语:鲁迅的文章,中小学生都是不大爱读的,所以听说教科书一直在去鲁迅化,毕竟鲁迅的思想距离祖国的花朵们实在太远。至于大学生,除了学中国文学的,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人主动去找鲁迅的书看。只有我们这些成人,在沾染社会太久并自以为得的时候,再来读读鲁迅的话,也许才能明白鲁迅的智慧,体会鲁迅早在八九十年前就对我们种下的悲悯之心。

1、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

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9、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10、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11、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12、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3、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4、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六

15、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16、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7、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18、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19、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20、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qq个性签名看不懂

1、◤离开伱の那迗莪才倁檤莪们の缘忿烬ㄋ◥

2、伱の手吢冇涐の旅途,找菿涐扪の归宿。

3、よ〈时间)≒没冇`等莪∮是你忘る﹑抓紧莪。

4、想淰哙蔓筵,漫迗栤凉の蒓铯膤嚸。

5、啈冨の约啶,伱涐咏逺恠①起。

6、ミ瑷纞菂简单、复杂、开始菿结束ф间濄程の艰莘↘-呮侑臫巳罢躰会゛

7、心丢ㄋ,爱没嘞,连最後旳骄傲セ所剩无凢。

8、街捔の那①幕,丄縯著噌俓の嗳。

9、〆爱情并不需要浮夸的言语、只需要真实的在乎。

10、涐愿等伱仟哖,呮望换伱徊眸①笶。

11、吥许恁何秂咑搅莪啲玍活```

12、Ok,别让迩的q1n9绪继续左右我

13、彩渱の媄郦,让涐扪嘟学哙ㄋ坚强,坚强缅対突侞萁莱の嗳情。

14、-怉阣栤溏﹑芐呴、饿菗烟╕

15、66他,昰丿根刺~66狠狠菂扎菑莪吢裏の,张杰

16、拥冇伱媄郦の嗳情,冭阳僦咏逺明媚。

17、伱恠外缅赱蔂ㄋ,看蔂ㄋ,嘟冇涐恠这里等著伱。

18、嶶笶偝後D伤冇谁朙苩。

19、嗳情,什麽鬼倲覀?开魭笑吗?眞媞岢笑!

20、囍欢①嗰亽特莂洎嘫,嗳①嗰亽特莂钽嘫。

21、茹菓①苆蔸是莪的错,莪苛苡,为你攺变!

22、ら年华已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光可以浪费。

23、〆、当涐蒾纞丄伱___还冇谁岢葙姅╰'赱ㄋ伱还冇谁

24、ǒ们的兲箜连荿①爿,莪这边丅雨╰尓那边鲭兲

25、请甪伱の嗳洗涤涐吢ф所冇卟确啶の感觉。

26、吥说谎:①辈孒嗳着菡菡~~~咏丗吥変、、詯岢媞发濄誓の说嗳、$mīle菡~

27、_/~↘卜要対ǒ说辈ふ,这辈ふ我要定n↗﹌﹌

28、哏著伱の脚埗,赱遍迗涯海捔。

29、▓我真的很傻,傻到什么人的话都会信。

30、意识一片漂浮,幻想不出迩给的爱ㄟ

31、誃给厄点嗳茵儰爱譮让誐坚镪~

32、莪吥相信丗届是虚伪的、冇一个秂对自己是眞的、莪脑袋已经快ㄋ爆炸、

33、囘忆过厺,痛苫旳相思莣トㄋ。

34、涐想在多年以后,沵会对涐说:沵还有莪。

35、ら``你对我访问受限、我让你黑名单见。

36、伱崾媞想找①嗰卟诎轨の尐吙车,伱僦苾须崾做①嗰卟哙劈腿の媄亽鱼

37、伱媞涐甡掵旅程蓶①の目の哋。

38、伱的偝影模╯╰糊ㄋ傆莱媞涐╫哭ㄋ

39、嫒湜烸个亾嘟姠暀哋泹莪伤芣浍姠暀哋

40、__\俄感觉俄就要失去你勒、

41、伱,媞誋忆里冇菋檤の颩景。

42、珥朶塞懑菰独,涐厛卟笕啈冨签佲

43、我的离去你会有一点点伤心麽ぢ

44、羙恏哋沬唻湜踺竝茬痌楛哋哯茬

45、___懓鲭这**散吥散,都没孒关系`,ーん姲静,ーん哭泣,散场**`诠卋堺

46、-珎终究不是他,不会像他一样旳疼爱珴珴早已明了

47、慢慢德卜在乎,渐渐德无所谓。

48、涐愿噫甪①辈孒の埘茪呿等伱①嗰耒莱。

49、ǒ^眞嘚o`想做┈你滴﹀ァ侽朲!!'

50、莈冇什庅咏垂卟朽但媞涐哙嗳伱佷玖佷玖

51、〆、不同旳梦想,一样旳绽放。

52、伱媞涐吢фの暖烊,即使伱卟恠涐裑臱。

53、我想偶可苡騽惯一个人生活,在耭忆裏檫佉ㄚひ的承诺,暧情寔个梦迩珴睡过头゛

54、宥那麼多恴生命和爱情、菑峩恴丗届峩只拥有尓。

55、〆、时间,抹平了曾经旳轰轰烈烈。

56、婼卟媞罙嗳著伱,涐ㄡ何苾侞茈恠噫。

57、涐嗳咃哄哄煭煭蕞疯诳

58、涐扪媞死榊嘟兂法阻芷の嗳纞。

59、峩已开始练习开始慢慢着急着急这世界没有沵。

60、莪浍鼡①泩哋溡简啝葰洧,洇沩沵湜莪哋选萚。〃-song菘

61、伤,沵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动容。

62、啈冨僦媞住恠囍欢の亽の吢里。

63、涐愿与伱侒甡哘赱,苩首卟离。

64、呮愿嘚①亽吢,呮愿嘚伱①吢。

65、涐の影孒叠恠伱裑丄,伱の眼里悊射诎薀暖涐の茪。

66、那些牸眼已俓媞涐承绶の极限冇些亽涐放卟丅

67、╪┚涐对迩承诺⒈せ:陪迩赱每一个﹏春夏秋冬!

68、菈伱の佐手,恠雨ф兂烬头逩跑,蕞逅蕞逅,涐扪啈冨の铱偎。

69、眼瞳里滁ㄋ罙邃の兂萘还冇兂烬の蕜哀

70、み、み、茬这嗰迣堺里┏ǒ┛岢怜菿厎ぺ︶ㄣ

71、一闪一闪煷晶晶满兲兜媞尛星星支持杰杰永卜变葽让杰杰煷晶晶

72、外恠决啶两嗰亽恠①起,内恠决啶两嗰亽恠①起誃玖!

73、闭眼泘吸,感绶著冇伱恠の每①衯每①秒。

74、谈纞嗳の埘堠每①迗嘟媞情亽兯。

75、◆◇丶雨后的泥宁使我更加依赖坚强!~

76、蕞动厛の情话卟媞涐嗳伱,媞伱蕞嗳の亽夿伱计划恠咃の耒莱。

77、涐夿吢諪泊进伱の臂膀,洇ゐ涐当咜媞涐の海港。

78、涐崾做伱の逅,占领伱吢ф那抹髙哋。

79、╰︶ ̄没了爱情、祢要怎么高姿态的活。

80、俄永远只配当一个旁观的羡慕着,幸福与俄无关

81、甡侞嗄埖,侒抚著躁动の尐吢脏。

82、迟到的、幸福↘已『来临』↗↗

83、最最教亼残念旳总昰未完成旳,涐只螚唱著一半旳歌。

84、ヽ!.`\`\天咴咴`丶|ˊ会吥会让我莣纪/ゆ伱媞谁^!\゛˙\

85、一场暧昧、茹茼一场苼死

86、涐嗳伱,但媞涐ゐ什庅崾夿涐嗳伱の剧夲冩嘚这庅难

87、灯荭酒绿の丗堺伱看菿の媞谁嘘伪の脸

88、伤痛过後。珴艮沵依然昰众人羡慕旳焦点。

89、皧情﹑涐越来越﹫憎恨﹨沵る﹏!

让人看不懂的句子

1、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

2、一男子被困沙漠5年,获救时身着一身钻石套价值数亿,声称自己是MC玩家。

3、一男子开车时速100撞向墙不死,自称玩过侠盗飞车。

4、一名美军在阿富汗身中数十枪,躲在掩体后喘几口气继续战斗,他说自己玩过使命召唤。

5、一个小学生用水壶楼下的水坑倒5cm的水,从10楼跳下毫发无损,他说自己经常玩CF。

6、一位军医用医药包扔在地上救活无数重伤无救的人,此人称自己玩战地2。

7、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时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

8、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9、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10、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故事还没完,第六天,他再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字。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

11、张三一直喜欢喝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每次张三去买茶叶,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费的好茶,张三便不愿喝20块的了。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12、一男子遭持枪抢劫,竟使用歹徒的枪,将5名歹徒全部击毙,据称该男子已经玩了5年cs。

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说说

人心总是透着人心,看不懂看不清,何必自寻烦恼,封闭不了自己的内心,可以坐看这个世界

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说说

一、这个世界很复杂,连自己也看不懂自己

二、有人单纯如白纸,有人深邃如黑洞,我看不懂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何曾看懂过我。

三、这几天想了很多,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孝顺,什么是生活。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

四、这个世界有时候真是让人看不懂。欺诈、无信用之人反而可以获得更多利益。世界的多面性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如何处理好纷杂世事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得好好想想。还是想做一个厉害的人,在照顾好自己和家庭之外,有余力去为世界的黑暗面所笼罩的人们做点什么这个世界多的是我看不懂的人,看不透的事,听听看看就好;放下不是不想不触碰,而是在不为难自己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宽容和谅解;会清空是一种超能力,拥有的人值得拥有更多幸福。过去无需说再见,未来微笑相迎。

五、你永远都读不透一个人的心,就如同你看不懂这个世界。所以距离,是个很奇怪的东西,能成就一段关系,也能毁掉一段关系。

六、朋友们听不懂我讲的话,外卖员看不懂我的订单也听不懂我说的BCD,裁缝店的老板听不懂我说的长度不改就改一下腰。没有人懂我!没有人!这个世界没有人懂我!

七、这个世界让我有一点不懂。原来难以控制的事那么多。看不懂,也看不破!

八、带着偏见看世界,打翻了是个值得高兴的事,印证了也只是一个事实。我依然看不懂世界,看不懂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依然矛盾着,或许有一天我会顿悟,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或许,我永远都这么混沌着,磕磕碰碰,一直在找寻。

九、觉得很爱你的人,依然会背着你和别的女人搞暧昧,这个世界我看不懂了

十、我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如果俩夫妻吵架,无论什么理由男的掏了刀子捅了女方背后,那这个男的完蛋了,肯定要被各种辱骂。同样是吵架,女方掏刀子捅了男方后背,居然全网夸女方很厉害很刚很有个性???我的三观?

十一、这个世界一知半解、犹豫不决的人太多。真正懂的人早已行动,所以财富永远属于小部分人。看不懂的人,免费送给他,也会觉得你在骗他。所以认知的差别决定了人与人的差距。

十二、长大真让人难过!我越来越看不懂自己,看不懂这个世界,看不懂和周围人的感情,看不懂一切的一切!

十四、终于在琐碎的日子里明白了,生活是生活,爱情是爱情。也开始理解很多人说过的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合作,到处充斥着诱惑,出轨、背叛、欺骗这些词语变成了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好像是被蚊子叮了一下那么正常。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十五、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糟了,大家的言行也都看不懂了,好魔幻啊。

十六、虽然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但是依然想要做好自己。

十七、这个世界就是看清楚很多东西,但是还要装做看不懂的样子!

十八、如果我请你吃饭,邀你同行,跟你要好,是为了有朝一日我落魄了,你必须出手相助。说嗨,你是我这些年刻意经营的人脉哦。这样好吗。处处算计,功利为先,这难道就是人和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吗。看不懂这个世界。

十九、比跟不上时代更扎心的是,你压根看不懂这个世界。

二十、不喜欢这个明明很不喜欢这个世界还要装作很喜欢的笨蛋树,不明白这个明明看不懂这个世界还要告诉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蠢货树。

二十一、有时真的看不懂这个世界,一些威胁别人身心安全的刀放在脖子上,都有借口说没看到伤口,为什么对于再正常不过的多样化,反倒挑剔成双刃剑???披着羊皮的狼的身份多了去了也没见开除几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3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