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讲英语的口音会那么奇怪

为什么印度人讲英语的口音会那么奇怪,第1张

我大学的时候去印度当了一个月志愿者,深深的被他们的魔性口音折服。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当地人从小学习,所以很流利。但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口音很重。不过也得感谢这段经历,因为听懂了印度英语之后,别的英语也就都不在话下了。

以下是印度口音的特点:

1 清辅音都城浊辅音,即/t/读成/d/,/k/读成/g/,/p/读成/b/。比如me too会读成me doo;car会读成 gar。

2 /r/音发不出来,用/l/代替。比如agree会读成aglee。这一点和日式英语一样。

3 /θ/音发不出来,用/d/代替。比如thanks会读成danks。

4 语调方面,会把意群的第一个音节变成三声来读,最后尾音会飘一下。

5 节奏上也受母语影响速度较快,然后莫名的进行停顿。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印度人讲话的时候还喜欢做一种介于点头和摇头之间的晃脑袋动作,也不知道是肯定的意思还是否定的意思,这就让他们的语言更难以理解了。

不过虽然印式口音非常魔性,人家英语的流利度和表达能力都是杠杠的,毕竟是从小学习的。从语言考试的成绩上来看,印度考生的口语成绩也远高于中国考生。所以,口音真的只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而已。

对于已经出国的留学生,当地老师的反应也是中国学生内向不爱说话,印度学生外向有领导力,其实这也跟印度人的语言能力强有关。所以与其嘲笑人家口音的弱势,不如好好提高自己的语言硬实力吧~ 

From 夏子老师,一个接地气的知识分子。 微信公众号:夏子英文课

象头神Ganesha(伽内什)

象头财神也称象鼻天或障碍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为婆罗门之神,是一尊凶猛之恶鬼神,后来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军,镇压三千世界,奉守三宝,成就一切善事,消灭灾祸,后变为一尊授与富贵之有德善神。

梵名Gan!es/a, Gan!apati 。为印度教所信奉之智慧神,乃将人与象之智慧相结合,尤为印度教中的湿婆派与毗湿奴派所崇奉。因其统御一群善于作祟之小神,故又称‘群主’。

其造型为人身、象头,及一根象牙;性格和善仁慈,而于战争中则勇敢坚定,特有之标帜为象钩与念珠。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激进派领袖蒂拉克曾利用对象头神之祭祀掀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之运动,使象头神成为民族神之象征。

扩展资料:

起源:

来自《湿婆往世书》的版本。湿婆沉醉于修行,经常外出修行N年也不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帕尔瓦蒂在一次湿婆外出修行期间,利用净身用的姜黄黏土做出一个小男孩并赋予其生命,这便是最初的“男孩Ganesh”。

22年后,湿婆终于回家了,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他不认识的英俊帅气的男孩儿守在那里,湿婆告知自己是帕尔瓦蒂的丈夫,谁知只听从母亲吩咐的男孩儿就是不肯放其入内,湿婆失去耐性,说话间便与男孩儿开战,不料这个小子力大无穷。

这下湿婆可急了,为了尽快取胜,使出杀手锏三叉戟(Trishula)一下子就把男孩儿的头颅给砍下了。待帕尔瓦蒂沐浴完毕后发现儿子居然在看家护院时被自己不知情的父亲所害,万分伤心难过并且气愤,随即要求湿婆救活他们的儿子。

然而威力强大的三叉戟早已将Ganesh的头颅砍飞到不知去向。湿婆只好向创造神梵天求助。梵天告诉湿婆,在他一路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且头朝北方的生物,便可将其首级拿来代替做Ganesh的脑袋,于是湿婆便派遣他的天将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只正好头朝北方的垂死大象。

于是待大象死后便取下其首级装到了Ganesh身上,男孩Ganesh复活了,也从此,男孩Ganesh正式化身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象头神。世界第一长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创作经过也与象头神密不可分,今天的印度神话,几乎都包括在这本巨著里面。 

智慧女神萨拉丝瓦蒂(Saraswati)送给Ganesh神笔和墨水,使他成为学识之神。传说《摩诃婆罗多》的构思者广博仙人在经历了班度与俱卢两个王族的争权战争后,悟得真理,在脑海中浮现出史诗词曲,可他却无法做到边口述边记录,便求助于创造神梵天。

经梵天指点,仙人找到Ganesh帮忙,用Ganesh的神笔记录下广博仙人的口述内容,但由于这篇史诗的长度有如海量,以至于把Ganesh的神笔都写坏了,为了不打断仙人的思路,Ganesh急中生智,折断自己的右牙,沾上墨水,继续听着广博仙人的口述,不断书写。

最终完整记录下了这篇被誉为印度最伟大经典之一的巨作。也从此,Ganesh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左象牙而没有右象牙的模样。 Ganesh那只被折断的象牙也无时无刻的告诫着人们:世上不会有完好理想的命运,凡要达到成功,身体和心灵,知识和智慧,都会要做出牺牲。 

喜欢Ganesh,喜欢他憨厚可爱的外在,更喜欢他蕴含于心的内在。

-象头神

第一次印巴战争简介

第一次印巴战争实际上发生在1947年,这场战争中的交火标志着印巴正式争夺克什米尔的开始。因此,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印巴战争的焦点。双方都认为克什米尔是自己的领土,所以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开始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印巴战争照片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喜欢欺负人的英国造成的。那时候他总是把印度和巴基斯坦当成自己的后院,什么都拿走。二战胜利后,英国人不愿意就这样走了,于是他犯了一个大错,而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好上当。为了让自己的领土更大,他们开始不断地互相争斗,为了争夺一个像克什米尔这样的国家。

两国都愿意牺牲显著的财力和人力,还努力扩张自己的领土,这就使得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得不到任何展。于是联合车出面了,最后第一次印巴战争终于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停止了。多达1,500名士兵死于这场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最后的赢家是谁?其实这一点很难下结论。简而言之,到这个时候,克什米尔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的机会。这场战争之后,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大部分繁华富庶的地方划给了印度,但巴基斯坦也让出了一小部分。

简述中国在印巴战争中是如何帮助巴基斯坦的。

众所周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很好。那么在印巴战争中,中国是如何帮助巴基斯坦的呢?印巴战争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发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打了三次印巴战争。中国在印巴的三次战争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印巴战争照片

1947年10月27日,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此时中国正处于内战时期,国内政治混乱。那是只顾自己,甚至不顾别人。所以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中国没有帮助巴基斯坦。当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中国在印巴战争中如何帮助巴基斯坦的问题,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体现。中国不仅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系列军事武器,还直接派兵支援巴基斯坦。武器都是从中国的军火库中挑选的,中国还会派专人教他们如何使用武器。派遣参谋指挥战争,战争爆发并升级后,中国出兵攻打印度,被中国认为是应对战争危机的一次重要实战。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十年文革,而此时西藏正在独立,国内局势还比较混乱,没有巴基斯坦军队的物质支持。然而,当印度在印巴战争中威胁巴基斯坦时,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战争也激起了中国的愤怒。中国虽然有自己的问题,但也对印度发表声明,要求他们停火止战。有效遏制了印度的持续进攻,进而帮助了巴基斯坦。这就是中国在印巴战争中帮助巴基斯坦的方式。

三次印巴战争简介

简言之,印巴战争是印度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三次战争。1947年10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发生武装冲突,持续了15个月。1949年1月,印巴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火,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

印巴战争照片

印巴战争的简介要从战争的背景说起。从根本上说,印巴冲突的祸害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实际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印度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英国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将权力交给印度人。但英国为了控制撤军后的印度,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对立的基础上,竭力延续“分而治之”的政策,竭力在印度各民族、教派、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

印巴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巴基斯坦国内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之间。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府、经济和军事大权基本被西巴基斯坦的地主资产阶级控制,东巴人几乎无能为力。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穆吉布拉赫曼提出六点自治纲领。到1971年初,东巴进一步发动了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此后,战争不断。以上是对印巴战争的简单介绍。

大家都知道子不孝肯定是亲不待我们大家肯定经常会把孝顺这两个字挂在嘴上,很多儿子刺杀自己父母的新闻不断的在网络上面浮现,为什么大家会变成这个样子?据媒体报道,在印度有一个男子也是和自己的母亲出现了冲突,后来自己一巴掌也是把他年迈的母亲打倒致死,这一件事情真的非常让人寒心,觉得我们在电视上面看到的样子和现实中确实是两码事,我们都知道纠结可能会让人有冲动的想法。

印度南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念头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警方调查看监控的录像也可以了解到这一起悲剧的经过,本来印度的一个老太太和邻居吵架,老太太的儿子也是当场扇了自己母亲一耳光,这位老太太当场就被她的儿子拍死。据警察了解这个老太太的儿子已经被抓获,刚开始是和邻居争吵后来和自己的母亲争吵,居然还大发雷霆。他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母亲,还当时出手扇了自己母亲一巴掌,随后他的母亲就倒在地上,不知道动弹也不省人事了,后来被送到当地的医院,当医生进行抢救之后也没有效果。

最终老人抢救无效死亡

我们大家都知道,虽然就只有一巴掌,但是他年迈的母亲已经有很大年纪了,怎么能抵受得了她儿子的一巴掌,而且也接受不了这一个现实,所以这件事情一出,网友们也非常的同情这位老母亲,非常的憎恨这位没有孝心的儿子。虽然和邻居一起争吵,作为家人怎么样也应该保护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有这样的人渣,他的责任在哪里,在法律上面肯定要严惩,对于这样狠心的人肯定是非常没有良心的。

不管在生活中父母就算是做错了很多事情,作为子女也不能去打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辱骂父母,作为子女来说我们应该保护尊重自己的父母,这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

印度着急使用新国名的原因是有助于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印度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

目前,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稳固,其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都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修改国家名称,印度可以展示自己的国家实力和文化特色,从而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印度的政治体系中,各邦之间的利益纷争和政治斗争一直存在。

修改国家名称可以为各邦提供一个共同的政治诉求,从而加强各邦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最后,修改国家名称还有助于推动印度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名称往往与其经济实力和文化特色密切相关,通过修改国家名称,印度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经济潜力和文化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印度的历史沿革

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河,印度河流域也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故因此为国名,印度人将这一民族文明的摇篮称为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遂将其讹变为Hindu;而Hindu一词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变而为Indu。

印度的名声因波斯人而传入希腊,希腊人遂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又将Hindu或Indu讹变为Indus。后来,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H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Hindus。

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Hinduism,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印度在梵文中又有月亮的意思,因此,印度又称“月亮之国”。

——印度

大致有如下几场大规模的战争:

1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时,蒙巴顿方案规定让克什米尔人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从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严重不满。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印度参战部队有2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000余人,从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巴军发起进攻。巴基斯坦参战的多为部落武装约5万人,从西、西南和北三面进军克什米尔。印、巴军队经过1年多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胜负难分,后在联合国干预下于1949年1月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这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

2 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即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政府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由于中方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故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美国、苏联在当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助长了印度的嚣张气焰。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数十人。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一片恐慌。随后中国边防军突然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实际控制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而印度方面则公然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两国关于边境的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3 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随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不过克什米尔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4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

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战争的后果:

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以上4场算是大的战争,此外在克什米尔地区,一直是小规模的冲突不断。

主演:阿克谢·库玛尔迪卡·艾普特娜姆·卡普尔

别名:大姨夫

导演:R·巴尔基

编剧:R·巴尔基

年份:2018

地区:印度

语言:印地语

片长:127分钟

上映日期:2018-09(中国大陆)018-01-26(印度)

类型:剧情剧记

剧情介绍

《护垫侠》由真人真事改编、印度影史上首部为女性发声的**,印度男星阿克谢库马尔在剧中大胆而赤裸的诠释出女性月事中的私密话题,堪称印度第一妇女之友

护垫侠剧情讲述了印度传统风俗中,女性月事期间会被禁足,而当时卫生护垫的消费颇高,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为了爱妻可以获得人权自由,主人Lakshmikanthauhan(阿克谢库玛尔饰)顶着变态的舆论开始了制造卫生护垫的创业,最终成为印度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家。

但是在他事业爱情双丰收时,却不忘初心回到曾经嫌弃和抛弃他的妻子身边,回到了他故乡的小村庄,更将自己的专例和技术无私无偿的教给了她们,为印度农村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空间,让女性拥有平等的人权和社会价值,也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平民英雄。

护垫侠剧照

护垫侠**相关信息

美国有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但印度有护垫侠。由真人真事改编、印度影史上首部为女性发声的**《护垫侠》引发热议,印度男星阿克谢库马尔在剧中大胆而赤裸的诠释出女性月事中的私密话题,堪称印度第一妇女之友。该片于2018年2月9日在印度、北美以及欧洲多国一经上映,便获IMDb起评分86分的好口碑,超越《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等,这部影片也有望引进中国。

《护垫侠》又名《Padan》,是由R巴尔基执导,阿克谢库玛尔、索娜姆卡普尔等主演的一部励志、喜剧、爱情**。影片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根据Twinklehanna所著传记《Theegendfakshmirasad》改编。

主人公原型是印度企业家Arunachalamuruganantham,他发明了低成本的卫生巾生产机,为印度农村的经期卫生观念带来变革。片中经典台词:权势之人、强壮之人不会让国家变强,女性强大、母亲强大、姐妹们强大后,国家才会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25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