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搭子”是亲密关系的平替,反映出潜在的“情感降级”;也有人反驳,认为“搭子”是亲密关系的“提纯版”,是符合当下人们心理需求的良性陪伴。“搭子”社交关系为什么受当下年轻人的追捧?在这个似乎时刻与他人、与世界紧密互联的社会,我们更需要一段怎样的亲密关系?透过这个社会现象,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看到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并给出了什么建议?
“搭子”式友情无处不在
什么是“搭子”?网络上对其解释是“人与人规律地结伴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关系”。生活中,“搭子”式友情无处不在,如“饭搭子”“球搭子”“追剧搭子”等。将生活中需要重复的事件进行“切割”,分发给不同的人,或许就能拼装成互联网时代下个体的社交网络。
在热搜榜上看到“搭子”时,90后“刀哥”的记忆瞬间穿越回到了2014年。大学毕业后,因为自主创业,个人时间支配比较自由,“刀哥”每年都能抽出半个月去四川、西藏等地旅行。“同学、朋友都各忙各的,时间很难凑到一块。”那几年,“刀哥”都是独自出发。

“刀哥”(右一)和“旅游搭子”在四川色达游玩。
2014年,“刀哥”计划去四川牛背山徒步,看日出、云海,刚巧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找“旅行搭子”的链接。因为旅游路线一致,“刀哥”毫不犹豫地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就这样,“刀哥”和6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驴友从陌生人变成了“旅游搭子”。“我们会合后,一起租车自驾,先后去了牛背山、色达,同吃、同住、同玩了两个多星期。几人搭伙旅游,不仅省钱,最重要的是有人可以聊天、分享、陪伴。实际上,一个人的旅游也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可以去想去的地方、看到想看的风景,但难免感到孤独。”“刀哥”觉得,因为目的地、时间安排一致,和陌生驴友临时结成“旅游搭子”是不错的体验。
与知已好友不同,“搭子”式朋友既不需要知根知底,也不需要有相同的三观,只要在同一个兴趣领域,就可以发展成为“搭子”。“我有‘跑步搭子’‘溜娃搭子’‘打牌搭子’。”市民覃女士介绍,她的“跑步搭子”集中在跑步群里,大家一开始并不认识,只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入群,相互交流跑步心得,再约着一起跑步。而“溜娃搭子”的缘分则是“开始于娃、结束于娃”,孩子喜欢跟谁玩,家长就约着一起“溜娃”,为的是让孩子有个玩伴。
我们为什么有“搭子”需求?
在社交平台上,00后们如此形容“搭子”的重要性:“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不能没有‘搭子’。”为何“搭子”成为备受当下年轻人认可的一种社交方式?“陪伴需要”成了许多受访者共同提及的原因。“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带孩子去玩,可如果连个说话聊天的伴都没有,情感上的陪伴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连孩子也没玩伴,玩得不尽兴。”覃女士感叹,“散步的时候,多人一起走,边走边聊天,就能走得更久、更远。一个人也不是不行,但多个人陪着会更好。”
“每一个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社会心理学去考究。”在黄英民看来,“搭子”式的交友方式迎合了我们的社交需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心理需求,也折射出现代人的孤独感。因为手机与各种社交软件,我们看似与所有人关联,可实际上却越来越孤独。
很多人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渴望独处,另一方面又有社交需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爱和归属”是我们重要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通过经营好亲子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交活动,来获得爱和归属感。因为缺少爱和归属感,我们会寻找结伴同行的“搭子”,既让自己感到安全,也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感到孤独可以寻找“搭子” 但更主张发展建立知己关系
越来越多人感慨,挚友一般都是学生时代交的,毕业工作后,身边的人虽然很多,却难以再找到至交好友,于是“搭子”就成了构建健康情感联结的新朋友。那么,“搭子”能成为亲密关系的“平替产品”吗?
在黄英民看来,“搭子”关系不同于亲密关系,更不能替代亲密关系。“搭子”的主要作用在于陪伴,与长久、深刻的挚友关系相比,“搭子”是一种更为临时、肤浅的关系,是与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快餐式友谊”。因为从社会心理学而言,人际交往讲究的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换言之,就是要三观一致、志同道合,能相互包容、尊重、理解,也能分担痛苦、分享快乐,而不是“搭子”式的“高兴就行、过完就算”。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被他人认同、关心、爱护对身心都是很好的滋养。黄英民说:“从临床上看,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临床心理治疗有一种方法是‘人际关系疗法’,就是修复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恋爱关系、与知己好友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