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跟父母顶嘴,改不改打?

7岁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跟父母顶嘴,改不改打?,第1张

你好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孩子病后常会“长脾气”。家长今后应该注意,即使孩子病中也不要无原则迁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坚持原则很有必要,但不能让孩子一直哭闹,大人孩子都受不了,要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闹的最高峰过去后,带他看看外面的车、小动物等东西,让他恢复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做真确的分析,该满足的正当需求应给予充分满足,对不适合的需求则要讲清道理。在孩子情绪波动听不进话的时候,要给些时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清道理。千万不要在对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己先发火,更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希望初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少用家长的权威。

1、害怕爸爸妈妈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机构对3000多名学龄期儿童做了一次心理调查,当被问到“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是“我最怕爸爸妈妈吵架”。可见,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想要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在孩子面前吵架,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对于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出现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不爱吃饭、不爱说话等。

2、害怕爸爸妈妈对自己发脾气

孩子除了害怕爸爸妈妈吵架外,如果父母对他发脾气,他也会十分害怕的,虽然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也不要随意的大发脾气。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还会把注意力放在你向他发脾气上,而并不是自己哪里做错,需要改正。吵完孩子,大人是出气了,但是孩子呢?可能会有这几种表现:(1)乖乖听你的。(2)孩子被吓呆。(3)孩子会被你训哭,什么也听不进去。(4)和你对着干,你不让他做啥他偏做啥。因此你吵完他一点用没管,还增添了新问题。因此,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如果真的忍不住发脾气,那就在发完脾气之后,像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会发脾气,他错在了哪里,应该怎么做。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向他妥协了,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不要因为自己的发脾气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3、讨厌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

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些家长经常会为了让孩子做好每一件事,而口头答应孩子一定的条件,但是等到兑现承诺的时候,大人却言而无信。比如:家长会说等你写完作业可以看一会电视,但是孩子写完作业,既不让孩子看电视,还安排了其他的任务给孩子;再比如家长会说,你这次考试如果考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但是等到孩子真的考了前几名,却不兑现承诺。这些都会让孩子对你失去信任,同时也失了威信,给孩子留下不守信用的形象,这样一方面孩子以后对你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孩子长大后也容易养成不守信用的换习惯。

4、讨厌爸爸妈妈偏心

对于家里有2个甚至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家长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向,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由于大人的偏心对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不管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还是受到偏爱的孩子,只要感觉到大人的偏心,心理都会受到损害。对于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大人或受宠的孩子产生讨厌甚至憎恶感,对于受宠的孩子,则会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5、不希望父母忽视自己的优点

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来进行比较,甚至过度美化别人家的孩子,大人的初衷可能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更加优秀,但其实是伤害了孩子。我们每位家长都需要正视孩子的优缺点,尤其要看到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快速成长。

6、讨厌父母在外人面前指责自己

亲戚朋友聚会,总有一些家长会在饭桌上揭自己自己孩子的短,好像再向外人诉苦自己教育孩子的不易。这样极易容易使孩子出现自卑感,觉得在大人眼中什么都做不好,从和父母逐渐疏远。

7、讨厌爸爸妈妈不欢迎自己的朋友

当孩子大一些,有几个和自己玩的好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朋友不懂礼貌等缺点而不喜欢、不欢迎孩子的朋友。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希望父母以大人的身份对待他们,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并且尊重他们的朋友。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争吵,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对社会人的不信任,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在工作中,也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分享,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流。长大后对另一半,也只会挑剔。

孩子没有安全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不允许任何人,谩骂自己的父母,说父母的坏话。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但是如果父母长期争吵,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唯一的依靠就父母,可是父母却总是吵架打架。在吵架中难免说一些过 激的话,这些话语,表面看可能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实则这些话语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一个长期生活在争吵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缺乏安全感。所以为了孩子,请你们不要争吵。

孩子性格缺陷。父母长期争吵,会导致孩子变得内向,性格孤僻。经常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里的孩子,性格上往往会比较自卑、敏感、怯懦,很多时候也会受父母影响,变的很暴躁。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孩子长大成家之后也很容易和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很小的事情争吵。所以为了孩子,请你们不要争吵。

所以爱孩子,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就像我们夫妻俩一样,要争吵就等孩子睡着了,或者孩子不在家的时候争吵。很多时候夫妻间的争吵,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时忍一忍,等到心平气和后,发现那都是小事。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孩子叛逆期如何沟通?

  ①、同理心:

  父母也都出身于青春的叛逆期,只是孩子并没有表现的很清楚,所以面对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不妨好好想想,想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共振,孩子将理解并能够确定问题的原因。

  ②、稳定的情绪:

  父母用情绪来教育孩子,肯定是不合理的,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抗拒。 因此,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不耐烦、心烦意乱或不冷静时进行教育。 在你平静下来后,再和你的孩子说话。

  ③、尊重孩子:

  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更不要把孩子的弱点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 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量找到孩子的优点,鼓励他们减少对父母的抵触情绪。

  ④、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叛逆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之前父母自己都有青春的时候,孩子此时正处于叛逆期是可以理解的。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包容,有利于孩子的情绪沉淀,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冲突。

  ⑤、改变原来的通讯方式:

  与孩子平等交流意见,了解哪些沟通方式对孩子不满意,反馈让家长感觉不好的方式,共同探索新的沟通方式。 如果孩子觉得父亲总是板着脸说话,那么面对父亲就会变得不耐烦。 父亲觉得孩子很粗鲁,更加严肃,谈话升级为冲突。 但是,如果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感受,改变沟通方式,就可以避免冲突。

  ⑥、听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内心往往有很多无法表达的感受,父母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感诉求。 事实上,只有通过口头交流,孩子和家长之间才能建立起更加信任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平等交流,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给出建议,帮助孩子化解情绪。

  ⑦、交流中多观察: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果父母一直沉浸在孩子父母的焦虑和担忧中,沟通就会偏离理性的方式。 所以,不妨从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中观察问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孩子。 叛逆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与孩子沟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58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