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对福临、玄烨父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严格要求。从小对福临玄烨悉心的教导,也许,孝庄太后读的书并不多,但是她懂得如何去沟通去交流,在福临玄烨的教导中,有进有退,赏罚有度。这是教导帝王而非普通的孩子,为帝者执掌天下之,岂可与常人相同乎正是孝庄太后出色的沟通能力悉心教导,成就了两位帝王
在福临即位后,为了便于学习,“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读书过于劳累,“曾经咳血”。福临每次到皇太后宫问安,总是“长跪受教”。一是想借此锻炼一下他的身体,二是告诉他读书不能过于劳累。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即知黾勉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玄烨小小年纪就能熟练的掌握了蒙文。
由于孝庄文皇后的悉心沟通常常教导之下,福临和玄烨的文化功底打得非常扎实,为他们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福临玄烨的生命中,孝庄太后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同时孝庄太后也明白自己的地位,在年幼时期的福临玄烨教导之中,懂得审时度势,循循利诱,因势利导。有耐心的与他们沟通,哪怕是年幼的帝王也是需要威严的,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孝庄太后都是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孝庄文皇后对于儿孙的生活细节,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悉心洞察。对于他们的进步、成绩,予以支持、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毛病,予以教育劝阻,但是并不会强制他们,而是善言相劝让他们。自己选择。例如:玄烨幼时曾染上了吸烟的恶习,孝庄文皇后发觉后,及时对玄烨进行教育,向他讲明:吸烟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也极易引起火灾,有百弊而无一利。在祖母的劝阻下,玄烨坚决地戒了烟。即位后,玄烨还时时劝说臣工们戒烟。正是在孝庄太后的影响下,玄烨自幼就不喜欢饮酒,他深知酗酒的危害性,所以,他平时要求自己“能饮而不饮”。就是在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也只饮一小杯。
沟通是一门艺术,擅长于沟通的教导者,才能教导出优秀的人。
在外孝庄太后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太后,在内孝庄太后是一个慈爱的良师。在对玄烨的教导上可谓是尽心尽力。用最仁慈的教导方式与其沟通,慢慢教导。
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孝庄文皇后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让玄烨看,以加强他的记忆。在孝庄文皇后的教育影响下,玄烨认识到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他令儒臣翻译了《大学衍义》一书。书成送给孝庄文皇后阅示。孝庄文皇后非常高兴,进一步因势利导说: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己。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尔特加意是编,命儒臣翻译刊刻,更令颁赐诸臣,予心欣悦。用是,特出予内帑白金一千两,可即赉予在事官员。
仁慈是一种立场一种沟通方式,与别人的沟通越是融洽,效果也就越是明显。
《康熙王朝》在2000年央视播出时的收视率达到了13%,超过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门》的收视率。在香港、台湾播出时也成为收视冠军。而《康熙王朝》中,扮演康熙皇帝的陈道明一段 经典台词 更是让我记忆尤深。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希望大家喜欢!
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一)
1、千叟宴中,他三碗敬酒的独白,是怎样的深沉、豪迈、真情,康熙:“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给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千难险阻,才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孝庄太后,朕想你啊。
还有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敬给今天赴宴的 老同年们!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保国平安,你们俯首农桑,致使大清的百业兴旺。君、臣、民,三者同德呀,啊!没有你们,记着便没有今日的大清。朕在这儿谢谢你们了。
这第三碗酒啊,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嘿!郑经,噶尔丹,噢,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嘿,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呀,啊,他们造就了朕那!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莫啊!……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2、爱新觉罗玄烨,谨祭列位先祖在天之灵,自康熙十八年以来,准格尔大汗葛尔丹,荼毒蒙古各部盟,侵扰内地、倒行逆施,意在反清称霸。臣玄烨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葛尔丹是一犯再犯,已成大患。应蒙古各部盟的诚请,也为我大清的江山社稷繁荣昌盛,朕决定替天行道, 御驾亲征,并诏告逆首葛尔丹知晓,朕将亲率天兵二十万,荡平全蒙,钦此 !(御驾亲征前说)
3、明珠:……臣罪该万死……
康熙:死一次还不够还要死一万次!
明珠:臣罪该一死……
4、大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谨祭明太祖洪武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太祖出身布衣,聪明神武,报济世安民之志,十五载而成帝业 ,一统海内。西汉之后未之有也,大清皇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谨以明太祖洪武皇帝为先师,继往开来,造福天下。再拜 。(南巡拜明太祖陵说)
5、爱新觉罗玄烨,叩告列位先祖在天之灵,玄烨自即位至今,遭权臣鳌拜欺凌,朝廷与百姓也深受其害。如今已到胜败存亡之际,玄烨决心护国安民,振兴大清,除歼灭贼 。(擒拿鳌拜前说)
6、皇上,微臣穷十年之功,遍阅古今各族史料及图谱,终于构成此图。臣,死也瞑目了。微臣自信,此图不但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臣以为,台湾郑氏孤悬海外,只是大清的疥廯之疾。大清的心头巨患不是台湾,而是蒙古准葛尔王葛尔丹。在朝廷平定西南三藩之时,葛尔丹也在一步步收伏蒙古诸王。臣料定,他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蒙,虎视中原,与大清争天下。葛尔丹之西,有西藏之__喇嘛暗中支持;之西,有俄罗斯彼得大帝重兵压境。三方一旦联手,大清无宁日。但,欲平葛尔丹,朝廷却不得不先收台湾。因为东南各省乃大清财赋之地。东南不稳,大清无力西征北进……
7、再发长城那一段,引子也写上……
明珠:禀皇上,每届京试之后,凡金榜题名的士子们,都聚会于此,他们登高远望,饮酒题诗,而且是以文会友,各抒情怀呀
康熙:好哇,这是才子们争奇斗智各有千秋啊
明珠:对对……
康熙盯着墙上的一首缺诗沉吟道:这个张庭玉,朕好象是见过。
明珠:哎哟。皇上真是过目不忘啊。这个张庭玉正是本届恩科二甲十八名,皇上赐他同进士出身,授予文渊阁侍读,今儿他恰好随驾。
康熙:传!
明珠:喳,传张庭玉!
张庭玉跪拜道:臣张庭玉叩见皇上!
康熙和蔼地招呼:平身。
康熙盯着张庭玉看了半刻:张庭玉,这俩首诗是你写的吗
张庭玉:是
康熙:很有寓意,可是为什么当中少了两句
张庭玉:回皇上,当中俩句有碍观瞻,想是被人刮去了
康熙:朕倒想观瞻观瞻你还记得吗
张庭玉:臣记的!
康熙:念!
张庭玉:当中俩句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康熙环视群臣:他的意思是说长城是空的,是梦,是个没用的东西
张庭玉:是!
康熙:满墙的诗句,只有这俩句有见识有骨气,其他的虽然是万紫千红,其实都是拍皇上的马屁!
说完转身走出烽火台。群臣随出,明珠狡黠地回身对还跪在地在张庭玉:庭玉呀,别跪着了,起来吧,啊。
张庭玉:明相,下官是不是惹怒了皇上
明珠:诶……恰恰相反,皇上喜欢你。
烽火台上,满山苍翠。
索额图奏到:您看。禀皇上,万里长城一直是我大清国最重要的北防要塞,完全可以拒葛尔丹于关外。但是,近些年来,经久不修,已有多处毁损,所以很难御敌啊。臣讫皇上,下旨兵部、户部以及北疆各省,调集人力资金,重修万里长城!
康熙:朕也在重新考虑这件事!修复长城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耗多少银子
索额图:据臣初算,大约需要二十年时间,三万万两银子。
康熙冷笑:有文墨随驾吗
明珠:回皇上,有!
康熙:你们俩个人记下朕今天说的话一个字也不要漏。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十日,朕视察八达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特颁旨如下:
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长城啊长城,哼,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俩世就跨了,大明朝怎么样啊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并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康熙:明珠啊,这段长城属于哪个县的
明珠:怀柔县。
康熙:怀柔县的知县是谁
索额图:叫萨里巴,但此人称病,两年来,一直没有到任。
康熙:罢免萨里巴,送吏部治罪。令张庭玉立即就任怀柔知县
索明两人交换个眼色:遵旨!
康熙:张庭玉如果干的好,一年之后升任知府,如果知府再干的好嘛,一年之后升任藩司,如果藩司再干的好,就告诉朕!
明珠:臣明白了,皇上要历练张庭玉,以成大器啊。
康熙:光朕这么打算还不够,关键还得看他自己呀
明珠:皇上,这有点小麻烦,此事不合吏部惯例:张庭玉以是六品侍读,而知县仅为九品,大材小用啊
康熙:一点也不小用。魏东亭是一品大员,朕把他降为知县,你们不要以为,六品官就能干好九品的知县
明珠为难地:皇上,或者委屈一下张庭玉,暂降居九品,以求明实相符、免遭误议
康熙:传旨!张庭玉授五品衔,戴单眼花翎,任知县!
明珠敬畏地:喳!
康熙:告知大清一千八百个县衙门,叫县官们都知道,知县乃朝廷基础、朕之手足。谁干好了知县,朕五品、四品、三品都舍得给……朕多么希望……能出一个一品的好知县!!!
8、小孩子是可爱的,你们小时侯都这么可爱过,朕个个都抱过,那时朕就在想啊,你们永远长不大,那该多好啊。朕的老师叫魏承谟,朕小的时候,他给朕讲过一个 典故 ,叫“停尸不顾,束甲相攻”,意思是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们,放着他的尸体不管,却为了皇位打了起来,那时朕确信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朕的身上,但是,现在朕相信这种事一定会发生在朕的身上,你们现在这样对待自己的弟弟,朕问你们,将来,你们会怎样对待朕
9、和敌人打仗不累,但和自己的臣子打仗,哎--累死啦!
10、苏麻啊,朕是多么希望能成为你手中的针和线……
康熙:朕真是瞎了眼!就是养条狗,还知道亲顺主人呢!索额图!你是本朝的第一罪人呐!!还有,李光地、张廷玉你们--你们长的是猪脑子啊!!你们想都不想,索额图勾结朱三太子,篡政谋逆夜袭皇驾,这些能提吗!
李光地:皇上,此款大案,已审明查实,索额图认了……
康熙:他认,朕不能认啊!一个跟了本朝40多年的心腹大臣,朕的国丈啊!!到头来他居然想弑君!大清的脸面何在!!大清的体统何在!!!传出去,朕就是个昏君啊!!你们听着,这27款罪……朕--都准奏,即使这样……索额图他就是长了一万个脑袋,也不够朕砍的!!……还是那句话……朕不能杀他……把他关进大牢……颐养天年吧……
12、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少保明珠纠结大学士余国柱、大学士勒得洪、大学士李之芳、户部尚书绋伦、吏部尚书科尔坤、工部尚书熊一肖等,狼狈为奸,贪赃受贿,误国害民。朕再三警醒,尔等却终然不该,俱为罪无可赦。着尽数革职抄没家产,永不录用。钦此!(挂正大光明扁前的圣旨)
13、康熙:这里有多少奴才伺候容妃啊
太监:禀皇上,有二十几个太监奉旨日夜照应着。
康熙:传旨,全部殉葬 。凡是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 ……一个不留……
14、姚启圣弄了一盏马灯看书,康熙不声不响的踱步到帐外:
康熙: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
姚启圣:皇上!
康熙:你这个老叫化子,你不是不能做官,你的心里有太多的恨!你愤世嫉俗、藐视权贵、讥讽大臣。你宁可去养马,也不愿入朝为官……
姚启圣:皇上骂的好!
康熙:在你心里,你总以为我们满人不及你们汉人,不及你们的孔孟之学……姚启圣,你现在跪在朕的面前,朕知道,你的心里看不起朕!……
姚启圣:皇上骂得痛快,老叫化子听着也痛快!该骂该骂!
康熙:朕现在就想杀了你……
姚启圣:臣知道,皇上不会杀了老叫花子……
康熙:哦
姚启圣:皇上是圣君!明君杀人,圣君诛心!
康熙:呵呵--明珠啊,你说的不错啊,这只癞蛤蟆,嘴刁毒得很!姚启圣,朕要告诉你,朕既杀人……也诛心……明日讲经日筵,朕要与你辩经……题目,你随便出……
姚启圣:皇上,臣从龙辇上皇上读的书就知道,皇上早已经博古通今,臣是辩不过皇上的……
15、朕说过多少次了!女人不要干政!!
16、朕年轻的时候 确实想做千古圣君,可是年纪大了,怕做什么千古圣君。凡是千古圣君必定要忍受千年之悲万载之痛啊!
17、谁人背后不参人,谁人名下无人参。
18、康熙:雄鹰雄鹰飞临到盛京,骏马奔驰到雪国。爱新觉罗·玄烨欢迎你们!!
蒙古诸王爷:伟大的皇帝,您是天上的太阳,我们是地上的草叶,永远感激您的恩泽与光辉!!世世代代忠于爱新觉罗皇帝!!
19、伍次友与龙儿(康熙)分别,没有向康熙要苏麻,他说了一句话:天下无数有情事,世间满眼无奈人。
20、康熙:“你们都睡得好吧朕昨晚是一宿没睡呀……
21、康熙:“朕让你找的仕林佚语找到了没有”
太监:“奴才找了半天没找着,皇上。”
康熙:“你知道你将来是怎么死的吗”
太监:“皇上,不知道。”
康熙:“笨死的。朕告诉你,在上书房北墙,第三个格第二个橱第四本书就是了。”
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二)
1、千叟宴中,他三碗敬酒的独白,是怎样的深沉、豪迈、真情,康熙:“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给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千难险阻,才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孝庄太后,朕想你啊。
还有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敬给今天赴宴的 老同年们!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保国平安,你们俯首农桑,致使大清的百业兴旺。君、臣、民,三者同德呀,啊!没有你们,记着便没有今日的大清。朕在这儿谢谢你们了。
这第三碗酒啊,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嘿!郑经,噶尔丹,噢,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嘿,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呀,啊,他们造就了朕那!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莫啊!……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2、在顺治遁入空门,八岁康熙登基,孝庄对康熙说的一段精彩话:“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3、孝庄:“你呢,只管安安稳稳地听朝,少说话,这话是越少越叫他们几个大臣摸不透,你看那观音菩萨,这天下人呢,成天都对着它拜呀拜的,可是,菩萨从来不吱声,那在菩萨面前没有人敢欺负皇上,因为菩萨什么都知道。”
4、孝庄:“玄烨,你干脆把这个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
5、孝庄:“要以宽为本,要记着,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6、大奸臣鳌拜在康熙刚继位时,气焰十分嚣张。一次鳌拜先斩后奏地杀了一个忠臣,康熙到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处哭诉时,孝庄皇太后就说了一段很精彩的话:“现在吴三桂才是我们的大患,我们用一个忠臣的性命换几年的太平还是值得的。”
还有一场戏是在吴三桂起兵时,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险境,孝庄皇太后请来一群遗老遗少,像是拉家常一样和他们坐在一起:‘请大家喝点茶,大家都是一家人,当今皇上还小,大家都要帮帮他。我们向大家借东西,以后一定会还的。’这些话使得一个叫周培公的汉人领军3000,在队伍逐渐壮大后,重新夺回了政权。”
7、孝庄:“除非你能修成正果,成千手千眼的时候,那什么都让人家看不透,你说呢”
8、康熙:开棺-开棺!
魏东亭: 嗻!开棺!
康熙:“容妃听旨,朕册封你为孝慈仁皇后,从即日起,你与朕千古相随啦……”
康熙:“传旨张廷玉…朕要他为孝慈仁皇后撰写本纪,将孝慈仁皇后的孝行,德操,坚贞,还有智慧,昭告四海,传之后世,使之永垂不朽,母仪天下!…朕还要让他写明,孝慈仁皇后,二十七年来,与朕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同甘共苦,恩爱交融…”
二十七年了…盖棺……
9、康熙皇帝一行走出地宫,内心独白:
“容妃啊,朕知道你从来没有矫旨欺君。朕相信老祖宗确实留给你遗旨了,要你尽力保全胤礽,以免太子被废,阿哥争储,骨肉相残。这些,朕都知道!但是,朕不能把一个不成器的太子硬扶上皇位啊,那样一来,非但骨肉相残,天下也要相残了!朕只能让你承担罪名,说你矫旨欺君,将你打入冷宫……朕这些苦心,没法跟你说啊!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
10、"那天千叟宴,你问朕为何少了一个人,(旁问魏东亭)朕何曾不知道少的是容妃啊,唉…她是扎在朕心上的一根刺啊,这刺啊,扎进去痛,拔出来更痛,你那时候提她,就是要把这根刺拔出来呀……唉……朕老了,不想拔出来了,她扎得太深了,朕要带着她同赴黄泉……”
11、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朝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鏊拜,灭了鏊拜 ,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总想着和大伙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匾升起)……这四个字, 说说 容易啊,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哦,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爱过。感情太深了,爱的太深了,伤的也太深了…… 也许不见,心中留住的永远是美好。见了必增惆怅,相见争如不见。
《寂寞空庭春欲晚》是2006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古代言情小说,作者是匪我思存。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康熙帝与辛者库侍女卫琳琅之间的错爱。
内容简介
一曲箫簧合奏,引出一段盛世情错。康熙十八年春,皇帝前往保定行围。是晚随驾的御前侍卫纳兰容若,听皇帝吹奏一曲铁簧《月出》大营远处有人以箫相和。纳兰听出吹箫之人是自己籍没入宫的表妹琳琅,情不自禁神色中略有流露。皇帝遂命裕亲王福全去寻找这名吹箫的宫女,意欲赏赐给纳兰。
不想福全认出琳琅就是皇帝倾心之女子,私下移花接木.另择他人指婚给纳兰,并将琳琅派至御前当差。待皇帝对琳琅情根深种时,方知她即是纳兰的表妹……
天意拨弄,一错再错,一路行来,风雪多明媚少,终是梨花如雪空寂寞。
孝庄太后可以说是辅佐了大清国的三个帝王。孝庄太后非常的精明,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康熙盛世。但是孝庄太后如此的优秀,为何不取代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成为皇帝呢?我认为孝庄不取代帝位是因为她考虑到了大清的将来,完全是从大清更深远的利益出发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福林走后孝庄专门培养玄烨
福林是大清帝国的第三个皇帝,也是孝庄太后的亲儿子。可是孝庄的这个儿子不争气,从小他就喜欢钻研佛学,长大后更是痴迷其中。福林自从他的爱妃的天花去世后便一蹶不振。根据记载,福林最后放弃了帝位,出家当了和尚。
福林走后帝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玄烨,也就是未来的康熙皇帝。当时福林走了,新的皇帝尚且年幼,因此国家的大事都是由四位辅政大臣商议,最后由孝庄太后决断。但是孝庄太后并没有当皇帝,而是一心的培养自己的孙子玄烨。最后玄烨果然没让她失望,创造了大清的盛世。
其实孝庄培养玄烨也是有目的的。虽然当时她孝庄太后能够一手遮天,但是人终归是会老的,时代是往前发展的,孝庄太后明白这个道理。她不想让自己丈夫打下来的江山毁在自己手里,因此凭这几点她肯定是不会称帝的。
迫于亲情的压力
孝庄的老公死后便由爱新觉罗福林登基。福林是孝庄的儿子,一个母亲巴不得自己的儿子过得好,肯定不会跟自己的儿子争位了。福林退位后由爱新觉罗玄烨接任皇位。玄烨是福林的亲儿子,更是孝庄的亲孙子。再说,玄烨没登基前就深得孝庄太后的喜爱,登基后孝庄太后更是刻意的去培养自己的孙子。这也为之后的康熙盛世打下了基础。
总结:孝庄太后虽然掌管着乾坤,手握大权,但是她是肯定不会称帝的。她已经站在了当时权力的最高端,完全没有再争的意义了。并且登基当皇帝的都是她最亲的人,因此我认为孝庄太后手握大权而不登基是非常有先见的。孝庄太后是真的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高瞻远瞩的女人。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寸具,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一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貌美机智,是清代太宗皇太极之妃,号孝庄。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陪伴了皇太极十八个春秋。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中,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了不起的圣祖母孝庄皇后十三岁时嫁给了皇太极,她与皇太极共度了十八个春秋。在这十八年中,颇具头脑的博尔济吉特氏,在风云变幻的军事战争与政治斗争中,领略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物,也学到了很多得以自保的本领。她由一个单纯的蒙族姑娘,变成了一位老辣的政治老手。最主要的是,她学会了高屋建瓴地把握政治局势的巧妙艺术,还具备了一般女性不可多得的政治智慧。这些本领,在以后四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有非凡的魅力和心机,又颇具政治才干,但却满足于躲在幕后,辅佐儿孙。她的容貌倾国倾城,她还敢爱敢恨,兼具慈悲和智能,辅助成就了大清两百六十七年霸业。她演绎了中国旷古最完美女人的故事!
辅佐皇太极有些史书中称庄妃为女诸葛。这样形容她并不为过。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解锦州之围时被清军生俘,皇太极看重他的才干,想收降他。谁知臣将们苦费心机,洪承畴不仅不降,还采取了绝食行动以示他不事二主的忠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时,庄妃亲自上阵了,当时她只有三十岁,扮为汉族侍女,其貌格外俊俏。于是,就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一位汉族装束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并呜呜咽咽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此时的洪承畴并无戒心,以为是同病相怜,就谈了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大人,人若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明朝犹如一座大宅,大人你就是明朝栋梁,如果大宅没有栋梁来支撑,那怎么可以呢?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大人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不是既报效了朝廷,又造福了天下百姓么?洪承畴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大人就算不顾及家人与小女子的情谊,也应顾及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但是……洪承畴欲言又止。她又忙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你的。洪承畴在她的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确保福临位崇德八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兴旺,气势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谋划下一步战略,却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皇太极死后,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庄妃为了让儿子福临就位费尽了心思。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有两个,即: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首先,多尔衮手握两旗部队,都是精兵勇将,他个人战功卓著,威望正隆,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其次,豪格不仅是亲王,还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的巨大悲痛,为了儿子福临全身心地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知道既要保住皇太极打下的江山,又要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孝庄明白内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哪个小皇子适合呢?孝庄开始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致使她把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然而此事却并不简单,若想福临即位,需要有实力派的支持!庄妃为了大清江山,也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她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用了一个女人可以用到的全部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谋略,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这场皇位之争,庄妃不动一刀一枪便化解了。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祖孙情浓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二十四岁就身亡了。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登基。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勤问好学,嗜好书法,留心典籍;由于过于疲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太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玄烨的文化功底在孝庄太后的督导和影响下非常扎实,为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为了爱新觉罗的政权,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他专横跋扈,目无幼主,滥杀无辜,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篡夺皇位。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因为当时有女子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孝庄文皇后不得不间接关心朝政。她经常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子亦无疚于厥心。康熙帝把这些治国修身之道铭记于心,并能用于行。
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文皇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皇太后拨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她特别支持康熙平乱。她提倡节约,这也影响了康熙、雍正两朝。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文皇后说:自叛逆以来,到今天已有八年,皇帝焦心劳思,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我处深宫之中,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说都是皇帝的功劳。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孝庄文皇后突然右侧身瘫痪,言语不清。玄烨得知此事时,正在外地巡视,他昼夜兼程赶回。期间特别关心孝庄文皇后的病情,十六天中,看望祖母达三十次。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孝庄文皇后又一次病倒,且病情甚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他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为了祖母的病情,可谓是尽心尽力。期间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并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以示诚心。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玄烨读罢祝文,早已泪流满面。他发自肺腑的祷文,使得在场的臣子无不落泪。不难看出,康熙大帝之所以能有作为,开创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其中也有孝庄文皇后的一份心血。
葬不从夫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并没有因为玄烨的至孝而留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薨于慈宁宫,结束了她丰富曲折的人生,时年七十五岁。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由于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所以在孝庄皇后死后,康熙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因为康熙帝玄烨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他在悲痛欲绝之时给祖母大办丧事,甚至不惜违背祖制。在清朝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可玄烨毅然割了发辫。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看历史,评胭脂后宫的三千佳丽中,只有皇后是皇帝的正配。皇后是后宫之主,但并非都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千百年来,这些高贵的女人可谓百花齐放:她们有的可助君治国,有的阴险毒辣,有的和顺懦弱。孝庄皇后的功绩却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她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但她却没有那样做,只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着实是最让人敬佩的。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与许多重大的事件都联系在了一起。福临六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三十一岁;玄烨八岁即位,她四十九岁,从精力充沛到经验盛广,可谓是德高望重的传奇人物。康熙帝即位后,鳌拜的专权又一次威胁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在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康熙帝最终打败了对手,巩固了政权。又加上后来吴三桂的叛乱,孝庄皇后将宫中金帛发给出征将士,以壮军威。在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中,她一次次地从大清、爱新觉罗的利益出发,用自己超常的智慧为大清的统治做出多次贡献。在大清王朝从开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过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处于当时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又仁慈护下,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后临朝称制,有的垂帘听政,屡见不鲜。孝庄文皇后却从没有这样做过。她无欲无求,不争名利,更不想执掌大权,她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成为一代名主。这就是孝庄文皇后的境界,她一生的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她从始至终的辛劳足可以证明她的伟大。一个女人撑起这一切,她是需要面临无数阻力与背后唾骂的。孝庄文皇后可谓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她的英明与仁慈只会让后人们崇敬而感动!
皇太极
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据有关史料记载,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在险象丛生中扶助顺治继位并亲政如前所述,当1643年皇太极暴卒而逝时,由于未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激烈的争夺王位之争。那时,最有权势和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有夺取皇位的欲望,且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决,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为此,孝庄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巧妙周旋,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双方不得不达成妥协,提出由皇太极之九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
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进入北京,福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占皇位之心不死,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为此,孝庄又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一方面尽量让其致力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满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利用各种力量不使其谋位之心得逞,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亲政。
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而尽力辅政。为尽快扫清明残余势力及各种抗清力量,她百般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设法使已归顺清朝的孔有德、吴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为他们封王进爵。还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以郡主视之,招为义女。又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对之既拉笼,又控制。另外,由于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不安定。为此,孝庄在宫中一再提倡节俭,并多次将宫中节余银钱赈济灾民。这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稳固顺治的统治地位。清初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尖锐的满、汉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满族内部的权益均衡的冲突。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清朝能较快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对顺治的辅佐则功不可没。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孝庄与顺治母子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与隔阂。孝庄作为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满族贵族女性,有较浓厚的满汉之别的民族观念,总希望能更多地维护满族的旧俗旧制。她利用满蒙联姻的传统,为顺治的后宫挑选了多名蒙族的妃子,还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先后封为顺治的皇后。然而,顺治作为新一代满族贵族,则比较崇尚汉文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力求婚姻上的自主,不喜欢孝庄为她选定的后妃,却偏偏钟情于自己喜爱的董鄂氏。遗憾的是董鄂氏却年轻早逝,致使遭受感情沉重打击的顺治,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门。这些都使孝庄极为失望和不悦。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在郁郁寡欢中,感染天花而病逝。孝庄在极度悲痛中,又把心思精力全部转移到新的皇位继承人玄烨身上。
精心培育和辅佐康熙继位治国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十岁时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当了对他的抚育培养之责。正如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见《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可见,孝庄对玄烨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标准训练这个爱孙。为使玄烨自幼就接受满族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依赖的侍女苏嘛喇姑,既照料玄烨的生活,又教他说、写满语、满文。同时又让其入书房,请名师讲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且“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养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的思想,让侍卫教练玄烨的骑射本领,如同读书写字一样,日有课程,终使玄烨弓马娴熟,箭不虚发,深深理解“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暴乱,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而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于康熙年幼继位,因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龙、鳌拜四大臣辅政。孝庄也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逐渐使玄烨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由于辅政四大臣中的鳌拜思想顽固守旧,且独断专横,擅自弄权,康熙显然不满,终于在康熙八年,智擒鳌拜,结束了辅政时期,由康熙正式亲政。
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正像《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中所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庄在世时,康熙朝前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孝庄多参与谋划决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十分忧虑。孝庄则适时向康熙推荐说:“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康熙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平定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
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关于“太后下嫁”
的历史疑案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及一些清代宫廷轶闻、野史演义、笔记小说中,都曾绘声绘色,十分具体地描述了有关太后下嫁于多尔衮的传说,而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应该说这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至今在清史学界也仍然是肯定者有之,持怀疑否定者亦有之。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何况多尔衮于顺治五年已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当与太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似乃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
但老一辈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然而,孟森先生之说并未成为定论,胡适先生读过孟森的《太后下嫁考实》后,曾致书诘难,认为孟文“未能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无论是1949年之前,或者是新中国成立后,仍不断有学者对“太后下嫁”之说,发表持肯定性的看法,不过却也没有摆出更确凿的实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太后下嫁”之说,似仍可作为历史疑案存疑。但不管此说能否成立,都不影响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代杰出女性的历史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