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堂妹和她老公的婚姻,在亲戚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糟糕。
结婚至今,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吵,就是冷战,拉扯了这么多年,她老公说累了,坚持要离婚,说与其在一起不幸福,还不如离婚,放彼此一条生路,各自安好。
可自从离婚后,堂妹像是变了一个人,整天以泪洗面。逢人便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人家都有爸爸妈妈,而她只有妈妈了,真可怜。
很显然,堂妹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父母疼爱孩子,不会因为离婚而停止对孩子的爱。
世人的眼里,两个人感情的终结是一个家庭的悲哀。认为每一个离异的家庭,孩子都是值得同情的那一个。
其实,我想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并没有那样的可怜。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在一起好好生活。
可是,当在一起没有办法好好生活的时候,分开也是一种理智之选,毕竟分开后,好好生活,也算是对孩子最后的温柔。
02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像我表妹这种,即使夫妻感情已经不复存在了,却为了孩子去凑合,还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
这种凑合的婚姻里,夫妻双方零沟通,逃避任何的问题,冷战成了是常有的状态。
孩子是敏感的,他们会第一时间捕捉到父母之间的变化,还会因此配合父母。
在配合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会极速成长。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去察言观色,以免会“辜负”了父母的心意。
父母凑合的婚姻,最容易养出一个和年龄不符合的“小大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小大人候群症”,指的是那些得不到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孩子。
闺蜜和老公两地分居,两个人基本上没有了什么感情,可是碍于老人和孩子,一直艰难地维持着婚姻的完整。
平时,夫妻两个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口说话。除了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以及逢年过节在一起吃饭,其它时间两个人都尽量躲着对方。
闺蜜的儿子经常会给他爸爸打电话,说妈妈想他了。也偶尔会在放学的路上,给妈妈买一支花,说是爸爸送给她的。
闺蜜以为自己和老公隐藏的很好,却没有想到,让儿子花光了力气去哄着他们,有了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承担着本该他们夫妻俩该去做的事,在父母之间周旋。
婚姻里的争吵,不论谁赢了,输了的都是孩子。
03 美国作家温格说:“即使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
婚姻里,夫妻有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冷战,给孩子制造一个不安全,不幸福的生活环境,那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争吵的父母,会养出恐惧婚姻的孩子。
长期生活在父母争吵环境中的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也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比如自卑、敏感、暴躁易怒、胆小懦弱、孤僻,甚至在成年后会恐惧恋爱和婚姻。
身边有一个朋友,今年已三十岁了,可是,却拒绝周围朋友以谈婚论嫁给他介绍女朋友,因为从小经历了父母争吵,他说对婚姻早已心生恐惧,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
因为他没有看到过父母恩爱的模样,所以认定婚姻是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折磨。
很多人认为,再糟糕的父母,好过没有父母。
可是,没有办法在一起好好生活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如同一剂毒药。
其次,在父母争吵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时很努力,却处理不好感情的问题。
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
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习得和模仿的能力。孩子的学习行为,是首先看到了范例获得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而习得。
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诋毁对方,导致男孩会模仿爸爸在婚姻里的行为,女孩学习妈妈在婚姻里的态度。
直到长大后重复父母的婚姻。
04
俗话说,谁家的的烟囱都冒烟。父母该如何面对争吵呢?很简单,如果有 争吵,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婚姻里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是偶尔难免。如果偶尔当着孩子的面前,发生了冲突和争吵。那么,在争吵后,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是意见不合引发了争论。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孩子只相信眼睛看到的,所以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握手言和特别重要。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发现缘分已尽,那就好好聚,好好散。
尽量不要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帜,而选择忍气吞声,甚至以“内疚感,去控制孩子,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不是你,我早离婚了。
这种情感绑架,对于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需要“幸福完整”的家庭,首先说幸福,其次再是完整。
如果完整和幸福只能选择其一,那父母当然是为了孩子选择幸福。即使孩子在某个时间内,只是拥有了一份爱,但是,这份爱不会因为只有一份而变质。
▼本文图源▼
壹图网/站酷海洛
网络/宝宝树原创插画
互动时间
应该为了孩子继续名存实亡的婚姻吗?
你的观点是什么?欢迎 留言分享 给我们
吸烟。吸烟是一种不良的习惯,且有害健康。爸爸在家吸烟不但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孩子还可能会以此为榜样,从而学到不好的习惯。所以,爸爸要尽量戒烟,实在不行,在家里尽量不要抽烟。
少在家陪伴。妈妈有妈妈的温柔,但爸爸有爸爸的阳刚之气。如果爸爸少在家陪伴孩子,可能使得孩子缺乏阳刚之气,也会让孩子觉得爸爸不够关爱他。所以,爸爸应该常在家陪伴孩子,不必要的应酬还是别去了吧。
酷爱玩手机。爸爸平时在外奔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回到家后如果只顾着玩手机,会让孩子觉得爸爸不重视他。其实,孩子很希望爸爸的陪伴。所以,爸爸在家时还是少玩手机吧,多和孩子说说话,倾听孩子的想法,或者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暴躁。如果爸爸的脾气比较暴躁,那孩子的秉性也会受其影响,一不顺心就容易发脾气。所以,爸爸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遇事要冷静,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
不讲信用。平时爸爸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否则不要轻易承诺。如果经常对孩子说话不算话,那孩子也就学会了不守诚信,他不觉得这本身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惹妈妈生气。爸爸若经常和妈妈吵架,孩子的心里自然会有压力,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所以,爸爸平时在家应该多关爱妈妈,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孩子身在其中自然觉得幸福,也会默默以爸爸为榜样,那孩子自然能健康成长。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都说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生活中难免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当孩子面吵架后需要及时的进行补救。来看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1情景再现
在超市看到真实的一幕:父亲和儿子一直排在收银台迟迟不买单,原来等的是去买西瓜的妈妈,这时爸爸发火了。
爸爸:买什么西瓜啊,都等你老半天了!
妈妈:我买西瓜怎么了,还不是为了你们!
爸爸:什么为了我们,我和儿子都等老半天了!
两人全然不顾旁人开战起来,同样等得很累的儿子无辜的看着争吵的父母,眼神中闪现一丝怨气……
可怕后果
可是爸爸妈妈可别只顾着吵架,别忘了小孩子都会有样学样。如果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就会让他以为吵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如果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了,
可能就会学着爸爸妈妈,跟小朋友吵起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哦!父母吵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果真要吵了要怎么办呢?下面给您支几招,只要遵循这几个原则,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化解妙招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一:冷静下来多倾听
同住一个屋檐下,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家里的某件家具应该怎样摆放、应不应该给孩子吃零食、周末要不要回娘家等等,
在这些事情上,夫妻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因为吵架吵得都没时间解释了,这样是不利于矛盾的化解的。
比如在吃晚饭的时候,妻子提出说想趁着周末比较空闲,想带着一家子回娘家去,而丈夫却一脸犹豫,这时候妻子就容易生气,
觉得丈夫不情愿跟自己回娘家,开始数落丈夫,丈夫听烦了,也会压不住脾气,就容易吵起来,可是别忘了,孩子也在一旁吃饭呢!
其实这个时候夫妻双方都应该冷静下来,倾听各自的想法。丈夫可以冷静地说:“你先别急,我也很想陪你们回去,
可是我明天……”像这样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原因,妻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就可以避免一场“恶战”啦,
而且小孩子在一旁看着爸爸妈妈是这样解决矛盾的,日后他也会学着冷静得处理跟小朋友的冲突,这样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还给小孩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呢。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二:吵架要有艺术
有时候夫妻吵架是因为对方的一些言行让自己不舒服了,比如说妻子总爱在家里唠唠叨叨、丈夫总爱乱丢袜子、妻子忙着打扫的时候丈夫却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球赛等等。
因为受不了对方的行为就容易有怒火,可是这些小事时常发生,要是经常吵架,让孩子看到了可不好哦!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但吵架也是有艺术的哦!首先,夫妻对于对方身上的小缺点要学会容忍,
比如说丈夫一直就是个很随性的人,东西喜欢随处摆放不拘小节,这样的小习惯是很难一时改掉了,妻子应该做出理解和容忍;
其次,妻子如果想让丈夫给自己帮忙,可以笑着对丈夫说“来帮帮我吧,我一个人打扫真累啊”,而不是一脸抱怨地数落“我都忙成这样了,
你还在看球不来帮我一下!”这样反而会使丈夫觉得反感,产生矛盾;还有,夫妻吵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就大吼大叫,这样不仅容易惊动孩子,
而且会使情绪更加激动,小吵就变成大吵可就麻烦了。
夫妻之间虽然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吵架,但如果没有正确地处理,容易使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可能还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
除了学会一些吵架的艺术,夫妻之间还可以做一些约定,比如说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陪妻子回娘家、每两个星期一起打扫家务等等,这样也可以避免发生矛盾,让夫妻之间感情越来越好哦!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三:要及时妥协
夫妻吵架多是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双方都不服软,心里觉得先妥协的一方会没有面子,所以才会一直僵持,最终小吵变成了“持久仗”。夫妻相互板着脸,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呢。
夫妻吵架时,如果越吵越激烈了,要及时妥协,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互不相让。如果妻子因为丈夫不帮忙而一直生气,那丈夫可要适当地妥协,讨好妻子说“好了好了,不要生气了,有什么要帮忙的,给我做吧。”
见到丈夫妥协了,妻子也要见好就收,放下脾气,让丈夫跟自己一起打扫。这个时候也可以叫上孩子,一家子一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融洽的家庭气氛也有利于更好地化解夫妻矛盾呢。
夫妻吵架化解方法四:每次只针对一件事情
许多夫妻都会不自觉地数落对方的缺点,喜欢翻旧账,把以前对方的错事拿出来说,像这样越扯越多,老是看到对方的缺点,
更容易让自己产生反感的情绪,更加不愿意妥协了。硬碰硬的结果只能导致吵架越来越激烈,而且已经忘记了是为什么吵架了。
爸爸妈妈是大人了,吵架的时候可不要像小孩一样,喜欢搬出以前的错事来压制对方,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像本来是在说丈夫总是不帮忙,
说着说着,妻子就开始说以前的旧事了“像上次去谁谁家也是不帮忙,一点都不客气,我都觉得丢脸”等等,这样更容易把丈夫激怒,可能他本来已经准备妥协了,听你这么一说就更生气了。
每次吵架只针对一件事情,想着怎样把这件事情解决了,吵架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迅速地化解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还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父母对小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小孩子最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快乐地成长环境。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心理阴影四法化解2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样补救?
发现孩子被吓到,立即停止吵架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吵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有的甚至会被吓哭。
如果发现孩子被吓到,应该立即停下来。然后安抚好孩子,并告诉孩子两个人之所以会有争吵,只是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你们仍然很爱彼此,也很爱他。
孩子虽然可能不理解,但是看到父母不再争吵,也会安心很多。
帮孩子疏解情绪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会感到害怕、无助。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父母应该好好跟孩子聊一聊,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抱抱,亲吻等安抚行为。
在孩子面前和解
如果两个人吵架影响到了孩子,例如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莫名大哭,父母则应该尽快当着孩子的面和解。
在孩子面前给彼此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你们虽然吵架了,但依然很爱对方,还很有必要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
劝解孩子不要把吵架原因归于自己
吵架后要告诉孩子,大人间吵架的事跟他无关,不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好,避免孩子产生自责心理。让孩子知道,不论你们之间是否争吵,那么都是非常爱他的。
当孩子面吵架的6大弊端
1、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冲击
平日里父母对孩子又疼又爱,孩子对父母也充满依恋。但夫妻之间吵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嗓门高八度,一反往日的温柔、亲切。这种巨大的转变容易吓着孩子,使孩子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
有的父母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听而不闻,甚至拿孩子赌气,不照顾他,这会让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消极体验。
2、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由于能力有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他们会分开”。
日后,孩子会变得特别“粘人”,不容易哄。如果父母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巨大伤害,影响今后的心理健康。
3、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会变得攻击性很强,性格发展出现扭曲。如果不良的家庭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往往感情冷漠,
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长大后,容易走入歧途。
4、给孩子提供了攻击性的坏榜样
孩子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时刻在观察学习。父母的行为不论好或不好,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吵架时往往会说出许多刻薄话,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用语他都有可能学到。
另外,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会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容易使孩子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85%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孩子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对待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孩子。如果夫妻间每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应有的温暖和安全,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意义,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以上就是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样补救,当孩子面吵架后怎么办,请大家继续关注。
一个朋友在初中做老师,年级里有一个叫东东的孩子,出了名的难管。他观察感觉这个孩子挺有思想的,也不讨人厌,就是脾气不定性,好的时候特别好,不好的时候,一句话就生气。
这个孩子生气还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其他孩子最多是脸色不好看或者跟老师顶撞几句,东东敢直接跟老师摔东西,跟同学动手,而且会气得脖子青筋暴起,牙齿打颤。
东东的班主任曾把他父亲请到学校里来,跟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相关情况,建议他多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多管一管孩子。
但是孩子爸爸却跟老师诉苦,“我跟他妈也怕他啊,小时候在家里打也打了,骂一骂了,在家里管了这么多年,实在是管不了了”,“就是因为我们管不了,才送到你们这,让你们帮着费费心管一管”。
朋友所在的初中是个寄宿学校,家里远的孩子一般一个月左右才回一次家。老师们也这才知道,原来东东从小就顽皮,父母脾气都暴躁,一犯错就是一顿打,可是没把孩子打听话打服从,反而越打越皮。
到东东上初中,个子窜到了快一米七,体力也大大增强,妈妈打不过了,爸爸打不动了,只好求人托关系的,把孩子送到远地方来上学,希望能把孩子束缚在学校里。
家里面“打了多少次都没有用”“怎么说都不听”的孩子,绝对不止东东一个。这不是因为父母下手不够狠,脾气发的不够多,而是因为把力气用错的方向。
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生气,感到愤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父母从来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妥,那毫无疑问,这个家庭陷入了无原则的溺爱的深渊。
担心孩子而做出各种反应,可能是为人父母的本能。所以有脾气没有错,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脾气不加控制的对着孩子发泄出来。
打骂孩子,吼叫孩子,威胁孩子,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变得温顺一些。但是父母的脾气,并不能改变孩子们的智力层级,他们还是弄不懂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一定要那样。
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性,去分析去反思,去感受每件事背后的道理,只是在疲于化解父母爆发出来的脾气。他们的精力会被用在是向父母屈服还是向父母反抗上。最终,他们往往会视父母如可怕的敌人,而不会如父母所期望的,去“长记性”,让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发脾气这件事
会严重损伤亲子关系
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公司企业文化很好。年终发福利,人事部过来说每个人可以为父母挑选一件礼物,公司会集中采购并且以公司的名义写一封感谢信,感谢老人家为公司培养了这么努力的员工。
同事们都在热烈讨论给父母选一些什么,部门一个叫小露女孩子还是照旧在忙工作。有人问她是不是已经有想到的东西了,居然那么淡定,小露说“没有,我父母不需要”。
小露父母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离婚了。而她是支持父母离婚的,在她看来,妈妈是个被坏脾气控制,根本不可理喻的人。
妈妈的脾气有多坏呢?小露的说法是,印象中很少有妈妈笑的样子。
妈妈会因为她没考到95分以上跟她发脾气,骂她是个没用的人。会因为她在妈妈带她去的饭局上,没做好自我介绍而发脾气,让她在夜里摸黑罚站。会因为小露放学晚了十分钟回家而发脾气,说她出去跟同学鬼混,自甘堕落。
小露的妈妈甚至会因为小露生病而发脾气,说她因为不好好吃饭而生病的,会在她咳嗽的时候骂她像个八十岁的老头子。小露说自己经常生病了不敢说,有咳嗽也尽量忍着,憋着,就是为了让妈妈少骂她几句。
爸爸在家里是帮她说话的,但是妈妈往往也会跟爸爸发脾气,她本来以为爸爸妈妈离婚,就可以跟爸爸过了,却没想到爸爸没争取到抚养权。妈妈有工作能力,收入不错,也为照顾孩子尽心尽力,法院支持了妈妈。而妈妈也更加变本加厉,甚至不许小露轻易去见爸爸。
我们想象不到小露是怎么度过的那段时光,只是她说自己从大学之后,就极少回家了。需要生活费就管爸爸要,有困难了就找同学找朋友,她说自己不想原谅妈妈,但是还是记得妈妈的付出,以后会照顾妈妈,只不过不会再去亲近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大声斥责,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呵斥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 情感 冷漠的现象。”小露对母亲的冷漠不难理解,她所得到的母爱,多数时候都隐藏在妈妈粗暴的脾气中。她能理解,但是却失去了感受爱的细腻与美好的能力。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风与太阳比赛,想看看谁能先让路人把衣服脱下来。风卯足了劲儿,猛烈的吹,可是路人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太阳笑眯眯的出现,把风雪的痕迹抹去,路人感受到温暖,自己就脱掉了衣服。
这个故事的道理用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再合适不过,好的教育,一定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发雷霆,大吼大叫的教育,往往让孩子把内心封闭得更严,与父母隔阂得更深,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和损伤。
发脾气这件事
会造成长久的恶性循环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案例中的丈夫A先生因为脾气捉摸不定而被妻子劝来做心理咨询。
妻子说,自己的丈夫很爱家庭也表现得很称职,工作不错,没有不良嗜好,就是每当她或者孩子犯错的时候,丈夫总是会大发雷霆,包容度很差。
咨询师了解后发现,A先生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欲强、占有欲强,都是源于童年时候的经历。
A先生的妈妈原本是国企的职工,但是因为要照顾孩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当起了全职太太。
身份的突然转换,A的妈妈一直没有适应过来。总是觉得是丈夫亏欠自己,是孩子拖累自己,是公公婆婆自私偏心,帮别人带孩子,不帮自己。心中充满怒气,也一直通过对家人发脾气来发泄。
A的妈妈经常跟A的爷爷奶奶吵架,也经常跟A的爸爸吵架,似乎为了不影响到A,还在跟别人吵架的时候,把A反锁在房间里面。A除了恐惧和哭泣,帮不上忙也做不了任何事情。
可A的妈妈对A也是脾气不好,每当A犯错,也同样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责骂,无论是不是主观上的故意。
这些经历,在潜移默化中让A有了一种观念,无缘无故发脾气不好,但是爱一个人,就是要让这个人变好。发脾气就是在表达爱。这个逻辑看起来莫名其妙,但是A先生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平时是个和善的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一旦发现妻子、孩子犯了错误,他就立刻会暴跳如雷,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
其实A先生的情况不算糟糕,经过咨询师的治疗,他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情况逐渐变好。
多数时候,生活在父母爱发脾气的家庭中的孩子,在自己新组建的家庭中,很容易会变成父母的翻版,把父母当年对自己发脾气的情景,再现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原生家庭的糟糕经历,会不断在新家庭重演。而发脾气的人,往往也会在对至亲吼叫之后,非常的内疚和难受。发脾气这件事的恶性循环,往往控制了一个家庭中的两代人甚至三代人。
我们都说凡人,很难做到宠辱不惊,心静如水。焦虑、烦躁、担忧、愤怒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脾气一瞬间要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对自己说,为了孩子,一定不能做情绪的奴隶。能控制好情绪,才能控制好人生。父母能调整好自己的脾气,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这是一个我非常想要分享的问题,作为幼儿园老师,看到太多家长在孩子犯错之后的无助,斥责、打骂一般是首选方式。
昨天我去接孩子的时候,和我儿子一同出来的一个小姑娘特别兴奋,一甩手就把妈妈递过来的水杯给打翻了。当时我们都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她的妈妈挺生气,瞬间就在孩子背上打了一下。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小女孩直接在妈妈脸上扇了一巴掌。小孩子手上没有多大的劲,妈妈似乎意识到是自己打孩子才引起孩子的反抗,所以没有再打孩子,而是改为申斥:你把水壶打到地上对不对?走,今天晚上不准吃饭了,不改正这个错误就站到门口去。那孩子更生气了,她满脸通红地对着妈妈又打了一下,然后倔强地说:你打我我就要打你。妈妈起身要走:今天就是不让你吃饭,犯错误了还不认错,回家罚站。小女孩站在原地,恶狠狠地看着妈妈。这小孩最后是在我的劝说下带着泪水离开的。
管教孩子的父母首先要承认他们是负责任的,在孩子犯错之后急于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帮助孩子纠错,但纠错方式决定了效果。
很多父母在内心深处是认可惩罚或者武断的行为管理方式可以让孩子听话的,或者说,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恐惧而不敢再犯。但是实际上惩罚正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教育方式,更容易引发这些不良后果:
我遇到的一些妈妈在孩子调皮的时候喜欢说:“你再调皮,看你爸来了收拾你。就害怕你爸。”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孩子在家庭中某个人面前表现特别乖巧,会主动约束自己行为的现象。这多数都是因为家庭中的这个成员会给孩子比较严重的惩罚,让孩子感到害怕。如果这个人不在的时候,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更加严重。因为通过惩罚的强化,孩子没有认识到这件事做的不对,而是认为这件事不能在某个人面前做,不然就会得到惩罚。
在短暂时间内,严重的惩罚特别是家长暴力的打骂可以让孩子快速停止错误,惩罚过后,孩子做错的行为往往不能停止,而是转为更隐秘的方式继续进行。比如:因为玩手机被打骂,下次就偷偷在被窝里面玩。孩子表面上会表现出乖巧的样子,实际所做的事情家长不注意很难发现,这是更大的隐患。
孩子在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会将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服从成人的意愿而造成的。 也就是说,他从大人那里学会了如何让别人服从自己。比如妈妈想让孩子看书,但是孩子想要玩玩具,妈妈生气之下就从孩子手里夺下玩具,然后吼叫着把孩子抱到书桌边上看书。那么孩子下次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就有可能从对方手上抢夺玩具。因为妈妈的惩罚行为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不听你的你可以去抢。
自信、听话、懂道理,这些都是在家长和孩子良好的互动中培养起的积极自我概念。而固执、不听话、暴躁更容易在负面的互动中形成。家长惩罚孩子的次数越多,方式越暴力,孩子越容易用”我很差、我很笨、我就是个坏孩子”给自己下定义。当孩子对自己的价值评估越来越低,自尊心也随之不断消磨,他们的错误行为会越来越多,甚至以挑衅的形式出现,因为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这和那些超级难管的孩子完全对应。
任何程度的增大惩罚都会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文章开头故事里的小女孩,看起来活泼可爱,却连续几次用打妈妈来进行反击,这中间更多的是对自己愤怒情绪的宣泄。当然,如果小女孩面对的是更严厉的爸爸,她有可能不敢还手,但是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把自己的愤怒转嫁到别的孩子或者物品上去。
惩罚最大的恶果是伤害孩子与成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且难以修复。当孩子觉得和父母无法沟通时,又常常得到惩罚,她可能会采取坚持错误行为来反击。比如:因为孩子不穿衣服批评孩子,批评之后孩子不但不穿,还站在原地生闷气,怎么拉都不配合。这时候妈妈一般会评价:这孩子真倔强。当妈妈离开房间,再观察孩子,发现他只是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妈妈再次进入房间,孩子又回到原地,继续抗拒不穿衣服。
孩子尝试到打的滋味,多数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在这之前,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还可以去打自己之外的个体,家长用打来惩罚孩子,正巧给孩子关于暴力的经验。所以当孩子对其他同龄人做出相同的动作时,家长往往惊讶:我没有教他打过人啊!却没有想过可能就是自己对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了暴力。
孩子犯了错,父母对孩子责骂,这基本上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常态。但这样的方式肯定是不对的。
先说孩子犯错。中国的父母有必要学习并接受新的观念,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孩子安全、可控地犯错。通过犯错,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行为的边界,更好地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好的教育一定是容错性强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包容孩子的犯错。
别说孩子,即使是成年人,谁又可能不犯错呢?孩子一犯错就责骂孩子,事实上是以父母自己也做不到的标准来苛刻地要求孩子。
孩子犯错之后,往往已经处于惴惴不安的情绪状态,父母一责骂,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情绪困扰,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退缩,收敛自己 探索 的行为,避免犯错。这样,也就损害了孩子主动 探索 的灵性,促使孩子在未来地人格发展中变得胆怯、不自信、被动,甚至神经质。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地犯错呢?
1、不要把孩子犯错看作是负面的事情,而应该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犯错。孩子犯错后其实是绝佳的教育契机,可以趁此向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是行为矫正有效时机。
2、如果事先没有与孩子讨论明晰过行为的边界,以及越界后的罚则,那么孩子犯错后就能够趁此机会与孩子讨论和明晰行为边界以及违反后的罚则。如果事先与孩子曾讨论并明晰过行为边界和违反后的罚则,那就按约定该处罚处罚,但避免与孩子情绪上冲突。
3、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处理犯错后的补偿,训练孩子对自己对犯错负起责任,父母只需要提供引导和支持,而未必要直接插手干预。
4、如果孩子的犯错是 探索 性质的,或者是积极行为的偏差,那么在孩子犯错后要抚慰孩子的情绪,鼓励他继续 探索 ,不要因为犯错而缩手缩脚。当然,也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如何避免再次犯错。
总而言之,父母不能在孩子犯错后一味责骂,而应该避免责骂孩子,因势利导地利用犯错的契机开展教育。
当受到爸爸妈妈批评后,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或是习惯性地对孩子所有不恰当的举动采用严厉语气进行反馈,可能导致的是孩子认知的过度矫正,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反而矫枉过正,适得其反了。
不光是出声的言辞厉行,爸爸妈妈对孩子刻意的冷漠、拒绝等都会传达出不友善的信息,是一种消极的教导方式。在这种信息下,孩子的心理会处在一种负面情绪当中。除此之外,孩子还会产生什么心理呢?过于严厉的说话方式对孩子会造成的心理影响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孩子就是在犯错、改正、再犯错、再改正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犯错是留给家长的机会,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加以引导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责骂、不要暴力相向。因为责骂式教育会带来以下的危害:
一、胆小、不敢犯错。孩子犯了错误,本来就很害怕,如果家长不能温和地给他讲道理、安抚他,而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什么事惹父母不高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胆量、懦弱、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不敢担当、缺少责任感。
二、学会说谎。孩子因为害怕家长的责骂,于是开始隐瞒、撒谎,如果家长疏忽,孩子就会尝到撒谎的甜头,于是慢慢地形成习惯,同时,家长也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并帮助他改正,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成长缓慢。之所以说孩子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是因为犯错后,父母教会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怎么避免以后再犯。而一个只知道责骂的父母,只表达了他的愤怒,却没有教会孩子这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进步,当然他对事情的认知、对世界的感悟就会缓慢。
四、学会暴力。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遇到问题总是发脾气、暴力相向,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暴躁易怒、没有修养的人。
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要责骂,要以理服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有着很大
的影响。小孩子犯点错误其实没什么,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其实最可怕的就
是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如何对待。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淘气或做错事,就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是因为父母比较
生气或者是孩子比较皮,如果责备孩子时声音过小,会引不起孩子的注意,
大部分父母没意识到这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当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时,孩子当时确实能被镇住。由于孩子较小面对父母的责备会紧张害怕,针对父母斥责的内容、不懂得反思自己的过错。若孩子年龄较大,他们会对父母这种斥责方式易产生对抗情绪,这样只会加剧对立,激化矛盾,反而带来相反的效果。
如果父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沟通,效果会更好一些。
首先这样孩子不会有抵触心理,这样能集中孩子注意力,孩子犯了错误,心里有也恐惧,不知道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责罚自己,而父母没发怒,反而心平气和的跟自己说,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同时孩子还可以从父母这异乎寻常的举动中感受到父母郑重的态度,也促使孩子注意。
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耐心地对孩子说话,也有助于保持理智。如果大声嚷嚷,稍不注意一时冲动,事后也会后悔,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
冷却孩子亢奋的情绪,本来就是教育、说服的必要条件。若父母自己先情绪失控,那又怎样去引导孩子呢父母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孩子的错误,能更好地让孩子接受。
可形成“促膝谈心”式的良好气氛,小声地说,是向孩子表示这话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谈话仅局限于两人之间,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可使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父母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没有让孩子丢面子,他们会感激父母,也就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了。
父母在自己情绪欠佳时,尽量不要去责备孩子。因为这种情况下情绪很难控制,即使心里冷静一些,但过火的话也难免会脱口而出。情绪化的教
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危害有很多。
1直接会造成孩子以后会小心翼翼的在家里边做事说话。会看父母脸色行事,隐藏自己真正的一面。所以这个孩子会不够自信,没有自我。
2逐渐会学会撒谎。知道说什么样的话,我会让你对她再吼叫。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心里面到底在想什么,也就不能够及时发现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
3亲子关系很脆弱。对父母没有最基本的信任。后来到外边受到伤害,孩子不知道父母其实是最爱她的人,父母不能够给孩子安全感,会让孩子遇到问题受到伤害,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不知道该找谁解决。
对待孩子我们要控制好情绪,学会正确去引导,做合格的父母。
从本质上说,我的看法是:责骂式教育根本不能算作教育,顶多算作是家长把孩子当成垃圾桶式的个人泄愤。
对此有异议的话,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当犯错时,爸爸对你和蔼可亲地纠正你的错误你能接受,还是狂风暴雨的训斥你能接受?
即使狂风暴雨把你制服了,你也不会心服口服吧?甚至会激发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大多数犟脾气的孩子就毁在狂风暴雨般的责骂式教育上。
还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最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熏陶,并以身作则,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谁能做到一辈子和风细雨呢!咱们又不是圣人,孩子有时候真得太气人了,让人实在受不了,家长也有太多的情绪需要释放,这时候可以大声斥责一下,但一定要讲道理,是孩子的错可以斥责,不是孩子的错坚决不能斥责,是自己的错要道歉,是孩子的错也不能乱斥责,一定要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斥责,要在道理讲清并在自己的情绪差不多释放后立刻住口,不再唠叨。
大声斥责后,孩子接受则可,倘若孩子表现出委屈反抗消沉或生气的情绪时,过一会儿之后还要抱抱孩子施以温柔安慰,这样孩子就能接受你对TA的纠正,改正TA所犯的错误。
当爹当妈实在不好当啊!要把孩子当成一面镜子,你想TA对你笑,请首先对TA笑吧!
谢谢悟空邀请!
为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性地就会表现出太过激烈的情绪,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立刻大声责骂。也许有些父母责骂孩子后也会后悔,但是要知道已经说出口的话是没有办法收回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许是不可估量的。
一、对孩子造成的消极后果难以用“爱意”抵消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父母说后悔骂了孩子,骂完孩子就立刻去给孩子做好吃的,买好玩儿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一下孩子。可是通过研究显示,孩子受到的消极影响是可以持续很久的,很难用短暂的爱抚抵消。
就像我们成年人的感觉一样,捡了50块钱的兴奋感可能只持续一会儿,可是丢了50块钱的失落感也许能持续一整天,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二、外在的言语攻击会变成“内在的批判声音”
“内在的批判声音”是一种内化了的批评声,孩子一旦将父母的责骂内化到自己的大脑里,那么他不管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种充满了否定和批判的声音就会出现,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变得软弱、胆小怕事。
三、孩子会变得喜欢撒谎
孩子做错事情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出现问题就斥责孩子,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当孩子再次犯错误的时候,他因为害怕被责骂而选择撒谎的来欺骗父母。长此下去,孩子的行为品质更会受到影响。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 健康 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的多。做一位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比送孩子什么礼物都好。停止对孩子的责骂式教育,不要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用大声斥责的方式责备孩子,对小孩子伤害是多方面的。
①直接影响孩子不文明用语习惯。
在我们远古的人类 社会 里,模仿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直到现代 社会 ,我们获取经验的方式依然离不开模仿。那么孩子天天与父母相处,也在无意识的模仿着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指。要是经常用大声斥责的方式责备孩子,孩子将来长大后,他也会无意识的用这种方式与他的同学朋友相处,可想这样的方式有谁会喜欢呢?
②影响情绪控制的能力。大声斥责往往就是情绪失控的一种表现,那么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情真伪的判断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及使用不理智的方式方法。《增广贤文》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声高。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喜欢这种轻松的沟通方式,心情平气和交流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明白道理、才能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③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粗暴的语言交流方式,对将来同学朋友关系影响很大的。俗话说祸从口出,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啊。如果每次遇到矛盾都是用大声斥责的方式与别人交流,不仅处理不了矛盾,反而把双方的矛盾给激化了,这样的朋友圈肯定会越来越糟糕了。
④大声斥责还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
由于父母的大声斥责,对于孩子心里来说是感到恐惧的,父母的权威不敢反驳不敢抵抗。久而久之,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困难,也不敢和自己的父母交流,长期隐藏在心里面,自然会形成自卑的心。
其实大声斥责孩子,也许不仅仅是这些。比如还会让孩子变得叛逆、胆小,甚至是抑郁,自闭。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那么为人父母就应该多点耐心,多点细心吧!
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模仿自己身边的成年男性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不知道你说的是长相还是性格,但是不管是长相还是性格,我觉得孩子跟谁在一起时间比较长就会容易像谁,假如一家三口,正常的生活在一起20年,那么20年后的儿子,确实和父亲会很像的。假如是离异的家庭,孩子从小就跟着妈妈改嫁了以后随着继父生活,那么孩子的性格可能就会像自己的继父。
一个人的性格普遍都是后天不断地生长生长逐渐形成的。像我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特别久,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么我的性格就会比较像我亲近的女性---奶奶。而且长相上,经常看着一个人的脸,也会逐渐的长的像她的。
我记得章子怡以前说过,她的偶像是巩俐,她会把巩俐的海报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断的看,不断的看,找到巩俐的**,不断的学,不断的学,逐渐的自己也会受到巩俐形象和性格的影响。我一个好朋友,粉了蔡依林十几年,她的歌,她的演唱会,她的广告,她的海报,各种和蔡依林有关的东西她都会搜集,也会认真的去看。所以我平时看她说话的时候就有蔡依林的影子在。
回到我一开始说的三口之家。像我老公就是普通的三口之家,他不喜欢他爸爸的脾气,啰里啰唆的,而且还特别喜欢故意找茬。但是我嫁给他以后,我觉得我老公还是很像他爸爸的,有时候也没头没脑的乱说一通,我就说他,你也变成了你讨厌的人的样子了。
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男孩小时候就会模仿成年男性的行为举止,从而不断的成长成一名男性。那么谁又是最亲近的男性呢?那就是爸爸啊。为什么说父子俩特别容易吵架,狠起来的时候还会打架,因为他俩的性格脾气很相似,人总是会讨厌自己的缺点但是又改不掉的,这个时候身边有一个人也是这样的性格,那正好撞枪口上了,就吵哦,所以,男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想在自己家里住了。
但有些性格脾气比较好的爸爸,培养的儿子也会很好。因为孩子拿自己的爸爸当作榜样,以后励志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战狼》里,吴京饰演的角色就是父亲是一名光荣牺牲的军人,所以他也要做一名优秀的军人。这就是父亲的力量。
就酱紫。
男孩子都喜欢模仿爸爸,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1个方面是基因的遗传,第2个方面是言传身教。
老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所以在这里他接触到的一些信息都会变成他吸取营养的材料,孩子都是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的,一开始孩子对父亲是崇拜的,尤其是一个有力量的父亲,对一个男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对待父亲的崇拜,也使得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父亲的样子,也想变得强壮。
孩子的学习模式
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从开始学习走路到牙牙学语,这些都是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实现学习的,所以男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认知的时候,身边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母亲,然而作为一个男孩子,和父亲自然有更多的共性,所以他会把父亲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来模仿他。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基因的问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男孩子会遗传父亲的基因,有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对待问题的看法,这些都与父亲有相似的地方,这是基因所决定的,不能改变的,也可以说这不是一个模仿的问题,而是基因里面就决定了有像父亲的特征这些元素在里边。
父亲的言传身教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为他写上什么就是什么,父亲的思想往往通过一些言传身教投射到了男孩子身上,比如说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坚强的男人,尽管这些大道理孩子听不懂,但是久而久之他会形成一定的概念,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的教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议大人先要静下来,不要急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先尝试,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就会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长。
当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时,他会发现,其实不用吵闹,也不用吵架,同样也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其实,有时候孩子与家长间的吵闹,是孩子的意识在成长,也是上天给予他们的一种礼物,一种校本,教会他们如何交往,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成长。
当小孩子在和你争辩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告诉孩子如何区分是与非,这对于孩子正确的观念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不是一味的让孩子跟着你的意思走,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
小孩子会观察成年人的行为,并且当成年人表现出疯狂、对某件事情意见不同的时候,小孩子就会去模仿。所以,父母即便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行为规范。
孩子跑过来跟自己的父母说,父母就要耐心的听孩子说,这里面可大有文章,千万不要小觑。孩子的说话里,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的是非观,这也是家长纠正孩子的依据和开端。耐心的听孩子说,也是一种尊重孩子的表现,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批评孩子一顿。
争吵往往是让孩子获得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些小孩子来说,消极的注意力总比没有注意力好。如果成年人忽视孩子的吵闹,那么孩子也就不会过多地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