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和 孟子是什么关系

荀子 和 孟子是什么关系,第1张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人性应该向善。但他们两人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的同时又有不少的分歧,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他们的分歧始终只是儒家内部的问题,荀了对孟子的批判也始终只是内部性的。

荀子认为,人作为类具有内在规定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从内容来看,这种人性是“情”的集合体,对外表现为“欲”,包括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人的这些欲望,永无止境。如果放纵这种人性的自由发展,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丧失。荀子将其表述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可见,人性的放任发展,是社会一切混乱的根源。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将人性视为恶。而人的本质是要按礼义标准过良好的道德的群体生活。荀子从人与动物区别入手来探讨人的本质。首先,人能“群”,而动物不能“群”,可以将众人的力量与智慧整合为整体优势,“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其次,人们按“分”的原则来组成群体。“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而“分”的根本标准就是礼义,礼在人们组成群体的过程中起到两个根本的积极作用,即“分物以养体”和“别”,前者可以“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后者表现为物质占有的等级化和社会行为的等级化。这样,礼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按照礼的标准过有道德的群体生活,也就成为人的本质要求。在荀子那里,人性与人的本质是相矛盾、相对抗的。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必须依靠外在的权威对人先天恶的本性进行矫正和改造,即“化性起伪”。这就为荀子引申出君主化和礼治主张铺平了道路。来源:现代交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29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