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阳黄石公的诗句

关于曲阳黄石公的诗句,第1张

1 曲阳历史名人

曲阳历史人物

黄石公,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无字天书《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蔺相如,曲阳相如村人。战国时期任赵国上卿。他多谋善辩,胆略过人;善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与秦王分庭抗礼,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渑池会盟,独担外交重任,羞辱秦王于广众之下。为了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感召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欢”,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成为千古佳话,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李左车,曲阳南养马村人。赵国名将,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差不多可证资料就是这样

2 赞美张良的诗句

对联一副:传黄石公学,从赤松子游,借箸阻郦,蹑足封韩,三杰当推君为首。

受鬼谷子业,继姜飞熊术,以锥刺骨,合纵抗秦,六国应拜卿作丞。 传说中张良“四面楚歌”所唱的《悲歌散楚》歌词:寒月深冬兮,四野风霜。

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

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

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

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

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终日在外兮,何时反省?

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

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

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芒。

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

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

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

指日擒羽兮,玉石具伤。

汉王有德兮,降卒优抚。

备好酒食兮,送还故乡。

当此永夜兮,急速反省。

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

我歌岂诞兮,天谴告汝。

汝岂知命兮,无谓渺茫。 《史记索隐》司马贞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愿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王安石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谋雍齿封。

《游留侯洞》(清)邵弘杰

昔年长揖谢封侯,好看黄冠遁迹幽。

一击未消亡国恨,三期不再圯桥游。

谷城有墓封黄石,古洞藏弓枕壁流。

闻说长从赤松子,到今何处问缘由。 《四皓庙》(本为留侯慕赤松) 李商隐

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

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读张子房传吟》邵雍

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

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

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蔡东藩《前汉演义》

削平六合恣纵游,偏有奇男誓报仇;

纵使祖龙犹未死,一椎已足永千秋。

《张良》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博浪沙歌》夏完淳

长空雁断边城破,博浪沙里恨几多?

山悠花寂,芳草碧色,怎将此心托故国?回首情脉脉。 《留侯庙》曾国藩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

咄咄张子房,身名大自在。

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胔醢。

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罪。

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

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

遗踪今则无,仙者岂无给!

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 《博浪沙》陈孚一击车中胆气豪,

祖龙社稷己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

犹有民间铁未销? 《留侯洞》 (清)张楚玉汉家宫阙归秦京,汉室元勋韩地生。

博浪明沙寒日色,钧阳古洞起秋声。

祠遗故园归初去,封愿留侯淡世名。

西望霜陵何所似,清风唯共碧泉鸣。

《张子房》(宋)黎廷瑞早见沧海君,晚师黄石公。

力士不得力,驱使芒砀龙。

仁义以为椎,气盖百代雄。

一击函谷碎,再击乌江空。

从容一筹毕,全汉酬其功。

何乃不自知,而以留见封。

酂侯辱械系,淮阴叹藏弓。

彼皆为人役,讵敢望此翁。

辟谷岂其然,视世与谷同。

可怜商山老,亦堕子术中。 《南园十三首》(李贺)(节选)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3 赞美张良的诗句越多越好

对联一副:传黄石公学,从赤松子游,借箸阻郦,蹑足封韩,三杰当推君为首受鬼谷子业,继姜飞熊术,以锥刺骨,合纵抗秦,六国应拜卿作丞 传说中张良“四面楚歌”所唱的《悲歌散楚》歌词:寒月深冬兮,四野风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终日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芒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具伤汉王有德兮,降卒优抚备好酒食兮,送还故乡当此永夜兮,急速反省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我歌岂诞兮,天谴告汝汝岂知命兮,无谓渺茫 《史记索隐》司马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愿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王安石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谋雍齿封《游留侯洞》(清)邵弘杰 昔年长揖谢封侯,好看黄冠遁迹幽一击未消亡国恨,三期不再圯桥游谷城有墓封黄石,古洞藏弓枕壁流闻说长从赤松子,到今何处问缘由 《四皓庙》(本为留侯慕赤松) 李商隐 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读张子房传吟》邵雍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蔡东藩《前汉演义》削平六合恣纵游,偏有奇男誓报仇;纵使祖龙犹未死,一椎已足永千秋《张良》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博浪沙歌》夏完淳长空雁断边城破,博浪沙里恨几多?山悠花寂,芳草碧色,怎将此心托故国?回首情脉脉 《留侯庙》曾国藩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咄咄张子房,身名大自在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胔醢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罪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遗踪今则无,仙者岂无给!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 《博浪沙》陈孚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己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留侯洞》 (清)张楚玉汉家宫阙归秦京,汉室元勋韩地生博浪明沙寒日色,钧阳古洞起秋声祠遗故园归初去,封愿留侯淡世名西望霜陵何所似,清风唯共碧泉鸣《张子房》(宋)黎廷瑞早见沧海君,晚师黄石公力士不得力,驱使芒砀龙仁义以为椎,气盖百代雄一击函谷碎,再击乌江空从容一筹毕,全汉酬其功何乃不自知,而以留见封酂侯辱械系,淮阴叹藏弓彼皆为人役,讵敢望此翁辟谷岂其然,视世与谷同可怜商山老,亦堕子术中 《南园十三首》(李贺)(节选)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4 形容花雨的诗句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青杏园林著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

5 形容张良的诗句

《咏史上·张良四首》年代: 宋 作者: 陈普乳口摇牙向白蛇,一朝电拂青浪沙。

下邳不得编书读,帷幄何妨佐汉家。《张良》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张良》年代: 宋 作者: 胡宏六国亿万人,谁是报讐者。壮哉博浪沙,一击震天下。

《张良》年代: 宋 作者: 黎廷瑞博浪挥椎处,惓惓报国仇。如何销印事,独不为韩谋。

《张良》年代: 宋 作者: 徐钧博浪椎挥四海惊,虎狼虽暴已无秦。兴刘灭项犹馀事,岂是萧韩行辈人。

《读张子房传》年代: 宋 作者: 华岳英雄欲立异时名,四体难逃五鼎烹。何事秦车已虀粉,子房和客总全生。

《和读张子房传》年代: 宋 作者: 赵希逢三杰留侯不敢名,肯随走狗例鬺烹。眼中早已无高粉,子击何尝有吕生。

《张子房》年代: 宋 作者: 黎廷瑞早见沧海君,晚师黄石公。力士不得力,驱使芒砀龙。

仁义以为椎,气盖百代雄。一击函谷碎,再击乌江空。

从容一筹毕,全汉酬其功。何乃不自知,而以留见封。

酂侯辱械系,淮阴叹藏弓。彼皆为人役,讵敢望此翁。

辟谷岂其然,视世与谷同。可怜商山老,亦堕子术中。

《读张子房传吟》年代: 宋 作者: 邵雍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

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张子房》年代: 宋 作者: 王柏圯上相逢一老翁,诛秦蹙项笑谈中。报韩偶得刘郎用,更有商山听下风。

6 诗词典故方面的问题"红叶题诗""黄石公""人面桃花"原诗是怎样

1、红叶题诗 唐僖宗年间 ,学士于祐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 忽然他发现 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把红叶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 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 于祐后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 ,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结婚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祐的竹书篮里看到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问:“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祐便如实相告。 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祐当年所写。

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 。韩氏说当日得到于祐题诗的那片叶子后,又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箱子里。

于祐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 。于祐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

2、人面桃花 唐代进士、诗人崔护于清明节在长安郊游,路过一户桃树绕宅的人家,崔因口渴叩门求水,一女子以杯水予之,两人一见倾心,别时依依不舍。次年清明,崔护故地重游,但那户人家已人去屋空,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

崔护于是题诗于左侧之门,不胜慨叹和感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人遂用“人面桃花”或“桃花人面”来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而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 日久天长,“人面桃花”便成为了成语。

曹操是个十分乐观的人,那是因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关系看得很清楚,这点你可在《观沧海》里看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一个诗人之外同时他还是个具有伟大成就的人:他横扫中原,几十年间统一中原,靠的就是唯才是举,平易近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人格魅力,他还不做作,不虚伪,是真英雄

  84岁,最NB得是单枪匹马吓跑吐蕃,那时候回纥和吐蕃叛乱,郭子仪一个人跑到回纥阵营,吐蕃知道后,连夜跑了。

  郭子仪晚年,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儿子说,要没我父亲,早就没了你们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却说:“的确,没有郭家,就没有我大唐”

  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元帅、将军里面仅有的几个善始善终,富贵子孙的大将军

  独任朔方无限功—大唐名将之郭子仪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亲睐,15岁的王家**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本来郭子仪主张坚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4000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15万人,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唐军鏖战。

  叛军依山列阵,占据有利地形,唐军正面进攻不顺,回纥骑兵迂回到敌后,将叛军伏兵尽数歼灭,然后从侧翼猛攻,郭子仪率领唐军正面夹击,叛军大败,一路东逃。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东都洛阳收复了,唐肃宗向郭子仪真情致谢,“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两京光复,郭子仪因功封司徒和代国公,从此名扬四海。接下来,就是整顿队伍,讨伐河北的叛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节度使奉诏讨伐安庆绪,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最著,唐肃宗没有指定元帅,仅由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协调军中大员。

  郭子仪带兵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包围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兵分三路,发兵七万增援。郭子仪在土垒后面布置了三千弓弩手,个个箭术精湛,郭子仪告诉他们,“我假装败退,敌军必然追赶至此,到时你们万箭齐发,射杀敌军”。交战之时,唐军后退,叛军果然追至土垒边上,伏兵箭如雨下,叛军心胆俱裂,唐军斩首四万级,获铠胄数十万,声威大振,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南安阳),坚守不出。

  邺城被唐军重重包围,郭子仪引漳水灌城,邺城水漫金山,城内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连一只老鼠都能卖到4000的天价。从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邺城还没有攻破。三月,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挑战唐军,激战中,忽然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间看不清东南西北。双方都阵营大乱,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奔逃,辎械丢得漫山遍野,郭子仪带领朔方军退守河阳,拆毁了大桥。此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损失惨重,各路王师只得撤回本镇。邺城失利,使宦官鱼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召郭子仪回朝,让李光弼代替他指挥朔方军。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郭子仪不敢违背皇命,怅然离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战败,河阳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绎州(今山西新绎)两地驻军擅杀主帅,朝廷深以为忧。郭子仪被唐肃宗重新启用,晋封汾阳郡王,当时郭子仪已经年满六十六岁。

  叛军方面,史思明杀安庆绪,拥兵几十万与朝廷周旋。唐肃宗又病重,卧塌之上,皇帝告诉郭子仪,“河东的事就全交给你了”。到了绛州,郭子仪按军法杀掉了王元振等数十人,军乱很快平息,郭子仪带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形势变化,他又被罢免了军权。新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仪,郭子仪为了表明心迹,把唐肃宗褒扬他的上千道诏书交给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动,向臣子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意。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长安兵力空虚,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到了陕州,作为关内副元帅的郭子仪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击鼓张旗,晚上遍地火把,让百姓告诉吐蕃人,“郭元帅的大军从商州(从今陕西商县)打来了”,吐蕃人信以为真,迅速撤出了长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宫。他拉住郭子仪的手,感激万分,“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不满朝廷封赏,纵兵劫掠,带领朔方军对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对郭子仪十分爱戴,当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到来时,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仆固怀恩只得带上三百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避难。由于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纥、吐蕃十万人马,进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吐蕃心中无底,不战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又招引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气势汹汹而来。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形势万分紧急。天佑大唐,在此关键时刻,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知道机不可失,决定单骑去见回纥主将药葛罗。

  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对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

  郭子仪责备药葛罗,“昔日回纥军队远涉万里,帮助我们收复两京,大唐朝廷对你们很不错。今天你们背弃旧约,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举动。仆固怀恩背叛朝廷,遗弃母亲,这样的人对回纥有何益处?” 药葛罗十分惭愧,当即向郭子仪表明立场,“我们是被仆固怀恩骗了,他说天可汗已经驾崩,郭令公已经去世,中原无主,我们才兴兵来此,现在我们知道天可汗还好好地在长安城里,郭令公又统兵在此,仆固怀恩被上天所杀,我们怎能够再与大唐雄师做对呢?”,郭子仪见药葛罗如此态度,乘机鼓动他,“吐蕃与大唐本是甥舅之国,他们背信弃义,屡次犯境,抢走了无数牛羊马匹和金银珠宝,如果你们与唐军合兵,反戈一击,既可得到吐蕃抢走的财物,又可与唐朝继续友好下去,这是天赐良机,不能错过呀”。药葛罗马上表示同意,“我们被仆固怀恩骗到这里,已经愧对令公,我们愿意杀敌立功,将功折罪”。双方订好了合击吐蕃的计划,吐蕃军队大难临头了,在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灵台县西),大唐和回纥联军雷霆出击,斩首五万级,俘虏万余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各路攻唐大军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数次击退吐蕃入寇,守卫着大唐帝国的平安。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适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免去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让年迈的老将军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仪却是样样俱全,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数。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因功位至将相。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没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儿子郭晞曾驻守邠州,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纥,郭晞手下有十几个士兵酗酒闹事,还拔刀刺伤了酒店主人,段秀实不徇情面,将这十多个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军营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军士们准备宰了这个胆大妄为的老头。段秀实当面教训郭晞,“郭令公功劳盖世,人人敬仰,你作为他的儿子,却纵容士兵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样下去,郭家的功名还保得住吗”,郭晞十分惭愧,向段秀实诚恳致谢,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他不准军士为难段秀实,段秀实在郭晞的军营里过夜,郭晞亲自为他站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还和段秀实一起前往白孝德处赔礼道歉,郭晞为将如此,实在应归功于郭子仪夫妇教子有方、忠厚传家。郭子仪的女儿也是才女,有一次,两位著名画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画完之后,众人认为两幅画像不分高下,郭子仪的女儿语出惊人,得到众人一致的认可,她说韩姓画家“空得赵郎状貌”,周姓画家“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如何能说出如此精辟的点评。郭晞和驸马郭暧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难中与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奋战,传承了郭子仪的忠烈家风。皇帝仰仗郭家,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表侄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汉阳公主,郭鏦身长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众,皇家又怎会如此热衷于“亲上加亲”。郭子仪福泽绵长,到了宋朝仁宗年间,皇帝还寻访到他的平民后裔,封以官职,以示忠义之士会荫庇后人。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做敌人,除了单骑退敌的英雄虎胆,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鞠躬如仪,一向桀骜不驯的藩镇田承嗣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复有何求?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在2013年,田庄大墓发掘终止,但墓主身份一直扑朔迷离。据史书记载,唐后期至五代时期,曲阳为藩镇势力所据,先后隶属于成德军和义武军。按出土文物和挖掘情况判断,迄今为止,各界关于田庄大墓墓主身份,有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多种说法。近日,在田庄千年大墓结束考古挖掘一年多后,墓主可能是安禄山的消息再度引起各界关注。

安禄山――大唐王朝命运的转折性人物――不管对历史熟悉与否,“安史之乱”都不是个陌生的词汇。

那么,田庄大墓果真是安禄山墓吗?

大墓规模超过慈禧地宫和光绪地宫

曲阳是一个地方文化鲜明的城市――还未到达这座城市,“曲阳石雕”的广告牌便已在路边鳞次栉比。田庄位于曲阳县南15公里,大墓就在村东的田野里。

田庄大墓是在2011年5月被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至2012年12月完成。不过,关于大墓的秘密却并未随着发掘终止而就此揭晓,相反,愈加扑朔迷离,关于它的话题,在河北考古、文化界依然热度不减。

我到田庄后先找到了老田――当地文物部门雇佣的大墓看护员。在他的带领下方能进入墓区。墓区之外,是一座大型的土丘。老田说,这是田庄大墓发掘时取出的土。墓区如今已经建起了防护棚,棚外矗立着蓝色的牌子:“国法不怕窝里横。”这种诙谐且口气强硬的语言,是当时田庄大墓考古队队长张春长的“杰作”。

站在墓区之外,田庄大墓的风水考量清晰可见――北依太行余脉黄山,铁山与牧山环抱于后,南有见龙山遥相呼应,大沙河呈西北至东南方向蜿蜒流过――墓葬背山临水,地势开阔。老田更是形象地指出,这座墓背后的三座大山:“像一把太师椅。”

墓室

走进保护棚,大墓的气势扑面而来,令人震惊――巨大的主墓室,十个耳室,全部用青砖筑造,均为圆形穹隆顶。河北著名学者梁勇曾这样形容他对这座墓的印象:“超过清东陵慈禧地宫和清西陵光绪地宫,建筑技术之高,令人赞叹。”

当梁勇得知我要前往曲阳时,他希望我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的兜里有了一张写满问题的纸――

如此怪异的结构,是谁创建?

棺椁中残缺的尸骨是谁?

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何没能全部竣工?

如此奢华的墓室,又是何人将其砸毁?

典型的唐代随葬品,为何留下金代维修的印记?

超越九五之尊的帝王规制的墓门,显示了怎样的历史信号?

然而,包括他自己也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回答多少以及准确程度会是怎样等等,很难清楚。我试着从考古痕迹中尽力找寻。

墓中出现三副人骨架

从老田那里得知,这座墓的发掘和其他墓也有些不同。由于主墓室破坏严重,考古工作者先从暴露的部分开始――较之以往,一般是从墓道开始。也就是说,这座墓是“从前往后”进行发掘的。

主墓室清理完毕后,经测量直径76米。主墓室顶部是巨大的豁口,一些青砖据说很早之前就被当地百姓取走,用作建筑之用。透过“豁口”,棺床清晰可见。棺床为石制,已经残碎零落,厚重的汉白玉石块摆在长满青苔的墓室里,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从形制上来看,主墓室为后室。甬道将它与前室相连。甬道北端也有一大型汉白玉石门框,门额上有拱形门楣。

细看主墓室,呈弧方近圆形。主墓室墓壁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券门,通往两个侧室。侧室空空如也。侧室周围是盗洞,不规则的开口像是遗落在战场的弹坑。

其实,早在发掘之前,考古工作者就已经知晓这座墓历经多次盗扰,所以盗洞并不意外。一个盗洞中,甚至还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英语磁带。“看来盗墓者还蛮有‘上进心’呢。”老田打趣道。

那些汉白玉残块为石椁、石棺床等构件,石棺床为莲瓣须弥座式,平面作梯形,上、下枋顶面上各有一周汉白玉勾栏,栏板上雕刻花卉并着红绿彩。上、下枋之间的四角,各有一力士作托举状。

石椁

棺床束腰部酌拍诘窨叹美的人面,人面神态各异。棺床顶面内置木棺,棺外置石椁。石椁呈棺形,顶面弧曲,有贴金泡钉,前、后两侧有拱形堵头,椁盖前堵头浮雕朱雀,后堵头浮雕玄武。

椁门位于椁室南壁,上有贴金门钉和铺首衔环。棺床前面有弧形踏道,即为“圜桥子”,踏道两侧有弧形栏板,踏道中间浮雕两人,居上者仰面屈肢,居下者作匍匐爬行状,左臂抚地,右臂前伸勾拽居上者之左脚,形象生动、逼真,寓意深刻。

经测量,棺床南北长403米,北端宽195米,南端宽242米,高11米,上置一椁一棺。

这个在考古工作者看来,信息传达明确:“说明后室仅为墓主一人,其他合葬者可能置于侧室。”时任田庄大墓考古队队长张春长说。

“突出此墓以墓主一人为主,这不同于一般的夫妻合葬墓,而是强调个人为中心,说明身份非同一般。”张春长说,“整个棺椁结构复杂、精美,体现出了墓主显赫的等级。”张春长也透露,此次出土了至少三副骨架,但身份至今无法确定。

据说在主墓室内还发现汉白玉莲花方座柱础一件、汉白玉八棱柱一件以及汉白玉石盆一件,这三件器物为一件石灯的组成部分。但在笔者采访时,这些已经转移到文物库房,并未放置在现场。

考古工作者对墓葬前室、后室的地基分别进行了解剖,发现地基建筑于细沙层之上,然后逐层夯筑,地基厚度为06~08米。同时,也对外缘封土进行了解剖,发现封土夯筑前,先挖深07米的基槽,再从基槽底部向上夯起。

“可见墓葬者的用心程度,科学、考究。”张春长说。

坐落在曲阳县田庄村的千年大墓坐北朝南,记者来到大墓入口。整个墓葬南北长66米,封土直径34米,由内、外两圈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前庭、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加上侧室及耳室,发现墓室总数达12个,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仪门、庭院和甬道两侧的大型壁龛,别具一格。

虽然经历了数次盗,田庄大墓仍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除了汉白玉造像,也有一些陶瓷制品。瓷器是以白瓷为主的大量瓷器残件,其中可复原器物30余件。“器型有碗、盘、钵和执壶,仿金银器的花口器数量较多。还有部分酱釉瓷器,可辨器型有执壶、双系罐等,另外出土一件具有紫定风格的瓷器,非常难得。”张春长说。

另外墓葬中还出土有各种金、铜、铁、玉石等制品。而这些出土的文物,也为田庄大墓的断代提供了证据。时任田庄大墓考古队队长张春长说:“瓷器流行执壶和花口器,这些特征皆体现出唐后期墓葬的时代特征,加上墓道人物壁画的风格,推测该墓时代约在唐后期,下限可能进入五代。”关于大墓的秘密却并未随着发掘终止而就此揭晓,相反,愈加扑朔迷离,关于它的话题,在河北考古、文化界依然热度不减。

史书记载,唐后期至五代时期,曲阳为藩镇势力所据,先后隶属于成德军和义武军。依据墓葬的形制、规模来分析,墓主至少应当为一位势力显赫的藩镇节度使。迄今为止,各界关于田庄大墓墓主人身份众说纷纭,候选人有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几位。

墓主之争:墓道壁画圈定安禄山等三人

河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郝建文以研究古壁画见长,他参与了曲阳田庄大墓的壁画临摹。根据田庄古墓内壁画的呈现,他告诉燕都记者两个特点“仓促”和“中唐后,到不了五代”。相比较同类型墓葬壁画使用的白灰墙会粉刷很好,甚至在唐代早期地上也会有精美画作,然而田庄古墓确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田庄大墓墓道两侧只使用了白灰粉刷了一半,只有后半段有,且两侧粉刷长度不一,相差数十公分。此外,当时建造时使用竹签或其他工具在壁画创作前先画的起稿线密密麻麻,“这种现象在这么大规模的墓葬中很少见,因此个人认为建造该墓地时很慌张。”郝建文说。

从壁画的仪仗、兵器展示上,郝建文认为田庄大墓与706年左右的“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很相近,相差时间应该在百年之内。通过壁画上两个完整的人物面部形象上看,深目高鼻,符合少数民族形象。“时间应该在中唐后,应该到不了五代。”郝建文称,“按照这个时间内,我认为可能性更大的是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

李左车?安禄山?附近村民猜不停

11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位于距离曲阳县城15公里处的田庄大墓,通往挖掘地的道路正在维修中,施工人员划线、定桩忙不停。听闻燕都记者提到的田庄大墓,几位住在附近的村民有的表示听说墓主是一个官位很高的人,有的表示听老人们说这里埋着李左车,因为有人在距离此处不远处一条沟内发现过“李左车之墓”的汉白玉的墓碑。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田庄大墓,两名来自田庄村的村民被雇佣负责大墓的看护工作。当记者提到田庄大墓的主人身份时,年约60岁的田姓看护员也表示村里传说这里埋葬的是“李左车”。然而,也听考古专家和来访的人提到了可能这里埋葬的是安禄山。“这也有这种可能,附近北养马村有姓安的村民,这附近有个元坦村年代也比较久远,也有安姓村民。”田姓看护员说。

安禄山等无可能,王都最有可能

对于田庄大墓墓主可能是安禄山的说法,河北省知名学者梁勇做出了“不可能”的判断。梁勇认为,根据史书记载,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死党李猪儿杀死在洛阳伪燕皇宫,尸体随便葬,因此不太可能从洛阳运到曲阳安葬。此外,安禄山称帝洛阳,是否会到不相干的曲阳创建墓葬也是疑问所在。

大墓主人排除了安禄山,梁勇认为李宝臣、张效忠、王处存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都不算最佳人选,相反王都成为最有可能的人选。王都为王处直假子,官居节度副大师。梁勇认为,田庄大墓大量的穹窿顶耳室符合王都爱好,此外,王都在位八年有时间为自己建造奢华大墓,而且大量耳室利于他收藏珍宝书籍。除此之外,大墓内没有神道碑,说明非正常死亡,而王都是被僭越被杀后不体面葬了。而且王都兵败被杀后,墓葬棺椁有可能被唐军砸毁。

无直接证据,猜测人选都有可能

记者在田庄大墓看到,从形制上说,主墓室为后室,后室内有汉白玉残块为石椁、石棺床等构件,石棺床为莲瓣须弥座式,平面作梯形,上、下枋顶面上各有一周汉白玉勾栏,栏板上雕刻花卉并着红绿彩。上、下枋之间的四角,各有一力士作托举状。棺床束腰部酌拍诘窨叹美的人面,人面神态各异。棺床顶面内置木棺,棺外置石椁。石椁呈棺形,顶面弧曲,有贴金泡钉,前、后两侧有拱形堵头,椁盖前堵头浮雕朱雀,后堵头浮雕玄武。

经测量,棺床南北长403米,北端宽195米,南端宽242米,高11米,上置一椁一棺。“说明后室仅为墓主一人,其他合葬者可能置于侧室。”张春长说。

“突出此墓以墓主一人为主,这不同于一般的夫妻合葬墓,而是强调个人为中心,说明身份非同一般。”张春长说,“整个棺椁结构复杂、精美,体现出了墓主显赫的等级。”张春长也透露,此次出土至少三副骨架,目前已送去检测,身份无法确定。“目前无法确认大墓主人到底是谁,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确认主人身份,只能说这些人都有可能。”张春长告诉记者。

保定曲阳县开通网上准生证。能保定网上办理准生证流程登录河北省保定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选择登记条件填写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承诺书,填写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承诺书添加证明材料。

基础证件证材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和生育服务证办理承诺书见附件,证件证材要求证件证材格式jpg或jpeg证件证材大小小于1M提交申请等待审核。

准生证的办理流程

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结婚照片两张,如属未婚生育或未婚收养者持宝宝出生证或宝宝收养证,夫妻双方到各自的户籍所在地的计生部门领取一胎婚育证明,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盖章,带着所有证件及怀孕的医院诊断证明到女方计生部门办理准生证。

「曲阳田庄大墓」的主人真的是安禄山吗?

 在2013年,田庄大墓发掘终止,但墓主身份一直扑朔迷离。据史书记载,唐后期至五代时期,曲阳为藩镇势力所据,先后隶属于成德军和义武军。按出土文物和挖掘情况判断,迄今为止,各界关于田庄大墓墓主身份,有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多种说法。近日,在田庄千年大墓结束考古挖掘一年多后,墓主可能是安禄山的消息再度引起各界关注。

 安禄山——大唐王朝命运的转折性人物——不管对历史熟悉与否,「安史之乱」都不是个陌生的词汇。

 那么,田庄大墓果真是安禄山墓吗?

 大墓规模超过慈禧地宫和光绪地宫

 曲阳是一个地方文化鲜明的城市——还未到达这座城市,「曲阳石雕」的广告牌便已在路边鳞次栉比。田庄位于曲阳县南15公里,大墓就在村东的田野里。

 田庄大墓是在2011年5月被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至2012年12月完成。不过,关于大墓的秘密却并未随着发掘终止而就此揭晓,相反,愈加扑朔迷离,关于它的话题,在河北考古、文化界依然热度不减。

 我到田庄后先找到了老田——当地文物部门雇佣的大墓看护员。在他的带领下方能进入墓区。墓区之外,是一座大型的土丘。老田说,这是田庄大墓发掘时取出的土。墓区如今已经建起了防护棚,棚外矗立着蓝色的牌子:「国法不怕窝里横。」这种诙谐且口气强硬的语言,是当时田庄大墓考古队队长张春长的「杰作」 。

 站在墓区之外,田庄大墓的风水考量清晰可见——北依太行余脉黄山,铁山与牧山环抱于后,南有见龙山遥相呼应,大沙河呈西北至东南方向蜿蜒流过— —墓葬背山临水,地势开阔。老田更是形象地指出,这座墓背后的三座大山:「像一把太师椅。」

 墓室

 走进保护棚,大墓的气势扑面而来,令人震惊——巨大的主墓室,十个耳室,全部用青砖筑造,均为圆形穹隆顶。河北著名学者梁勇曾这样形容他对这座墓的印象:「超过清东陵慈禧地宫和清西陵光绪地宫,建筑技术之高,令人赞叹。」

 当梁勇得知我要前往曲阳时,他希望我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的兜里有了一张写满问题的纸——

 如此怪异的结构,是谁创建?

 棺椁中残缺的尸骨是谁?

 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何没能全部竣工?

 如此奢华的墓室,又是何人将其砸毁?

 典型的唐代随葬品,为何留下金代维修的印记?

 超越九五之尊的帝王规制的墓门,显示了怎样的历史信号?

 然而,包括他自己也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回答多少以及准确程度会是怎样等等,很难清楚。我试着从考古痕迹中尽力找寻。

 墓中出现三副人骨架

 从老田那里得知,这座墓的发掘和其他墓也有些不同。由于主墓室破坏严重,考古工作者先从暴露的部分开始——较之以往,一般是从墓道开始。也就是说,这座墓是「从前往后」进行发掘的。

 主墓室清理完毕后,经测量直径76米。主墓室顶部是巨大的豁口,一些青砖据说很早之前就被当地百姓取走,用作建筑之用。透过「豁口」,棺床清晰可见。棺床为石制,已经残碎零落,厚重的汉白玉石块摆在长满青苔的墓室里,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从形制上来看,主墓室为后室。甬道将它与前室相连。甬道北端也有一大型汉白玉石门框,门额上有拱形门楣。

 细看主墓室,呈弧方近圆形。主墓室墓壁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券门,通往两个侧室。侧室空空如也。侧室周围是盗洞,不规则的开口像是遗落在战场的弹坑。

 其实,早在发掘之前,考古工作者就已经知晓这座墓历经多次盗扰,所以盗洞并不意外。一个盗洞中,甚至还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英语磁带。「看来盗墓者还蛮有『上进心』呢。」老田打趣道。

 那些汉白玉残块为石椁、石棺床等构件,石棺床为莲瓣须弥座式,平面作梯形,上、下枋顶面上各有一周汉白玉勾栏,栏板上雕刻花卉并着红绿彩。上、下枋之间的四角,各有一力士作托举状。

 石椁

 棺床束腰部壶门内雕刻精美的人面,人面神态各异。棺床顶面内置木棺,棺外置石椁。石椁呈棺形,顶面弧曲,有贴金泡钉,前、后两侧有拱形堵头,椁盖前堵头浮雕朱雀,后堵头浮雕玄武。

 椁门位于椁室南壁,上有贴金门钉和铺首衔环。棺床前面有弧形踏道,即为「圜桥子」,踏道两侧有弧形栏板,踏道中间浮雕两人,居上者仰面屈肢,居下者作匍匐爬行状,左臂抚地,右臂前伸勾拽居上者之左脚,形象生动、逼真,寓意深刻。

 经测量,棺床南北长403米,北端宽195米,南端宽242米,高11米,上置一椁一棺。

 这个在考古工作者看来,信息传达明确:「说明后室仅为墓主一人,其他合葬者可能置于侧室。」时任田庄大墓考古队队长张春长说。

 「突出此墓以墓主一人为主,这不同于一般的夫妻合葬墓,而是强调个人为中心,说明身份非同一般。」张春长说,「整个棺椁结构复杂、精美,体现出了墓主显赫的等级。」张春长也透露,此次出土了至少三副骨架,但身份至今无法确定。

 据说在主墓室内还发现汉白玉莲花方座柱础一件、汉白玉八棱柱一件以及汉白玉石盆一件,这三件器物为一件石灯的组成部分。但在笔者采访时,这些已经转移到文物库房,并未放置在现场。

 考古工作者对墓葬前室、后室的地基分别进行了解剖,发现地基建筑于细沙层之上,然后逐层夯筑,地基厚度为06——08米。同时,也对外缘封土进行了解剖,发现封土夯筑前,先挖深07米的基槽,再从基槽底部向上夯起。

 「可见墓葬者的用心程度,科学、考究。」张春长说。

 从壁画中推断墓主人是意外死亡

 墓道位于整个墓葬的最南端,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底面呈斜坡状。南北水平长29米、东西宽36至7米。壁画是位于墓道的东、西两壁上。其中东壁可辨6人,东壁北端人物通体高达18米。

 河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郝建文曾在田庄大墓考古发掘时为壁画临摹的事在工地上住过一段时间。他说:「在东壁最北端的这个人物头部露出一部分时,有人误以为这是一幅花鸟画——露出的部分像枝桠,还有一只鱼。再往下清理,才看出所谓枝桠是头戴的帕头,那只『鱼』其实是人物的眼睛。」

 清理完毕,壁画的全貌呈现在大家面前。郝建文首先注意到壁画中的人物——头戴帕头,深目高鼻,连鬓胡须,右手执钺,上身服圆领长袍,腰间系带,前襟撩起在胯间打结,足服黑靴,胯右侧斜挎胡禄。「人物形象高大魁梧,衣着飘逸,面容刻画细腻,笔法熟练、高超,具有很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汉唐研究室主任张春长说。

 「壁画中的人物明显不是 。从人物及饰品、细节上来看,与章怀太子墓(706年)相近,绘画属唐代风格。」郝建文说,「这对这座墓葬的断代提供了参考。」

 进一步查看,郝建文有些吃惊。从事了30年的文物考古,临摹或观摩过很多古代壁画,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壁画。他说:「起稿线密密麻麻,非常多。这就意味着这组壁画是匆匆完成的。」加上墓道两壁的壁面仅仅抹了一部分,而且东西两壁抹的白灰长度不一样,白灰墙面南侧边缘不整齐,这些疑点更坚定了郝建文的推断,「墓主人是匆匆下葬,应该是意外死亡。」

 残留壁画

 墓道的北端东西两侧相向伸出一段翼墙,墙体端面各竖立一砖柱,东西对称。「这里我们看到,它的上部髹黑漆,下部髹红漆,象征一道仪门。」张春长很快想到,「这可能就是文献上所说的乌头门。如果真是乌头门的话,这就是考古发掘的首次发现了。」张春长说。

 过了「乌头门」便是「庭院」——它的底面平整,经测量可知它东西长86米、南北宽36米。庭院东、西两侧砖墙上有券门通往东、西两耳室。庭院北侧有砖砌漫道连接墓门,墓门高耸、宽阔,虽上部毁坏,高仍近6米,门洞宽达34米。

 而在墓门处,考古人员有了意外的发现——铭文砖。而这块铭文砖并未解开对大墓年代或是墓主人等这些重要信息的答案,却更让人捉摸不透。因为它上面写着「大金皇统九年三月重修保」的字样。「可能这座大墓在金代有过一次修缮。」张春长推测。

 墓门北接甬道,甬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二层券,北部为三层券。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大型壁龛,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耳室。在南北两部分的北端各有一高大汉白玉石门框。在甬道及南北两侧发现尺寸30至50厘米的石块共计百余立方。「这些碎杂石块可能是封门之用。」张春长说。

 甬道北端接前室。前室呈八边形,内切直径8米,左右两侧对称分布四个侧室的券洞。在前室中,考古人员注意到,脚下铺砌的方砖非常规整。在我采访这天,看护员老田也特意为记者指明:「看看这些砖,(笔直得)难以置信。」

 地上建筑的惊喜发现

 在对主墓室的清理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同时也探明了其他建筑部分,同时得知,田庄大墓之前有巨大的封土。由此,根据经验可判断出,田庄大墓少不了基本的地上建筑,比如神道、殿宇。

 考古队对神道进行的发掘,很快便有了新发现。

 「神道当时出土了石柱段、石柱础2件、石虎2件、石羊1件、石人1件。」时任田庄大墓考古队副队长魏曙光告诉我,这些石刻呈现着基本的摆放规律——自南向北依次为石柱、石虎、石羊、石人,从而推知神道上有四组石刻。

 这其中,石人是一个武官。他宽袖长袍,上身外罩衣衫,身前拄剑,上部已残缺,剑鞘装饰繁复,残余部位可见有四箍,弦纹、连珠、连弧纹构成,四箍隔开部位花纹不同,有卷云和如意云头。「衣纹非常流畅,雕刻精细。」魏曙光说。由武官所对应的位置,应是一座文官的石像生,不过并未找到。

 石羊位于武官南约13米的地方,石羊卧于长方体座上。头残缺,前肢跪卧,后肢蜷曲。只是由于损坏严重,细部形态不辨。与它对应的应该也是一座石羊,不过那儿只剩下一个坑洞,坑内有汉白玉残块。

 石虎等距石羊约13米。石虎作蹲踞状,前腿直立,后腿曲蹲,虎尾前绕至下腹,再向上翘至背侧。魏曙光对石虎印象很深:「整个造型雄壮,肌肉感强,性征显著,雕刻细腻、生动,极富写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墓室全景

 石柱距石虎较远——26米。石柱为八棱柱形,柱座为方形单瓣覆莲式,莲瓣雕刻圆润、饱满。

 由此推测,中间那13米地方,应该是神道碑的所在。「如此,神道以神道碑为起点,以石柱为终点,则神道南北长55米、东西宽22米。」魏曙光说。

 地上建筑的发现,是在神道北侧、墓道北段东西两侧——各有凸字形一座,坑底铺设青砖,砖上残留白灰泥。两座坑形状一致,左右对称。「或为墓上建筑基址,或者是墓葬修筑时的设施。」魏曙光说。

 另外在神道南缘西侧发现一长方形白灰渣堆积,其南侧散落有碎绳纹砖。这一发现对田庄大墓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该堆积与墓葬处于同一层位,且绳纹砖与墓葬用砖一致,可见与墓葬关系紧密。」魏曙光说:「从其所处位置来看,似乎为墓园西南角的标记,从而为墓园的范围确定提供了坐标。」

 考古工作者与文化学者意见相左

 总体来看,田庄大墓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大型砖室墓。开口距地表约2米,开口至底深约6米。墓葬坐北朝南,南北长达66米。封土呈圆形,由内外两圈组成,外缘有一周柱洞。封土制作考究,形制独特,逐层夯筑而成,直径34米。墓葬仅地面以下开挖土圹面积达675平方米,地下结构由墓道、仪门、庭院、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中轴,侧室及耳室分列东西,墓室总数达12个之多,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仪门、庭院和甬道两侧的大型壁龛,别具一格。封土覆盖甬道、前室及后室。

 而且,虽经盗扰,田庄大墓仍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除了上文提到的汉白玉造像,也有一些陶瓷制品。瓷器是以白瓷为主的大量瓷器残件,其中可复原器物30余件。「器型有碗、盘、钵和执壶,仿金银器的花口器数量较多。还有部分酱釉瓷器,可辨器型有执壶、双系罐等,另外出土一件具有紫定风格的瓷器,非常难得。」张春长说。陶器则主要有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种,以罐、盆、釜等器皿为主。

 另外墓葬中还出土有各种金、铜、铁、玉石等制品。而这些出土的文物,也为田庄大墓的断代提供了证据。

 如此,综合以上的考古信息,张春长说:「瓷器流行执壶和花口器,这些特征皆体现出唐后期墓葬的时代特征,加上墓道人物壁画的风格,推测该墓时代约在唐后期,下限可能进入五代。」

 史书记载,唐后期至五代时期,曲阳为藩镇势力所据,先后隶属于成德军和义武军。依据墓葬的形制、规模来分析,墓主至少应当为一位势力显赫的藩镇节度使。

 迄今为止,各界关于田庄大墓墓主人身份众说纷纭,候选人就有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几位。

 根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冯金忠博士对正定存《李宝臣残碑》研究后发现,李宝臣的墓似乎应在正定附近,不太可能在曲阳;至于第一任义武军节度使张孝忠,他是权威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但据史籍记载,此人生性节俭,与田庄大墓豪奢的风格不搭,另外从张氏后裔集中安葬唐城乡的葬制分析,张孝忠墓貌似在唐城乡一带;王处存也是唐末五代义武军节度使,但据《新唐书》记载,王处存为人谨慎,鉴于他的为人,似乎不可能为自己修建超越身份的墓穴。

 在河北著名学者梁勇看来,田庄大墓的墓主人最有可能是王都。王都官为节度副大使。史书记载,他是个大收藏家,不惜资财收购书册3万卷,以及名画、乐器各数百。此外,王都为人狡诈,囚禁和杀害养父王处直。王都反叛后唐后曾在定州盘踞,兵败后被俘遭杀。

 大收藏家——据此关键词,结合田庄大墓有那么多耳室,梁勇做出判断:「王都完全有可能为自己建造奢华大墓,田庄大墓的大量耳室,也许就是为了放置他收藏的珍宝与书籍。他兵败被杀后,有可能墓葬棺椁被后唐军砸毁,并将他扔进墓穴中。墓葬中有一具男性残骸,肢体不完整,较符合王都的身世。」

 另外河北省文研所的考古人员勘探后发现,田庄大墓墓道南有30多米的神道,两侧有六组石像生。对此梁勇表示:「按照传统葬制,神道前应有后世子孙为墓主人立的神道碑。若田庄大墓神道只有被砸毁掩埋的石像生而没有神道碑,那进一步证明该墓主为王都。正是由于兵败被杀,没来得及为他刻立神道碑。」

 至于是否是安禄山,梁勇更是直言断定:「我觉得不靠谱,不可能。」但不管墓主人是谁,作为考古队队长,张春长都认为:「只是猜测,目前缺乏有力的实证,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而其实在考古工作者心里则倾向于曲阳田庄大墓有可能就是安禄山墓。

 郝建文列举了以下例证:从壁画来推测,这座墓的年代与公元706年的章怀太子墓时代相去不会太远,而且,王处存的弟弟,也是王都的义父,王处直的墓就在曲阳的西燕川,壁画风格和这座墓的风格明显不同,所以,这座墓的时代不大可能到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能建这么大、全国都罕见的墓,说明什么问题?」郝建文说,「历史框定了这个范围,也许只有安禄山——大燕皇帝,能干出这种事儿来,或许他在做『帝王』前就开始悄悄地修建王陵了。」

 其次,壁画上那么多起稿线——墓修得那么好,耳室的建筑彩绘画得那么认真、仔细,唯有下葬时谁都看得见的墓道壁画画得那么匆忙,说明墓主人可能由于意外死亡草草收尾。

 「安是被他儿子杀的,开始还瞒着。」郝建文说,「隐瞒期间赶紧将墓道壁画绘完,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从考古上来看,如此宏大壮观、内涵丰富的田庄墓葬,居然在刚建成不久就遭到大规模、公开的毁坏,说明墓主人不同寻常。此外,周边村民姓安的人很多。综合这些信息,郝建文说,这几个候选人中,安禄山的可能性最大。至于为何出现「金皇统年间被重修」字样的石碑,目前仍无法得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56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