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情期间很多情侣会分手 ?

为什么疫情期间很多情侣会分手 ?,第1张

你有没有发现,在疫情反反复复的当下,分手、离婚的人似乎变多了,隔几天我们就能看到某隔离区一对夫妻感情不和的新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据我的观察发现,这些分手、离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因为居家隔离,俩人24小时待在一起,彼此的缺点和毛病暴露无遗,逐渐开始相互嫌弃,不断争吵,最终双方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感情走向了破裂;

另一类则是因为彼此长期异地无法见面,感情难以维持下去了,于是就分开了。

其实,从这两类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很多人在疫情期间分手、离婚,但疫情并不是导致情侣分手及夫妻离婚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感情的放大镜,放大的是彼此感情中本来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才是情侣分手及夫妻离婚的根本原因;疫情只是加速了彼此情感问题显现的速度,进而提前了两个人分开的进程,于是就产生了疫情期间分手、离婚人数变多的现象。

说到底,两个人分手或离婚的原因还是彼此感情出了问题,而会导致两个人情感破裂的问题又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相处模式的问题。

通常来说,一段感情会走向破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彼此陷入到了错误的相处模式中,比如付出-享受型和控制-逃避型的相处模式,它们也是最常见的错误的相处模式。

付出-享受型的相处模式是,两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在付出,另一个人一味在享受对方的好,而不给予对方反馈;这样相处的后果往往是:付出的一方因为得不到反馈,内心变得疲惫,并逐渐对伴侣失望,然后在某一个爆发点后,下定决心结束这段感情。

控制-逃避型的相处模式是,一方在感情里过于自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总是以控制的方式要求另一半满足自己、服从自己;但这种控制型行为往往会让另一方觉得痛苦,或是激起了另一方的逆反心理,于是另一方就开始逃避这种控制,然后出现了一个追、一个逃的相处模式。时间一长,两个人在两种不同感受的驱使下,关系就会走向破裂。

另一类是沟通模式的问题。

一段感情能开启,彼此之间肯定是有爱的,但这种爱是需要沟通去维持的,如果彼此无法有效沟通,爱就会一点点被消耗掉,感情也会变差。

比如有的人很缺乏安全感,希望另一半能多照顾自己、关心自己,但由于她不会表达这种需求,于是开始通过作、闹等方式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可这种方式并不会让另一半了解她的需求,只会不断地把对方推远,最终两个人就走不下去了。

可以说,如果无法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你就没办法准确地让另一半知道你的想法和需求,矛盾和冲突就会逐渐产生,感情在这种负面的沟通中就会越来越差,最终让彼此散场。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能解决以上两方面的情感问题,那么他们的感情就有可能重归于好,再次收获幸福;但遗憾的是,不少人都看不到感情本身的问题,只会去责怪疫情,发泄自己的怨气,这种行为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逃避,是非常不可取的。

说到底,感情的问题还需要从感情内部去解决,你需要客观地去梳理、发现、审视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和伴侣一起解决。

愿你珍惜身边所爱之人,学会爱,付出爱,收获爱。

抑郁,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

焦虑,总是担心事情出现各种

不可预期的意外;

疑病,总感觉自己生了什么大病;

失眠,越来越难睡个踏实觉……

疫情三年,

带给我们的长期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这种我们称为PPSD的心理创伤,

我们可以自己攻克吗?

三年新冠疫情几乎对每个人都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不同层面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内心体验。网上流传着各种与之相关的段子,例如“世界上有四种情:友情、爱情、亲情,还有再不结束就会把我逼疯了的疫情。”还有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封控情形所发送的友情提醒:如果有机会出门买菜,记得买副春联回家!

调侃中透着心酸与无奈,弥漫着压抑与愤怒,与疫情相关的社会事件牵动着公众紧绷的情绪,几乎一触即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5亿人。抑郁症和焦虑症相较之前分别上升28%和26%,且在受疫情困扰严重的国家里上升率更高。

世卫组织发布的一份科学简报称,对这种增长的一种解释是,疫情导致的社交孤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孤独、对病毒感染的恐惧、自己和亲人的痛苦或丧亲之痛后的悲伤以及经济上的担忧,都被认为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因素。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是持续的,也是长期的,而且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严重。不久前,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

“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陆林提醒道,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大规模创伤”更大,而且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损失将“持续多年”。这种创伤被一些医学专业人士称为大流行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PPSD(Post-Pandemic Stress Disorder)目前不是公认的精神健康状况,但专家们强烈认为它应该是。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威胁、严重受伤,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关于其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极端压力后,士兵们出现“战场疲劳症”“心理麻痹”的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有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丧失、注意力下降……心理学家把这种症状归为PTSD。

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宗建飞曾在国内三级医院心理科工作十余年,他认为PPSD症状与PTSD有相似处,因人而异,诸如:

l 个体的警觉性增高,这是我们的心灵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来“守卫”自己的安全,但是,同时也放大了对于周围事件所诱发的情绪,比如过度的敏感,“杯弓蛇影”——家里明明不缺菜,仍然在疫情的恐慌下去抢菜等等。

l 出现一些闯入性症状。曾经经历过的创伤情景中的某些片段又再次闯入到自己的记忆中,或者以梦境的形式来呈现。

l 还有麻木,对于情感的回避。宗建飞说:“当过大的情绪情感冲击我们的心灵的时候,这会导致心灵的机制有垮掉的危险,因此,出于自保的目的,会隔离掉这些情感,也隔断了这些情感可能带来的伤害,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防御机制。”

目前旅居泰国清迈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博士马晓韵表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待新冠疫情的措施,态度也不同。“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于心理的影响可能比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更大,也更深刻。比如,出行限制、隔离封控、流调信息、核酸频率、快递外卖的停运、禁止堂食……这些原本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东西被限制或停止,人的活动范围受限,都可能造成心理影响。”

同时,她本人表示,最复杂的是目前各地对于疫情政策理解和执行的不一致。“人其实可以适应严苛的生活环境,但如果环境变来变去,那么不管严苛还是宽松,人都很难适应,并且更加容易感到疲惫和痛苦。如果真的要常态化,我们期待有更加详实的具体措施出台,这样大家都可以按照规则去适应。”

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国人之间的团结让我觉的这个社会非常的温暖。各个领域的大佬们纷纷伸出援手,来帮助疫区的人们。

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可以用三个力量来概括:国家的力量,企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由国务院下达一个紧急命令:“由中建三局牵头,武汉建工、武汉市政、汉阳市政等企业参建,在武汉知音湖畔5万平方米的滩涂坡地上,指挥7500名建设者和近千台机械设备,向全体国人和倍受煎熬的武汉市民立下军立状——“十天,建成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这是国家的力量。

“三峡集团鄂州电厂全部生产人员驻厂,为武汉用电提供保证;中国铁建高速公路优先放行火神山医院物资;宝武钢、浙商中拓、五矿发展提供钢材;中国建材提供石膏板、龙骨。”这是国家企业的力量。

“山东省外运送来的食品蔬菜、中粮集团捐赠的粮油为数千名工人供应一日三餐;需要在一天之内由湖北中百仓储联手阿里巴巴旗下淘鲜达建成一个“无接触收银”超市,为工人和医务工作者便捷、安全的提供生活物资供应。所有的物资运输,都依赖于顺丰、中通、申通、韵达、EMS、阿里巴巴物流平台等中国物流巨头联合开通的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运输救援物资。”这是企业和人民的力量。

这是这些力量为快速实施防疫工作和医疗保障拯救生命争取到了时间,也让我们感觉到了生活在中华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温暖。

二、各界的捐赠和助力 。

先我要说的是日本本来在我国人心中的形象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一个个捐赠物资的集装箱,集装箱上的“风月同天”“与子同袍”都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其次还有我们的企业家们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生产力,不少非医药用品企业也改换产线生产着我们继续的物资。

我们的工人兄弟甚至说出了不要工资只愿为抗疫工作出一份力的话语。

这样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

有国如此,社会自然而然的到处都是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11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