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该有主题吗?

文学作品该有主题吗?,第1张

应该是有主题的,而且往往不止一个主题,这就是说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感受到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较之于浪漫主义的文学,现代文学则是将主题隐藏起来,但并不是没有

转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作者PUPUME。

A 拓展叙述

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

这是主人翁享伯特(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享伯特,享伯特创造了一本有关他的回忆的《洛丽塔》。因此,这个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里,“我”不是“纳博科夫”,而是“享伯特”)描述他的父亲的一段。

上面那段里的“他”是指享伯特的父亲。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拓展的谱系:享伯特父亲的父亲、父亲的两位祖父——他们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珠宝和丝绸;父亲的老婆、父亲的老丈人——那个叫罗姆•邓恩的登山家;享伯特母亲的爷爷和奶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的两个多塞特牧师。

这个短小段落里的大多数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只此出现过一次,但廖廖几笔的叙述仍然精确到他们的职业。像一本上了点年头的家谱,享伯特父亲的形象在这里面一下子立体了。

这种写作技巧能够恰当运用于新闻写作中以丰富人物的背景形象。这要求我们在采访中除了询问采访对象的情况,还要灵敏地捕捉与整件事情有关或有助于写作的他的家人、朋友和别的什么的一些信息。

B 色彩运用

1、我们找了些最站不住脚的借口(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实际上什么也顾不上了),逃出餐馆,来到海滩,找了一片荒凉的沙地,就在那儿,在堆成一个洞穴的那些红石头的浅紫色阴影下,短暂、贪婪地扶爱亲热了一番,唯一的见证就是不知哪个人失落的一副太阳眼镜。

2、阴霾、潮湿的天空,浑浊的海浪,感到漫无边际却又相当实在的薄雾——还有什么比我里维埃拉恋情那新鲜的魅力、天蓝色的机遇和玫瑰色的邂逅更为遥远的呢?

3、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她是黄褐色的山谷边上的一个回声,山谷那边白色的天空下有片遥远的树林,褐色的树叶堵塞了小溪,鲜嫩的野草丛中还剩下最后一只蟋蟀……

C 修辞叠加

1、他在那个炎热、潮湿、没有希望的夏夜穿着内衣裤坐在敞开的窗口看报。

2、突然之间,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

一连串的修辞叠加,最终指向情绪高潮。

3、再见吧,玛琳!(正如比尔在离开房间前所再现的)与丰盈的命运的正式握手使我不再麻木不仁;我哭了。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我哭了。

享伯特意味深长充满感伤的“我哭了”。

4、在这个坟墓般的监狱的晦暗的空气中,每天这样头痛搅得人心神不安,但我必须坚持下去。我已经写了一百多页,还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我的日程表全都乱了。那一定是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前后。不要以为我还能继续写下去。心脏,头脑——一切。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印刷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把这一页全都排满。

又有谁能经受得住这样的呼唤呢?

5、我们寂静无声地开过一个寂静无声的小镇。

修辞叠加的双重效果。车上坐着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洛丽塔。车的寂静、小镇的寂静、人的寂静、灵魂的寂静。

6、今天我总认为我们的长途旅行只是用一条弯弯曲曲的蜒蚰黏液条痕玷污了这片充满信任、梦幻一般的迷人的辽阔的国土,回想起来,这片国土当时在我们的眼中不过就是搜集在一起的折角地图、破旧的旅行指南、旧轮胎和她在夜晚的抽泣——每天夜晚,每天夜晚——在我刚假装睡着时就开始的抽泣。

咏叹调般的叠语。

D 独立细节

1、就在这当口,从上面的楼梯口传来黑兹太太的女低音。她伏在楼梯栏杆上,悦耳动听地问道,“是享伯特先生吗?”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不一会儿,这位太太本人——凉鞋、绛紫色的宽松长裤、黄绸衬衫、四四方方的脸依次出现——走下楼梯,她的食指仍在弹着香烟。

充满时空感的细节特写。独立的细节特写。

2、此后这幢天堂之屋一定会显得空空洞洞。一滴雨点掉在我的指关节上。我又回进房子去找什么东西,约翰正把我的旅行包放进汽车,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正如前面“一小撮香烟灰也跟着从那儿落了下来”,是充满时空感而且独立的细节(特写),简直就像**场景中的空镜头一样。

3、“你自己多保重,”她说,“替我亲亲你的女儿。”

一声巨雷在房子里回响。她又说道:

“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在什么地方,在一个不这么痛苦的时刻,我们会再次相见”(琼,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在哪儿,在负时空里还是在正灵魂时间里,请原谅我说的这一切,包括这个括号内的词语)。

独立的细节阐述氛围,也产生变化的节奏。

4、洛站起身来,离开了那条狗,有一天她也会这么离开我;一滴雨点落在夏洛特的坟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黑人拉开电梯门,那个在劫难逃的孩子走进电梯,后面跟着她那老在咳嗽清嗓子的父亲和提着旅行包的举止怯懦的汤姆。

不同细节之间诗意的跳跃。

5、最后是西部片中赤褐色的风光,那些脸色红润、眼睛碧蓝的出色骑手,来到咆哮谷中的那个一本正经的漂亮的小学女教师,用后腿直立起的马儿,壮观的踏游年会,从颤动的窗玻璃外塞进来的手枪,惊人的搏斗,轰然倒下的堆积如山、覆满灰尘的老式家具,用作武器的餐桌,正合时机的筋斗,仍在摸索掉落的单刃猎刀的被按住的手,嘴里发出的咕噜声,拳头打在下巴上的可怕的啪啪声,肚子挨到一脚,凌空的争抢;紧接着一阵简直会叫一个赫拉克勒斯住进医院的过度的疼痛,就没什么可以表现的了,只有那个精神振作的英雄抱着他那打扮华丽的边疆新娘,古铜色的脸颊上还有着颇为相称的淤伤。

又是一些独立细节的组合。语言是非逻辑性的,因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非逻辑性的。“因为……所以……必然……”、“首先……然后……接着……”只是人们为真实设下的圈套,是语言为真实制造的的枷锁。这就好比:我在看《洛丽塔》。响起一阵敲门声。我走去开门。桌上有一杯水。我感到口渴,喝掉一半。突然,有一只绿色的小飞虫义无返顾地扑向圆形的荡漾的水面。我告诉修理师傅,下水道堵着了……真实的生活,是一连串无法预知的事件的集合。尽管,现实有明确的指向,但过程却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个过程都与众不同、充满偶然。这就好比,人们都可以过上同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但人们所经历的幸福生活却是不一样的。写作在于发现那种“非一致性的过程”的美妙。

我是在书的267页写了上面那番话——关于生活的偶然性——接着就在书的272页找到了答案:

6、可是就连在最美好的时刻,比如我们在一个阴雨的日子坐着看书(洛的目光从窗户落到她的手表上,又从手表扫向窗户),或者在一个拥挤的小饭店里平静地吃着一顿丰盛的饭菜,或者玩着一场幼稚的牌戏,或者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等我们继续往前行驶的时候,洛会说,“那正是我极力想向商店里那个笨蛋说明的那种式样的鹿皮鞋”);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我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父亲,正如她在自己眼里是个难以叫人相信的女儿。

“在所有这些偶然的场合”,纳博科夫证实生活是“偶然的场合”。

“或者跟其他汽车游客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默默地瞅着沟里的一辆撞得粉碎、溅满血迹的汽车跟一只年轻女人的鞋”,纳博科夫的想像力叫人吃惊。他总在意想不到的场合安插上叫人意想得到的情节。

E 细节刻画

1、看到她在沙发上挨着我坐下,凉快的裙子下摆先鼓起来又落下去,手里仍在玩着那个光滑的苹果,我的心不禁像击鼓似的咚咚直跳。她把苹果抛到充满阳光和尘埃的空中,再用手接住——苹果落到手掌中时发出一声清脆的啪嗒声。

充满时空感的描写。小说家对待文本就像考古学家对待古代器物上的每一处花纹图案时那样仔细。

2、……在那个明亮得叫人沮丧的厨房里,镀铬的器皿闪闪发光,五金公司赠送的日历挂在墙上,早餐的角落也很精巧……享伯特的脸可能会因神经痛而抽搐,但是在她眼里,它的俊美和生气却堪与白色的冰箱上晃动的阳光和树叶的影子匹敌……她把我们的联合存款账户看作晌午时分南方的一条林阴大道,一边是浓密的绿阴,一边是柔和的阳光,一直延伸到一片美好的远景的尽头,那儿淡红色的大山隐约可见。

诗人、考古学家和画家似的笔调——诗人的浪漫情怀、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画家的火热感官。

3、大约二十分钟以后,等那两个越来越大的木偶驾着一条重新油漆了一半的不划艇赶到时,可怜的享伯特•享伯特太太,这个痉挛或冠状动脉闭塞或是两病齐发的牺牲者,就会在沙漏湖明媚的湖面下三十多英尺的墨黑的淤泥里头朝下竖立在那儿。

**般的情景,体现了文字的视觉冲击。

4、洛那可爱的、晶莹透明的内脏已把那些甜食消化掉了,这会儿她正指望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对天使的描写,“晶莹透明的内脏”!恋童的享伯特!

5、她告诉了我她是怎样失身堕落的。我们吃着没有什么滋味的粉状香蕉、被碰伤的桃子和非常好吃的土豆片,die Kleine(德语,小家伙)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非常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甚至有某种象征色彩。纳博科夫,杰出的文体家!

6、那是天堂的牢房,**的窗帘给放了下来,好造成充满阳光的威尼斯清晨的幻觉,而实际上,那是宾夕法尼亚州,外面正在下雨。

纳博科夫在《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中写到: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还有一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比起书中其他部分来,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自从一九五五年春看了书的清样之后,我没有再读过《洛丽塔》,然而,这部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因为它就在屋子里悄悄地陪伴着我,仿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派明媚。

“细节6”出现在书的第二部,享伯特和他的小情人开始环游美国。那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汽车旅馆,一间有着**窗帘的情意绵绵的房间,享伯特的伤感和小天使睡眼惺忪的时间。那是一个灰蒙蒙的上午,外面正下着雨,或许是小雨,顶多只是那种让河水缓慢增长的雨,雷雨云还没有形成,宙斯手里握持的闪电还没有降临人间……

“细节6”就是那些“地方、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使“你更急切地回想,更深情地欣赏”。

7、我常在各家旅馆的网球场上对洛加以训练;从前,在炽热的大风中,在令人目眩的尘沙中,在古怪的无精打采的时刻,我总把一个又一个球打给快活、天真、文雅的安娜贝尔(闪光的手镯,打褶的白裙子,黑丝绒的发带),我力图再现这种往昔的日子。

投入、平静、伤感的叙述。安娜贝尔是遥远的享伯特里维埃拉的情人。

8、……无数情侣曾经在欧洲山腰漂亮的草皮上,在富有弹性的苔藓上,在邻近干净的小溪旁,在树干上刻着姓名首字母的橡树下的粗木长凳上,在那么多山毛榉林中的那么多cabanes(法文,简陋的小屋)内拥抱接吻。

9、这片山坡似乎还未有过人的足迹。最后一棵气喘吁吁的松树在它伸展到的一块岩石上得到应有的休息。一只土拨鼠对着我们叫了一声又缩了回去。我给洛铺好旅行毛毯;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细节不是匆匆写就的,而是苦心经营的。细节不是花、草、树木、昆虫的名词总汇,而是“气喘吁吁的松树”、“干枯的花儿在毯子下面轻微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细节是动作、声音、色彩、味道、情绪的刻画。

F 简略叙述

1、她身材很高,不是穿着宽松长裤和凉鞋就是穿着飘动的裙子和芭蕾舞鞋,能喝下不管多少数量的随便哪种烈酒,曾经小产过两次,写过一些动物故事,而且像读者知道的那样,也画过一些风景画。她已经在调治癌症,后来到三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不治身亡;她对我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

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的简略叙述。

2、在那疯狂的一年里(一九四七年八月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我们开始的路线是在新英格兰所作的一系列摆动和盘旋,随后蜿蜒向南,忽上忽下,忽东忽西,又往下深入到ce qu'on appelle(法文,所谓)迪克西兰的地方,避开佛罗里达州,因为法洛夫妇在那儿,接着转向西面,迂回曲折地穿过玉米产区和棉花产区(这么说恐怕不太清楚,克拉伦斯,但我并没有保留什么笔记,手头只有一部残缺得十分厉害的三卷本旅行指南——几乎就是我的残缺破碎的过去的象征——好用以核对这些回忆),两次横越落基山,在南方的沙漠里飘泊,度过冬天;后来到了太平洋沿岸,转向北方,沿着树林中的道路穿过蓬松的白丁香花盛开的灌木,几乎到了加拿大边境;随后又往东走,穿过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回到广阔的农业区域,尽管小洛尖声抗议,但我们还是避开了她那位于一片出产玉米、煤和猪的地区的出生地;最后我们回到东部的怀抱,在比尔兹利那座大学城里渐渐安定下来。

精彩的简略叙述,在地名前加上修辞性短语,赋予整趟旅行变幻多端的感情色彩。

G 声音效果

在接下去的那个瞬间,我听见她——充满活力,没有受到欺负——噔噔噔噔地跑下楼去。

作者 PUPUME

文:飞鸟

编:molly

- 倾泻而下的雨将一切淹于一种模糊的处境。在这复杂的一刻,他突然将手放在了克莱尔的膝盖上,轻柔地抚摸着。特写放大了这个动作,放大了这样一种“不道德”的欲望的满足感。一双成熟男人的手和少女精致脆弱的膝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狩猎者终于在此时此刻猎到了他的猎物。

- 圈套并非狩猎者的预设,而是自然的巧合。抚摸的动作也因少女的哭泣,由情色变换成一种安慰。欲望静止在动作里,慢慢停滞,进而衰弥。

1970年诞生的 《克莱尔之膝》 ,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中的第五部,也是其中获得荣誉最多的一部,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之所以叫“六个道德故事”,并不是因它带有任何道德上的规劝意味,或是有完全恪守道德的主人公; 而是因为主人公常常进行关于道德的内在思考,试图在情感与道德的碰撞之中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处理 。而侯麦认为,要连续将一个主题重复多次才能表达出他的思想,于是就有了“六个”道德故事。它们既是复杂的,又是相似的,就像变奏曲一样,服务于同一主题。

有人说侯麦的**是“ 思考而非行动 ”的**,大概是指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动作发生以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繁复而深刻的思考。《克莱尔之膝》亦是如此,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作家、两个洛丽塔般的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

看过的侯麦作品越多,越觉得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做实验”。 他常常用一段假期、一次邂逅作为契机,将人物处于一段完全放松又完全新鲜的处境之中,任由他们自然地生出碰撞。 《克莱尔之膝》也不例外。中年外交家杰罗姆在“爱情桥”邂逅了多年未见的朋友奥罗拉,跟随着她来到W夫人的庄园,遇见两位正处于花季的女孩劳拉和克莱尔。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功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生。 奥罗拉无疑是最核心的推动者。 她不仅承担将杰罗姆代入故事情境的作用,同时也让杰罗姆明了他是具备“小白鼠”的实验作用的人物,给了他行动的理由——为她的小说而实验。 同时她也是一名倾听者。 因她的存在,杰罗姆的种种思索得以阐述,使得观众洞悉他作为一名“小说”里的主人公所历经的心理变化。

奥罗拉更是一名观察者,监控着故事的走向。

这一段关于堂吉诃德壁画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其观察者的作用,也透露出了侯麦关于创作的态度。侯麦的创作亦是如此,用角色自己的意识来推动他们进行行动,并且“从不发明,只是发现”。奥罗拉似乎成为了侯麦在**之中的化身,介入到故事里,和主人公对话。

实验对象劳拉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杰罗姆进入他在故事之中的角色。杰罗姆作为奥罗拉的“小白鼠”,“强迫”自己拥抱劳拉,牵劳拉的手。

而克莱尔则是这个实验最大的变数。她贸然闯入不属于她的实验里,挑起了杰罗姆的欲念。

从见到相片的那一刻,欲念的种子就已种下;樱桃树下少女弯曲的腿,使得欲念生出枝丫;在雨水的浇灌之下,欲念意外结出果实,被男人轻尝。从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并不道德,但影片中一系列关于动机的阐述,又使这一行为显得极其“道德”。

不同于“四季故事”系列, “六个道德故事”多从男性视点出发,来讲述他们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博弈。 在《克莱尔之膝》里,男主角在历经一番斗争之中,终于获得了欲望的满足,同时又保持了道德的纯洁——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个故事里特别奇妙的一点是: 故事的主人公意识到他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并出于这一点去推动故事发生,将自己作为一个具有真实性的人物所存在的欲望潜藏在虚构角色之下。 于是一切欲望有了实验的合理性,一切行为都带着和平的托词。

故事的进行伴随着杰罗姆对奥罗拉的叙述,行动的进程因而变得无比缓慢,有了超越行动本身的复杂意义。于是,在整个影片之中,“触摸膝盖”成为一项壮举,欲望满足的时刻被突出放大。随之而来,又是杰罗姆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非常道德,不仅满足了欲望,也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当叙述者怀着满足感离去时,克莱尔和她的男友重归于好,真正的叙述者奥罗拉/侯麦凝视着情侣相互依靠的背影。这一结局无疑是侯麦想要揭露的真相:杰罗姆对他行为的评价只是顾影自怜式的,得到救赎的仅仅是他自己,对另一方丝毫没有影响。

侯麦在淡然的叙述之中狠狠地嘲弄了这个虚伪的男性角色,也不自觉地将观众“玩弄”了一番。 道德与否从来就不是侯麦所要表达的重点,展现与还原其中微妙的关系才是重心所在。 在故事的观看过程之中,道德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归于原点。什么都没发生,只有思考仍旧存在。

中年男子和少女之间的情事,已经被许多导演拍摄过。《一树梨花压海棠》、《美国丽人》等影片之中的情欲皆是露骨的。少女在其中不仅仅是青春本身,也是指引男主品尝青春的钥匙 。

和其他**的开放程度相比,这部**则极为寡淡。全片围绕要不要碰克莱尔的膝盖展开,而以什么都没改变作为结果结束。男女主角最为亲密的一刻,也不过就是手放上膝盖的程度。

欲望的诱因也是奇怪的——一块“狭窄、光滑、柔嫩”的膝盖。 膝盖,是一个微妙的部位,距离禁区只是稍微移动的距离,又并不那么色情,却挑起了杰罗姆之欲。

但是,挑起欲望的,真的是克莱尔的膝盖吗?其实,早在片头的谈话里,就有谈到童年时杰罗姆对于小女孩的喜爱。虽是一段不怎么重要的谈话,但却似乎为其欲望的产生而铺垫。而在樱桃树下,杰罗姆先是站在梯子下,从一个可以看见裙内风光的角度望上去,停滞了几秒。随后便自觉地走远了一些,目光落在移动的膝盖之上。

也许,在注视着膝盖之前,欲望就已从裙底获得。只是,杰罗姆作为一个“道德”的维护者、怯懦的叙述者,像蒙着眼睛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用火把幻想着自己接近太阳一样,他用一块膝盖掩盖着实际欲望的庞大。我们无法判断这是一种彻底的伪善抑或不自觉的选择, 但膝盖确实成为了杰罗姆欲望的投射物,在抚摸的那一刻,观众和杰罗姆一齐得到了满足。

《克莱尔之膝》是一部复杂的作品。每一个人物都喋喋不休,每一段对话都凝练隽永。而它又是一部简单的作品,作者并不想借此阐释多么玄妙的真理,或是多么强烈的价值观。他只是借助游戏式的情境,展现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复杂面。如果看完这部,你还不清楚侯麦想要讲什么的话,不如再去看其他五部(午后之爱、女收藏家、苏珊娜的故事、面包店的女孩、慕德家一夜)——一个主题重复六次,你自会明白其中深意。

END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

喜欢穿洛丽塔进行日常活动的女孩们,被称作“lo娘”,其实还有着一群人,被称作“lo汉”。他们不是女孩,却仍然爱上了洛丽塔服装。对于接受度高的女生来说,她们或许也会爱上洛丽塔,和男朋友一起穿,当一对逍遥自在的情侣兼“破产姐妹”。而对于接受度不高的人群来说,喜欢穿洛丽塔的男生们,就会被视作“奇葩”。本期茶会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便是这么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你是如何看待男生穿洛丽塔洋装的呢?

其实就现代社会来说,“女装大佬”是随处可见的,男生穿女装是很常见的事情,但仍然有思想较为保守的人认为,这是在挑战他们的审美、挑战他们的忍耐力、甚至是挑战他们的底线。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对穿洛丽塔服装的男生们进行恶毒的语言攻击。这类人大多认为,男人就该有男人硬气阳刚的样子,不该像女人一样“矫揉做作”,更不该打扮得“不伦不类”。在他们的眼里,男生穿洛丽塔简直就是无法容忍,更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大多数人穿着洛丽塔服装时,通常会搭配裙撑,因为裙撑能塑造出一种蓬蓬的、软萌的感觉,在衬托优雅高贵之感,还能恰到好处的遮挡腿部。所以在很多lo汉的搭配当中,也会常常用到裙撑。当男生穿上洛丽塔,搭配长款衬衫和裙撑,再戴上假发、化好妆容时,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或许会比女生还更为美丽、更为惊艳。

很多lo娘在自己购买洛丽塔的同时,会给男朋友也多买一套。她们丝毫不介意男生穿洛丽塔,而且非常喜欢和享受与男友共享洛丽塔的交往过程。她们认为男生穿洛丽塔的模样十分可爱,诱惑力更是直线飙升。当自己将男朋友打扮得“花枝招展”带出门,被人视为闺蜜,而且给予欣赏和夸赞时,更是会给她们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她们认为,别人可以不接受男生穿洛丽塔,但他们没有资格去指责这些男生,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爱好的权利。

其实客观来说,性别的确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喜好,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男生是否要穿洛丽塔,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的,别人无权干涉。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喜欢穿洛丽塔的男生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93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