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虽然现在正当明媚暖和的春季,可是每次我打开《呼兰河传》阅读进去,便会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从心底里发出,继而遍布全身。萧红在写这文字的时候心境一定是寂寞的。字里行间便透出冷眼旁观的神色。可即便如此却也掩不住深深隐藏的一种眷恋情感,因为那是她的童年时光,让她爱恨交加的出生之地。虽然,即便是一段寂寞的时光和一块寂寞的土地。
这就是作品的大基调:寂寞,无处可诉无法宣泄的深沉的寂寞。这可能也是与萧红当时的心境是相契合的罢。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人愚昧,麻木,落后,甚至残忍,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所以,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前人的活法而活,即便那“活法”早已陈旧腐朽甚至会害死人,可他们却视而不见,只管逆来顺受。“没有一个”提出“拿土把那大泥坑子填上”,且还找了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第一,有了抬进抬出的热闹可看和说长道短的话题可聊;第二,可以给大家理直气壮吃瘟猪肉找到一块遮羞布。呼兰河人在残酷的环境中卑微的活着却浑然不觉有什么不妥,全然没有任何改变当下,或者抗争生活的意识,一丝也没有。
萧红擅长把每样人和事物不急不缓的抒写着,极细腻入微活灵活现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动声色中自能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过日子,一年茶米油盐,浆洗缝补。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就这样过去了。”把一种认天命,麻木不仁的小民生活状态,刻画的入骨三分。
(待续)
敬仰和崇拜。
呼兰河传第四章表达了作者对漏粉一家的敬仰和崇拜。作者认为,漏粉一家把他们的家庭及家族的价值观储存在了他们心中,并将其传承下去。他们让家乡的新代代相传着永不凋零的生命力,就像一个花朵开在寒冷的冬夜里照亮了很多人的心灵。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呼兰河人对大泥坑如此热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它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被描绘为对当地居民有利的存在,例如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可以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2 它还能提供经济和卫生方面的好处,例如使贫穷的时期吃猪肉成为可能,并给卫生找到一个借口。
总的来说,大泥坑在呼兰河人的眼中是有益的、值得热爱的存在。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好处,还成为了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