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可是事实是,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能力做到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尤其在中国,一方面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低年级的教师水平也不怎么高,所以在遇到孩子的好多问题时,老师和家长的反应往往不知所措,继而为了维护作为长辈的尊严,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选择推诿或责骂。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受表扬就问老师或者爸爸: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接受表扬。
什么是表扬?
就是你做了好事后给你糖果。
什么是好事
如果孩子继续追问“好”是什么,“事”是什么,家长或者老师会被逼到一个特别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无知,另一方面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好”。于是家长会摆出一副生气的姿态说,“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嘛,好事就是好事,没有那么多原因”这类的语言,完全忘记了自己教给孩子的不懂就问法则。而关于“性”“死亡”之类的东西更谈不上回答。当然“好”或者说“善”这个概念是伦理学一直追寻一直争议的。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自然就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孩子会逐渐习惯于面对一个概念只是接受,而不去考虑追寻。可能是一方面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实际上有的东西完全可以在教师和家长之外寻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提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实际很深刻的问题会召来同龄人的嘲笑。以上只是我的经历,以孩子做叙述的主语难免有以己度人的倾向,但是在我看来,许多人的经历仿佛都如此。
简单的语理分析,在一个孩子看来,就是不断提问,直到被提问者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我的提问能力是在高中学哲学时提高的,当时的我思维总是无法接受艰难的哲学命题,我开始向老师询问什么是意识,什么事客观,什么是主观,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思维,以及真理、唯物观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这些看起来时刻挂在嘴边的东西用语言解释起来确是那么难,直到老师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反反复复给我讲明白了,我的哲学理解也就上了一个水平,起码再次读到熟悉或陌生的哲学命题,会利用对个别概念的理解来帮助理解整个命题。首先了解词语,然后了解一个句子主谓宾。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之后的时间里,每次遇到很难理解的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哲学概念,我都会首先弄明白这个概念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心理学中的墨菲定理、潜意识、动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秩序、组织、功能主义、分层,然后我会很快弄明白它们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发现了许多东西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许多东西就是定义解释定义,尤其是读到象郭敬明七堇年之类的文章,认真思考,发现文章空洞而无用。谈不上文学八股,但是足以评得上空洞派的领袖。语理分析小时代的作品,无非围绕着青春,用各种艰难的语句描写少年的孤独、自卑、忧郁、怯懦、以及少年眼中的爱情、时代、制度、如此种种。不过从这类书籍的销量来看,显然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青少年心里,倘若每个人都懂得分析语言的意义,那么现状当然不是这样。读书,分析语言,判别文字作品的好坏,这就是生活中的语理分析的一方面。
当然,语理分析并不是这么简单,既然是一门学问,一个学习经验绝不会是它的理论,它的力量也绝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学习上。更主要的是应用于哲学、生活、以及关于学术的方方面面。读书而明理,读书而知义,读书而得到力量。
“倘若依循品日思考的一般习惯来处理问题,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是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很少去反省它的意思,但是当我们采取语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就首先弄清楚问题的意思,假如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所考虑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我们便进一步对它的意义加以深究,假如分析的结果显示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我们的做法不是解决它而是消解它。”这算是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点,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问妈妈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在许多人细细想来都很难回答,比如说,为什么我把某某叫舅舅。妈妈会回答说因为他是我的哥哥,我继续问为什么我要把你的哥哥叫舅舅妈妈无言以对。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件事情就要是把从小到大的问题一一解决,其中的好多问题确实给我带来了乐趣,但也有好多问题把我带到混沌的深渊,比如说人为什么活着?天为什么叫天而不叫做其他?死亡的人是否会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鬼魂真的存在么?自己为什么会害怕蛇而不是狮子或狼?如今看来,原来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至今未没有明白为什么活着却还是要活下去,至今不明白死亡后是否会到达另一个时空却还要面对一个个年老的背影,至今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怕蛇见了蛇却还是会发抖。生活中原来有的问题是不需要浪费精力去想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适可而止也许是一种解脱。
文字把戏,就是文字的表达者利用文字的某些特性和接受者的某些局限,而给文字添加主观的意义或者语言表达时故弄玄虚。当然,这里的文字把戏主要指的是哲学语言和辩论,但是生活中不乏这种把戏。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被人误用,有的甚至出现在正规文件中,比如,百度浏览器提供的每日阅读内容中有一项是“商业价值”,2013年3月1日,商业价值栏目提供了一项商业信息报道,主要讲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有这么一句,说“。。。。。。。并计划在2015年达到1500家分店。要完成这个目标,强化星巴克咖啡供应链的管理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这算是文字的无中生有吧。而空洞派在中国政治和法律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扬子晚报发布时间: 2013-03-09,“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他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仔细问一下什么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高尚情操?官商交往有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官商的界限到底怎么定义?公务员的的底线是什么?2013-03-09 09:29来源:新华网王庆喜说,近期,我国部分省市连续多次发生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他说,环境保护要立法先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违法成本。再问一句,怎么叫健全?相关法律是什么?怎么才算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怎么才叫提高违法成本?这些问题我们的国家领导该怎么回答?看来语理分析不光适用于学术研究,更适用于政治交流和启迪民智。假如民众像《让子弹飞》中张牧之一遍遍叫马邦德翻译黄四郎的惊喜是什么意思,那么,政策应该落实的更快。
至于文章第二篇提到的缺意、歧义、含混、着色、实化、癖意。我觉得当辨析哲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语言命题之类需要认真考虑之外,其他如语言交流,文字抒情时也是可以使用的,尤其是小资阶级。毕竟,生活不需要十分的理性,我觉得现代人的成分,应该是五分感性,五分理性,感性用来生活,理性用来生存。
逻辑经验主义又叫做逻辑实证主义,该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楚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他们把命题分为形式命题和经验命题两类。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可知,逻辑经验主义就是分析概念和命题的,其基本的方法学区分是析合区分和意义区分。分析语句是:意义足以决定真假的语句。综合语句是意义不足以决定其真假的语句。分析语句又分为通过分析判断是真的分析地真语句和通过判断分析是假的分析地假的语句。而我认为的认知意义区分就是看一句话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就象我为什么把妈妈的哥哥叫舅舅这个问题,是没有研究必要的,就是没有认知意义啦。至于他举出的一系列例子,我总是看的糊里糊涂,云里雾里,本来简单的一句话,竟然说的那么繁琐,让我想到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相互举例子,讲观点,只不过,李天命的例子很是让人无法说其好还是不好,一会是P,一会又是Q一会又是S,很是挑战耐心,我不禁抱怨李天命的可笑,本来自己在讲删繁就简三秋树,自己却把文章写得十分啰嗦,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玄学,是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玄”指无形无名的“道”,由于魏晋玄学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注重形而上的“有无之辨”,故从南朝开始,后人以“玄学”称谓这一学派。在我看来,玄学,就是空学,历史上,士族门阀制下的士族吃饱了撑着了没事了空虚了就开始研究空学,这些高富帅研究的话题简直比我小时候的问题更荒诞,但是又比释迦牟尼研究的话题更神秘莫测,最终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
辛弃疾《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李白《侠客行》感觉就是《英雄》的前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一起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词一诗,都很优美。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出师表》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师表》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篇1师:同学们把这样长这样难的一篇《出师表》都基本背诵下来了,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探究一下为什么历代英雄志士都如此推崇这篇文章。我们采用进入角色情景讨论的方式,分别站在第三者、诸葛亮、刘禅的立场上来谈感想。你们觉得先站在哪个人的立场上谈呢?
生:第三者吧,我们的真实身份就是第三者。
师:好的,读了这篇表,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诸葛亮变化很大,《隆中对》中,他雄才大略,自信潇洒,《出师表》里却“沧桑”多了!
师:知道和上一篇文章进行对比,我很欣赏这种读书方法。
生:我读了心头很沉重,感觉诸葛亮怎么像我的妈妈一样,罗唆得很,太唠叨了。(众笑)
师:你用了“罗唆”这个词语,怎么讲啊?
生:你看,法律应该如何实施,文臣要用什么人,武将要用什么人,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些话还反复叮嘱,真是比我妈妈还唠叨呢!
师:有意思。诸葛亮其实唠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我知道。第一个是要开张圣听,第二个是内外不能异法,第三个是要亲贤臣,远小人。
师:很好,但你也有点儿罗唆。(众笑)能用成语或者短语来概括吗?
生:广开言路。
生:严明赏罚。
师:亲贤臣,远小人,叫作“亲贤——”
生(抓耳搔腮):远——
师:不知道?“远佞”。这样,请一个同学把这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给“佞”字注上音。(生上黑板板书,要求学生写旁批。)
师:继续说。
生:我还感觉到诸葛亮心急如焚。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宜妄自菲薄”“愿陛下亲之信之”“夙夜忧叹”“治臣之罪”“临表涕零”等句子中,我都感受到了诸葛亮坐卧不安。总之,这篇表的情感底色是灰色。
师:用色彩表达情感,好。
生:我体会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的忠心了,特别是第六自然段,“苟全”“卑鄙”“感激”这些词语读了让人揪心。
生:我就好像看到一位穷途末路的老年人在交代后事一样。
师:好的文字总能激起我们的共鸣。那我们现在变一下角度,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替他想一想他写这篇表有多难。我们先说说哪些因素决定了这篇文章很难写。
生:当时蜀国在西南,实力其实不能和魏国吴国比。诸葛亮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不是夸大。
生:那为什么后文又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呢?
生:可能是相比较而言实力稍稍增强一些了吧,其实和魏吴比较起来还是不强。
师:问得不错。注意讨论不要偏题了。
生:主要是诸葛亮的位置很尴尬。在蜀国中,他是丞相,又是军事统帅,他其实是实际的执政者,但同时他又是臣子。
师:是的,古代如果功高盖主的话,下场多半很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蒋云淞,你讲讲白帝托孤的故事。
(生讲,略。)
师:这个背景很重要。一方面刘备既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一方面又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争气的话,可“取而代之”。刘备信任到这个份上,对诸葛亮反而就是一种约束了,写这篇文章的难度就更大了。
生:还有一难。大家都知道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他毕竟是恩人的儿子,又是君主,这对于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来说实在很难——说重了吧,别人会说你不敬君主,说轻了吧,刘禅这样的庸才未必能听懂。
师:这就对了。潘俊臣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该知道刚才有同学所说的诸葛亮“婆婆妈妈”的原因了吧。好了,谁来总结一下,假设你就是诸葛亮,你下笔之前对着纸张笔墨,会怎么叹息自己的难处呀?
生:有三难。写作背景难,国力不强却必须出兵。作者自己难,如何才能让陛下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和忠心呀?阅读者难,刘禅啊,你能读懂这篇表吗?你能把朝廷安顿好,给我一个稳定的后方吗?
师:语文科代表说得很动感情,看来已经入情入境了。最后,诸葛亮成功突破了这三个难点。咱们再来议议,他想了哪些法子?
生:第一个法子就是刚才代东航说的,婆婆妈妈,事无巨细,反反复复地交代叮嘱,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师:仅仅在内容上是不够的,刘禅反感怎么办?诸葛亮得让良药不苦口才行。
生:他不是硬邦邦地提建议,他从头到尾都倾注了深情。
师:要把感情注入文字的方法很多,诸葛亮最主要的法子是什么?
(生沉默。)
师:看看文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被诸葛亮唠叨得最多?
生:先帝!
师:对了,这个词语在文中一连出现了十几次。大家找句子读读看,品品言外之意。
生:第一段就出现了三次。
(动情朗读)
师:说说言外之意。诸葛亮通过这些话想说:刘禅啊……
生:刘禅啊,你要完成你父亲未完成的大业,要理解我这次出兵的重大意义啊!刘禅啊,你要善待先帝的老臣,珍惜他们的忠心啊!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光大先帝的遗德啊!
生:三四段含有“先帝”的句子也很有意思。
(生读)诸葛亮其实是想说,刘禅啊,董允、向宠这些人不是我说他们好,他们是先帝都器重的人,你一定要用啊!
师:在用人上,诸葛亮强调得最多。咱们读读第五段。诸葛亮深情回忆了当初和刘备一起谈话的细节,你看他竟然罗唆到了这地步,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齐读。)
生:我觉得是在含蓄地批评刘禅不会用人,把先帝和刘禅对比,提醒刘禅谨记先帝教诲,一定要用那些“贞良死节”之臣。
师:对了,诸葛亮的批评和建议都是非常含蓄委婉的。
生:表中最动情的是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中“先帝”也出现了两次,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师:再读一遍,仅仅是感激之情吗?还得挖出言外之意。
(生齐读。)
生:我懂了,诸葛亮是想说:因为感激,所以我尽忠于先帝,尽忠于先帝就要尽忠于你,所以陛下一定放心。
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和先帝创业多么艰难啊,陛下你一定要理解我们啊!
师:很好。谁能说说第八段中的两个“先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沉默。)
师:注意琢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匠心没有。
生:这段文字再次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诸葛亮把自己放在前边,首先说要“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把刘禅安排在最后,说要他“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严于律己,要大臣和刘禅都以自己为榜样。
生:“榜样”这词不太恰当。是把自己推到了最前线,也是含蓄地给刘禅施加压力,让他知道处理不好政务是有罪的。
师:这就对了,这样读才算是读出了作者的心。我们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么多,大家再说说,在这些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生:是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师(激动地深情地):对了,技巧永远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热血,哪怕技巧上再高明,诸葛亮依旧写不出这篇《出师表》,更不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使“鬼神泣壮然”。《出师表》的成功,本质不是技巧的成功,而是感天动地的真情和浩然之气的成功。
师:最后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就是刘禅,你读了这篇表,会有什么感触?
生:我肯定会被感动,我会奋发图强,做一个好皇帝。
生:我也会“临表涕零”,为自己以前的无所作为而羞耻。
生:我会马上写一份诏书,重奖诸葛亮,表达深追先帝遗诏的决心。
师:可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蒋云淞,你再讲讲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蒋云淞讲,略。)
师:同学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英雄的悲壮之处。刘禅最终辜负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兴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是,《出师表》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让陆游深夜挑灯细看,它让岳飞情不能自已挥毫成书……缠绵柔韧的《出师表》,成了千古英雄血脉的源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诸葛亮智慧忠贞的面容成了历史烟尘深处的一张最可亲的面孔,让后人永远敬仰……
(《三国演义》主题曲响起……学生在歌声中沉思。)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的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的做法。为了让《出师表》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法。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合在一起的。“融合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地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出师表》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篇2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三国时期有很多故事流传千古,“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先主刘备病重,临终前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嗣子”指的是何人?
生:“嗣子”指的是后主刘禅(chán)。
师:哦?注意这个名字应该念作刘禅(shàn)。那后人是如何评价刘禅的呢?
生: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师:面对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会遵照先主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出师表》。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正音释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根据题目,你能说说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奏章的吗?
生:是在出兵打仗前。
生: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
师:不错,“出师”即出兵打仗之意。看来出兵打仗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面对这样长的一篇文言文,大家做的准备工作又如何呢?
(生纷纷点头,信心十足。)
师:老师来检测一下。
(屏显。)
(生读,同桌纠正。)
师:很好。请你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很自信地领读,全班跟读。)
师:同学们,对于文中一些生僻的、难以识记的字词,我们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办法来识记,比如———
(屏显。)
陟,金文=(阜,盘山石阶)+(步,前行)。
本义:从山底往山顶走。
师:人们在造字之初,赋予陟(zhì)“从山底往山顶走”的本义,后来便有“晋升”这一引申义。大家不防根据本义识记引申义,这样追根溯源的识记会更加准确牢固。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些成语和四字短语的意思。
(生说,师指导明确。)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朗读时的节奏把握得很准确。这和什么有关呢?
生:都是四字的,比较简单。
(生笑。)
师:原来如此,大家太小看自己了。这几个句子你们一定也可以读得很好!不信试试,注意要读准字音、节奏!
(屏显。)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读,师指导,根据句意明确节奏,生齐读。)
师:文言的学习也如同登山,由字词到短语、句子,由读音到节奏、释义,单位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同学们平时学习文言就应如此,不打无准备之战,不做徒手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一向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这次出兵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刘禅。他千叮咛万嘱咐地向刘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大家默读一遍课文。
(生默读,师巡视。)
生:他劝刘禅要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生:要陟罚臧否,不存私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生:还要向先汉学习,亲贤臣,远小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可以简单地小结一下呢?
生:说来说去,也就是三条意见: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
师:这位同学很有领导风范啊,高度概括,一语中的!我们请他谈谈哪一条意见在领导看来最为重要呢?
(生抓耳挠腮,师生笑。)
师:先请领导坐下来和群众一同讨论讨论,可以听听群众的意见嘛!
(生小声议论,师见机指点。)
生:我觉得第一条意见最为重要,如果君王不能广开言路,他就听不到更多更好的意见,对于国家的治理自然有很大的影响。
生:我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亲贤远佞最为重要。你看诸葛亮借古鉴今,用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衰颓进行对比,就是要得出“亲贤臣,远小人”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观点。
师:看来领导不好当啊,得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其实君主昏庸主要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因而忠奸不辨。诸葛亮对后主宠信奸臣委婉指出,含蓄劝谏。所以老师认为,开张圣听是前提,赏罚公平是原则,亲贤远佞则是关键!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份奏章中还有一些内容看似与此次出师无关,实则蕴涵着作者良苦用心的内容?
生:我发现了,第6、7两节就是这样的。
师:哦?那你能说说这两节都写了什么吗?
生:这两节诸葛亮主要在写自己的生平和经历。
师:很好,详实地述说自己的生平经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怎样的良苦用心呢?
生:诸葛亮是想告诉刘禅,我和你的父亲是至交,你父亲把你交给了我,我忠于他也一定会忠于你,你就放心吧!
(师生笑。)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想借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启发后主要发愤图强,好好治国,切不可辜负先帝一片痴心。
(生鼓掌。)
生:作者说尽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创业历程,就是想以创业艰难之情打动刘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江山,努力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师:真好!有感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有尽先主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有盼后主发愤图强的忧国之情,更有叹创业艰难的伤时之情。原来这“表”中有这样多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红色的字(“表”)。
(生齐读课题。屏显。)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四、诵读涵泳,体会情意
师:可见,“表”不仅言事,更重陈情。有人曾这样评价《出师表》所陈之情。
(屏显。)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南宋·安子顺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读这第6节,深入地体会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的良苦用心吧!
(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我
们深情地朗读第6节呢?
(生沉默。)
师:老师知道了,把“深情”拿
掉,“朗读”第6节如何?
(一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不错,没有读错什么音。
师:懂得知足的孩子其实很幸福。
生:情感不够,显得比较平淡。
师:也就是说不够“深情”。那你说说哪些词语要特别深情。
生:“苟全性命”和“猥自枉屈”。
师:为什么?
生:诸葛亮说到“苟全性命”时应该会想到自己当年身居草庐的情景,好像很卑微的样子;“猥自枉屈”说的是刘备,他亲自降低身份来请“我”,“我”当然很感谢他了!所以这两处要读得特别深情。
师:就像他这样的,哪位同学还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慨?
生:我觉得同是表达感恩之情,那个“三顾”要深情地读,重读。刘备当时也算是很有名气了,却能放下身架多次拜访居于草庐之中的诸葛亮。
师:很好,你来把这一句试着读一读。
(生朗读后,师范读,生再读。)
师:其实当我们特别深情地去朗读时,重读是一种方式,弱读也是一种方式,这就是“重音弱读”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屏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师:加点的是“重音重读”,画波浪线的则需要“重音弱读”,大家试试。
(生试读,师指导,生再读。)
师:大家在读这个“感激”的时候恐怕只读出了一种意思,那就是现在的“感谢”之意。有谁预习到了这个词语,知道它属于哪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吗?
生:“感激”应该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不仅表示感谢、感动之意,还表示由此奋发的意思。
师:看来这位同学可以成为战场上的将领啊!所以,我们弱读它,只是音弱而已,气不可弱,将感动、奋发留于心底。
(师范读,生齐读。)
师: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心存感激。尽管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在他的内心仍然深藏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或许他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或许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等这个人出现了,他就会为他奔走效劳,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让我们一齐深情地朗读这一节吧!
(生深情朗读。)
师:带着这样的感激之情,面对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只能———
(屏显。一生用情朗读。)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师:这就是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满腔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同学们,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这样的表书不计其数。可是在从远古走来的路上,他们有的丢失了,有的倦怠了,有的则被历史的长河卷走了,但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啊!究竟是什么使得《出师表》流传千古,动人心扉,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答案。最后,布置作业。
(屏显。)
1.积累文章中的四字短语。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6段。
3.课外阅读《诸葛亮传》。
教学反思
《出师表》在本单元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她的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
1、读通、读准全文。
2、完成第1段的译文。
所以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是:
1、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
3、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4、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任务明确,学习方法简单,老师主要是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学习很认真,绝大部分人都能积极发言,并认真做好笔记。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因为时间紧,我没有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就过去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注意。
《城南旧事》以温情的笔调,真挚的情感,叙说了作者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城南旧事》 读书笔记 10篇,欢迎借鉴参考。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一
我阅读过无数本的书,但我最爱看的不是描绘春秋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也不是描写农民起义,被施耐庵 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水浒传》,而是现代著名 儿童 作家林海音的记叙自已童年生活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这本书讲叙了小英子幼时住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从在井窝子边认识妞儿和在会安馆认识秀贞到我们去看海,之后又写了宋妈和我们离别的情景,中间还有一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兰姨娘,最后到我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时,回忆爸爸那绵绵的爱意,这一切也都是林海音所眷恋的童年,这是在引子《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展现出来的。
我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领悟到作者林海音对童年的眷恋思念童年的情感,了解到时光流逝,让自已和别人都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让时光在眼皮子底下流去,要珍惜时间,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我还明白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不可以害怕现实,要像高尔基的 名言 一样“孩子们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虽然你不知道以后会这么样,但是,你只要在每一分每一秒中做出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就是我对《城南旧事》的感想,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让童年在自已的眼皮子底下流去,珍惜时间,让生活变的更美好。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二
这几天,我看了《城南旧事》后,立刻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不过在这本书中人们都叫她“小英子”。这本书讲了她童年的美好时光。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和善良,她可以和一个别人眼中的“疯子”玩过家家,可以和一个别人瞧不起的“戏子”——妞儿成为好朋友,可以和一个别人眼中的“贼”约定“我们将来要去看海”……
在小英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那个被人们称作疯子的秀贞,其实只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普通的母亲,自己的孩子丢了,她才会有点精神失常的。那个贼,只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弟弟,供自己的弟弟上学,才被迫去偷东西。而且他也很喜欢小孩子,他和英子第一次见面,就要拿出玻璃球送她。小英子和妞儿的友谊更让我感动,她们初次见面英子就为妞儿打抱不平。英子每天都准时到井窝旁等妞儿,等着那个大红棉袄从井窝旁闪过。
这就是小英子的童年,那么美好,那么值得人留念…… 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书的最后一页写到“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觉得,书中的一切都那么平缓,缓缓开放的花,缓缓流动的水,缓缓走过的人群和骆驼队,缓缓流逝的岁月……都令人难忘。我缓缓地合上书,感觉房间里还有那缓缓的一股余香……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三
五月份很快就来了,自然也有新的推荐书籍了。这个月,老师让我们看的就是《城南旧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叫英子。她出版了很多 散文 。其中,《窃读记》和《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入小学 五年级语文 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初中课本。
《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和怀旧情调的小说,以作者七岁到十二岁在北京城南的生活为背景而创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惠安馆》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惠安馆》是《城南旧事》的开篇之作,从风格上奠定了全书的纯洁自然的基调。《惠安馆》描写了“疯”女人秀贞和被养父母虐待的女孩妞儿的 故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尾篇。这时英子已经十二岁了,童年渐渐离她远去。生了重病的爸爸要求她去历练,并告诉英子,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硬着头皮去闯,就能闯过去。匆匆岁月,让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许多人都她离远去,并使她记住了一些话。 宋妈说:“英子,你长大了。不能再和弟弟吵嘴了,他还小。” 兰姨娘说:“英子,你大了。不能惹你妈妈生气了。” 那个大哥哥说:“等你小学 毕业 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最后,英子的爸爸死掉了。
这本书使我感受到:童年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了,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童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四
在主人公林海音英子的童年里的人物: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他们在这部《城南旧事》中体现的活灵活现,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英子的童年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围绕着英子眼中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主线,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所发生的不普通的事。全书最后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长大了,体会到了自己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这个暑假期间,我回到了爷爷生活的小山村,体验了一次乡村静谧的生活。在爷爷家,我体验的平时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东西:犹如彩锦铺中一块块的田地,自种自收自吃的无公害蔬菜,还有我印象最深的“螃蟹大餐”,所谓的“螃蟹大餐”就是我和小伙伴从小溪里抓到的野生小螃蟹,炸一炸,嗯么,别提多美味了!
抓螃蟹首先要从清澈见底的小溪中,轻轻地翻开大石头,仔细观察。咦怎么有黑黑的东西在爬来爬去的,嘿,快抓,那就是野生小螃蟹!起初我发现不到也捉不到一只螃蟹,可我旁边的小伙伴不一会儿就抓到一只,我的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急极了。渐渐地,我平静下来,意识到只有耐心才能捉到美味。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发现了几只螃蟹,并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自己亲手捉住了一两只。
准备晚饭时,大家一起把螃蟹清洗干净,滋啦啦,滋啦啦,螃蟹在油锅里翻腾,它们的衣服褪去了黑乎乎的颜色,变得金光灿灿,好不华丽晚饭开始了,大家享受这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想,所有的人都向往着童年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现在,我已经要六年级了,即将告别我快乐无忧的童年。《城南旧事》就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艇,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每个人都有快乐时光。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五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灵动的音符;每一篇篇章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只属于你的,终身受益的世界。家有一本好书——《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出身在日本大阪,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城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童年。因为忘不了旧事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就写了一本书,《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用朴实细腻的语调描绘出了旧时的北京城南。
合上书,发现《城南旧事》看似简单,其实深沉;看似轻松,实是悲凉。文中的“小英子”林海音的家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最后,林海音的父亲去世,全剧以正剧不正剧,悲剧也不算悲剧结尾。真当是个“人去楼空”啊!
当然,林海音的童年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的,比如和秀贞一起玩的时候;下雨天玩水,结果得了感冒,休息了好久……这些情节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有时还被逗得哈哈大笑:小英子真可爱!
但是童年终究是要流过。冬阳下的骆驼队虽然又走来了,但是林海音的童年却一去不返了,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再去做了。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了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心头。
有诗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若你此刻不努力,到了白发苍苍的年龄,再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和童年一样,世界上有许多宝贵的东西都是只有一次的,一旦失去,便不再复还,关键是你能否抓住那唯一的一次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有些人赫赫有名,而有些人则一事无成。时间是公平的,它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时间,同样是人,为何差距却如此之大很简单,因为成功的那些人,把握住了那有限的时间,干出了有意义的事,自然会得到回报。
《城南旧事》让我品城南,忆旧事,念童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六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名著,叫《城南旧事》。
这本书分为很多个小故事,在《城南旧事》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陪伴着英子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第一章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叙述了英子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问爸爸为什么要系铃铛、想为骆驼剪肚皮底下的绒毛,以及问妈妈春天骆驼去哪儿了这几件小事。当我读到天真的英子学骆驼咀嚼时,不禁笑了起来。多么可爱,多么天真的孩子啊!童年是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在这充满童真的时光中,每个人的做过傻事,连小英子都不除外。第二章叫《惠安馆》。英子遇见秀贞和妞儿,并帮助她们重逢,多么感人啊!第三章是《我们看海去》,讲了英子与“小偷”的故事。他是英子的知心朋友,小英子却在无意中出卖了他……这些章节都细腻生动的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表达了英子对童年的留恋以及对老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幼儿园的时候,是否也这么由天真无邪变成现在的样子童年总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因为它没有罪恶,也不懂得罪恶。在它的眼里,什么事都是最简单的,没有什么复杂之处。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哪怕那个人是强盗,是土匪,他也有真诚的一面,他的心底也有最纯洁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也许我们该学学那些小孩子,用童眼去看世界,因为这也是有太多好处的,就像英子那样,如果她当时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秀珍是疯子,也不会拥有这段珍贵的情谊;如果她当时遇见小偷是慌忙逃跑,说不定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一件事不要把它看得那么复杂,先用最简单的眼光看它,如果看不透,再一一解开它的秘密,这样会轻松许多。来吧,让我们以后用童眼先看这个世界!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七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每当听到罗大佑唱的《童年》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城南旧事》里英子的调皮可爱、聪明机灵和成熟稳重。
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不时响起小贩叫卖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小棉裤、西厢房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书中的小主人英子被这些充满温情的事物包围着,又被慈祥而严厉的爸爸、操持家务的妈妈、善良的宋妈等人宠爱着,再加上几乎每年都会新加一个弟弟或妹妹……
调皮可爱的英子与妞儿成为了好朋友,没事就会找她去玩,看小鸡“咯咯咯咯”砸吧着嘴吃东西, 唱歌 曲“想来么事想心肝,紧想心肝紧不安……”,胡说,胡唱,胡玩,英子连做梦都想着它,说得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玩了,无忧无虑,五彩缤纷,不知道小鸡吃东西的声音和我唱歌的声音会不会融在一起成为大合奏呢她每天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阳光、善良而又充满活力。聪明机灵的英子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兰姨娘和德先叔牵桥搭线,她还有点庆幸,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她还不知道,兰姨娘会做惟妙惟肖的西瓜灯,德先叔华和她成为朋友,妈妈也高兴得乐开了花儿,生活在快乐的沐浴中,成为一个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成熟懂事的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后扛起了家里的责任,不再是以前那个调皮、爱玩的小姑娘了。我深深地感到了她身上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勇敢面对现实,在她和妈妈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我也长大了,我也要像她一样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童年是人生当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珍惜童年的每分每秒与美好时光,同时也要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耍的伙伴;记住充满友情的校园;记住童年动听的歌声,记住童年的一切一切……
在《城南旧事》的结尾,英子告别童年岁月,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少年,迈步走向新的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愿每个人都珍惜生活,收获生活,让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八
童年是多彩的,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喜爱童年,珍惜童年,写童年数一数二的就是《城南旧事》了。在课本里那个在大树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可爱的小英子,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也回想其自己的童年……
童年如画,把点点滴滴的微笑收集起来,放在孩子的白纸上,使它脱离了洁白,变成了一副一生都珍惜的画卷。童年如流水,从叮咚的泉水,变为涓涓细流,再进入实践,成熟的知识的海洋。《城南旧事》生动有趣,虽然不是我们现时代的童年,但却有着同样的乐趣。拿起书,沉浸在作者的童年往事中。看着那天真无邪的英子,与惠安馆的“疯子”做朋友,与胡同里的贼相互谈笑,也只有一个孩子才能干出来的事儿。还有兰姨娘,宋妈,各种景色和人物都是那么有趣,也让我体会到不同人的生活和苦衷。为了供优秀的弟弟读书而去偷盗的贼,也只有向英子这么个小女孩才会说出自己的感想。
城南的旧事也让我想起幼年时的事,学习金鱼嘴巴一张一合的傻事仿佛就是从前的自己。我还想用擀面杖把一张照片擀成大海报,也只有那时的榆木脑袋才想得出来。天真和童年成了正比,让它们俩成好朋友吧,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丰富多彩,同时又与众不同的“城南旧事”。翻阅人生的书本,读起那不一样的“城南旧事”是每个人的喜爱。那将是一本多么精彩的童 年画 卷啊!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九
童年就像是夏天的知了,它在时,我们嫌它吵,但夏天过去了,它就不会再回来。
这个夏天,我一直沉浸在《城南旧事》里。这本书的作者林海音透过英子的双眼,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诉说着自己的童年生活,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那样对的纯净淡泊,弥久恒新。
《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写了四个故事,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惠安馆》了。这个故事讲了小英子没有因为害怕秀贞的疯癫,反而用自己的那份纯真、善良和秀贞成为了好朋友,她深深同情秀贞的遭遇,还帮助秀贞找回了自己的孩子。小英子偷取母亲的金手镯资助这对苦命的母女,让她们逃离世俗的束缚去寻找妞儿的父亲。不幸的是她们母女俩冒着大雨赶火车的时候,被火车给轧死了。虽然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忧伤的,但是谁又不会被英子助人为乐的勇敢精神所感动呢
是的,英子是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疯子”、“小偷”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但她照样可以和他们做朋友,用自己纯真、善良的心灵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和他们做朋友,点亮他们心中的真善美。书中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诉说了英子的童年经历,也展现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境遇,而英子的纯真善良,是我从《城南旧事》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生活当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无所畏惧,无怨无悔,热心帮助别人。比如我们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同学,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落下了很多功课,同学们都不太愿意与他做同桌,即使被老师安排了,往往也坐不长久,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换开。而班长王佳玥不仅主动要求和他做同桌,还时常帮他补习功课,帮助他尽量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却又丝毫不在意他对自己学习上的打扰。反观我自己,常常斤斤计较,与同桌闹别扭,活动合作中贪图省事,不愿意多出力,同学有困难不愿意伸手助人。想想英子,想想王佳玥同学,我惭愧极了。
请留步吧,所剩无几的童年时光,等等我这个后知后觉的少年郎。让我向英子借一根魔法棒,用自己的纯真善良去点亮身边所有人的真善美!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正如这首歌一样,《城南旧事》整本书都那样娓娓动人,好比一曲忧伤的歌,处处充满了对逝去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怀旧。林海音对儿时的回忆如此清晰,大概是因为逝去的童年让她懂得太多太多了吧!书中有许多人物,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小桂子妞儿、宋妈、蹲在草垛里的小偷、热情开朗的兰姨娘、不理孩子的德先叔……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陪伴主人公——小英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美好而又精彩的缤纷童年。
主人公——英子,以孩子稚嫩的心灵,单纯的双眼去看大人们的世界。英子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正是因为她对世界的好奇,让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印入她的记忆,成为美好的回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就说《惠安馆》这一章吧!英子却与人人嫌弃的疯子秀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英子三天两头就往惠安馆跑,听秀贞讲小桂子的故事。直到有一天,英子偶然听到了宋妈与邻居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知道了小桂子的颈后有一块青斑,便决定帮秀贞找到小桂子。无意中,英子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颈后就有一块青斑,于是秀贞妞儿母女相逢了……
的确,人间的真情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虽然当时英子只是个六岁的孩子,但她懂得了“爱”这个字的真正含义,这个“爱”字也诠释了英子逝去的童年。
小英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她把人世间复杂的事情看得单纯,她懂得友谊,懂得亲情,也懂得珍惜美好的童年。童年的人和事,都随着岁月渐渐淡化,是岁月送走了兰姨娘、宋妈、秀贞、妞儿和慈祥的父亲,是岁月抹去了那些城南旧事,是岁月冲刷了童年的泪痕与欢乐。
那一篇篇城南旧事,似乎是安静地逝去的。这本书坦然地描述了一个个旧人、一件件旧事,很随意,很从容,不紧不慢地如小溪般淌过。
童年是指尖划过琴键的一刹那,童年是脚步踏过草地的一瞬间,童年更是一首独一无二的美妙动听的乐曲。童年,逝去了便不会再有了,但岁月无法抹去的是一颗永久的童心!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8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6篇
★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10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5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800字5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800字7篇
★ 《城南旧事》的优秀读书笔记10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500字6篇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600字5篇
★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