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所经历过的许多大事,都淡忘了。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这是**《城南旧事》,开篇的第一句话。
关于《城南旧事》,我们并不陌生,毕竟那篇著名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入选了中学课本。而我,也是在课本中记住了这本书,这个作者,还有这篇文章。
几天前,读完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紧接着看完了**版本,就像作者所说的,童年的那些琐事,永久地刻印在她的心头。以至于多年后,写出来的书,依旧是儿童的视角,小孩儿的口吻,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童年。
明明是很淡很浅的文字,却读出来了一种难言的失落。这份失落有对离别的伤感,有对世间疾苦的忧愁,还有对童年的怀念。
如果,一切就像是一场梦,该有多好。
或者,做一场梦,也好。
02
但,这个梦有点儿长,还有点儿美好。
秀贞和妞儿没有被火车撞死,而是手牵手去天津找思康叔,而秀贞也因为跟思康的团聚不再疯疯癫癫,一家三口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
做小偷的哥哥找到了一份正经的工作,供养着弟弟上到了大学,母亲的眼疾也治好了,虽然生活清贫但很知足,偶尔哥哥还会和英子聊一聊大海和天空;
宋妈的小栓子并没有死,丫头也没有送人,他们都活得好好的,小栓子来到了城里,和英子一起上学,丫头在家里和宋妈一起,料理林家的生活;
英子爸爸的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痊愈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英子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英子,而不是被迫长大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只是,爸爸的花儿还是落了。
房间里的挂钟,仿佛在加速,耳边还在回响着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是的,英子不再是小孩子了。
03
我们多么不想长大,这样就不用区分好人还是坏人,也不会介意疯子不疯子。
在《我们看海去》那一章节中,英子说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那么,与其因为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而苦恼,不如顺其自然,该谈天谈天该看海看海,世俗眼中的坏人,未尝不能是小孩儿眼里的玩伴。
小偷也好,疯子也罢,在英子的世界里,只有朋友和陌生人之分,并不世俗之嫌。就像这个章节的最后部分:
“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做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多么诗意的一句话。
如果,这个故事的结尾,也这么诗意该有多好。
04
每一个故事,说到最后,都是一场离别。
怪不得《送别》这首歌,贯穿了《城南旧事》**的始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在这一个又一个离别的故事里,作者用她那含蓄的文字,轻描淡写着,点到为止着。
浅斟就好,万不可沉醉其中。
就像是故意的,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简简单单的童年,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文字中透露着伤感和离别,却只字不提痛苦、难过和苦涩,有选择性地把它们剔除在列。
每个故事的各种味道,任君各自品尝,或深或浅。
在第一章《惠安馆传奇》中,作者并没有提及在她晕倒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醒来后便搬离了原来住的地方,在爸爸的那句 “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中匆匆了结了。
**中的情节是,英子醒来,听到外面卖报的声音:一对母女被火车撞死了。
我想象中的故事情节应该是这样的:
秀贞带着妞儿赶往去天津的火车,英子在后面喊“妞儿”,但是由于下着大雨,声音并没有传到妞儿的耳旁。英子只能拖着发着烧的身体,趟着水,在雨中追赶着。英子的爸爸、妈妈还有宋妈,在胡同喊着英子的名字,终于在火车到来前找到了英子。但由于秀贞拿着英子从家里偷来的银手镯和表,宋妈怀疑是秀贞怂恿英子偷东西。因为秀贞精神不太正常,没办法正常地表达情绪,再加上忙着赶火车,一着急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英子的爸妈,更坚信了秀贞偷东西的这一事实,并从秀贞的手里取走了银手镯和表。在争扯的过程中,火车来了,秀贞拉着妞儿要上火车,宋妈和英子爸妈不让,秀贞硬拉着妞儿往前赶,结果被火车撞死了。两个人都死了。
你看,在作者含蓄而又克制的文字里,我却读出了这么多痛苦的回忆,看来还是浅斟最好。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还是就让它回不去吧,不管是痛苦,还是美好。
李荣浩《老街》歌词里这样唱道: 刚刚下完了小雨的季节,爸妈又一起走过的老街。记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长又很短暂的岁月。
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呵,弄丢的是童年,留下的是回忆,不如趁着某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漫步于老街,抚摸熟悉而又陌生的旧城墙,也许那里也曾发生过惊险或不惊险的故事,也在别人的文字里,熠熠生辉。
电视剧《小欢喜》宋倩和乔英子吵架,宋倩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其实作为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扮演白脸,一个扮演黑脸,之所以这么做而不是枪口一致对外的原因就在于,夫妻俩很容易造成偏激的言论方向,完全淹没孩子的说话空间。
讲道理,独生子女家庭,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忽视孩子个体发展的差异、把大方向都搞错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方一凡明明跳舞唱歌都很出色,可童文洁刚开始却连专业老师都没找便用自己吓唬自己的录取风险堵死了孩子这条路。
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在保证父母所谓正确的理论灌输成功后,还不会完全打击孩子对父母倾诉的勇气,因为孩子知道,即使某一方在明处是不同意自己的,但是另一方却在暗处支持着自己,孩子不会完全丧失与父母沟通的信心。
当然,支持与否的判断一定是基于公认正确的价值观之上的。但是乔英子家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宋倩和乔卫东没有做过沟通,两个人离了婚,没有机会共同合作给英子建立一个完善的沟通机制,造成宋倩使劲管,乔卫东使劲惯,最后的谴责却都落在了英子一个人身上。
黑脸和白脸距离过于遥远,宋倩为英子“严防死守”建立起来的监管机制,到了乔卫东那里“开闸放水”,“泄洪”一般把英子的野心和自由全都放飞了。在这个到处都在歌唱“民主”和“自由”的和平年代,信息化的速度疯长,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宋倩这种“包办式”教育,等到矛盾激发,针尖对麦芒的摊牌时刻,又强迫孩子回忆自己为人母的辛苦。
这种很难从任何角度去做苛责的“道德绑架”,很大程度上除了给孩子徒添压力之外不会起到任何关系缓和的作用,而这种“牺牲”本身,从一开始可能就缺少了正确的方向,因为它完全忽视了英子自己个人的喜好,甚至有时候还要英子去迎合妈妈:
一次宋倩为了给英子放松提议一起出去逛街看**,但是当时正在上映的一部片英子早已经跟同学偷偷看过了,为了不让妈妈知道也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她便又陪着宋倩看了一遍,结果聊天聊露馅了,宋倩非常生气:
所以宋倩的教育方式是绝对有问题的,当然,乔卫东一味宠溺的方式也好不到哪去,只是两者没有和谐完美地作用在英子身上,而是像一人拽着一只胳膊把英子向外使劲撕扯,遭罪的不还是孩子吗?
英子要跳河完全是因为她的母亲不顾她自己的想法执意改了志愿,所以才崩溃到离家出走去跳海。她妈妈对她的好,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三年如一日的生活。让本来就在青春期的孩子感觉到很是压抑,可以说每天像是在监狱中一样。
英子可以说是这剧中几个小朋友中最懂事的一个了。由于妈妈和爸爸不幸福的感情生活。妈妈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这个孩子身上。为了能配得上妈妈的期待。她宁愿放弃自己玩乐高的愿望,为的就是让妈妈可以开心一些,她每天唯一放松的也就是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了。
这也是现在许多家长的通病。她妈妈为了随时可以观察他的动态把学习桌面前的墙上加了一扇窗户。在严峻的高考面前,妈妈为了给她补充营养给她做的海参,尽管难以下咽,但是英子还要吃掉它。她自己非常热爱天文,并且有能力去天文馆当讲解员。但是在高考面前她妈妈还是选择拒绝了她的请求。而且她妈妈情绪不是特别稳定。可能是因为有太多的希望在这个孩子身上。所以每当这个孩子出现了一点小差错,她妈妈都会特别愤怒。
尽管英子已经很理解她的妈妈。但是妈妈仍想把她留在身边。家庭的因素加上学习的压力,活活把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变抑郁了。就是因为懂事这个孩子才活得那么小心翼翼。现在的父母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也要教会父母该学会如何“长大”。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每当李叔同创作的这首 《送别》 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人的无限回忆。
很多人评论这首歌: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朴树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唱到这首歌时痛哭不止,曲未尽,他就已经崩溃。
而让这首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的,则要归功于一部38年前的国产老**。
影片没有华丽宏大的场面,没有精美的服装道具,却凭借着清新朴实的故事和隽永动人的情节,而成为治愈几代中国观众的经典**,时至今日仍旧被视为:
中国影坛最好的诗意**,没有之一!
影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 90 ,好于 97 %的剧情片,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本期「 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部38年前的经典**!
《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影片上映于1983年,由上影厂出品。
**改编自女作家 林海音 的同名短篇小说,由第四代大导演 吴贻弓 执导。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同时还走出国门成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在国外获奖的作品,先后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原著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回忆性自传小说,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女孩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细腻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文字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
导演吴贻弓在1981年意外看到了这部小说,当即就被小说所打动,他曾说过:
小说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随即吴贻弓着手将小说改编成**,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分别是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和 《爸爸的花儿落了》 ,改编的时候,吴导删去了部分情节。
但即便未能拍出小说的全部内容,但影片对于原著的情节忠实度却非常高。
**和原著一样,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视角展开讲述,借用她稚嫩又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情冷暖与人间酸楚,虽然英子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整部影片不刻意悲伤,也不故作煽情,完全秉持了散文诗一样的恬淡风格。
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城,此时已经是隆冬时节。
每年秋天开始,往北京运煤的骆驼队,都要伴着驼铃声悠悠地进城又出城。
早晨,城南一条胡同口的水井边上,附近的积水都冻出了冰碴子。
驼队又像往常一样,来到胡同里的一户人家卸煤。
主人家姓林,有个六岁的女儿叫 英子 ,从小长在胡同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看着停在家门口的骆驼,呆呆的表情和大口咀嚼草料的神态。
穿着大红棉袄的英子也忍不住学起了骆驼的神态来,她问父亲:
「 骆驼为什么都要挂个铃铛? 」
父亲解释,骆驼怕狼,人给他挂上铃铛,狼听见铃响,知道有人在保护骆驼,就不敢侵扰。
这自然是大人的说法,可对于人小鬼大的英子来说,经常对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骆驼有大大的脚掌,走在沙漠里没有声音。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父亲对于女儿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好!
在英子家对门不远,有家惠安馆,住在馆里的有个叫 秀贞 的姑娘。
她梳着一头大辫子,每天总是痴痴地倚在门口,嘴里时不时地唤着“小桂子”的名字,附近的人们都叫她疯女人。
英子对秀贞产生了好奇,可大人们都不允许她接近秀贞。
尤其家里的仆人宋妈,每回都告诫英子:
「 你就不怕惠安馆的疯子? 」
胆大活泼的英子却反驳说:
「 她每回见了我,都对我笑呢! 」
回家路上,恰好碰到警察「 出红差 」的队伍,人们都在围观叫好,当热闹来看。
英子并不懂这种旧时老北京处决犯人的说法,更不懂为何围观的人要拼命叫好。
之后,宋妈带英子去了附近的油盐店,店里的伙计正在难为一个和英子同龄的小姑娘,非要让小姑娘唱一段小曲儿才把酱卖给她,英子气不过,主动夺走了酱递给了她。
后来,英子又见到了女孩在胡同口的水井打水,才知道小姑娘也住在附近,叫 妞儿 。
英子主动邀请妞儿来自己家玩,可妞儿却不敢,她害怕英子家对门的疯女人。
英子回屋又碰上了蹲在门口的疯女人秀贞,大着胆子问:
「 小桂子是谁? 」
秀贞带着英子进屋,指着墙上的年画娃娃说:
「 看看我的小桂子长得多胖啊! 」
秀贞的父亲在屋外听女儿又在说起这些事,当即骂道:
「 别说了,也不害臊。 」
英子回家见宋妈和附近卖洋火的老婆子在一起嘀咕,似乎说的就是秀贞的事情。
宋妈看到英子过来就不再言语,可古灵精怪的英子,早就知道大人们在议论秀贞的丑闻。
原来,秀贞曾爱上了一个来城里读书的大学生思康,两人私定终身,可后来这个大学生被抓走,再也没回来,而秀贞那个时候已经怀有了身孕。
秀贞后来生下了个女儿叫小桂子,家里觉得丢人就被把孩子丢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打从失去爱人和孩子后,秀贞就变得疯疯癫癫起来。
转年到了春天,天气暖和起来,英子已经到了要入学的年龄。可她没事还是经常找附近的妞儿玩耍,有时也会去看看疯女人秀贞,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得过着。
有时英子会看到一些大学生来家里找父亲交谈,母亲总劝说父亲不要跟那些人来往太深。
可是父亲却说:
「 那些都是了不起的新青年啊! 」
母亲接着父亲的话题说:
「 哎,听说惠安馆那个疯子的男人也是…… 」
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住,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
在一旁练字的英子听着父母的窃窃私语,隐隐约约知道了什么,但又不太说得明白。
只是觉得,大人们的世界好像总是很神秘。
后来,英子再去惠安馆看秀贞,秀贞有时会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片段,并提到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块青色胎记,还叮嘱英子:如果以后看到小桂子,一定要让她早点回家。
夏天,英子在胡同里玩耍,见到了妞儿和一个带着胡琴的瘦高男人走在一起。
英子主动打招呼,可妞儿却被身后的男人催着走离了胡同。
英子知道,男人是妞儿的父亲。
见妞儿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走到了惠安馆,秀贞见她来,热情地招呼她。
还用自己养的指甲草加白矾捣碎,给小英子染了红色的指甲,秀贞一边涂一边回忆说:
「 思康他最喜欢我染的红指甲…… 」
当晚回到家,妞儿突然来找英子哭诉,妞儿经常父亲毒打,以至于浑身都是伤。
英子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狠心?
可妞儿却哭着说,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亲生的,而是被捡来的。
没过多久,一个雨夜,妞儿悄悄从家里跑了出来,她告诉英子,自己忍受不了养父母的毒打,想去找亲生父母。
她听家里人说,自己是在城门那儿被捡来的。英子猛然想起之前宋妈和卖洋火的婆子的对话,于是又看了妞儿脖子后面,果然有一枚青色胎记——这才确认她就是小桂子。
妞儿不明就里,英子于是拉着她来到惠安馆。
秀贞见到了过来的妞儿,当即抱住她,口中念叨着:
「 我苦命的小桂子,你终于回来了! 」
这时,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秀贞于是赶紧给妞儿穿好新衣服,嘴里说着,咱们得坐八点五十的火车去天津,到天津坐大轮船,一块找你爸爸去!
收拾完行李,看着眼前的妞儿,秀贞忽然又停下,问眼前的妞儿:
「 你怎么不叫我呢,叫我一声妈。 」
英子也不理解妞儿到底相信了秀贞是她的母亲,还是因为被从未感受过的母爱所感动,居然真的叫了一声妈,两人连夜冒着大雨坐上了黄包车离开了胡同。
英子被大雨淋得发烧起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拦不住住秀贞和妞儿,就倒在雨里。
街上的报纸后来报道了一条新闻说: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铁路附近发生了意外惨死。
当英子再次醒来已经是在医院里,医生说她因为发烧昏迷了很久,差点急坏了爸妈。
出院以后,英子举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也进了附近的厂甸小学念书。
她再没见过秀贞和妞儿,可她总会忍不住想起她们。
一天下午,附近胡同里有三个男孩在踢球,有人把球踢进了附近废弃院落的草丛里。
传闻这座宅院闹鬼,男孩们都不敢进去捡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动走进草丛里。
在草丛里,英子意外发现了一只精巧的自鸣钟,还有一个铜茶盘。
此时男孩们叫英子赶紧出来,英子就把东西都放回去,也没顾上找球就跑出了草丛。
回家后,父亲和母亲交谈中提到,胡同口张家遭了贼,被偷走了一座自鸣钟。
英子听在心里,她想起了下午在草丛里见到的东西。
第二天傍晚,对小偷产生好奇的英子又去草丛里找那些东西,结果见到树下蹲着个人。
英子吓了一跳,好在男人看来没有恶意,随即掏出一个皮球问英子,是来找这个的吗?
英子接过球,却又主动大着胆子跟他说话,见他一直蹲在地上就问:
「 你是来这儿拉屎的吧? 」
男人倒也不脸红,听完哈哈大笑地答应着。
见英子毫无顾忌的和自己说话,天真无邪,于是男人便敞开了心扉,主动跟她攀谈起来。
得知英子在厂甸小学念书,男人便兴奋地说,自己弟弟也在那儿念书,而且学习很好。
英子对男人产生了好奇,她回到家并没有告诉父母见到男人的事情。
此时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询问是否遭遇窃贼或是见到可疑人等。
第二天下午放学,英子又主动来到这片草丛,见男人果然蹲在这里,便又交谈起来。
这次男人说了很多:
「 自己弟弟学习好,可自己做哥哥的却没本事,没法供养弟弟上学读书,我走了这一步,也是没法子。我妈和弟弟都不知道,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
说完不等英子回答,忏悔的男人居然抱头痛哭起来。
英子其实不懂男人的话,她想安慰男人,只是说:
「 我不懂……人太多,我分不清。 」
随即英子又说:
「 我们的课文里有一课《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过海,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 」
男人听完却似乎想通了,他收起泪水回答英子:
「 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
隔天放学后,英子又见到警察出红差的队伍,抓的都是一些年轻大学生。
回到家,母亲又在唠叨父亲:
「 今个儿又在枪毙学生了,你还招他们,怪吓人的,让人看见怎么办? 」
父亲只说母亲不懂,之后英子又常常见到父亲悄悄掏钱给那些来家里的大学生。
后来,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课堂上学生们唱起了一首《送别》。
英子偶然发现,那个得了第一名的学生的哥哥就是那天草丛里见到的男人。
英子发自内心地替男人感到高兴。
不久后,废弃宅院来了很多警察,街坊们都在传说,便衣抓到了盗窃的小偷。
听说抓到了小偷,英子很担心草丛男人,于是赶紧出门去看,结果看到了警察刚好押着男人从胡同口路过。
男人回头看了英子一眼,面带微笑,可英子看了内心却说不出的难过。
他的眼睛里止不住泪水,因为她知道, 自己又一次失去了刚认识不久朋友 。
转眼又到秋天,英子的父亲突然罹患重病,经常往来于家里和医院之间。
宋妈也让英子代笔写了一封家书,说自己一切安好,但是很想念儿子小栓子,希望让乡下的丈夫冯大明能够带着孩子来城里一趟。
可后来有一天放学,英子见到宋妈哭得很伤心,问了母亲才得知真相。
原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狠心卖给别人。
宋妈心痛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只有默默地哭泣,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很多岁。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很早,父亲的病也越来越严重,必须长期住在医院里。
英子放学后,带着成绩单来医院里看望父亲,想让父亲高兴高兴。
因为自从父亲住院以后,母亲一直不让英子来医院,说是父亲的肺病会传染。
可英子还是忍不住想念父亲,于是私自来医院看望,
病床上的父亲很憔悴,他回忆起自己上次打了英子的事情,于是就问女儿还记得吗?
英子回答:「 父亲打得好疼,想忘也忘不掉。 」
父亲愧疚地问:「 还恨爸爸吗? 」
英子懂事地回答:「 不恨。 」
转年秋天,在枫叶飘落的时节,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英子一家人。
母亲要带着一家人离开北京,临行前,一家人在父亲的坟前告别,久久不愿离去。
之后,宋妈也告别林家独自回到了老家,成了又一个消失在英子生命里的过客。
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只有英子独自向后张望着。
她想再多看一眼,因为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南。
她想记住这里的一切,记住那里的所有人,记住这儿的秋天,记住这儿的离别……
作为一部拍摄于八十年代的老**,《城南旧事》没有采用常规的故事片结构,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导演只是非常细致地勾勒了旧 社会 老北京一座胡同里的琐碎日常生活, 故事看似普通平淡,却用诗意的影像于无声处展现了纷繁复杂的老北京风情画卷 。
整个故事透过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的成人世界,善良女子秀贞的失孤、为了供养弟弟读书的小偷的被捕、淳朴勤劳的女佣宋妈的家庭惨剧、一生纯良和善待人的父亲的病逝,乃至于**仅仅只是侧面刻画和铺垫的学生运动与 社会 激荡变革,如此多的故事线索,为影片填充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
整部**宛如一首略带感伤的讲述回忆的散文诗,在抒情与回忆当中折射当时整个 社会 的人情百态。 生于书香门第的英子虽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却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告别与失去;当小小年纪的她,开始被迫理解身边那些过去不懂的事情之后,成长的残酷代价让英子一夜长大,童年也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不断地经历失去与离别,而这正是影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影片的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 沈洁 ,是导演吴贻弓意外发现的小演员,出演**时年仅10岁。**播出后,不少观众称沈洁是「 中国**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
就连原著作者林海音也盛赞说:「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子 」。
说到这里,再来说点题外话,《城南旧事》上映之后果然大获成功,但其实影片拍摄时并未取得版权。一直到后来,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先生来到大陆,得知母亲的小说被改编成**后,他只象征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之后**被引进台湾上映。
1991年,林海音先生来大陆访问,才特意见了当年**的主创人员,并感谢他们将自己的小说给还原在银幕上,由此传为一段佳话。
**另一大成功的地方,无疑是片中所呈现的浓浓烟火气。看过**的人,想必都会对片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 北京城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所有的场景在萧条陈旧中却带着一种明媚暖意,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
据说**最初的投资只有29万,但剧组为了还原小说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风貌,于是采用棚拍搭景的方式,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躲藏的那块草地,都是上海**制片厂的美工们按照1:1的规模实景搭出来的。
外景搭好后,导演吴贻弓却不着急开机拍摄,反而等了好长时间才开拍,目的就是要等这个再造出来的“北京”慢慢变老。果然, 几个月过后,当屋檐上的草籽变成了几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当落寞院子里的假树桩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林海音笔下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以致当年很多观众看了**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由于前后筹周期过长,**拍摄过程中一再超支,由原定的预算翻了一倍,成本达到了57万。但也正是当时的**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才造就了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遗憾的是——
在如今商业至上的华语**市场,我们却再也拍不出如此纯粹干净的**了!
小欢喜中乔英子得抑郁症是为何?先从宋倩的角度回答一下吧;宋倩是个经历过社会的人,是一个单亲妈妈,还是一个带过好几届高三的老师。她很明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出身社会后优势在哪儿,她看到的是一个好学校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在她这个年纪,早就忘了梦想是什么了,更不用说让她去理解梦想对英子来说有多重要。对她而言,她是没法理解英子为什么想去南大的,她只会疑惑为什么英子有这样的想法。从英子的角度来说;虽然每一次宋倩都会说“这件事我们不是已经讨论好了吗?你怎么还骗我,还要提这件事呢?”“你当时有情绪,你为什么不和妈妈说呢?”但其实在英子的心里,每一次都是她在退步。英子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她理解妈妈的辛苦,但她正是因为这样的懂事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导致她长期的负面情绪只能自己消化。
本来父母应该是自己最大的帮手,最好的倾听者,可现在父母却成为了烦恼的源泉。再说说吵架,每次宋倩都会和英子说她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辛苦,导致英子越来越愧疚,渐渐的觉得自己配不上母亲给的那么多的爱。这次跳海是必然的,也是英子对妈妈最强烈的反抗。爱是什么?“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就是宋倩的想法。过度的爱,甚至说是道德绑架一样的爱对英子来说是枷锁,这也让她产生了想逃离母亲的念头。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能太干涉孩子的选择,做父母的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了。
第1层:1-7段 英子回想在医院探望父亲的情形,6年前爸爸期许好毕业时要代表同学领证书和致谢辞,现在自己真的被选做此事,但爸爸却因病不能来。 第2层:8-28段 从爸爸叮嘱不要迟到,英子又回想起6年前因为赖床而挨了爸爸打的事。从此自己总是清早在校门等待着开门。 第3层:29-31段 英子又想起了爸爸得病壬9原因,并补敍爱花和定里有众多弟妹的事。 第4层:32-46段 毕业礼上韩主任的发言打断了英子的回忆。她唱骊歌的时候觉得自己马上要变成大人,由此想起爸爸早就不当自己是小孩,曾要她到日本银行寄钱,教她闯练。 第5层:47-54段 写英子拿着毕业文凭回到家里的情景,弟妹在吵架,院子里的夹竹桃散落了,妈妈自医院来电叫她前去。她合道甚么回事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也不再是小孩。 2013-10-05 17:06:11 补充: 主旨:本文围绕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和英子的爸爸病逝这个中心事件,透过对一系列童年往事的回忆,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挚爱,也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 林志超
第1小层:写毕业典礼开始前英子想起妈妈嘱咐的话。(第1至2自然段) 第2小层:插敍一——英子请爸爸参加毕业典礼。(第3至16自然段) 第3小层:插敍二——英子一年级上学时因天下雨想逃学挨爸爸痛打,以及后来爸爸送来花夹袄和铜板的事。(第17至35自然段) 第4小层:插敍三——爸爸种的花和他喜欢花的事。(第36至38自然段) 第5小层:回到写毕业典礼上的情景。(第39至42自然段) 第6小层:由韩主任讲「中学生不是小孩子了」引出插敍四——常有人要英子做大人。(第43至58自然段) 第二大段:记敍英子参加完毕业典礼回到家里,知道爸爸已经去世的凄凉情景。(第59至72自然段) 篇章主旨: 本文围绕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和英子的爸爸病逝这个中心事件,透过对一系列童年往事的回忆,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挚爱,也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主旨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2段):写由夹竹桃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爸爸对“我”的嘱托。 第二部分(13~30段):回忆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给“我”送衣的往事。 第三部分(31~34段):从爸爸的病情回想起爸爸爱花养花的往事。 第四部分(35~37段):写毕业典礼上“我”的复杂心情。 第五部分(38~53段):回忆爸爸鼓励“我”去银行寄钱的往事。 第六部分(54~68段):写得到爸爸去世的噩耗,而“我”突然成熟起来
thn21/teach/4595 zhidaobaidu/question/86101148
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