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与恒星的区别是什么?

行星与恒星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行星和恒星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恒星恒星系统中的中心天体,其系统内的所有行星都会受恒星的引力影响,并围绕恒星运转。

行星指的是不会发光的天体,而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可自行发光。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卫星:

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来吧

简单来说恒星是中心,行星绕着恒星转,卫星绕着行星转所以它们是有级别的

不管是质量还是大小都是恒星最大行星次之卫星最小

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咧月球是卫星(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

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转的八大行星之一)

太阳是恒星(银河系大约1,000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点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3,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测定恒星距离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先测得地球轨道半长径在恒星处的张角(叫作周年视差),再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离。这是测定距离最直接的方法。但对大多数恒星说来,这个张角太小,无法测准。所以测定恒星距离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法,如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以及由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确定视差,等等(见天体的距离)。这些间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视差法为基础的。

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目前最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见测光系统'" class=link>测光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温度约10,000K。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

恒星的真直径可以根据恒星的视直径(角直径)和距离计算出来。常用的干涉仪或月掩星方法可以测出小到0001的恒星的角直径,更小的恒星不容易测准,加上测量距离的误差,所以恒星的真直径可靠的不多。根据食双星兼分光双星的轨道资料,也可得出某些恒星直径。对有些恒星,也可根据绝对星等和有效温度来推算其真直径。用各种方法求出的不同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公里以上。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 10~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恒星表面的大气压和电子压可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元素的中性与电离谱线的强度比,不仅同温度和元素的丰度有关,也同电子压力密切相关。电子压与气体压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二者都取决于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因而同恒星的光度也有密切的关系(见恒星大气理论)。

根据恒星光谱中谱线的塞曼分裂(见塞曼效应)或一定波段内连续谱的圆偏振情况,可以测定恒星的磁场。太阳表面的普遍磁场很弱,仅约1~2高斯,有些恒星的磁场则很强,能达数万高斯。白矮星和中子星具有更强的磁场。

化学组成 与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一样,我们对恒星的光谱也可以进行分析,借以确定恒星大气中形成各种谱线的元素的含量,当然情况要比地面上一般光谱分析复杂得多。多年来的实测结果表明,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但也有一部分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不同,例如沃尔夫-拉叶星,就有含碳丰富和含氮丰富之分(即有碳序和氮序之分)在金属线星和A型特殊星中,若干金属元素和超铀元素的谱线显得特别强。但是,这能否归结为某些元素含量较多,还是一个问题。

理论分析表明,在演化过程中,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会随着热核反应过程的改变而逐渐改变,重元素的含量会越来越多,然而恒星大气中的化学组成一般却是变化较小的。

物理特性的变化 观测发现,有些恒星的光度、光谱和磁场等物理特性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周期的、半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变化。这种恒星叫作变星。变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几个天体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或恒星自身的几何形状特殊等原因而造成的几何变星;一类是由于恒星自身内部的物理过程而造成的物理变星。

几何变星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两个恒星互相绕转(有时还有气环或气盘参与)因而发生变光现象的食变星(即食双星)。根据光强度随时间改变的“光变曲线”,可将它们分为大陵五型、天琴座β(渐台二)型和大熊座W型三种几何变星中还包括椭球变星(因自身为椭球形,亮度的变化是由于自转时观测者所见发光面积的变化而造成的)、星云变星(位于星云之中或之后的一些恒星,因星云移动,吸光率改变而形成亮度变化)等。可用倾斜转子模型解释的磁变星,也应归入几何变星之列。

物理变星,按变光的物理机制,主要分为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两类。脉动变星的变光原因是:恒星在经过漫长的主星序阶段以后(见赫罗图),自身的大气层发生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脉动性的光度变化。理论计算表明脉动周期与恒星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那些重复周期为几百乃至几千天的晚型不规则变星、半规则变星和长周期变星都是体积巨大而密度很小的晚型巨星或超巨星周期约在1~50天之间的经典造父变星和周期约在,005~15天之间的天琴座RR型变星(又叫星团变星),是两种最重要的脉动变星。观测表明,前者的绝对星等随周期增长而变小(这是与密度和周期的关系相适应的),因而可以通过精确测定它们的变光周期来推求它们自身以及它们所在的恒星集团的距离,所以造父变星又有宇宙中的“灯塔”或“量天尺”之称。天琴座RR型变星也有量天尺的作用。

还有一些周期短于03天的脉动变星 (包括'" class=link>盾牌座型变星、船帆座AI型变星和型变星'" class=link>仙王座型变星等),它们的大气分成若干层,各层都以不同的周期和形式进行脉动,因而,其光度变化规律是几种周期变化的迭合,光变曲线的形状变化很大,光变同视向速度曲线的关系也有差异。盾牌座δ型变星和船帆座AI型变星可能是质量较小、密度较大的恒星,仙王座β型变星属于高温巨星或亚巨星一类。

爆发变星按爆发规模可分为超新星、新星、矮新星、类新星和耀星等几类。超新星的亮度会在很短期间内增大数亿倍,然后在数月到一、二年内变得非常暗弱。目前多数人认为这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现象。超新星的外部壳层以每秒钟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形成一个逐渐扩大而稀薄的星云;内部则因极度压缩而形成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之类的天体。最著名的银河超新星是中国宋代(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发现的“天关客星”。现在可在该处看到著名的蟹状星云,其中心有一颗周期约33毫秒的脉冲星。一般认为,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新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在几天内会突然增强大约9个星等或更多,然后在若干年内逐渐恢复原状。1975年8 月在天鹅座发现的新星是迄今已知的光变幅度最大的一颗。光谱观测表明,新星的气壳以每秒500~2,00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一般认为,新星爆发只是壳层的爆发,质量损失仅占总质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不足以使恒星发生质变。有些爆发变星会再次作相当规模的爆发,称为再发新星。

矮新星和类新星变星的光度变化情况与新星类似,但变幅仅为2~6个星等,发亮周期也短得多。它们多是双星中的子星之一,因而不少人的看法倾向于,这一类变星的爆发是由双星中某种物质的吸积过程引起的。

耀星是一些光度在数秒到数分钟间突然增亮而又很快回复原状的一些很不规则的快变星。它们被认为是一些低温的主序前星。

还有一种北冕座 R型变星,它们的光度与新星相反,会很快地突然变暗几个星等,然后慢慢上升到原来的亮度。观测表明,它们是一些含碳量丰富的恒星。大气中的碳尘埃粒子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它们的光度突然变暗,因而也有人把它们叫作碳爆变星。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波段的扩大,还发现了射电波段有变化的射电变星和X射线辐射流量变化的X射线变星等。

结构和演化 根据实际观测和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恒星大气的基本结构。一般认为在一部分恒星中,最外层有一个类似日冕状的高温低密度星冕。它常常与星风有关。有的恒星已在星冕内发现有产生某些发射线的色球层,其内层大气吸收更内层高温气体的连续辐射而形成吸收线。人们有时把这层大气叫作反变层,而把发射连续谱的高温层叫作光球。其实,形成恒星光辐射的过程说明,光球这一层相当厚,其中各个分层均有发射和吸收。光球与反变层不能截然分开。太阳型恒星的光球内,有一个平均约十分之一半径或更厚的对流层。在上主星序恒星和下主星序恒星的内部,对流层的位置很不相同。能量传输在光球层内以辐射为主,在对流层内则以对流为主。

对于光球和对流层,我们常常利用根据实际测得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流体静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起若干关系式,用以求解星体不同区域的压力、温度、密度、不透明度、产能率和化学组成等。在恒星的中心,温度可以高达数百万度乃至数亿度,具体情况视恒星的基本参量和演化阶段而定。在那里,进行着不同的产能反应。一般认为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主星序以前的恒星因温度不够高,不能发生热核反应,只能靠引力收缩来产能。进入主星序之后,中心温度高达700万度以上,开始发生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这个过程很长,是恒星生命中最长的阶段。氢燃烧完毕后,恒星内部收缩,外部膨胀,演变成表面温度低而体积庞大的红巨星,并有可能发生脉动。那些内部温度上升到近亿度的恒星,开始发生氦碳循环。在这些演化过程中,恒星的温度和光度按一定规律变化,从而在赫罗图上形成一定的径迹。最后,一部分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气壳飞走,核心压缩成中子星一类的致密星而趋于“死亡”(见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关于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后期的高密阶段的情况,主要是根据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这还有待于观测的证实和改进。关于由热核反应形成的中微子之谜,理论预言与观测事实仍相去甚远。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见中微子天文学)。因此,揭开中微子谜,对研究恒星尤其是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很有帮助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2) 带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成为矮行星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从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阳系八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附:1、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符合这一新定义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计八颗。

2、矮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e不是卫星。

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齐娜,总计三颗。

附资料

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原属于小行星的范畴。

冥王星:直径约240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59亿公里,公转周期约248年。冥王星有三颗卫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后两颗卫星直径约50到60公里,公转周期为38天和25天。原属于九大行星的范畴。

齐 娜:天文编号为2003UB313,齐娜是它的昵称,直径在2300到2500公里之间,平均距日距离约160亿公里,公转周期约560年。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导致太阳系天体类别划分的争论。(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么齐娜就应该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关于卡戎:直径1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4天。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还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所以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

3、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

原来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归入太阳系小天体的范畴。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恒星,是一个自身能够发光发热巨大的星球。恒星本身大多数是由轻元素组成,比如说氢和氦,而氢和氦在其内部发生着热核反应,即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爆炸的原理,换句话说恒星每分每秒都发生着数以亿亿计的氢弹爆炸,温度非常非常高。由于恒星的体积很大,虽然是由轻的元素组成,但是他的质量也是非常大,因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引力。

行星,自身不能发光发热星球,体积也比恒星要小,自身大有的由轻元素组成,(如咱们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有的则是由重元素组成(如咱们地球,水星,火星等)。行星主要是围绕着恒星运动的!

依我看啊!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毁灭性伤害的不是地球本身,而是我们的太阳,再过50亿年,太阳就会渐渐衰老,体内的氢,氦等轻元素也随之消耗殆尽,太阳的体积也就会增大到原来的数倍,变成一个红巨星,他会吞没水星,金星,地球,所以地球也随之被毁灭了!

我想等到地球变成恒星的日子,在地球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

  什么样的天体才能称其为行星?传统的观点是建立在我们最熟悉的九大行星上,而且已存在了几个世纪。但是随着近五年不断发现一些新的星体,这种观点显然已过时了。

  SPACEcom获悉,对“行星”的定义将由世界权威机构重新定义。估计时间可能在十一月中旬。国际天文协会被认为对星体进行分类,事实上,它从未对行星下过定义,因为大家都知道行星是什么。

  但是自从1995年以来,不断发现其它恒星周围的巨大行星,以及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恒星的新的星体,这使得国际天文协会必须将其进行分类。随着近几周发现了一些类似行星的自由漂动的星体,国际天文协会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

  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棕色矮星

  自从1995年发现首颗围绕另一颗恒星旋转的行星以来,又发现了50多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它们与我们熟悉的行星不同,体积巨大-往往超过木星的许多倍-一些更象另一类星体,棕色矮星。

  棕色矮星在1995年被证实存在,它们体积巨大,但不足以促成热核反应形成恒星。这些棕色矮星象行星一样不发光,也可绕恒星运转。尽管这些自由漂动的星体可能是棕色矮星,但没有多少行星的特征,它们比木星大5-15倍,大小范围很类似行星。由于这一系列以前从未探测到的星体,我们对于行星构成和星体质量的观点正在彻底改变。

  许多科学家认为,冥王星本不应被称为行星。冥王星的体积比任何其它行星要小许多,而且它距离其它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很明显的角度。冥王星也远离海王星的轨道,研究人员认为它很可能是Kuiper带的一部分,Kuiper带是一个遥远的冰冻岩石区,在1992年被证实存在。

  1999年初,国际天文协会试图将冥王星给予双重身份-既是行星也是一个通过海王星轨道的物体,但由于人们的反对而搁置下来。在太阳系中的更小的物体,包括彗星也被称为小行星。而且其它比冥王星体积大的物体很有可能也围绕太阳旋转。

  那么课本上的定义是什么?查阅各种文献,你会惊奇地发现根本就没有对行星的定义。

  在棕色矮星的存在得到证实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分辨行星与恒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目前,在阿兰·博斯领导下,一个由13人组成的国际天文协会专家小组正在致力于"行星"的定义工作。这些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行星状的自由漂浮物体,这一发现证明,人们以前在定义行星以及恒星方面有些过于乐观了。天文学家认为,在行星与棕色矮星之间尚有3个疑问需要解决,即它们的起源、轨道、及其体积。

  如果依据教科书来给行星下定义的话,一般的表述是:在恒星形成后,由其发散出的气体以及固体尘埃所组成的涡旋逐渐形成了行星。我们就是这样解释太阳系的9大行星的形成过程的。

  但是,曾经于1975年提出"棕色矮星"这一概念的塔尔特认为,不能单纯从形成过程来定义行星。她建议,在定义行星时还应当考虑行星围绕某个恒星轨道运行这一因素。

  问题是,棕色矮星即符合上述的两个"行星"标准。它们经常围绕恒星的轨道运行,这意味着棕色矮星是由气体和固体尘埃形成的。目前人们所争论的焦点在于星体的体积方面。如果棕色矮星的体积比木星的体积大13倍,它内部的压力就足以引起氘的燃烧。但是行星却无法燃烧氘。由此,人们通常会以是否有氘的燃烧来划分恒星与行星的界限。

  但是,这样也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对于那些体积小于行星的棕色矮星又该如何解释呢?

  恒星之所以成为恒星,是因为它能够通过热核反应将氢转化为氦这一过程发光。而棕色矮星,尽管它们能够通过燃烧氘来进行一种"内核熔融"反应,但是并不能达到恒星所具有的热核反应所需要的熔融过程。但是棕色矮星能够象恒星一样,是另一种无序的气体或尘埃云雾由于重力原因导致该云雾的坍塌而形成。

  即使是恒星的定义也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有专家认为,恒星与行星一样,也是由涡旋所形成的。这往往出现在双星体系当中,当一颗恒星形成后,另一颗恒星又通过其剩余物质而产生。再看看有关行星的定义。最近,天文学家为自由漂浮行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两种假说。

  一种是,这些行星形成于恒星周围的行星系,在其形成后脱离了这一星系。另一种是,这些星体是单独形成的,或者在其行成过程初期没有依附于任何恒星。天文学家认为,无论对于哪种形成方式,目前已有的解释和定义都是不充分的。需要提出新的解释并作出新的定义,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准确地在行星与其它星体之间进行区分。

  现在,我们可以为行星下这样一个定义:“行星是不能进行内核熔融的球状星体,形成并运行于另一个有时发生内核熔融的星体轨道上。”

  看来,人们再也不会那样简单地认为用不着为行星作出任何定义了。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本身不发光的较大的天体;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本身也不发光的天体,例如,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而太阳则是恒星。

更新1:

记住不可以用 !!!!!!有一个人唔听我话,俾 D野我

首先介定一下这三类星体 恒星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过去天文学家以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以此为名。但事实上。恒星也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其所属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转。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员。 除了太阳外,最接近地球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有40万亿(4后加12个零所表示的数字)公里远.它放出的光须42年才能到达地球. 天文学家推断在已知的宇宙当中大概有7 x 1022颗星星.这是7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很多恒星的岁数在10亿年和100亿年之间.有些甚至接近137亿岁,宇宙被推断的大概岁数.它们的大小由细小的中子星(比一个城市还要小)到超红巨星(supergiant,比太阳的直径大1000倍,大约是16亿公里)。 恒星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数的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形成聚星系统,如双星、三合星(triple stars)、甚至形成星团,及星系等由数以亿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 行星(Pla),又称惑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称为小行星。但请注意,科学界至今并没有对行星作出一个科学上的定义。随着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外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现在已有近百颗太阳系外的行星被确定。 卫星卫星是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不过,如果两个天体质量相当,它们所形成的系统一般称为双行星系统,而不是一颗行星和一颗天然卫星。通常,两个天体的质量中心都处于行星之内。因此,有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与冥卫一应该归类为双行星,但2005年发现两颗新的冥卫,又使问题复杂起来。 彼此间的关系就是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 同时 自转 卫星围着行星 公转 同时 自转 现今物理学家普遍认为是万有引力所致 而行星/卫星本身的速度 与恒星/行星的引力 相互影响 故此出现 圆形/椭圆形 的轨道 。

在太空里,自己懂得发亮光的,称为恒星。由于自身的重力过大的关系,恒星中心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到足以发生核聚变( Nuclear fusion ),这时轻的元素(如氢

Hydrogen )会聚合变成较重的元素(如氦

Helium ),藉以产生能量,对抗重力,一部份能量转变成为可见光,向四面八方射出来,这就是恒星。最近我们的恒星便是太阳了,她是一颗发出红**亮光的小恒星,已经48亿岁了!再过大约50亿年,她的能源便会消耗完毕,结束她的一生。 围绕恒星公转的称为行星,地球便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九个大行星的其中一员。行星没有甚么特别,她们只是陪伴恒星的一些「碎石」而已。就九大行星而言,比较接近太阳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她们主要由固体如岩石、金属等形成。较远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气体所组成,称为「类木行星」。最远的冥王星是由冰块所组成,科学家认为冥王星可能本来是太阳系外围,形成彗星的众多冰块的一员,由于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才跌进来成为行星。 卫星是围绕行星公转的星球,九大行星之中,除了水星外,其他的都有她们自己的卫星,月球便是地球的卫星,她就像一个保护伞,为地球挡下了不少外来的袭击(如太空中的碎石、小行星等)给我们避开了很多灾难,她表面的陨石坑,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参考: trlategoogle/trlatehl=zh-TW&sl=zh-CN&u=ksyahoo/question/1407020415918&sa=X&oi=trlate&resnum=3&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6%2581%2586%25E6%2598%259F%2B%25E8%25A1%258C%25E6%2598%259F%2B%25E8%25A1%259B%25E6%2598%259F%2B%25E9%2597%259C%25E4%25BF%2582%26hl%3Den%26rlz%3D1T4RNWN_enCA241CA24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8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