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如何正确在孩子面前争吵

亲子关系:如何正确在孩子面前争吵,第1张

导读:夫妻相处,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但是,在宝宝面前吵架一定是不好的吗?如果你可以将争论变成沟通,这反而可以变成机会教育,趁机向幼儿展示如何协调和沟通分歧,前提是,家长必须吵得正确和正面。

一、在孩子面前如何正确的吵架 1、对事情不对人

公平的吵架。评断行为,对事不对人,不要试图贬低他人。这样可以传递给孩子,运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是只是为了抒 绪。

2 、尽量不要咆哮

试着不要咆哮。你还是可以不提高音量,但清楚的表达你的观点及想法。咆哮像是发怒,宣泄自己的怒气,有种失去理智的感觉。

不好的争吵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 3 不说肮脏语言

不论多生气,不要说粗口。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和别人交谈,导致孩子也会常说粗口。

4 小心你说的话

仔细的选择你的用字遣词,像是「我感到沮丧,因为……」,而不是「你让我生气,因为……」,正面的表达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

延伸阅读:改善夫妻关系包容大于吵架

5、直接表达重点

表达你的观点,并且不断地陈述、说明重点,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只会让沟通变无效,无法教导孩子如何正确沟通。

6、关注别人说话

真的去注意别人在说什么,并且咀嚼他们表达的观点,因为不是只有你有发言权,也不是你才是对的。

7、懂得适时暂停

当争论变得太激烈时,适时地走开,平缓一下。激烈的辩论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变成吆喝就不太好了。如果你觉得即将要爆发或是尖叫,就先走开。

8、展示沟通技巧

如果孩子已经看到你在争吵,那就展示你如何解决分歧和协调。这有助于教导孩子如何弥补和恢复关系。

延伸阅读:父母吵架孩子慌给孩子好榜样

二、不好的争吵对孩子的坏影响 1 、影响大脑发育

根据研究,如果父母关系紧绷,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小脑会比较小。这是大脑中连结学习技能、调节压力和运动感觉控制的一部分。

2、精神疾病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较小的小脑也有增加发展精神疾病的风险。孩子经常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或是被忽略,甚至家暴,很容易变的沮丧而反社会。

3、不认同父母亲

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比较容易不认同父母,他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好,因而可能不接受他们的管教,容易衍生行为问题。

4、容易沮丧抑郁

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心情上容易沮丧,甚至自闭、不喜欢接近人群,因而发展成抑郁症,或是躁郁症。

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过程。例如通过对话进行交流,听是一个环节,说也是一个环节,两者缺一不可。根据专家们的观点,在成功的交流过程中,听甚至比说还重要,尤其是与儿童交谈。 试想一下,你与一个朋友交谈时,发现他没有注意听,你可能会感到受了伤害,感到气愤,不再有继续谈下去的兴趣了,他就像关掉开关一样切断了你谈下去的欲望。那么,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是否在注意听呢?或许是因为忙,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坦率的交流,无暇倾听孩子的叙述。但是,如果能让孩子 意识到父母在注意地听他们讲话,他会渴望在一定的时间里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谈兴致。父母如果确实在交谈时有许多工作要做,担心自己不能全神贯注地听,千万不要装着在听,最好说出来,如“我希望有时间听完你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不走的话,你上学就会迟到了。等你放学回来,我们再好好地长谈。”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会使孩子有机会倾诉自己 的内心想法。这对保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沟通大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 (1)答复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尽量作到热心、婉转、温和,要有积极、平等的态度。 (2)教孩子怎样接受批评,怎样与人友好相处。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犯一次错,就会有一次叫他学好的机会。要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什么地方错了怎么错的,什么才是对的。很快孩子就学会如何对待批评了。 (3)为孩子创造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方法。任何有关孩子的决定,不管是批评还是奖励,都应让孩子参与,让他学会怎样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之后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对亲子之间矛盾冲突原因的分析中,从孩子对父母有什么希望与要求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1.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时候,知识贫乏,生活经验少,此时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导者、照顾者、呵护者;孩子长大后,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时父母的角色应该转变成孩子的顾问、合作者和朋友。小学生往往对居高临下的父母持否定态度或产生逆反心理,这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对成人的话会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这一时期孩子的最强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 2.把强行的要求和规定变成讨论式、商议式的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比较民主的教育方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力。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用权威语气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谈话时常用“你应该怎样”、“你必须怎样”,这是一种强行的命令式口气,如果变成商议的、讨论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样”、“争取怎样”、“建议你怎样”等等,孩子或许更容易接受。 3. 把爱和鼓励放在嘴边,不要埋藏在心里。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写道:“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断摧毁自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希望得到赞许和承认。因此,当孩子失败、失去自信心的时候,父母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使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可悲的是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鼓励、承认和赞许,而是指责和训斥,致使孩子真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4. 提高自身素质,寻找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与基础。沟通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孩子关心什么?心理需求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都值得家长研究。在问卷调查时,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们喜欢自然的沟通,不喜欢家长郑重其事地说:来来来,我们坐下来谈谈。”要在自然的状态下沟通,就要求家长多学习,多看书,多接受新生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3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