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之间吵架,家长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之间吵架,家长应该怎么做?,第1张

小孩之间吵架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了矛盾冲突,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应该强行的介入,应该对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进行引导处理不能有偏袒谁的心理。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吵架,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吵架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孩子化解矛盾,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1、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之后,回到家里,不管对错,首先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关心一下她,能够安慰一下,因为和别的小孩吵架了,这个孩子是觉得比较委屈的,要是回到家里开始哭或者闹脾气,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先不要责怪孩子,先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2、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3、父母不要太认真

孩子之间发生吵架,家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轻下定论,那样弱势一方的孩子会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对家长产生不信赖。对于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没有错,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孩子之间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原谅彼此,友谊第一。小伙伴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笑泯恩仇。况且孩子吵架,吵完了很快也就没事了,以后孩子之间又可以很好的玩在一起了。

4、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们发生冲突,大多是争取权利或表达情绪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好还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达不当则会变成互相攻击。 我们要非常明确告诉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暴力的方式,还有更多途径可以走。

5、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很多家长在一个家庭中,不知不觉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孩子,比如姐弟争吵时,如果父母不问缘由,就指责姐姐没有让着弟弟,这样会很伤姐姐的心。虽然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试图轻描淡写地对待这种情况,但是他们明显地感到伤心,自我价值认知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会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偏爱,尤其是父母会偏向谁,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一辈子。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孩子总跟自己吵架的解决办法如何:1、平时需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如有异常,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探讨解决方法的方法。

2、多与孩子主动交流,了解孩子的心里动向、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做孩子的好朋友、好导师。

3、以身作则,切勿双标。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严格要求孩子,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孩子才会以你为榜样,听从你的教导。孩子会和父母顶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发现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条约”。为什么爸爸妈妈就能一回家就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我就写作业?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朝我大吼大叫,随意发火,而我却不能?

4、学会倾听,避免唠叨。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该吃的苦,该经历的磨难,一个也少不了,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总想着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经验告诉他们,殊不知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时间一长,家长的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5、以退为进,互相理解,相信肯多问题就将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回想自己小时候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烦的是不是父母每次在和自己产生冲突时,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先把自己训斥一通?其实,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很多矛盾和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下次遇到问题,家长和孩子不妨都冷静一下,仔细想想对方的想法和处境,给彼此留出反省和冷静的时间。

6、对孩子要有耐心,否则会起反作用,多和孩子一起互动游戏,少让孩子玩手机和电脑,游戏玩多了会上瘾,增加孩子自闭性格和惰性,多领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孩子的集体性,增加体育活动,正确引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作为家长应如何处理是主要的教育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小孩之间起争执的情况,那么对于小孩吵架一定是有原因的,以下分享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1

(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由于家庭里不良的教育,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况,在生活中强占别人的玩具、图书等物品,而造成争吵。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们就容易发生争吵的行为。

(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受成人和电视的影响,如家庭父母爱吵架,孩子们都喜欢看奥迪曼,过后都会扮演超人怎么去打斗的,电视播出打斗的影片等等。这样也容易形成孩子蛮横粗暴的不良性格,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争吵的行为。

(三)孩子为了坚持正确的行为规则,而又无力去说服对方时候,采用了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也容易引起争吵。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大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三)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四)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2

1、吵架的对象

“像那种爱吵的小孩,你干嘛还跟他玩你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不是很好吗”

当孩子哭着跑回来时,父母可能会说出这种气话。其实,孩子吵架的原因都是那么幼稚可笑、不值一提,而且过不了几分钟,他又会忘掉刚刚发生的事,兴冲冲地准备再去找对方玩。

“真搞不懂,刚刚才哭着回来,口口声声说:‘不跟他好了’,现在又要去找他!”

然而,这只是大人的判断,事实上,他们极可能是很投机的朋友。如一位学者所说:“愈是要好,愈是爱吵,吵得愈频,感情愈亲密。”

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会毫不客气地主张自己的意见。所以他们吵的原因并非由于起冲突,或是彼此合不来,而是因为太过要好了,又天天玩在一块儿之故,与成人们平时客客气气,一旦起了争执就拉下脸来六亲不认的情形大异其趣。

2、喜当仲裁、好加禁止

有些成人一看到小孩争吵,不问明原因,立刻前去加以禁止。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其实并不然。

小孩吵架是因为不满才引起的,如遭到大人的禁止,内心自我意识不得伸张的忿慨将会升高。

3岁幼儿已稍能了解他人的立场主张,所以吵架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机会,应该让他试着学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调整立场与主张,除非幼儿动作粗暴、以大欺小,或有打伤对方之处,否则成人没有必要加以禁止。

被双亲严禁与人吵架,不管碰到什么不平都隐忍下来的孩子,可能会被小朋友们认为“懦弱”。事实上,发挥自制心,不管别人做了什么都要忍耐的阶段,应该是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在幼儿的社会里,这种道德是行不通的。

成人还有一种习惯是很要不得的,那就是一遇到小孩吵架,就想当仲裁者,并质问:“是谁先出手的是为了什么吵架”

3岁幼儿之间的吵架,并不能区别孰是孰非,万一处理不当,勉强让个性倔强的孩子俯首认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排解失当的吵架,很可能成为诱发下一次吵架的导火线。

如果真的必须禁止他们吵架,可以对其中一人说:“我们到那里去玩!”然后将他抱走,或说:“小明,你去拿那个东西来!小华,你去拿××来!”以别的事物引开他们的注意力。

3、喜欢教训

在吵架之后,把当事者叫到面前痛斥一番,这对幼儿是不适合的,除非他们已经长大了。

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曾被教训过和未曾被教训的孩子比较起来,未曾被教训的幼儿较少吵架,即使吵架也较容易和好。

孩子会借着吵架,慢慢发展他的社会性。

一场头头是道,理直气壮的教训之后,或许能使教训者本身感到心满意足,但是对幼儿却毫无帮助。

4、如何预防吵架

话虽如此,吵架并不值得鼓励,成人如果能事先加以预防当然最好。

因为,较狭窄的游戏场所、不够分配的玩具、大人的袒护都容易引发吵架,还有,孩子的体力无法消耗时,也比较容易吵架,这些都是可以事先预防的。

幼儿吵架最常见的原因,是东西被抢,或抢了他人的东西之类的所有权问题,其次才是身体攻击,第三则是没有朋友引起的吵架。

特别爱吵架的孩子,必有其特殊原因,无论如何必须设法找出其原因。在家中时常受到体罚的孩子,有时会变得粗暴,动辄与人吵架。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当着许多孩子面处罚或教训幼儿,这样容易造成幼儿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也会让小朋友们误认为他是顽劣的坏孩子,而排斥他。

幼儿吵架是因为社会性尚未成熟,智能的发育未臻完善,自我意识强烈,以及不懂体谅他人的立场等,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成人绝不可让他们产生罪恶感,或一味强调其野蛮性。由吵架当中,幼儿可学习到一些社会上不成文的规定及道德。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57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