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情感淡漠的人是种什么体验?

从小到大情感淡漠的人是种什么体验?,第1张

作为朋友的体验是,即使跟你做朋友了,总感觉走不进他的内心,每当你想跟他走得更近的时候,他就会像刺猬一样,让你不得不跟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他甚至从来不会在朋友面前开怀大笑,更多的是平静。

作为亲人的体验是,他在家人面前很少说话,不爱参与家庭活动,也不爱表达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跟父母的关系也是不远不近,既不会忤逆他们,也不会对他们跟热情,始终保持着淡漠的状态。

作为恋人的体验是,他不懂什么叫浪漫,他总是默默地为你付出,不会要求你付出,虽然他是期待你的关心的,但是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只是想等着你去发现他。

情感淡漠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大概是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一方面,可能是周边的亲人朋友性格特点都是这样的,受他们的影响,导致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不懂与人怎么相处,所以长大之后对人情世故都比较淡漠。

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打架,从小就忽略了孩子,从来没有给过孩子真正的关爱,导致孩子不懂是什么是爱,也不懂怎么去爱人,更加害怕付出之后得不到回报,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选择淡漠的方式,只要不用心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了。

未必。

你缺少的只是来自外部其他人给予你的爱,这与你付出爱给予一个外部其他人无关。

你所谓的缺爱而导致丧失爱人的能力,其实是因为“缺爱”所导致的危机感,害怕在你付出爱给予另一人之后,另一人却会置之不顾,不会以相同的爱来反馈于你。

所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内心的惧怕和担忧,其实你还是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你所能做的,就是抱有这么一种心态:从小对我所缺之爱,与我个人而言是不幸的,是悲哀的,是遗憾的,我小时候所遭遇的缺爱困境深深地折磨了我伤害了我,但是都没有问题,过去的伤痛没有将我打到,只会让我更加强大,只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小时候自己所遭受过的悲剧绝不会让它再次发生,不管这悲剧是要降临在自身或是自身将要给以爱的那另一人。既然小时候我遭受了这个苦难,既然我至今仍对小时候的缺爱耿耿于怀,那我如今势必会以更强烈的热情更强烈的激情来回应现在愿意给予我爱的人,小时候所缺的爱,就从如今遇到的人身上来补偿吧。而我,也必将以他(她)所给予我的爱的同倍甚至数倍来爱他(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一个人,首先要有爱的感觉,知道什么是爱而后才能爱人!

假如你同意这个呢,那爱的感觉的源头是什么呢?

第一,父母给到孩子爱,所以孩子有了爱的感觉了!

第二,孩子感受到父母以外的他人的爱和关怀,所以孩子有了爱的感觉!

第二,没有任何成人给到孩子爱,我猜有可能你说的是这种情况哈,那我就有些好奇哈,孩子怎么知道没有人给到孩子爱呢?有对比的,对吗?比如从其他人与别的孩子互动中,发现原来那样感觉很温暖很开心很幸福,是吗?所以,只要我们不抱着父母或者谁该给我的什么什么没给到这个过去的遗憾、难受、痛苦等等不放手呢,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感觉也一样有机会获得!除非你“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那就没有机会获得爱的感觉了!

我想说,一个刚出生、什么也干不了的婴儿,没有成人的照顾连活下来都很难,这个成人不是父母也有其他人,每个婴儿都因为有爱才能活下来,包括活下来说自己缺爱!

也许,我们曾经感受到的爱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多?可一个坚持爱就要如我期待的人,谁又愿意被这样的人爱呢?

是的,如果一个从小缺爱的人,会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咨询得到改善的。

爱,是一种能力。就想是海绵里的水,如果海绵想要给别人水,就要自己先吸满水。

自己有,给出去才容易。

此外,在缺乏爱的条件下,感受到别人的爱的几率也比较低。

这个道理是源自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原理。

名词解释: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该术语由弗兰克(L K 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此后在心理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心理投射的原理,当心里有爱的时候,会更容易地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的行为、言语、表情等等。所以,通常你会很容易地感受到你喜欢的人对你的好感。同样,你也很容易地感受到你恨的人对你的敌意。

从小缺乏爱,是否就后天没有希望了哪?当然不是。

一个人对爱的理解主要源于父母,所以我们这里针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简要地介绍一下。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爱的环绕中长大的,只是孩子自己是否感受得到,父母对爱的表达是否可以被孩子接受。

父母的爱有多种形式,这多种形式的爱,又有多种表达方式。

就中国父母而言,可以说,中国父母是最不善于表达爱的。无论是夫妻间的爱,还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中国父母,通常是羞于直接表达的。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父母是否争吵、是否离异、是否对孩子打骂,父母都是有爱的行为表达给孩子。

而父母缺乏爱的表达,则使得孩子在获得、感受父母的爱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久而久之,随着经验的叠加和泛化,使得孩子越来越难以获得爱的感受,从而产生缺乏爱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得到有效改善的。

而自己,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父母的爱、相信父母的爱,这样,也可以使自己储备更多的爱,来迎接、理解他人的爱,给与别人你的爱。

如果一个从小很缺爱的人,大多会发展成为两种人。

第一种,抗拒今后人生上任何人的爱,因为从小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觉得爱这种奢侈的东西不是属于他〈她〉的,就会本能的排斥别人接触,别人对他〈她〉有稍微关爱的趋势。

很难有人能够进去她的心中,很难有人会值得她去爱。

第二种,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就会十分渴望爱,只要别人对她有一点点的爱,她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对那个人也会很用心很用心,但是这样的人很容易会受到欺骗。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

当你在这么问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当下遇遇到了这样的事,或者你的行为,你自己已经觉察到了。不过,从我专业的角度来说,我给你的回答是未必,为什么会说是未必呢?因为你用了“丧失”这一个词,其实不是你没有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怎么爱别人。因为一个人爱别人的方式,最早的时候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而我们当下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在重复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

接下来,我分别举在亲情和爱情当中,我们可能出现的缺爱情况,你对照一下。

你从小缺爱,你内心渴望被爱,被关怀,甚至看到其他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场景,你可能会羡慕,你会想:如果我有这样的家庭该有多好。同时你也间接学会了其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你觉得这样是对的,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你还会想象自己未来有了孩子,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未来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你会给孩子很多的爱。但你在给孩子爱的时候,其实也是给自己内心的一种补偿,因为有一个词语叫“内在小孩”,因为你的内在小孩是受过伤的,没有被爱的,所以,你在爱现实当中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等于也是在爱自己内心的小孩。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慢慢的你也学会了爱别人的方式。

因为从小缺爱,没有从父母爱自己的过程当中,学到父母的语言行为和教育方式。所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放错的时候,可能你对孩子指责惩罚的方式,很像自己父母当年指责自己的方式。从某种心理角度来说,我们在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我们在重复父母当年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向自己孩子传递,你犯错是不可以的,你犯错是不被爱的,你犯错是要被指责和惩罚的。这个在心理学当中叫“爱的传递。”

同时如果你能觉察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内心会对你的父母有很多的不满和责怪,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你要觉察自己,和过去做一个告别,重新学会爱的方式。

在爱情中不断的示好,其实是希望在爱情当中能够寻找到童年遗失的美好。为了寻找到这种感觉,我们会示好或者不断的去表现自己,如果对方给予正向反馈,我们会感到很开心。但如果对我们爱搭不理,我们内心就会感到很失落,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的否定特别多。

其实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都是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当中被训练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犯错,我们希望妈妈多爱我们一点,而妈妈对我们爱答不理,那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很多不被爱的感觉,感觉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这是一种童年的重复。

同时这种情况在婚姻当中也会出现,婚姻当中有一方过多的向对方示好。其实就是缺爱的一种表现,因为需要通过不断的向对方示好,来测试对方是否爱自己。因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不被爱的感觉实在太多了,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所以要不停的重复试探来满足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这一点跟第三点很像,可能小时候被家暴过,或者目睹过家暴,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这一点在女性当中体现的比较多,所以通过自己打对方的行为来试探对方是否爱自己。如果对方没有还手,那么内心就可以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但是这种不安全感时常会在内心里面产生,他可能会去翻另一半的手机,经常胡思乱想。

都说男人找女人是为了找妈,女人找男人是为了找爸。这样的一句话,其实体现出了一个人内心缺爱。主要表现形式是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嫌弃对方哪里做的不够好,或者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因为对方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的话,自己就会感到“即刻满足”,会很开心。而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会激起他童年时不被爱的感觉,内心就会很烦躁,马上就会对对方指责批评。

其实,对对方的要求过多,就是小时候缺失的爱太多,所以希望在婚姻当中得到满足。让另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来疗愈和满足自己内心所缺失的爱。

1、童年不被爱,对人的一生确实有影响。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出生于今哈尔滨市富裕家庭,她9岁丧母亲,父亲续娶,继母冷漠无情,父亲残暴专制,一点小事都能骂到她浑身发抖。

缺爱的童年,使得她性格中缺乏安全感。促使她更加在 情感 、精神上对他人的依赖。

青年时期的萧红个性叛逆、内心向往自由,在 情感 上又无法真正独立。她一生中与四个男人的 情感 纠葛,只是为了想要有一个人来爱她。

第一个男人是她表哥陆振舜,为反抗包办婚姻与萧红离家出走,并与之婚外同居,后因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中,誓言旦旦地表哥很快回归自己的家庭,和萧红断绝了往来。

第二个男人是家里给萧红选择的未婚夫汪恩甲。一开始萧红特别反抗这包办的婚姻,但汪恩甲追到北平,他们在困难的日子中相互取暖,就在一起了。

可好景不长,最后汪恩甲也因现实原因,将萧红抛弃了。尽管当时萧红还怀着孩子,可汪恩甲也没选择留下。

第三个男人,萧军。他们的相遇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萧红以为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何况从小缺爱的她,更是需要萧军的全身心付出,才能填补她内心的胆怯和孤单。对于萧军的依赖和占有欲望越来越深,以致萧军难以忍受。为此争吵变成了常态,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亮起了红灯,2年后丢下了萧红,与另一女子双宿双飞。

最后一个男人是好友端木蕻良,或许萧红对端木并不是真感情,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一面在无端地痛恨端木的种种不是,但又一面在害怕端木会突然抛弃自己离去。香港沦陷时,最终端木再次抛下了萧红,独自逃亡去了。

作家三毛说过“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童年的悲惨让萧红太没有安全感,太需要呵护。从最开始的陆振舜、汪恩甲,到最浓墨重彩的萧军,再到端木蕻良,她的人生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只要能抓住一个她可以依赖的人,便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渴望得到爱。但现实无情,面对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

她满腹才华,面对自己的命运,她有勇气去抗争,但是始终把幸福寄托到他人身上,精神不能独立,灵魂不能自由,自我不能蜕变,才造成了悲情的结局。

无论何时, 爱情都不该是 情感 缺失的唯一解药,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拥有一颗独立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智慧面对命运的任何波折。

2、没有人爱,更要学会爱自己。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剧中的母亲重男亲女,儿子早餐吃的是鸡蛋加牛奶,女儿只能吃泡饭。

儿子上学、 旅游 、出国,母亲卖房赞助,而女儿只能做家务、自己挣钱上学。房子卖了还得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

母亲的偏心冷漠,父亲的懦弱无能,兄妹之间不公平的待遇。所有的经历告诉她,没有人会为她铺路,想要什么只能自己去争取。

命运不公,但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努力,自己赚钱上学,自己养活自己,拼了命也要出人头地。

也正是她这种拼劲和善于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让遇到了她人生中的贵人—老蒙。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高人指点,她成为企业高管,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曾经,她跟苏家断绝关系,互不来往;

曾经,她和石天冬的感情,隔阂重重;

曾经,她觉得有些伤害这辈子都过不去;

可是最后,一路披荆斩棘的苏明玉,既收获了金钱、地位,又收获了亲情和温暖,拥有了从未想象过的幸福生活。

这一切源自她无论身处何地,但从未放弃,没有家人的爱,但我可以爱自己。

3、缺少爱的经历和滋养,不等于缺少爱的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因为我从小没有被爱过,凭什么我要先去爱别人”。

没有得到过,就一定不能付出吗?

我们一定听说过很多,从早年经历艰难的,却心有大爱的人,如韩红等;

我们也听过,从小环境优渥却是那般的自私和残忍的人,如李天一等;

所以说, 过往的经历能够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

明星蔡少芬,她的原生家庭很不幸,自小父母离异,她和大哥跟着母亲,自小缺乏父爱,母亲很少照顾兄妹生活日常,还嗜赌如命,欠下巨额赌债。

她15岁被迫出道挣钱,17岁参加选秀,后拍戏,给富商刘銮雄当小三,拼命赚钱只为给母亲偿还高额8000万以上的赌债。

但是尽管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成长,如今的蔡少芬也是一副幸福小女人的模样:无论是蔡少芬的微博,还是参加综艺节目,还是生活日常里,几乎全是赞美老公张晋之词,被大家赠送“炫夫狂魔”的称号。

同时,蔡少芬和两个女儿的感情也是极好的,经常陪女儿做手工,工作之余尽可能的多陪伴女儿,母女之间的爱溢于言表。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的关系,但蔡少芬和婆婆相处的极好,婆婆说张晋处的几个女朋友中,最喜欢蔡少芬,能干,直率,不摆明星架子。

所以,缺爱的人也是可以爱人的,简单把爱的无力推诿到其他人身上,既低估了自己,也高看了别人。

不管我们曾被这个世界怎样对待过,我们都有发展自己爱的能力的选择权,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与被爱都需要智慧,既不过度讨好,也不一味索取,即拥有爱的能力。

诗兰说 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父母也是我们不能挑选的,或许我们始终都没有办法原谅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沉浸在过去的积怨中并不能改变什么。

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所以我更要爱自己;

因为理解不被爱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好好爱身边的人,

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只有放下才有可能解脱,才有机会拥抱新的人生。

对于这种情况,人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在此我仅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在一个人长时期缺少爱的呵护时,是否会让其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的问题上,我更倾向于会影响这个人对爱和被爱的判断与接受程度,而其本身对爱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他仍是具备的,只是展现的方式不同。

在长时期缺少爱的成长环境中,会增加其叛逆,厌倦,愤怒,怀疑,破坏等一些负面情绪,因为不被爱待,所以总是感到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其内心的渴望被爱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只是被时间所压制住了。换言之,如果在某一刻,身边出现了一个会关心他,尊重他并愿意信任和保护他的人,此时他内心中暗藏的爱就会成倍的展现出来。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只是受环境影响,对爱的认知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但当时机和条件允许时,去爱一个人的勇气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是女孩,还有更可怕的是比起丧失爱他人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不懂的自爱。

只要遇到了一个对他稍微好一点的男生, 她可能就心甘情愿,把自己交给他了。

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也没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当她长大以后,只要觉得别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作践自己。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家庭不重视这个女儿,她长大之后就不会重视自己,不懂自爱。

越是重视女儿,这孩子长大以后,她也越会爱惜自己。

你好,我是小郑。

从小缺爱,这个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因为给你爱的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亲人、甚至你的朋友,他们是否给予你爱,这是我们不能掌控的。虽然我们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很坎坷,从小的生活条件或许也会并不怎么理想,但是长大之后我们可以掌控更多的是我们的自身,从小缺爱,说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先天不足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去弥补,如果你觉得从小到大别人给不了你想要的爱,那是否可以从这一刻起,你把这个赋予爱的权利交还给自己。你可以对自己好一点,想买的东西就努力买,想要追求的人就努力的去追求,别人给不给我们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自爱,虽然说从小到大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爱自己,和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的前提。

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这些丧失爱的能力归结于我们的过去,而苦苦的挣扎在以往而拒绝了进步的机会,你没有办法去决定自己的过去,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自己的未来。从小缺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你爱与被爱的能力,也因为如此很多人可能陷入了很困境,觉得我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了,我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爱,这样你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里,觉得我没有办法再去爱别人了,其实不是,你还是可以通过给自己爱人去完善自己以前没有被满足的一些地方。

尽量不要缺爱!缺爱就是心理创伤!

1、极其反差的人设

缺爱的女生会有一套专门应对外人的面具。这套面具与广义上的“缺爱”特征刚好大相径庭。

她们会表现得无比坚韧,仿佛一切都不在话下,从不需要他人帮助;会表现得大大咧咧,心胸宽广,不在意任何旁人不在意的。

她们很清楚地明白,自己身上哪些缺点是不被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会刻意收敛,所以常被人觉得过于疏离。

2、讨好他人的倾向

外表看起来再独立自主的缺爱女生,只要认真投入一段关系,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出讨好他人的倾向。

这种倾向或许并不明显,甚至当事人都没有发现;潜移默化却真实存在。

比如,她会逐渐变成你喜欢的风格,会专门挑你爱听的话说,会故意做一些令你开心的事,会委屈自己但顾大局。

3、不会轻易相信他人,一旦相信他人后,就会掏心掏肺

对待感情,缺爱的女生会比正常女生更加谨慎小心,她们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示好,通常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推理判断——一旦你赢得了她们的信任,她们就会放下所有防备,全心全意地为你肝脑涂地。

哪怕关系中途夭折,或者变淡,她们反而变得更加覆水难收,明知死路一条,也会一如既往地真诚对待。

4、永远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自私”对她们而言,是完全不道德的行为,无论是在正常的团队关系还是恋爱关系中。

她们习惯将他他人放在第一位考虑,会着重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与自己的需求产生分歧,她们基本上会选择委曲求全,压低自己,成全对方。

5、很难接受别人的馈赠

在物质上,缺爱的女生很难理所应当地接受他人的馈赠。

她们会竭尽全力地保持平衡:你送我一个礼物,我就找机会还个人情。

她们不习惯充当那个被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虽然她们很愿意。但她们从小缺爱的经历告诉她们:爱是有限的,如果得到太多,就会被用光了。

于是她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感情,通过尽可能地平衡关系,不让对方为自己过多付出,也不习惯他人的示好。

6、满足于情绪价值

聪明一点的女孩,从来不看男人嘴上说了什么。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但做得杯水车薪,照样不领情——但在缺爱的女生眼中,男生的“动机”大过一切。

他不需要真的做出什么,只需要表现出想做的欲望,她就会马上懂事地阻止“不用不用真的不用”“我一个人全都可以”。

于是很多渣男也钻了这个空子: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能获取信任,真是太划算了。

她们太容易满足于男生提供的情绪价值,哪怕这种价值是虚无缥缈的,是并不真心的,依旧会让她们感激涕零,愿意为之赴汤蹈火。

7、患得患失

尽管身处热恋,依旧没办法享受热恋。

在幸福来临的时候,她们总是在恐慌幸福何时消逝。从小缺爱的经历,令她们对待爱情尤其谨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提起一万分的焦虑恐慌。所以,在感情中,她们比常人更累,也在乎得更多。但这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对方会因此感到窒息,她们自己也会身心俱疲,费力不讨好。

8、不自信,对未来没有把握

缺爱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自卑患者。从小的缺爱,多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怠慢和疏离,不断的否定,都在给孩子不断地灌输一个认知:

“我很差,不应该被爱。”

于是,她们长大后,会严重缺乏对未来的把控能力,从来没有同龄人的胜券在握和胸有成竹。她们总是比常人更加消极、迷茫,对不够稳定的事态发展抱有更深的恐惧和及时止损的决心。

9、感情幼稚,情绪化

缺爱的女生,在世俗者眼中总是不够成熟的。

她们好像永远受感情所困,永远过于情绪化,心事重重,缺乏理智和情绪自控力。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想得开的一件事,在缺爱者眼里时刻是压力,甚至是个死结。

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被父母极度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博主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忽略,感受不到家人的爱。

她还是个婴儿时,父母觉得照顾婴儿太麻烦,就将她送到农村亲戚家里。

2岁被接回后,父母不是将她扔给保姆,就是将她锁在家里。

一年级开始,她从来都是自己起床,吃早餐,上学,周而复始……

8岁被送到寄宿学校,即使周末回家也经常看不到父母的影子。

在别的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她却活得像个孤儿。

由于长期得不到关心,没人交流,博主变得敏感,自卑。

希望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能从别人那里得到。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深以为然。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就像一道光,照亮未来的路。

可如果失去了这道光,孩子犹如坠入深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漏洞。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

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与身体上受到的物理折磨相比,不能说更糟,但至少同样糟糕。

它看不到摸不着,却让人痛彻心扉。

丘吉尔一直以来,都是无所畏惧,果敢坚强,可他的一生都在和抑郁症抗争。

他在自传中写道: “心中的抑郁就像条黑狗,一咬住我,就不会放松。”

原来,丘吉尔出身贵族,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常年热衷于政治。

母亲生下儿子时年仅20,美貌出众,忙于社交应酬,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儿子。

哪怕丘吉尔给母亲写信,母亲也从来不回;

印度服役三年间,母亲只给他写过两封信,但无关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因为长期经受父母的忽视和冷落,丘吉尔时常敏感脆弱,没有自信。

即使后来他已经成为伟大的英国首相和演讲家,可他却认为——

我的成就很多,却一事无成。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忽视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时时刻刻都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

坚强如英国首相都无法逃脱,更何况对普通人。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成年之后,就会不断地想要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那么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父母总是用敷衍和冷漠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言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可有可无的。

毁掉一个孩子,不理他三次就够了。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会成为刺向别人的尖刀。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回应,他的心灵会干涸僵硬,甚至成为伤害别人的尖刀。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这本书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布莱丝在生下女儿后,女儿的整日哭闹让她心力交瘁。 于是,布莱丝经常把幼小的女儿晒在一边,任凭她大哭大闹,自己则带上耳机,拼命写作。

渐渐地,女儿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在长大后,竟变成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10岁时,她在游乐场把一个男孩推下滑梯,导致对方死亡;

后来更加变本加厉,竟然把刚满一岁弟弟的婴儿车推向马路,当场撞死。

为什么一个10岁的女孩会成为有暴力倾向的杀人凶手呢?

因为情感上的视而不见,就是刺向别人胸口的那把刀。

看过一个心理测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论让人吃惊:

在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虐待和忽视中,竟是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当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回应,很容易形成对自我认同的否定;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感关注,他们有可能形成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或行为表达方式,如用攻击性行为来获得关注。

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孩子就会生长得很好。

他们从不关心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痛苦置之不理。

殊不知,无视一个孩子比遗弃一个孩子更加残忍。

父母的爱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李嫣自出生起,因为唇腭裂,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可是王菲却说:“我觉得她很美,很漂亮,一点都没有问题。”

夫妻二人把对女儿的爱转化为一种大爱,用女儿的名字,成立嫣然天使基金,用来帮助同样患病的儿童。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不管你生来如何,我们都爱你,爱你的一切。

并且因为有你,我们愿意帮助和你有同样遭遇的孩子。

如今的李嫣,独立自信,多才多艺。

也许她是不幸的,生来有着缺陷。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用全力呵护她感受,爱她的父母。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尊重和爱护的,他们的内心便会充满力量。

**《奇迹男孩》中,奥吉是个有着面部缺陷,相貌丑陋的男孩,他敏感自卑,担心同学会嘲笑他,上学时都带着头盔。

但只有爸爸鼓励他:“也许你会很孤独,但是我们一直都在。”

当奥吉因为丑陋受尽同学的冷落和欺负时,妈妈对他说:

“你一点都不丑,每个人脸上都会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标记着我们去过的地方,绝对不是丑陋的。”

奥吉生来就注定要比别的孩子经受更多的荆棘坎坷,但是幸运的是,他拥有懂得爱和尊重的父母,他们给了奥吉最安全的庇护。

父母的爱和鼓励让奥吉有勇气走出家门,直面挫折和挑战。最终他成长为聪明、勇敢、乐观的奇迹男孩,并让身边的同学朋友接纳了他。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父母的爱,会为孩子的心灵镀上金身,创造奇迹。

爱的光芒可以穿透恐惧和漫漫长夜,带给孩子无尽的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中所有的不堪和磨难,收获一份自信和幸福。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当孩子的情感迟迟得不到回应,这种感觉如同石牛入海。

这种绝望的感觉,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

长期以往,不仅会让亲子关系布满裂痕,还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无论多忙,请不要忽视他们渴望被爱的眼神,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当父母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有了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孩子才能成长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尊重,孩子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和磨难。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 。父亲常年周旋于政治场,母亲忙于社交应酬,对他基本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在上学期间给母亲写信,母亲从来不回;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间,母亲只写过两封信,信里还不是对他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他曾在自传里这样描述母亲:“她于我就像闪耀着的晚星。我如此爱她,即使隔着不可企及的距离。”

由于父母在他童年时期长期的冷落忽视,导致他从小就没有建立一个坚固的内在自信。

后来即便他功成名就,成为英国最伟大的首相和演讲家之一,他也仍然觉得“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他就是一代伟人丘吉尔。

他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坚硬刚强、无所畏惧、绝不屈服,但他却说,他的心中总有一条叫抑郁症的黑狗,一有机会就会咬住他不放。

可以看出,丘吉尔从小就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这种长年累月的情感忽视,是导致他身患抑郁症的源头。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就曾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就阐述了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童年时期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成人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克服童年情感伤害、走出情感真空的具体方法。

本书作者乔尼丝·韦布博士,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20多年来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父母,都会不可避免地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但作者认为, 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那么,哪些类型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持续的情感忽视呢?

类型1: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从未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

他们喜欢为孩子制定一条看似完美的成长路线,孩子的需求必须由他们的需求来定义。

类型2: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很喜欢在家里树立各种各样的规则、惩罚和限制。

他们不仅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管教很多,而且还不允许他们的孩子进行质疑和反抗。

他们认为,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顺从。

否则,他们就会用粗暴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对待孩子,以此显示自己的权威。

类型3: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父母看起来对孩子很友善温和,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不和孩子起冲突、几乎不拒绝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作者认为,这类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他们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纵容。

当孩子做错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叛逆嚣张、惹麻烦的时候,这类父母也总是喜欢找别的借口来掩饰过去。

类型4:工作狂父母。

顾名思义,工作狂父母是以工作为驱动的,他们追求成功、渴望财富,期望受到他人的崇敬和追捧,但遭罪的却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越是成功,越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越容易通过物质奖励和纵容,来弥补心中对忽视孩子的愧疚。

类型5: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不可置否,当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时,他能够获得的情感需求会被大打折扣。

他不仅要学会掩埋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还要投入时间、精力、情感去照顾家庭中生病的人。

因为相比自己的情感需求,病人的需求更需要得到即时的满足。

类型6:“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都是为你好”这类父母恐怕是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

问题在于,一个全心全意为子女好、掏心掏肺爱孩子的父母,真的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吗?

作者给出的结论是, 爱你的孩子和能够与你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爱他,是不够的,还要 懂得理解孩子的情绪 。

如果父母没有识别出来或者确认孩子的情绪,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辨认和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绪。

除了这常见的6种类型之外,作者还提到了离婚丧偶型父母、抑郁型父母、成瘾型父母、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以及“孩子型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视。

那么,这些在童年时期常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成年时,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说 空虚感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空虚感,但 长期遭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长大后会不停地寻找刺激、不停地更换目标、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之桶”永远装不满。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西蒙是一个长相英俊的成功人士。从小家境优越,但是他的妹妹身患残疾,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妹妹身上。他经常一个人跟自己玩。

由于父母陪他时间少,他在生活中的所有需求,父母都尽量的满足他,对他也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则。

他就这样长大,后来事业做的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

但他感觉自己一点都不快乐,于是他玩跳伞、玩赛车,想要通过极限运动来击退他的空虚感。

最终他发现,他能够轻易得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比如成功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豪华的轿车,但他却很难获得一样珍贵的东西,那就是 跟另外一个人产生情感连接。

作者认为, 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那么我们就会在成年的时候,想要不断的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虚无当中。

由于小时候没有充分的感觉到被爱,所以他们总是有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过度强调自己的缺点,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他们对别人充满同情,但是对自己却不能做到手下留情。

他们害怕跟人亲近,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总觉得自己有一种格格不入感。

一些被严重忽视的孩子,还会表现出“爱无能”。

“爱无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呵护,这种爱会内化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这样长大之后他们能够懂得关爱他人。

但是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就远离爱心、关怀和帮助,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干涸、僵硬,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很难接受、也很难给予这种关爱之情。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伤害呢?

1、不再逃避。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于那些在童年中受过伤,但长大成人后无法识别、确认以及摆脱这种伤害的人来讲,再贴切不过了。

经历了情感伤害的人,大多会一直选择逃避。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现状,这个伤害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将来组建家庭,这个伤害甚至会被传到下一代。逃避只会让人越来越偏离自己所期望的轨道。

唯有向前一步,做出改变,才能让这种伤害终结,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爱人也被人爱的喜悦。

我们要相信,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自己,我们需要勇气。

2、运用IAAA法则来理解自己的情绪。

IAAA这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 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 。

简单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首先识别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觉?”,是愤怒、悲伤、愉悦、开心、嫉妒,还是羞耻、恐惧。

然后,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理性的还是疯狂的情绪,我们都不对它进行评判,只接纳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评判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变得很复杂。

再次,我们要试着了解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事件或者说什么样的信念让情绪一直干扰着我们。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在产生某一种或几种情绪的时候,是不是都对应着某一种行动。

比如说,你抑郁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这就是你在应对悲伤时的一种习惯性行动。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行动、觉得这种行动不恰当,那么你需要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替代这种行动,比如以后一抑郁,就去空旷的地方走一走,而不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3、自我关怀,对自己富有同情心。

前一段时间,Papi酱的排名上了热搜。

我并不认为把自己排在第1位,就是自私的。

一个人都不懂得爱自己,那么从一个健康的心理来讲,他所给予他人的爱很可能是有限制条件的。

狠狠地爱自己,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事实上,一个越懂得爱自己的人,他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爱别人。

对于遭遇情感伤害的人来说,对自己富有同情心,就是走出关爱自己的第一步。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自己,要学会接纳会犯错的、不完美的、敏感但坚韧的自己。

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充分连接,那么你要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与他人充分连接。

从小缺乏爱的女孩子心理上自卑感特别强,生活上表面谁都不需要但是一旦碰到对你好的人就会特别粘人,很容易把男友当爸爸,爱作,不敢轻易爱人,特别渴望保护,表面强势特别玻璃心,敏感到让人烦。

不屑交往异性,总能在异性身上挑出缺点。心中有一个完美的男人。外表冷漠,可以说是不近男色。但是要是有异性关心你,把你当做小孩子一样摸摸,你就会满脑子都是他,恨不得立马扎进他怀里拿脑袋蹭蹭。一天都可以好开心。很小就会去观察别人的眼色。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去讨别人喜欢。因为我特别怕,我都没有爸爸爱我了,万一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也敏感的可怕。别人一个未必有心的举动,都会让我难过内半天,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会不会因为我所以导致了别人的不愉快。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候真心觉得累。

完全不会与异性相处,不知道什么是撒娇。与人交往开启防御机制,不喜欢深交,因为莫名害怕人们会离开我会不自觉的压抑自己的脾气,感觉没有真实的活着。直的刺伤我。自尊心比较强,别人开玩笑时说的话可能会刺激到我,但又觉得这样就生气未免太上岗上线了吧总之就是不知道自己生气的点到底是什么生命中仿佛没有爸爸这个概念听到别人家父女的相处模式会觉得很震惊。凡事不喜欢麻烦别人。性格表面上看非常好相处,脾气蛮好,实际上我只想和人们保持过得去的关系并不想与谁关系亲密,但又渴望来自异性的爱但同时又会觉得,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

引言:如果说你在早期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的话,你也要努力的去弥补。亲子隔阂需要跟父母好好的说一说,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那么内心当中也会有所缺失,家长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去弥补孩子这方面的缺陷。

一、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说呢?

其实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孩子身边,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感觉到父母非常的陌生。可能有些人掌握不住一些细节,那么如果说你想好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智慧的话,在这个方面你也要做好一个研究,父母对孩子肯定是很特别的,在特殊时期就要特殊对待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你也不要着急,一定要慢慢的巩固孩子。

二、该如何做呢?

其实对待孩子你一定要有耐心有信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孩子得到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情况必须要掌握清楚,因为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要引起孩子的一些想法的。但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那么你也可以去跟一些比较有经验的父母探讨一下,看一看孩子平时有什么样的需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需要父母关怀的,所以说你要跟孩子有一些私人空间。

三、总结

亲子隔阂并不是说一时就能解决的,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做好询问。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宝贝的,在这个时候你也要去努力的调整,每个孩子如果说没有课程研究的话,那么也可能导致孩子在一些特殊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面对,像一些素材,如果说你选择的比较好的话,孩子也是能够理解的,掌握孩子的细节也是需要父母花费心思的。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一些好的要求,一定要学会去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不能让孩子觉得痛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30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