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麻糍
又是一年春,我不由得想念起家乡的麻糍来。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麻糍在金华永康是别具一格的一种糯米食品,民间建房、种田和农历七月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食用。市场上也常有出售,但唯独城郊的田宅麻糍最负盛名。它种类很多,有麻糍泻、麻糍滑、米筛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钉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无所禁忌,倍受人们欢迎
麻糍的制作在浙、赣、闽交界一带,已经有悠久历史。在冬闲、逢年过节的时候,亲人和朋友总是热热闹闹聚集在一起,小孩更是急不可待,看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麻糍 ,都抢着、争着要。极好吃的呀。
农家秋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称之为“洗桶”(过去脱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说,秋收时节庄稼人遍身粘着谷壳芒屑,使人皮肤发痒,甚至难免将谷壳芒屑吸入肚里以至发病,通过吃麻糍,就能将这些谷壳芒屑粘走排净。刚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芝麻蘸着吃,其味香甜、柔韧,深受人们喜爱。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 关于送清明麻糍,新县志中有“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实”的记载。这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多只送过一年就算了。
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胀足后淘尽沥干、上蒸桶蒸熟后,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团,然后嵌以馅。做清明麻糍时间迟早因用场而异。要上新坟的最早,春分后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糍时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劳力。因此,常常与兄弟叔伯或邻居相约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献身手,既忙碌又闹热。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有檀树和石头两种)用力捣麻糍,还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捣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热得不时发出咝咝声。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张罗着烧火上蒸,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竹笾)、面板以及调理好馅等。在这里最凑热闹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们硬是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等着吃热麻糍。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大多在那里,抽着烟,喝着茶谈笑风生…… 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绍兴称艾)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如今,家乡已经很少有人会做这种麻糍了,它也只能成为我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回忆了
不曾改变的是人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个领域都日趋完善,可我认为,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人性。贪婪与欺诈仍社会上大行其道,甚至相对于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人性面对权威,会趋之若鹜;面对卑微,会嗤之以鼻。这已成了今古不变的社会生存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秉承着教书育人的方针,欺骗了多少无知的人类。若人性本善,那么趋于根源的上古时期,兵刃相接的年代为什么多于政通人和呢?仔细想想,那沾满血腥味的史册上,有多少惨无人道的昏君,有多少谋权篡位的臣子,又有多少攀亲带故的平民?不管是哪个社会阶级的人物,人性,使他们不得不暴露自己的荒颓……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时代中,无数的城池被掠夺,无数的百姓被那滥杀,无辜的芸芸众生就死在了冰冷的人性下。
屠杀是在人类进化史中揭露人性罪恶一面的最好诠释。然而,历史的风尘洗刷不了人性的邪恶,屠杀在人类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转换着角色,从战争上的你争我夺变成政治上的尔虞我诈,从光明正大的较量变成各怀鬼胎的握手,从直率爽快的拍案而起变成笑里藏刀的向往和平。然而,不变的是,这一邪恶现象如从人性的欲望之源释放出的梦魇,总在人类的进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年至现今,亦是如此。
其实,那些所谓“善良”的人性根本不会存在这个社会上,那只是电视或书籍中,将人性理想化罢了。到头来,那些制片人和出版商还不是希望用善良来敲击人类内心的那片柔软,从而掏出他们朝思暮想的东西——金钱。生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了吧,然而,面对权威,面对金钱,它的美丽竟然就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而邪恶的人性就是诱发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再想想当今社会,再次上演历史上那种大规模屠杀的可能性极低,然而,单单是看看新闻中的那些惊悚的案件,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广东曾发生过一起特大灭门凶杀案,一餐馆老板娘一家6口遇害,其中包括她六七岁的外孙和当时在家的一名女工。而凶手正是老板娘的上门女婿,小男孩儿的父亲。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凶杀案的背后必定都有凶手不为人知的苦衷。但在我看来,他们只要杀了人,都是一些没有人性的罪恶之徒。再者说,凶手竟连家中的佣人都不放过,连这种近乎于奴隶的生活也要剥夺的人,又有何善意的人性可言呢?
在烈日的炙烤下,流淌的清泉逐渐干涸,这是一幕悲剧;在寒风的凛冽中,娇嫩的花儿慢慢枯萎,这是一幕悲剧;在岁月的侵蚀里,雄伟的峰峦趋于平地,这是一幕悲剧;在邪恶的驱使下,人性的命运逐步走向终结,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悲剧……
不曾改变的是母爱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母亲就给了我们无穷的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感情,母爱如同晨曦的甘露,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予我们无尽的关爱。这种爱是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永远不曾改变的爱。
母亲对我们的关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留心体会,你就会感受到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无微不至,多么的伟大啊。
有一年冬季,一种名为甲型H1N1的流感病毒席卷而来,是许多人都得了重感冒。这种感冒的主要症状就是高烧不退,严的重,就有可能是这种甲型H1N1流感。这种流感的杀伤力极大,是许多人都患上了重感冒,其症状就是高烧不退,许多同学都因此请假在家接受治疗,我也没有幸免于难。
我刚开始的时候只感到头晕,后感到浑身发热,最后高烧没办法到医院打了一针。第二天以为再无大碍的我一如既往的来到学校,可后来又因高烧而不得不回家打针。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完全被病毒压制住,我的母亲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终日守候在我的身旁,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着我,不时的让我量一量体温,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测量结果中,我的体温丝毫没有退减的迹象。妈妈也加紧了对我的看护,平均每晚都会起来五六次用手摸摸我还有没有发烧。
就是这样的治疗,我也丝毫没有好转。于是医生决定给我加大药量,给我注射头孢,但是药刚刚兑完不久,我就感到不适,于是医生马上给我换药,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注射头孢了。并且告诉妈妈,如果我还是高烧不退,就去医院检查。
就在当晚,妈妈哭了……这一幕在我的脑海了久久不能忘却,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我在妈妈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妈妈是多么的害怕失去我呀。
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子女是她的全部,对于我来说,母亲同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假如没有了母亲的爱,我的生活就如同遥远的夜幕下没有了闪耀的星辰,就如同干涸的沙漠中没有了甘甜的泉水。
伟大的母爱,永远不曾改变的母爱,所以,我要祝愿天下每一位母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早恋的代价
也许成长,本来就注定了要承受挫折。――题记
孙行者说:“早恋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未成熟的青桃。”那时,我刚上初一,在步入新班级的那一瞬间,我瞥见了她――清秀,如同一朵刚出水的莲花,亭亭玉立,而且她还有清秀的名字――婷婷。她称不上十分美丽,但从她身上透出了一种气质――一种独特的只可意会的气质。这气质将我于一瞥之间所吸引。我十分希望去接近,去了解这一个女孩,但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我不敢同她交谈。我只能远远的眼巴巴的看着她与其他人欢快的聊天,在一旁发着呆。那些时候,不知怎的,我的心里有一种涩涩的感觉。嫦蛾说:“早恋是误食的毒药,及在广寒宫里凄苦的生活。”我说:“因为她,我的初中生涯如同生活在广寒宫一般。整整三年,我与她交谈的话超不过十多句,整天想象着与她海阔天空的聊着,可每次有机会时,我都不敢上前搭话,就这样与机会擦肩而过。我瞧不起自己,甚至乎恨自己――我怎么就这么没用。机会都是一个样,在你不需要时不断出现,而当你想它出现时却不肯来临――我现在敢跟她说话了,但如今却相隔两地。就这样,三年来,我为自己的无能留下多少泪水。每晚夜深人静时一想起来就用被子蒙着头无声的抽噎着。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只是未到伤心处。祥林嫂说:“早恋是我的阿毛,他没长大却夭折了。”我不知道祥林嫂在阿毛夭折时有多伤心,但我知道我的初恋夭折时我有多伤心。
那天是6月22日,中考的最后一天,我知道这一天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过了这一天,以后可能不再见面了,所以我必须把握住这个最后的机会向她表白。中考的成败将决定我以后的人生,但这次表白也将影响到我接下来的生活。在最后的一科化学考试中,我迅速的答完,草草的检查后便提前交了卷到楼下等她。交卷的铃声终于响了,我的心跳在加速她缓缓的步出了考场,我的心悬到了喉结,快跳了出来。究竟我还是不敢直接的去见她。于是我请了本班的俩位女生帮忙,请她到一个人少的地方。几分钟的等待犹如几个世纪般漫长,当等来的人中没有婷婷,只有本班的两个女生――我猜到了结果。“她说她不想来。”那一刻,我悬在喉结的心掉了下去,我似乎听到它摔碎的声音,喉结处有点痛痛的感觉。我捂着嘴吧一路狂奔到了阳台――这里没人。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我大吼一声,将一切的一切吼了出来。明明在之前以猜到了失败的结局,可但结局真正出现时却又不知为何还会这般难过。我哭的很伤心,很彻底。把三年来的积压的一切都随着泪水留了下来。两个女生不知所措,把我的死党找了来安慰我,我的痛苦也就被他递过来的纸巾所吸收“哭,是本能不哭,是本事。你有这本事吗?”“有。”我竭力止住泪水的下留,但心里的泪还是不停的掉着。“哭,对健康重要不哭,对成长重要。”朋友一字一顿的说道。这一哭,我把三年来的一切都哭走了,也许明天一觉醒来我会觉得这三年只是一场梦吧。伤了,不爱了痛了,明白了哭了,心碎了醒了,忘记了烦了,累了,结束了。
走出早恋的误区
手扶住窗棂,我凝望窗外的长街灯影。这是一个普通通夜,白天刚下过雨,风特别温润,好像远处大海的呼吸,轻悄悄地穿越苍茫的夜幕,抚摸我的面庞。眼睛为什么会湿润?是因为被失落的心绪纠缠难以摆脱?还是因为跌落进情感的泥沼难以自拔?我自问,深邃的苍穹却无语。窗外又飘起细细的小雨,湿雾笼罩了我的全身,我明白,我已处于前所未遇的困境了。可怕的是,面对困境,我竟茫然无措。
耳边又传来悦耳的声音:“建广同学,我叫晓晓,以后请多关照。”“那……那是我男子汉应该做的。”刚升入高二,听老师说有一个叫晓晓的女生来插班,不成想正巧和我是同桌,而且第一次和她说话,我竟有些结结巴巴。她像一只蝴蝶飞入我的视野,洁白飘逸又晶莹剔透,真是超凡脱俗,使一堆华丽的词语都顿失颜色。她如同冰心笔下那“白衣的安琪儿”,“扬着翅儿,抱着花儿”,总向我微微地笑。第一次看到她的那一刻,便有一粒珍珠潜藏进我的心底。之后,我的目光常常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倩影,随其喜而喜,伴其优而忧。她的笑如燕翅,只一闪,便使我觉得春光无限了;她的忧如夏日的云,只一片,便让我感到天昏地暗。即使是她走过后的空气,我也能嗅到一种芳香,像有上等到的醇酒在挥发。 几滴冰凉的雨水唤回我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思考着突破重围的方案。以前我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自从和她成了同桌,白天鹅变成丑小鸭,一落千丈。万一在高考中惨遭淘汰,我的前途将漆黑一片。“我没有失败的权力!敬爱的老师不许,贫困的家庭不许,苍老的父母更不许!”这是我自己的警语,我把它写进日记。
站在今夜的窗前,我像孤雁坠落在山谷,苦闷无助。这时,一道闪电照彻了整个天空,随之而来的是振聋发聩的雷鸣!我眼前忽然清澈起来:这如丝如缕的雨水,不正是在雷电的召唤下,才来到我的面前,给我营造这诗一样的意境吗?
“男儿当自强”,与其让虚幻把自己变得平庸,不如在心中保留一段美好的回忆,伴我走完前行的路。
就在今夜,我感觉自己已走出了早恋的误区。
我对早恋的见解
自从亚当夏娃吃禁果,自从人类有了男女之分,爱情便成了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对于处子,青春萌动是正常现象,是生理发展的必然阶段,绝非人为可以禁锢。
经常听到这么一种议论:有的中学生早恋,学校应该大力禁止。我觉得,“早恋”,这个词,用得不完全恰当。“恋”是恋爱的意思。可我们这群豆蔻年华的中学生,对爱的理解还太少,太少。我们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的真谛又是什么。
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现在男女同学之间只是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或者是因佩服某人的才华,喜爱某人的风度,而愿与之交往,成为朋友。 这也许就是物理学上那条法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无论是“吸引”,是“佩服”,还是“喜爱”,与“恋爱”都不能等号。我不否认可能不发展成恋爱,师长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要一味训斥,禁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爱”,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该轻率地说出这个字,轻率,是对爱的亵渎。在年轻的岁月,我们应该在心中珍藏这个字,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遇到了那份永世难忘的幸福。
在我们这样的年龄,真正能配得上那个字的,为数少而又少。“爱”其实并不简单,其中包含着责任。有人统计过,在中学乃至大学谈恋爱的成功率都非常低。
男女之间并非只有爱,更多的是友谊。我们中学生,男女同学之间应该大大方方地交往。 本来,男女同学之间谈谈话,一起玩玩儿,没什么。可有的同学自己先紧张起来,变得不自然,连说话的声调,看人的眼神都变了。这样一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大家一开玩笑,使这一切变的更加神秘。时间一长,反倒觉得有什么地方真的不对头了,增一份不必要的烦恼。
世界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的,缺少哪一方都不是完整的世界。我记得作家梁晓声说过这么一段话: 女人是一所大学,男人可以在这所大学里学到很多,同样,男人也是一所大学,只有在男人的大学里,女人才能更加完美,才能变得成熟。
女生应该向男生学习果敢、坚毅,男生应该向女生学习温雅、细心。有人指出,异性的交谈往往比同性之间的交谈更能给人启迪。
对于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我以为教育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死,不加辩析地都给戴上“早恋”的帽子。 在90年代的今天,少男少女应该打破“恼怒授受不亲”的界限,大胆,真诚地交往。
当然,我又坚决反对那种过于随便,庸俗的交往。那些盲目崇尚西方的世界,有意识地主动“品尝禁果” 的少男少女,老师和家长应及时帮助,教育,使他们悬崖勒马。
关于早恋这件事
这年头,早恋,一直是校园敏感话题,用我老班的话说就是,这个年龄放在这儿,有这种事情很正常。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他优秀,所以你喜欢他,这有什么错?
而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我们少年时代特有的的有点青涩的回忆,既然老天给了我们爱恋的心,我们就应该将其充分利用,世界上大部分笑的最灿烂的是热恋中的人,而世界上的大部分的眼泪,也是失恋的人流的。于是呼就有了许多……我同桌的作文每次都是抄情书大全,而每次都能得高分。 从小到大,有多少人告诉我们,青涩的果实不能摘。可有时候青的果实也很好吃,例如青苹果。(我没找到青的图,弄了个熟透的上来,凑合着看吧)有多少人告诉我们,校园恋爱最后在一起的几率很低。可就是只有万分之一情侣们也甘愿陷进去,相信那万分之一的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刚找到的,这个熟了一半)。也有人说,你如果想考大学,就别搞那些事。可是,感情这东西如果人能控制,那就不叫感情了。 我的父母都很开放,有很多男同学在我家吃过饭,我妈热情的像是招待未来女婿(抱歉,这个修辞有些不当)他们从来都不会过问,也对,平时他们不问,我就自己都抖落出来了,连这个星期有几个男生跟我表白,我今天看到某某班的一个帅哥,还有我感叹我们班的男生直接拿不出手,我全都会告诉她,我妈只是静静听。有一次睡觉前,我问我妈,“恋爱是什么?”我妈说,“就是喜欢一个人,跟他在一起时会很开心。”“那爱和喜欢有什么不同?”“爱是说你会主动接近你喜欢的那个人,看不到他就会想他。” “那我很想韩阳啊,妈,你还记得韩阳么?” “就是你五年级时来我们家的那个男生?” “恩,我们现在已经不联系了。” “那就把他放在心里,别去想了。等你考上大学,上完研究生,好的男孩有的是。” 我妈妈从未担心我会爱恋哪一个男生,我以前问过她为什么,可她的回答让我想哭,“因为我知道,你不会忘记韩阳,你会一直等他。” 同学说我的要求太高,世间没有这么完美的人。而,我却深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会遇到,一个跟韩阳一样优秀的男孩
早恋的平行
十六岁的雨季,十七岁的花季,我们都是一群带着梦想和憧憬的中学生,对未来的渴望使我们快乐成长,对未来的憧憬使我们互相帮助,对未来的向往使我们勤奋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颗好奇的心,一颗总想体验万事的心,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成双入对的同学…… 来自:作文大全 大家都称他们为“早恋”,于是,在空教室里多了两张稚嫩的脸,在课堂上多了一架架纸“飞机”,在课后多了一种缥缈的幻想……
早恋的人都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他们真的长大了吗?成绩的下降,老师的失望,父母的痛心是他们长大的标志吗?
早恋的人似乎很开心,但他们真的开心吗?因早恋而荒费学业,三年之后看着别人考上大学而自己却两手空空的回家会开心吗?我想,那时更多的是怨恨,怨恨当初的不切实际使自己害了自己的一生;
早恋的人认为在一起似乎很浪漫,但他们真的浪漫吗?用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打扮自己达到所谓的“酷”会心安理得吗?当走上社会,他们就会意识到以前的浪漫只是虚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中,没有在学校学到的扎实知识,就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也就不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怎样浪漫?
父母省吃俭用将我们送进学校,要的是我们的勤奋学习,将来能有好的生活。面对父母劳累的脸庞,看着父母加深的皱纹,增加的白发,有良知的同学还忍心去早恋吗?
青春是多彩的,在成长中我们脱去稚嫩,但在多“雨”的季节,早开的花,肯定是“美丽”的错误,早熟的苹果肯定是苦涩的结局。花季少年们,我们应该认清现实,与早恋这条虚线永远平行。
早恋,青春的舞曲
喜欢是一种很美很单纯的付出,被喜欢也是一种珍贵而难得的幸福。 ——题记
关于我们青春的话题,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我们自己,谈论与关注得最多的莫过于早恋。
老师和家长一直认为早恋的孩子就是在学坏,在叛逆,在粉碎他们对他的期待与给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好,所以他们要禁止孩子早恋,视早恋为禁果,孩子偷吃了禁果比夏娃偷吃了仙果的后果更严重。 老师、家长和孩子就好像站在一个天平上,两者都站在极端,两者的立场都如此坚定,所以天平总是平衡,但没有人去注意连接天平左盘和右盘的横梁上的裂缝。
早恋,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我们来说,合情但不合理。每个人都想去尝试一下这苦涩但诱人的果实,可没有人想过尝试的后果;大人们正因为经历过,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才禁止我们去尝试,但他们算漏了一步——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不懂,正是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我们才渴望去尝试。
我觉得,成绩与早恋的关系不大,恋爱是一种轻泉般清醇柔滑的感觉,令人捉摸不透,令人神往,令人产生动力,令人充满热情,令人魅力四射。正是有了心灵的寄托,所以要表现自我。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花季雨季》里陈明的一句话,他说:“我相信,当我事业成功时,幸福也会悄悄降临。” 早恋,就好像青春的舞曲,我们欢快地笑着,跳着,充满了我们青春的朝气与蓬勃;而大人的恋爱就好像华尔兹,成熟稳重而不失柔韧之感,恰到好处,跳华尔兹时要特别注意节奏,也正因为有了节奏感,所以扭动的腰肢更迷人。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乡在前几天所积蓄的热闹才爆发出来。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满大街乱跑,早餐也没有吃多少,因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其实对与我们现在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对于那些孩子们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这天不会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东西吃,这就很不错了,在平时是没有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将“祖宗炉”搬掉,然后开始吃祭祀的东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现出对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们还在收拾碗筷时,小孩已经在床上睡了,因为晚上还要熬夜赏月,可见赏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们在收拾碗筷就会去准备晚上拜月亮和赏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们要一起睡觉,等待美丽的夜晚。大约在晚上七点半的时候,人们就在街道上摆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饼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开始拜月亮。整个街道很热闹,大人小孩都很高兴。这时,我们会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们的村子很大,约有一万多人,我们几个伙伴会趁这个时候把全村逛一遍,随便去放鞭炮。路上遇到了有人恶作剧向我们扔鞭炮,我们就会反扔他们。但这很少,我们通常去村后面的一个土堆上,看青年男女在拥抱时,就在旁边放一颗鞭炮,“啪”的一声,女的吓着了,往男孩身上扑过去,羞涩地依偎着,然后回头小声地说:臭小子!我们就会偷偷地笑。但也不是总能当“媒婆”,有时我们会在人拥抱的时候吓一吓他们,结果被追着跑,但还是觉得很好玩。在逛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月饼在外面的桌子上,觉得很好吃,不禁指指点点,这时在同村的姐姐们就回叫我们这些小的别丢人显眼,想来,一定被别人笑掉了很多大牙。在逛完回来的时候,正好拜完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水果啊,月饼啊,饮料啊,胡乱地吃,疯狂地吃,反正没有人怪我们。在院子里,大人们把茶具拿出来,开始泡工夫茶,并且在桌子上摆着月饼,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孩子们吃着月饼,在院子里快乐地奔跑着,游戏着,累了就喝茶,吃月饼。大人们就谈天说地,聊家常,气氛十分好。天晚了,有的孩子已经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没睡的孩子就有幸吃到美味的面条……
最后,在老灯的熄灭中渐渐静了下来,乡村被中秋点缀得焕发光彩……
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源于周代,北宋正式定名,明、清与春节齐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
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全国各地各个民族中秋习俗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给篇文章你看看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