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充盈"和"内心丰盈"都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状态,但它们的使用略有不同。
"内心充盈"通常指人的内心充满了某种东西,如爱、幸福、知识等。它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一种内心的满足感。
"内心丰盈"则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包括思想、情感、经验等。它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丰富性,一种内在的多样性。
因此,"内心充盈"和"内心丰盈"都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状态,具体使用哪个词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
艾青的诗歌《火把》写于1940年5月初,是他的10多部叙事长诗中,最为优秀、最有影响的一部。文化巨人郭沫若对艾青的诗歌创作。是颇有微词盼;但他也曾热情地肯定过艾青韵叙事长诗《火把》。著名诗人和诗评宋朱自清对《火把》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有多少青年在《火把》这部诗歌的鼓舞下,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即使在今天,人们诵读选部长诗,仍然会被许中鄢浓烈的博愫所激动 。
他建国前的诗歌,就一向充满沉郁而丰盈的情感内容。内中不乏感伤,但也时有悲壮,也凄迷,到后来又注入了激昂。但无论如何,总是那样饱满,那样深沉,对人民,对祖国,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有抒不尽的情,诉不完的爱。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课程标准》和大多数语文教育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人文性”,就有了语文情感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不仅会影响学生当时的情感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且还会影响学生今后某些态度、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是教学大舞台的优秀导演者,情感教育的总设计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感,丰盈精神的世界呢?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通过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使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体现,形成知与情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并施于教学。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拓展文学文化视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使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易于接受,而有些内容,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到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感染学生情绪,感动学生的心灵,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停留在词、句、篇的讲解上,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腊。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冷漠机械。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长此以往,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也讲得血肉丰满,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例如当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备课时,笔者深研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课堂中,把握了这一情感主线,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使他们领会一代领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领会“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再比如在讲《定风波》时,我对苏轼那种风雨之后的人生旷达钦佩不已,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笔者随之提问:你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说法吗?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本首词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热烈极了,在讨论中学生领会了这首词所蕴涵的矛盾复杂和丰盈情感。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太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融情阅读与泛泛而读所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没有了情感地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无非是一个安静简朴的农家小园、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至多是一派恬淡自适的逍遥;渗入情感,调动情感来阅读,才发现落魄中自有旷达,贫穷中又另有富有,自适中不乏辛酸,污浊暗世中有一个真正而难觅的隐者之乐土。情感的力量使人变得异常敏锐、丰富,情感渗透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语文教材是作者感情的灌注,教师应发掘其情感,以之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教学过程成为创造激情和享受情感的统一过程,使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契,没有强迫、没有取媚,使情感教育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二、要拓展课外阅读中的情感领域
杨振宁博士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随机性阅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通过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等着眼世界、发现生活,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要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心灵,让文化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人生。许多学生把印在书本上的十多篇文章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当作语文的全部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积累使之博大精深,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积聚了中华文化的多少精髓;从层出不穷的“动漫书”、“武侠”小说到《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等大众化读物,无不刊载着众多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包容语文的浓郁气息,无不是语文教学课外首选材料。让教材主宰一切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叶障目的行为。语文的外延永远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课堂语文文化空间,在扎实、认真地完成课堂语文教学的同时,要腾出空间,让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从网络阅读中寻找纯真,从武侠小说中寻找勇敢,从时文杂说中寻找真诚,从名著佳作中寻找感动。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去教学,那他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教学就会大有成效。利用课内材料中所学知识与课外材料的“诱点”,力争向课外延伸和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至高境界。
(施永彬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226600)
1爱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要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2人间的真话本来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长话。
3请不要把陌生人的些许善意,视为珍稀的瑰宝,却把身边亲近人的全部付出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其视而不见。
4痛苦来临时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快乐降临时你可没有问过这个问题。
5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6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7当你不再盲目地羡慕别人,不再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专注提升自己,你会发现日子没有那么难熬,自己的故事也别样精彩。
8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9人都是这样,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道理相通简单,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10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11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12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3焦虑就是浪费时间,它不会改变任何事,只能扰乱你的脑袋,偷走你的快乐。
14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15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16任何人都是这样,处理别人的事情总是大刀阔斧一把抓住主要问题,轮到自己却沉浸在细枝末节不肯放手。
17很多人暗地里都对我有非议,说我圆滑,说我世故。可是我只知道一件事,如果我自己不保护自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会保护我。
18你要记得一个真理
老土一点的题目。青春的记忆
童年(自己在池塘边嬉戏,和伙伴们打闹)
初中(父母的唠叨,爷爷奶奶的宠爱)
高中(暗生的情愫,纯洁的友谊)
大学(现实的社会,高调的工作)
《撒野》读后感400字,阅读在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不能被世界上的纷纷扰扰困住,一起来看看《撒野》读后感400字的优秀范文。
《撒野》读后感400字1《撒野》读后感作文400字篇一
救赎
如果不是那次在火车站的相遇,蒋丞不会认识顾飞,不会被救赎,也不会救赎顾飞。
救赎是无比伟大的,蒋丞是从南方大城市来的孩子,有一个打麻将,赌博,把自己老婆打走的亲生父亲,他在这个“十八线”小县城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顾飞,他会考上人大法学系吗答案可想而知。因为顾飞,蒋丞这颗星星才亮了起来。
救赎是互相的。蒋丞也温暖了顾飞,顾飞的母亲有一颗”少女心”,顾飞的父亲早年掉河里淹死了。用顾飞的话来说,他有一个不靠谱的老妈。但他仍努力着,努力照顾着妹妹顾淼,顾淼的生活是阴暗的,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使她只对顾飞一个人说话。顾飞在救赎蒋丞的同时,也被救赎。同时蒋丞如同一束光,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顾飞的生活。使顾飞原本阴暗的生活,变得明亮了起来。
救赎是无比可贵的。打球时,他们是默契对手。因为蒋丞,顾飞去了球队。也似乎给蒋丞带来了集体荣誉感。
救赎着顾飞的蒋丞,也同时被救赎。没有谁的生活一直快乐,但我们必须保持快乐的心。顾飞与蒋丞都踩碎了脚下的迷茫,在对方的救赎中迈向希望。是顾飞,让蒋丞这颗星星闪闪发光。
《撒野》读后感作文400字篇二
我想在你眼中撒野奔跑,我想一个眼神就到老。
—题记
《撒野》一本校园小说,讲的是顾飞和蒋丞在一个小破城市的高中上学的故事,一起努力,互相救赎,成为彼此最珍贵的回忆。
很喜欢狗蛋儿的一句话:”没有谁的生活一直会所向披靡。”事实便就是这样,蒋丞,南方大城来的学霸。“除了学习,没有一样可以省心的”他会打架,会旷课,也会熬夜看书学习。他在四中,在钢厂,无比压抑,不仅仅没人说话,还无比憋屈,你也许会问,他为什么到这呢他其实是被领养的,他本来的生活很好。但他必须回到亲父母家。他的亲爸打麻将,赌钱,抽烟,不守信,身上没有一丝闪光点。在这个黑暗到压抑的世界里,再亮的星星也会灭了吧,好在,他遇到了顾飞。被救赎同时也救赎了顾飞,顾飞会为他扛下一切矛盾,蒋丞是带刺的,顾飞会跟江滨,猴子打架,为蒋丞出头……
也许你会认为《撒野》很压抑,但我认为,《撒野》很现实顾飞和蒋愿的感情弥足珍贵!看似混混的王旭会为自家的烧饼店忙这忙那,会为喜欢的人复读一年;易静高考失利会不弃希望,继续在这个压抑的学校读高“四”,也证明了那句:“我一脚踏空,就要飞起来了”……
关于撒野,我想用几句话说明:
黑暗里
两个少年徒手摘光
星星映进他们眼中
光却撒在了我身上
如果你也喜欢《撒野》,抓紧去读它吧!
蒋丞告诉我什么是开始
顾飞告诉我什么是勇气
二淼告诉我什么是加油
王旭告诉我什么是漂泊
徐总告诉我什么是博爱
易静告诉我什么是梦想
钢厂告诉我什么是回家
《撒野》读后感作文400字篇三
巫哲,晋江签约作家。代表作《轻狂》《撒野》。而今天,我便来推荐她写的长约三百多章的小说——《撒野》。
“我一脚踏空,我就要飞起来了。”这是一段歌词,描述的正是主人公顾飞。《撒野》是一部校园励志小说,讲述的事情恰是我们生活中遇到过,经历过的事情。巫哲曾经说过,她想写一部关于高中生的真实生活写照,于是,她创作了《撒野》。
故事发生在鞍山钢厂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城市里,高中生蒋丞遭领养家庭退养,被养母送回自己亲生父亲身边。蒋丞的父亲爱喝洒,赌博,那些不正当的事情蒋丞的父亲都干,每次蒋丞回家时,都能看见自己父亲被一群人群殴。他还有一次冲上去帮助父亲,可懦弱的父亲却再次让他心灰意冷。这便是蒋丞的亲生家庭,压抑,每日活在追债的生活里。
可他却遇到了同班同学顾飞。顾飞是个刺头,打架抽烟他都会。可蒋丞却与他成了好朋友,用顾飞的话来说,是落丞这片曙光让他回头是岸。他们这对好见兄弟都为对方而活着,尽管家庭有多不美好但他们却因为对方都微笑迎着希望。
记得最深的是蒋丞桥头遇顾飞的一章事,我不防来讲讲。那天黄昏蒋丞吃完晚饭后准备到处走走。走到桥那边时,他看到了顾飞。顾飞背对着他,手里拿着照像机,对着夕阳景色,“咔嚓”几声,照下了迎面走来的蒋丛。我曾见过那张照片,镜头里的蒋丞迎着光,嘴角微微扬起,眼里充斥着希望。真如伪渣里的那封信:“一起去啊,去更远的地方!”
这篇推荐已经结束,《撒野》也已翻篇。巫哲这个狗蛋儿,告诉了我什么叫来自满怀希望的高中生的《撒野》。
《撒野》读后感作文400字篇四
跟着光
“我躲在断墙后面,偷看两个少年徒手摘光,星星映在了他们的眼底,光却撒在了我身上。” ——题记
这个故事很平凡啊,从开头到结尾都很平凡。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叩击着我的心灵,带我去远方。
蒋丞是一个来自大城市的男孩。他是一个被养父母抛弃,站在破败小城火车站口,脚下似乎踩着虚空的男孩。顾飞,十七岁扛起整个家,他有一个不靠谱的老妈和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妹妹。他永远把自己放在被动的,无须照顾的位置。
这是一个属于两个少年的故事,他们彼此救赎。他们互相承诺要像对方一样勇敢。生活中诸多不顺,这让他们喘不过气。但他们相信“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前方的路一团迷雾,他们告诉我“一直走一直走,总会有路”。那是迷茫路上渗出的光,它那么明亮,那么热烈。让一切的阻挠变得潦。那光指引着我们,睁开眼睛,向前走去。他们互相陪伴,一同向这个世界宣战。
它没有宏大的格局,奇思妙想的故事。它是平凡人的故事,平静地叙述着两位少年追光的旅程,真实得好像我真的能在某个小城找到他们。越真实,越触动人心。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窥光的我找到了动力与希望。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收获的感动却有增无减,他们的人生没有停止在书末,而是活在我充满希望的未来里。他们为我踏碎迷茫,让我有勇气去迎着光,迎着光走向前程似锦。他们就像劫难中迸出的那线光,让我有勇气咬紧牙关去追。悬崖峭壁,为你们亦当平地。
然而路长路难,走到半途总会倒戈,但在千万次将要坠地时,我会试着像追光少年一样,去碾碎所有的恐惧。向前走,我想他们将会是我身处无际黑暗中紧握于手心的光,光像热血,烧的滚烫,那是少年人燃烧的梦。
跟着光啊,一起去更远的地方。
《撒野》读后感400字2《撒野》读后感(一):“希望我们都能像对方一样勇敢。”
想看很久了,可能是因为先知道了昼夜弹的钢琴?因为"我一脚踏空,我就要飞起来了
我向上是迷茫,我向下听见你说这世界是空荡荡"
现在看完了,还蛮多次哭鼻子的,大概是因为心疼吧,心疼顾飞,心疼蒋丞,心疼顾淼,顾飞妈妈其实也挺让人心疼的吧
从蒋丞下火车开始的心疼,抗拒无力没办法只能接受,回到一个所谓亲生父亲的身边,一个好堵酗酒吗?其实还蛮可悲的,到他跳楼的时候反而觉得释放轻松了,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解放的也并不只是自己吧
“你知道吗,顾飞,我没有家了,我就这么一个人,在这里,租一间房,脚底下是空的。我往后靠,后面有你,我就踏实,我不是不去面对现实,我就是一想到如果你不在我旁边了,我就真的,一脚踩空了。” 这里也是非常心疼了(泪眼朦胧委屈巴巴)
如果没有碰到蒋丞,如果蒋丞没有捡到二淼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顾飞会留在钢厂,就这样沉在水底,跟着河边卷着泥沙的水漫无目的的晃动着,这种感觉很可怕吧,可是顾飞就控制的很好,这么一想,更心疼了,背负了太多,妹妹,妈妈,不能追寻自己要的只能把自己关起来了
所以啊,好在蒋丞选手表白的非常及时哦,甜甜甜,喜欢顾飞喊“丞哥”特别可爱又有点撒娇的感觉,这可是钢厂小霸王!
“丞哥,抱”
二淼啊,真的心疼又好酷
以及每次听"撒野这首歌都非常的难受"
大概是那些挣脱不了的东西吧,有些东西你挣脱不掉,(大半夜的不睡了发什么傻缺,因为突然断水了,没水洗澡啊,真的是哇的一声哭出来)
《撒野》读后感(二):一本真正的小说
我其实很讨厌看耽美文,总是充斥着各种YY和玛丽苏情节。
但是《撒野》不一样。
这是一本真正的小说,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小说。尽管主要讲的就是两个男孩子的爱情,但是里面体现出的一些东西真的能够直击人心。
第一是与命运的挣扎。顾飞拥有很高的天赋,完全可以变得相当优秀。但是他必须解决少女心的妈妈和智力障碍的妹妹,他不能离开钢厂,这是命运。蒋丞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之后突然被宣布自己是被领养的,然后被扔回了亲生父亲家,亲生父亲还是一个只会打牌喝酒的直男癌,这也是命运。两个男生在和命运斗争的过程中逐渐靠近,最终成为了彼此的依靠。
第二是小城市文化 作者把一个很小范围内一小撮人之间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李辉,李保国,王旭,老徐,还有很多其他人,在这个小城市里的故事。虽然作者没有过令人印象很深刻的描写这个环境的句子,但是里面的每一件事都是只有在这个环境中才会发生的。
第三是丰满的人物。这本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饱满的,主角当然不用说,其他人不论是顾淼,李炎这种贯穿始终的人物还是后来的赵柯这种只出现了一小部分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每一个物的情感。
这是一本清新脱俗的耽美文,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每一处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哪怕是看到啪啪啪的时候也会觉得是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非小黄文。
啥都不说了,扛起飞丞大旗
《撒野》读后感(三):我啊,想在你的眼神里和你一起变老
作者的文笔太细腻了,尤其是丞哥高考的那一段,本来觉得高考已经离我很远了,结果瞬间被带回那个热气腾腾的、有着写不完卷子的夏天。 “丞哥,你是我见过最优秀的`人了。” 这样一个人,突然出现,像盖世英雄,带着痞坏的笑,带着不顾一切勇敢向前的天真。他的努力,他的勇敢,像是顾飞世界里冲破阴霾的阳光,唤醒了沉溺在泥潭里的顾飞飞。 顾飞,钢厂小霸王兔飞飞,全身被铁锁束缚住的一只雄鹰,他的翅膀不是用来飞翔,而是保持平衡,被溺死的父亲,自闭的妹妹,在没有遇到丞哥以前,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别人活着,不甘、无奈,一次次看着希望变成绝望,最后只能闭起眼睛,把对于这世界的期待全部锁死。 最后,看着他一步步睁开眼睛,向丞哥走去。 “我在超市门口” “我想努力,跟你吃一辈子大五花” “希望有一天你老了,跟我在一起的一辈子,都没有遗憾” “我想,一个眼神,就到老” 坏的爱情会让人变坏,好的爱情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好,会让人像顾飞飞一样,重新睁开眼睛,拥抱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 多好啊,幸好,顾飞遇到了蒋丞,幸好,蒋丞等到了顾飞睁眼的那一天。 独一无二的爱情,猫丞丞和兔飞飞。眼里只有彼此的猫丞丞和兔飞飞。 看到最后他们带着顾淼去草原,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大飞,曾经的钢厂小霸王顾飞,变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又兴奋到不行,心疼。 番外也是很甜了,淼淼女王也慢慢好起来了,丞哥也长成了大肥猫,心满意足。 “我向上是迷茫,我向下听见你说,这世界是空荡荡。”这是以前一个人孤单单的顾飞。 “暖阳春草,你给我简单拥抱。” “一个眼神,就到老。” 就是最好的猫丞丞和兔飞飞。
《撒野》读后感(四):我不祝你旗开得胜,我只愿你此生长安
关于爱情,或是成长。
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kindle上占两万多页的小说。《撒野》。内容像名字一样放荡,文笔像主角一样不羁(笑)。
走进蒋丞和顾飞的内心,时时都会忘记,他们不过是两个高二,或是高三,或是大一的学生。十七岁,却有着二十七岁,或三十七岁的通透与追逐——一个认定了就不放手,一个顾全着所有人,以自己的未来换一个安宁。但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尽全力保护着自己和所爱的人,实力发声,势不可挡。
感谢巫哲,细腻的文笔把人带回了高中的时光:像烈日,尽全力奔跑,挥洒着一去不返的青春;像暖阳,在书堆里萌芽着青涩的钦慕,或是无声的爱恋。
最喜欢的是篮球赛的片段,毫不费力地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那些男孩矫健的身影,晶莹的汗珠,放肆的笑。
恍然想起高二时的篮球赛,和十六班对阵,连连落败,直到上半场末,丁香无比无穷无敌帅气地投出一个三分球——“啊!!!”——状态回归,形式逆转。“如果再给十分钟我们肯定能追回来!!“
——现在想起来,眼泪都忍不住快落下。
高三最后的拔河,拼死赢了十六班,裁判吹哨那一刻,尖叫着就哭出来。虽然最后谜一般的输给了五班(没有压力吧,已经战胜了十六班,预设了五班的强大,也僵持了太久——只是我们从没相信过,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离胜利那么那么近。)
“大学也无法抹去,我们在一起的印记”。那个元旦午会,唱着就忍不住哭出来的时间煮雨,我永远不会忘记。
可事实是,大学,时间,已经开始抹去那些记忆。运动会时一点都不管作业,不知需不需要,拿着矿泉水和巧克力就颠颠地跑去看运动员,给他们加油——哪怕在心里并不确定,他们是否需要我在一旁。或者根本不在意。可我是班长呀。得做个好班长。
高二报名了八百米,跑了倒数第二名。
结果那些最“浪费时间”的事,是我这辈子永远不可能忘掉的事。我的高中,因为这些事而散发着光,因为这些事,我不是啃书的机器,而是曾经的高中生。
我在想,如果能穿越时光,重来一遍,就算是结局丝毫没有改变,我也想回去,刷着题,课堂上认真听讲,一下课就晃晃悠悠,体育课或者体锻课,去操场上,看着那些笑脸,说着那些笑话,糊里糊涂地再三年。
扯远了。感谢《撒野》,让我在他们的高中里,看到了自己在高中的影子。
最后,关于爱情。一个眼神就到老的童话,美好,令人向往,但也并不现实。“我会一直喜欢你到你不再需要我喜欢你为止”,“愿我们都能像对方一样勇敢”——我从来不敢去相信爱情的纯粹,但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发展,自然到即便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差距如银河,可仍紧握不放手),你也觉得,就该这样啊。不知道该说自己是不懂,还是太懂。害怕单纯,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保护。
《撒野》读后感400字3《撒野》读后感1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假如顾飞没有遇见蒋丞,顾飞也没有闯进蒋丞的生活,那他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也许,顾飞还是那个“钢厂小霸王”,他也许会那样一生守着那个小店,然后面对顾淼的病,一次接一次地去尝试,最后放弃希望。也许,蒋丞会在这个陌生城市平凡地长大,然后借着高考的机会,离开这个城市,永不回去。
一切都因他们闯进对方生活时发生改变。顾飞会开始撒娇,会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会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而蒋丞开始在意一个人,不再对生活失望,而是抬头期待生活………他们都因对方做出了改变,都在为了对方慢慢变好。他们都是对方的救赎,也成了对方生活里的光芒。尽管路上遭遇了不少的意外,但他们仍携手走到了最后。
“有些意外是意料之中,有些意外是意料之外,而你,就是我意料之外的意外。”顾飞对蒋丞说的这段话令我感动。意外,什么叫意外?意料之外、料想不到的事件。而蒋丞是顾飞的意外,就说明了顾飞根本没有想过蒋丞会闯进他原本普通的生活。但就是这个人,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
他们都是对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蒋丞像把钥匙,打开了顾飞的心门。顾飞也像一个开心果,给蒋丞带来了快乐。他们也是生活给他们对方最好的慰藉。他们就像光,撒在了对方的身上,也撒在了我的记忆里。让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他们互相救赎的身影。日子总是往前走,人总是在变,但我知道,顾飞对蒋丞的爱或是蒋丞对顾飞的爱一定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他们都像对方一样勇敢,也都成了对方用余光就能看清的人。
“我想,一个眼神,就到老。”
《撒野》读后感2
“我一脚踏空,我就要飞起来了”空灵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一曲完毕,歌词仍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散。一曲《撒野》,一部《撒野》,成为了我枯燥无味的生活里一道温柔似水的白月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书中的内容,那就是“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巫哲笔下的《撒野》,讲的是两个男孩互相救赎的故事。
破败的车站,破败的小城,干净的蒋丞被迫来到这里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意外遇到了被人欺负、迷路的顾淼,第一次见到顾淼的哥哥——钢厂少年顾飞。初到钢厂,蒋丞用满身的“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和迷茫,是顾飞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归属。顾飞的出现给蒋丞带来了光,蒋丞的出现也成为了顾飞的救赎。顾飞生在钢厂,扭曲的家庭束缚了他飞翔的翅膀,是困住他自由的牢笼,他的妹妹顾淼有自闭症,为了撑起整个家,顾飞不得不放弃自由与梦想,独自一人扛起一片天。蒋丞的到来,让他意识到他不是一个人。“我想,抬头暖阳春草,你给我简单拥抱”每听到这句歌词,我眼前就会浮现一个闪光少年,抱着吉他,拨着弦,唱着属于他们的歌;凌晨两点还在为梦想拼搏的少年。阳光穿过树叶,光斑在纸上雀跃,讲述着温暖绵长,留下余温。“顾飞,跟着光”,是啊,跟着光,向前跑,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也许四中没有顾飞,也许人大也没有蒋丞,他们虽然是不存在的纸片人,但他们的光却照在了我的心头。曾经有读者说道:“我躲在断墙后面,偷看两个少年徒手摘光,星星映在他们眼底,光却洒在了我身上。”光很亮,也很暖,宛如雪夜里的烛火。
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向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是啊,跟着光,往前走,踩碎迷茫,走过时光,睁开眼你就会看到,梦想在前方。总会有人在你背后支持你,看着你撒野奔跑。
《撒野》读后感3
“我躲在墙后,看两个少年徒手摘星星,星星印在他们的眼底,光却撒在我的身上。”
这是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留下的话,《撒野》是一个质朴无华的故事,里面没有车祸,没有失忆,也没有随随便便就能考第一的天才。它讲述了两个少年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故事。顾飞因妹妹顾淼淼和蒋丞误打误撞认识了彼此,和对方成为了朋友。他们为了走出破旧的钢厂,去看更大的世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故事。我明白了“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只要看向前方,生活就会所向披靡。”《撒野》是我前行道路上有幸拥有的一盏明灯。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事,我都拼了命也要踏过荆棘,因为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蒋丞和顾飞的不放弃和顽强,给自己打气。
记得在我7岁时,母亲想让我去学游泳。没学前,我觉得还挺有趣。到了泳池,方教练让我在深水区里憋气,才体会到什么叫“恐惧”。我不敢把脸埋进水里,一直挣扎着使自己大半个身子能露出水面,挂在泳池边。方教练是一个严厉性急的人,看我如此拖拉,干脆出绝招:她一把抱起我,用力一抛,我整个人都落在了水里。我紧紧闭上眼睛,双手乱挥两脚乱蹬,可身子沉的越快了。我吓得要哇哇大哭,可刚张开嘴,一口水猛地呛进了鼻子、喉咙,最后灌到了肚子里。在我绝望的时候,方教练又把我捞了起来。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游泳太难了,我放弃了。第二天,母亲跟我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告诉我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困难克服过去了就没有困难。然后又答应我请我吃棒冰。在母亲威逼利诱下,我糊里糊涂又同意去上游泳课了。不过,这次感觉比第一天要好一点,没那么害怕了。第三天,我又去上课了,动作难度加强了,可是我心中充满了希望,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跟小鱼儿一样。
《撒野》让我更坚定: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像自己7岁时那样勇敢,不左顾右盼。
《撒野》读后感4
不记得是哪位大咖说过:经典是生生世世的诱惑。从来没有那么投入,那么认真地读完哪本现代著作,除了四大名著。而孩子给我推荐这本巫哲的《撒野》,让我从头到尾都被一个高中男孩所具有的细腻丰盈的情感所蛊惑,被那不离不弃、干净透明、惺惺相惜的非主流情感所感动着。
心灵细微之处的痛痒被这两位少年所牵引,所触动。
小说语言干净、明快、简洁,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无病呻吟,有的只是日常的只言片语,生活琐碎。虽然是关于不被社会认可的非常态BL,但却令读者,无论他或她是同性或异性或双性恋者,都会被男孩细腻的情感,被他们年轻、淳朴、不带任何修饰的粗糙但率真的性情而触动。从头到尾,文字中扑面而来的满是青春的气息,干净如明媚的阳光。
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鲜活,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从中可以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朋友的影子,同学的影子,老师的影子或者父辈的影子。深切体会并理解了当时所不能理解也没想着去理解的许多人和事。也再次重温了一遍高中历史,自己青葱的岁月。
小说中的学霸蒋丞学渣顾飞,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们两个相互救赎相互爱的点点滴滴,感动了读者。
也正是因为《撒野》,让读者对学霸有了全新的了解。学霸不是一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习机器,而是有个性、有隐忍、有不堪的过往、有善良、有冷酷、有恩有义的有情少年。学渣也不再是放任自我,让人不屑的渣渣,而是有情有义有爱有责任感的,不该沉寂的一颗璀璨的金子,他因为太多的牵跘,太多的责任要去承担和梳理,他不能优秀,他不能拔萃,他刻意地淹没自己的才华,而默默地用自己年轻性感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对少年刚开始就对对方的颜值颇为欣赏,也正是应了这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
末尾,作者没有给读者一个交代,他两个是否最后能在一起,是以怎样的状态在一起,但读者已经很心安,这两个少年会有不错的未来,这是肯定的。
站在罗燕北京的家中,透过玻璃窗,是永不知停歇的车水马龙。选择在这里定居,罗燕更多的理由是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这里很多时候充斥了纽约或者伦敦市区式的嘈杂和拥挤——简约风格,正是罗燕为了调和这种境况做出的选择。
家就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对于家的设计,也许正是对于内心世界的还原,发现完美的内心,在简单中,蕴涵着丰富的层次。
对于自己的家,曾是中国的影后,现为好莱坞制片人的罗燕一再强调“管理”二字,这种“管理”哲学,体现在空间架构及线条安排上,体现在简约设计精神的延伸上,也体现在装饰和收纳等细枝末节上,让这个家在理智中有着丰盈的情感,而在情感中保留了足够的理智。
站在罗燕北京的家中,透过玻璃窗,是永不知停歇的车水马龙。选择在这里定居,罗燕更多的理由是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这里很多时候充斥了纽约或者伦敦市区式的嘈杂和拥挤——简约风格,正是罗燕为了调和这种境况做出的选择。在她眼里,这是一种安静的风格,可以让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暂时与外界隔离。
而她对简约的理解,就像她曾经的那部《庭院里的女人》所蕴涵的哲理一样——理智与情感是不可决裂的。
对罗燕而言,家在很多方面都与情感有关,但在北京居住他们更需要舒适但有效的生活,这需要让理性指导情感,正像她所说的,理性确保了这幢房子风格上的纯粹性。
因为居住的人少,家的格局非常简单,空间分割清晰明朗。
简单的设置为简单的生活服务,罗燕的家并不需要复杂的功能区域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其他看似花哨的空间设置、繁杂的区域并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生活享受,只会对人造成干扰。
充满设计感的产品,是打破简约的冷静感的好帮手
厨房与餐厅贯穿简约不简单的主旨,一扇推拉门,有时封闭,有时贯通。
丰富但不繁琐
事物总是有丰富的层次,家也一样。无论光源设计、线条装饰我们需要家有着类似人的逻辑思维,有时候很清晰,有时候则交错着,但无论怎样,它的层次变化有规则可循。因为想尝试不同风格,也因为想为自己和家人造就一个简单宁静的空间,罗燕用简化繁杂的思路设计了自己的家。但简化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减少,更多是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
“我觉得线条和简约两者并不背弃,线条也是简约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许就像一部**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地配合当时的故事情节,让人融入其中。”罗燕的本行让她对线条的理解直观生动。简约是逻辑,而线条则是形象。
在罗燕的眼里,事物总是有丰富的层次。戏剧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层次的,空间,也一样。
材料是这个家的层次之一,不锈钢、玻璃、大理石、木头不同的材质将空间感觉区分开来。
美国70年代流行的挂画、钢笔原作漫画、拓片都是罗燕喜欢的;拙朴的陶瓷品、形态怪诞但可爱的人形艺术品、线条张弛有度的容器都在不同位置装点着白色的纯粹空间。而罗燕最喜欢的,是由罗燕设计、盛珊珊制作而成的那件艺术品——它色彩斑斓,像水果糖,被悬至空中。在白天,光线投射在它身上,被反射出奇幻的色彩;晚上,它的图案反射在玻璃上,迷幻而神奇。
“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只是表现方式和地方不同。假如不去幻想,我们又在忙些什么呢?”在宝贵的空闲时间里,罗燕停留在家中,开始幻想。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 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
急惊风与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他在自然界中创造磁铁“异性相吸”的现象,研究人间爱情关系时,我们也常见“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之间,彼此强烈相吸的现象。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例如,当 “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我把它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要发展出一个“完整之我”是个非常艰巨,要付上惨痛代价的过程,所以慈爱又幽默的上帝就让这些异性相吸,一见钟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预尝了爱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后才让他们闭着眼睛心甘情愿地进入“磨合期”,在艰苦的“旷野”之中,让两人彼此在个性上“铁杵磨成绣花针”,继续发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Imago)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并遵循上帝所创造的心理定律,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换句话说,“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样善用诗词表达丰盈的情感,而专注扩展 (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对她欣赏得不得了。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要处理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有了改变。
持恒的亲密感
夫妻间有许多这类微妙的互动,处理这类你进我退,不断重复,难以改变的“亲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时,一定要寻求智能来改善。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另外一个更繁杂,更耐人寻味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把它译成“强迫性的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强迫性的重复“,是许多心理辅导者从事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刻骨铭心的爱情
举例来说,笔者有位个案,来寻求辅导时告诉我,他曾刻骨铭心地爱了三次,但三次的爱情,都让他痛苦心碎。他第一次深深爱上的对象,是位患有忧郁症,自杀未遂刚出院的女子,可是热恋不到几个星期,两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
第二次爱上的对象,是位患有“厌食暴食症”(Bulimia)的女子,情绪强烈起伏,一觉孤寂或焦虑,便可在几分钟之内吃掉个大蛋糕,吃完却饱受罪恶感折磨,气自己失去控制,悔恨之余,便偷偷把自己关到浴室,拿牙刷刺激自己喉头,硬把刚吃下去的食物,全部又吐了出来。他与这位情绪不稳的女子的爱情,也是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痛苦地分手了。
他第三次爱上的对象,是位有夫之妇,因丈夫外遇,刚被抛弃,为情受尽折磨,极为凄楚可怜。他奋不顾身,努力关怀呵护这位受尽创伤的女子。一个是寂寞的游子,一个是天涯断肠人,刚开始时彼此像干柴烈火般地相爱,但是过了几个月,两人渐渐清醒过来时,这个爱竟然也像前面两段情一样,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这位英俊,又在一家有名的科技公司中深受器重,拥有一份人人称羡高薪职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士对他表示好感。为何他对身旁这些品貌双全的美女毫不动心,却偏偏只爱上前面他所描述这类情绪激昂,忧伤痛苦的女子
触类旁通的道理
笔者平日遇见一些复杂艰难的心理现象时,常发现如果能从物理学、生物学、哲学或人类学等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看,往往能帮助自己对这现象有更深入的领悟。天下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笔者发现下面这个中国人较能体会的生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何谓“强迫性的重复”。
笔者记得在成长过程中,曾听见一位伯母说,她生完老大后,没遵照老人们的劝告好好“坐月子”,不小心着了凉,后来身体就一直不好,不管吃多少中药、西药都没起色。她心中非常担忧,幸而一些有经验的老妈妈们告诉她:“别担心,只要在下一胎生产之后好好坐月子,身体就会康复过来。”后来在她生完老二之后,用心坐月子,好好休养、进补,果然身体痊愈,健康情形甚至比以前更好。
同理,如果我们了解这位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与未能满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们就较能明白他为何老是爱上凄楚可怜的女性。
原来,他是家中独子,十二岁那年,父亲有了外遇,突然之间就抛妻离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错,一有外遇,父亲就像许多外遇者一般,开始多方挑剔,责怪妻子有令他无法忍受,而永远不可能改的缺点。他告诉妻子,他从来就没爱过她,要妻子放他自由(这也是外遇者的标准说辞,他现在对第三者山盟海誓,爱得死去活来,将来若移情别恋,也会对现在的第三者说他从来就没真正爱过她)。对妻子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个幸福的家庭,顿时天旋地转。这位年轻人的母亲为此而痛不欲生,得了忧郁症,也不断地摧残自己,最后染上重病,开始进出医院。
未得医治的创伤
谁能想到这个天真快乐的十二岁男孩,突然必须放弃他的童真,开始“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在未来三年中扮演安慰者与照顾者的角色。看到母亲在病床上以泪洗面,日渐消瘦,他心中难过,却为了母亲把眼泪往自己肚里吞,强颜欢笑来安慰母亲。
最后母亲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他听到母亲喃喃自语“我仍然爱着你(丈夫),你为何离开我”这番话使他痛彻心肺,一面流泪看着母亲断气,一面发誓他永远不要再掉泪,他要做个成功的强者。他非常地恨父亲,后来父亲被罪恶感折磨,同时也因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几次回来找他,都被他狠狠地赶走。他咬紧牙根,克服万难,拿到名校的奖学金,并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找到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
他极有毅力,人缘也不错(注:只要不深入交往,不动真情,都不会出问题),平日也为自己能控制情绪(喜怒不形于色)而引以为傲。所以他对自己这样失控,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为自己的失控不安,也为伤害了三位他所爱的女子而痛苦,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而来寻求辅导。
为何三次都爱上痛苦忧郁的女子我想这很可能是上帝所定规的医治法则,一如当人回到类似第一次受伤的状态或情景时,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彻底的医治。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坐月子期间受凉的伯母,产后百病丛生,中药西药都无法治好,却要等到第二次生产,全身骨骼、腺体,所有生理系统都回到类似第一次生产的生理状态时,她的病痛就得到一个彻底医治的机会。这就好象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块钢铁,冷却之后很难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软之后就很容易矫正、拉直。我想怀孕对一个女人的身体来说就像这样是个火中被“烤”的过程,可说是个“危机”(Crisis),但危机不见得不好,因为“危机”两个字可蕴涵“危险”和“机会”。不注意时可能会带来伤害,但若能好好处理,却能使生命变得更健康更丰富。
爱上母亲的影子
同理,这位年轻人三次所爱上的对象,身上都带有他母亲忧伤、痛苦的人格特质,不知不觉地,他深深地受了这三位女性的吸引,潜意识中,他要回到类似过去受伤时的心理状态。在过去,他无法借着自己的爱与努力使母亲痊愈,现在,他仿佛重新得到机会,能借着爱与努力,去医治这些心灵受伤的女性,潜意识深处,他也企望着她们能快乐起来,把他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的呵护与关爱加倍地给他。
以上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深度心理学所讲的“强迫性重复”。笔者在从事临床心理学治疗时,接触过不少这类的个案。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毫不“来电”,但却深深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后来发现,他们都有好强,好掌控,标准极高的母亲。从小不管他们多努力要做好,却总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无法取悦母亲,讨她欢心,从她身上得到温馨的母爱。难怪他们成长后,容易被这些身具母亲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危险程度决定酬偿程度的高低)。这类像母亲一样“危险,难讨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偿能力”,有能力让他们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爱。
他们迷上这类女性,往往因为潜意识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着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这些冷傲的女性得满足,变温柔,从她们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母爱,让他们受伤的心灵终于能得到安息的满足。在“冷落,拒斥”型的父亲身上受伤的女性也是如此,宁愿忍受忽视、凌辱,却一直依恋着那些无法给她们爱的男子。
愿挣脱恶性循环
对这么多陷在强迫性重复中的人,他们要如何才能从那些恶性循环中脱身,得到医治以上探讨了深度心理学中一个极发人深省的概念:“强迫性重复”。有的人受不了母亲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管的太太,然后开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战争,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心理空间与独立自主的权利。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保护自己,成长后不知不觉地就嫁了个身上带着自己所熟悉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潜意识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这个阿斗变得坚强,能带给自己从父亲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从肇因处医治
笔者过去以为“强迫性重复”只是极少数的偶发现象,后来却发现,这个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见,只是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据一项美国的统计,酗酒者的女儿长大之后嫁个酗酒者的机率比嫁给常人高出两倍。笔者有位个案,几次所爱上的对象都是酗酒者(即使有些人刚开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原来她的父亲死于酗酒。从小不管她多幺品学兼优,努力要做个好女儿,都无法藉自己的好行为使父亲爱她,给她注意力,并为她戒酒。长大后,她只被与父亲一样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引,潜意识中她觉得,唯有当她能用爱感化酗酒者为了她而戒酒,把她从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与注意力给她时,她的心才得满足。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经有三次机会回到类似原来受伤情况的关系中吗为何他不但没得到医治反而每次都痛痛苦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类似原来受伤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见得能带来医治。这就好象一个人在拳赛中被打败,若不经苦练就再度回去与对手交锋,仍要惨遭败北一样。离婚与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过去失败因由,重新学习如何自爱爱人,那么他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机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实上,有许多统计指出,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么为何他三次疯狂相爱却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这跟他潜意识中的渴求有关。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从小缺乏爱,对爱愈饥渴的人,将来恋爱时潜意识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 过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伤从此消逝;
2) 心中所渴望的快乐幸福将从此开始;
3) 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过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时,自己不用开口,他(她)就会体贴到我的需要,主动来抚慰、满足我。
甜蜜的恋爱期
恋爱的初期总是最甜蜜的,两人彼此把对方当作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物。恋人间彼此似乎有无限的包容力,能无条件接纳对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时,对方竟能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在恋爱初期中,他们彼此成为对方自我价值感的支柱与生命能源的供应者,唤出对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两人像活在天堂乐园中一般,的确,人生中所有的快乐似乎由此开始了。
深度心理学认为,人在恋爱之时,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岁之前的状态,因为恋人之间的互动与婴儿和慈父或慈母间的关系极为相似。不论是恋人之间或婴儿与父母之间,在这个时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绪纠缠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觉。好处是不管自己心里多么愁苦,一看到对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开心起来。坏处是看到对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绪马上受感染开始难受起来,以为对方在怪自己。
当婴孩见到母亲不愉快,从她那儿得不到爱与支撑自我感的养料时,不是变得特别乖,企图以好行为使她重展欢颜,就是闹脾气(Temper Tantrum),用最尖锐的哭声处罚她,逼她就范,收回不悦之情,再变回那个面带笑容的“好妈妈”,使他能借着她的爱与笑容再度快乐起来。
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强迫性重复”,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亲愁苦的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热恋时他心中不但渴望这些痛苦的女性愿意接受他的爱(若她们不接受,他也会很痛苦),他还有个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爱是有效的,他期盼这些女性能因他的爱而得到医治,然后坚强起来,他更希望她们终于能把自己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爱给他。刚开始在爱情关系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潜意识中渴望这些心灵受伤的“小女孩”能变成成熟快乐而坚强的“慈母”,让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强者”的心理防卫,回归一个柔弱无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过去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那份温柔又具保护性的爱。
自救而后救人
在恋爱的初期,当两人都还陶醉在爱情迷幻的药效之中时,他还能借着自己一厢情愿的心理投射(Projection) 而感受到爱,可惜的是像这类的迷恋 (Infatuation) 或中国人所谓“激情”或是“爱情发烧”,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扰的情况之下,大约只能持续三到六个月之久。(注:被禁止、受挫折不许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罗密欧与茱丽叶一般能愈演愈炽,持续良久。)
深度心理学强调,唯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心灵创伤,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英文畅销歌曲中所说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通过现实的考验。两颗寂寞的心像饮鸩止渴一般,只能暂时减轻双方的痛苦。两个爱的乞丐,却彼此都逼对方先付出一些爱,是一幅非常悲惨的图画。
心灵受创,对爱饥渴,却不懂得学习如何真正去爱的人,陷在迷恋,心理疆界不清的状态中时,会勉强对方来为自己幸福快乐的情绪负责。他们双方在潜意识中会这样想:“过去只要你一笑,我就开心,你明明有能力带给我美好与快乐的感觉,为什么现在不再使我快乐是不是故意处罚我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心情还是不好”在这种小于三岁的恋爱心理状态中,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我心情不好也觉得是被你害的,因为你不对我微笑,夺走了我快乐的感觉。
因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完全依赖在你身上,期盼你来成全(complete)我,我不知不觉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极大的酬偿权力。因为认定你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操纵者,我便期望你必须与我有一样的思想与喜好,我也只准你对我表现正确的情绪。由于我的苦与乐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许对我表现任何负面的情绪,更不准怪我,因为这些都带给我痛苦,使我心里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时,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乐。如果我觉得痛苦,我便会怪罪于你,并千方百计地要改造你。
脱出恶性循环
前文所提这位男主角对他所深深爱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开始进入爱情关系,处在“甜蜜共生”的状态时,只要对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扫而空,洋溢着满足的幸福感,但是当爱情麻药渐渐失效,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无法使对方快乐起来,对方不再像过去一样带给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觉时,他心中受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与以前一样待你,为何你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当初那使我感受到爱的你了”事实上,这些心灵受伤,却被他爱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几乎一样的心理感受。会痛痛苦苦地分手是因为当双方内心重新受伤时,失望便转为愤怒,都开始用高压、冷战、攻击、批评等方式来向对方“讨债”,要改变对方,逼对方先付出爱。不幸的是攻击只会导致反弹,让自己更觉对方变心,由此战火愈来愈猛烈,最后只好分手。
其实以上所描述这个由甜蜜相恋到痛苦挣扎的心理过程是所有的情侣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而这种历程在这类“强迫性重复”的个案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而鲜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那些陷在强迫性重复中的人,若不经医治,很少有人能自己从不断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出。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医治呢?让我们留待下期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