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管教成为伤害,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用脑模式

别让管教成为伤害,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用脑模式,第1张

别让管教成为伤害,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用脑模式 孩子的大脑发育就像施工中的房子,他们的下层脑已经成熟,但是上层脑还在慢慢架构中~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管教方法都影响着孩子使用「上层脑」或「下层脑」,然后决定他们哪一部分的大脑区块会越用越强壮。想想看,你的管教方式是让孩子使用「上层脑」还是「下层脑」呢?

大脑由下往上发育,最下方的区块先成熟,再慢慢往上发展,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地基再慢慢往上盖。大脑最下层称为「脑干」,掌控基本生存功能的区块,像是呼吸、心跳等等;人类一出生脑干就完全成熟,能够掌控基本生存本能。脑干上方是「边缘系统」,包含杏仁核和海马回,用来处理情绪,因此又称为「情绪脑」也就是「下层脑」。婴幼儿的情绪脑已经开始运作,能够感受到危险、威胁、害怕等等情绪。大脑最上层则是「皮质区」,又称为「理智脑」,也就是「上层脑」,负责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的事情,像是做决策、思考、计画、情绪调节等等。

然而,孩子的大脑就像施工中的房子,正由下往上慢慢盖。位于下层的脑干和情绪脑已经盖完,可以完全发挥作用,最上层的思考脑却还没盖好,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成熟,大脑前额叶甚至要到25岁才能够完全成熟。

延伸阅读:搞懂「讲不听」的孩子:4种原因3个阶段3项原则

以大脑科学为基础的管教法

听到「管教」两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很多父母会回答:「惩罚,这样孩子才会学乖。」做儿童咨商时,我经常观察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某次在个案家中,我正和妈妈谈话,5岁的女孩和妹妹在客厅玩积木。过没多久,小女孩开始用力丢积木、制造很大的声音。

妈妈转过头对女儿说:「不要再丢积木了。」但是小女孩还是继续丢,而且越来越大声,妈妈越来越生气,接着她站起来对小女孩大吼:「不是叫你不要再丢了吗?怎么讲不听?不准玩了,去房间里待5分钟。」小女孩大哭起来,然后被妈妈拉进房间里。关上门后,妈妈走回来说:「每次都这样,讲都讲不听!」

这是许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的管教方式,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处罚孩子。但是,这样的惩罚真的有效吗?你觉得,被关在房间里的小女孩真的能够冷静的思考:「我刚刚做错了,我不应该丢积木。」吗?

事实上,被关在房间的小女孩无法思考,因为她被下层脑掌控情绪了!她可能心里想着:「我最讨厌妈妈了!」「妈妈一点都不爱我!」然后,情绪越来越激动。

改变看待孩子的眼光

孩子的大脑就像正在施工的双层楼房,下层脑负责情绪、基本生存机制,上层脑负责思考、做决策、情绪调节等等。当这位小女孩被下层脑掌控时,她会被大情绪淹没、无法思考、身体进入「反击或逃跑」模式,于是,这位小女孩越哭越激烈。

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是故意的」,这样的想法会让你更加生气,想对孩子大吼:「怎么讲都讲不听!」但是,孩子负责情绪调节的上层脑正在施工中,无法发挥全部的功能,孩子没办法每次都深思熟虑后才做决定、无法好好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冲动,或是无法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出现失控行为时,也可以试着用「孩子被下层脑控制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冲动的行为」来理解。

孩子被下层脑掌控时,父母要帮孩子重新启动上层脑,孩子才能开始思考和学习。如果用打骂、恐吓、威胁,只会让孩子恐惧,继续启动孩子的下层脑。

若父母能够改变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能换一种方式回应。下一次,孩子大哭大闹、闹脾气时,请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没办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被下层脑掌控时,他需要我的帮忙,引导他如何调节情绪。」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会思考、能够调节情绪的人,就必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练习使用上层脑。

管教孩子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管教」的原意是指「教导、学习和指导」,也就是说,管教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教育孩子的契机。

如果「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那么,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从错误中学习呢?美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席格建议父母,管教孩子时,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

二、我想要教孩子什么?

三、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若能在回应孩子之前,反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就能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举个例子:当你看到老师在联络簿上写孩子今天在学校打人时,第一时间会有哪些情绪呢?你可能会觉得生气、觉得孩子怎么会这么不乖,很想臭骂孩子一顿。但是,在你气冲冲去骂孩子前,请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孩子打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同学欺负他,让他很生气。孩子因为生气而打人,就是被下层脑控制了,就像被戳一下的蜥蜴,做出剧烈反应。

再来,问自己:「我想要教孩子什么呢?」如果孩子打人是因为很生气,那么你的教育目的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处理生气的方法,以及用合适的方式表达生气的感觉。

决定了管教目的后,最后问问自己:「怎么教才是最好的方式?」

回想自己的求学阶段,你会发现,当我们充满负面情绪时—像是觉得生气、委屈、悲伤难过时,便无法学习新知,因为当下层脑被启动时,负责思考和学习的上层脑就被关闭了。所以,当父母在冲动之下打骂、吼叫、羞辱孩子时,只会让孩子的大脑侦测到危险,然后传递讯息让身体进入「反击或逃跑」模式、做出更激烈的反应。一旦孩子被情绪掌控,就没有办法思考和学习,这样一来,父母就错失教育孩子的机会。

孩子的上层脑还没完全盖好,比较容易被下层脑掌控、做出冲动反应,像是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大声尖叫。这时,孩子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他需要大人帮忙平抚下层脑、启动上层脑,重回思考与学习状态。

延伸阅读:1~2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

你想要孩子用下层脑(情绪)还是上层脑(理智)?

大脑会随着经验而改变,父母给予孩子的经验和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展。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不断让孩子练习使用上层脑,那么,孩子就越会思考、做适当的决定、同理他人、情绪上来的时候知道如何处理。长大之后,孩子也更能够处理挫折和压力、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别让管教成为伤害,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用脑模式

ACE研究告诉我们,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并不代表父母不能给孩子任何压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经历压力与挫折,像是准备考试、转学、与朋友发生争执,或是与兄弟姊妹吵架、遭遇失败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面对这些生活压力时,孩子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也可能会犯错,做出让你生气的行为。但是,这些都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感觉和需求、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帮助孩子思考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达到机会教育,这才是管教。但是,如果家长让孩子长期生活在恐惧、害怕、无助等情绪之下,这样的恶性压力,就是在伤害孩子。

每次回应孩子前,先问自己:「这样的回应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吗?」当你能够了解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时,就能给孩子健康成长的大脑。

我被情绪掌控了,怎么办!?

绘本《大吼大叫的企鹅妈妈》的开头写着:「今天早上,妈妈好生气,气到对我大吼大叫。把我吓得全身都散掉了。」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可能会被情绪冲昏头,但是,当情绪来的时候,反应型父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所以在一时冲动之下,他们打骂、恐吓、羞辱、贬低孩子,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就像绘本里的企鹅妈妈,把小企鹅吓到全身都散掉了。

有意识的父母则是能够觉察到—我现在非常愤怒,如果在生气时回应孩子只会启动孩子的下层脑,让孩子做出剧烈反应,不但失去了教养的目的,还有可能变成孩子的恶性压力。于是,有意识的父母给自己时间冷静,当他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后,选择用更适当的方法对待孩子。

深呼吸90秒钟的力量

你看过自己生气的样子吗?下次,请拿一面镜子观察自己生气时的模样,你会发现,我们在生气或是焦虑时,整个人是紧绷著,可能正憋住气,或是急促的呼吸。然而,氧气就像大脑的粮食,当你无法吸入足够的氧气,导致大脑粮食不够,你会更无法思考、冲动做出后悔的事情。这时候,做几次深呼吸,就能改变。

美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席格建议父母:「回应孩子前,请先给自己90秒缓冲,因为,每个情绪浪潮袭击并离开的时间大约是90秒。90秒大约可以做8次深呼吸,如果能在回应孩子之前做8次深呼吸,就能避免你在冲动之下做出后悔的事情。」

记得给自己90秒,就可以成为有意识的父母。

教养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当父母是一个辛苦的工作,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让你产生各种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到孩子,你需要红绿灯来提醒你:「停下来!」下次,当你察觉到自己很生气时,请想想红绿灯,然后告诉自己:「红灯停!」

红灯时,请给自己一点暂停时间。你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需要时间冷静,等我冷静下来再谈。」然后,请暂时离开现场,找个地方平抚自己的情绪。你必须让孩子知道你还爱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会回来跟他谈。如果你突然走掉,孩子可能会以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反而让孩子更紧张恐惧。你可以用接下来的这个练习,帮助自己平抚情绪,再回来跟孩子谈。

练习题:红灯停下来,绿灯再行动

若需要时间平抚自己的情绪,当你离开现场后,可以:

1 深呼吸

给自己九十秒的时间做八次深呼吸,让情绪浪潮离开。请记得,吐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这样大脑才能意识到:「我要放松。」

2 说出情绪

研究显示,若能辨认情绪,大脑前额叶就会启动,减少杏仁核活化度,进而平抚情绪。你可以试着说出情绪,像是:「我现在觉得,因为。」在心理咨商中,我常常用「冰山」来向个案解释「生气」,生气其实是情绪的冰山一角,无法察觉的那一大块才是真正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可能是:「觉得很受伤」、「觉得不被重视」、「觉得害怕」等等。所以,生气时,请试着辨认自己被隐藏在水面下的情绪。

3 情绪急救计画

记得情绪急救计画吗?当你被下层脑掌控时是没有办法思考的,如果有情绪计画表,就可以照着做,像是:打电话给朋友、听轻柔的音乐、出去散散心等等,帮助自己冷静下来。

4 问问自己:管教的目的是什么?

冷静下来后,请回头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希望孩子学会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最适当的教育目

的?」

5 提醒自己:我要启动孩子的上层脑

回应孩子之前,请记得提醒自己:管教方式会决定孩子使用上层脑还是下层脑。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会思考的人,就必须让孩子练习使用上层脑。

当你做完以上5个步骤后,就可以回头找孩子谈谈、处理刚刚发生的事情。若父母能用健全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也是对孩子示范「如何处理情绪」。

父母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好好处理孩子的问题

你什么时候特别容易生气呢?

记得某个周末,我坐在书桌前赶课堂作业,因为濒临缴交时间,我感到非常焦躁—脸颊发烫、无法专注。这时,窗外传来孩子玩耍的声音,接着,原本嘻笑玩乐的声音渐渐被尖叫和哭泣声所取代。平常,孩子的哭闹声不会让我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因为作业做不完的焦虑感,让孩子的哭声听起来特别刺耳,我感到更加烦躁、想要打开窗户叫他们:「安静!」

我察觉到孩子的哭声让我感到生气、烦躁,于是我关掉笔电,用打扫家里来转换心情。

有些人在焦虑急躁时特别容易生气,一点点小事情就能大发雷霆;有些人可能是肚子饿或睡不饱的时候特别容易生气;有些人可能是身体疲倦时特别容易生气。了解「自己什么时候特别容易焦虑或生气」,就可以事前防范、做准备。

很多人在当了父母之后发现:孩子占据了所有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休息、睡觉,更不用说跟朋友见面或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父母必须花点时间好好照顾自己,因为,你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若每天都充满焦虑,孩子也会跟着焦虑。当父母能够照顾好自己,让自己身心健康、情绪平稳,这样才能好好处理孩子的问题。

照顾自己的方式很多,像是健康饮食、充足睡眠、规律运动。建议父母可以每星期安排一段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如果喜欢阅读,就规划一个不被孩子干扰的时间安静看书;如果喜欢和朋友相处,就规划时间跟朋友去看一场**,或是吃顿饭。总之,花一点时间做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好好照顾自己,因为,当父母心情平静,孩子也能够平稳。

《童年会伤人》刘佩萱,小树文化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不会!」「这有什么好哭的!真没用!」「再吵!再吵就不要你了!」你是否曾对孩子说过这些话?是否曾在脱口而出后,却又悔恨交加?我们不想复制父母的教养模式,却又常常发现,童年的阴霾如影随形。

情绪是自我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情感体验的人,也只能分辨出“不太好”和“还不错”这两种情绪状态;每天我都好像活在一个打满了马赛克的世界,自己好像被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包裹着;自己虽然可以像个机器一样正常地学习和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谈,但我总是能感觉到没有来由的空虚与孤独。或许那时的我早已习惯了否认、压抑和隔离我的情感体验,以至于自己成了一个没有情感体验的机器。而在最近三年当我尝试去体验自己的感觉时,尘封的自我被重新打开,我开始不断地了解我自己,我成了一个有内在生命力的人,而非僵化的机器。

我需要不断地摸索处理情绪的方式并进行梳理。一年前我开始通过看小说等方式去熟悉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颗粒度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但很快我就陷入了一个困境,那就是我不知道我要如何处理我体验到情绪,也因此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处理情绪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体验我的情绪,并且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也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些交流,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验。我想把这些经验和方法梳理一下,供我自己日后不断参考和完善,同时也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分:如何对待比较熟悉的情绪

有些情感自己或许已经很熟悉了,自己已经反复体验过并且对它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已经很了解了,这些情绪可以这么对待。

(1)我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专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它当成自己书房里出现的安静的且对我没有什么需求的小动物,不必理会它。

(2)如果我的注意力会被它带跑,我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注意力快速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或者在时间的情况下暂停几分钟去处理它。

(3)在处理它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为什么拥有这样的情绪,看一下现实中是否发生了什么从而激发了我这样的情绪体验。也可以通过冥想等处理这些情绪。

(4)倾听这些情绪告诉自己的关于他人和外界环境的信号。

例举一些曾经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情绪,这是我现在可以从这些情绪中”听到“的一些东西以及自己的一些应对方式。

自己觉得被贬低时或者想要竞争时,或许是别人在秀优越感、在刷存在感,或者在打压人。若自己出现“自己不好”的念头,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反应,自己并不是不好;若自己想要着急跟着出风头,可以先思考一下自己现实中是否需要去表现自己。

当自己觉得内疚和自责时,或许别人想要通过引发我对这些感受来操控我,自己要留心让自己不要在这种情况下答应别人的不太合理的请求。

当自己觉得委屈时,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一些需要被忽视了,自己或许要去为自己的需要多争取机会。

当自己觉得无能为力时,或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我无法掌控的局面,这种局面往往是因为那样的情境是不受我控制的。要记住,自己仍然和平时一样有能力,自己仍然有力量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并不是只能无力得等待命运或者它人的安排。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一个感觉,它不等于我在现实层面是无力的。(同时,我也不一定非要去控制现实中的局面。有的局面是它人的因素造成的,此时我无法控制它人,只能自己调整自己。)

当我觉得愤怒时,或许别人的举动侵犯了自己的边界。这个时候,不要仅仅因为生气就怼回去,而是要考虑一下别人是否真的是心怀恶意的以及自己是否在意跟对方的关系,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即表达看到了对方的关系又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边界。

(5)自己不必太快简单得依据情绪做出反应,要给其它可能性更多的机会。比如,当自己内疚时不要立马答应别人请求,当自己愤怒时不要立马攻击别人。

第二部分:如何对待自己不太熟悉的情绪

(1)如果某个强烈的情绪体验对自己来说是陌生的,自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或者很少体验到,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时,自己不必立马去处理这些情绪。自己可以先将这个情绪打包,然后就专心做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该做的事情。打包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把那些情绪隔离,还有冥想。

(2)等到合适的时机(对我来说,是休息日或者跟咨询师会谈时),去消化这些情绪。

(3)在合适的时机消化这些情绪时,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这个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我会体验到这个情绪,当时是发生了什么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体验过这样的情绪?我生命中最早体验到这个情绪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情绪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想要告诉我什么信息?这个情绪现在想要告诉我什么样的信息?

(4)在合适的时机处理这些情绪时,可以结合《伯恩斯新情绪疗法》里的内容,检验一些自己在这样的情绪背后的思维方式,从而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多一些了解,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调整。

第三部分:预测一些事件中自己的情绪

自己并不是只受突然出现的情绪的摆布,有些事件中的情绪是可以预测的,自己可以体验做准备。

举个例子。当我见到一些亲戚时,我可以先预测亲戚的状态和他们跟我的互动方式,思考自己会如何处理它们。

我可以预测某些亲戚见到我之后会从头到家扫视我、像看一个器具一样打量我,我预测在那样的情境中我会有不适甚至愤怒;若对方对我来说是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并且关心我的人,我可以选择到时候先把不适感放在一边并且礼貌地跟对方打招呼;若对方的眼神不怀好意,那我可以心里默默吐槽一句甚至视而不见,或者稍微忍耐一下打个招呼;自己不必单纯因为愤怒就对他们发怒或者把表情写在脸上。

再进一步,我也可以尝试理解一下这些亲戚的举动。比如有的亲戚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意通过跟他人对比来确认自我价值,当有人出现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他们脆弱的自我价值让他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对手和敌人,他们或许也因此活在痛苦中。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我对他们的愤怒转化为了同情,甚至在跟他们见面时可能会对他们进行夸赞从而帮助他们确认他们是有价值的。

第四部分: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感受不等于事实,不要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在现实中就一定发生了。

不要在强烈的感受的驱动下去做太重要的决定。

感受是人类正常的反应,它们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必从道德上评价它们,也不必因为自己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感受而自我谴责。

以上是我个人目前的处理情绪时的一些心得。目前稍微有些不成系统;随着对情绪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将会不断地完善它们。以上内容主要是我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方法,我选择这样的方法背后也有基于我自己的个人喜好和生活习惯的考虑,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若对相关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情绪急救》、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她参加了客户的一个聚会,聚会上很多人她都不认识,由于比较突然,也没有认真打扮自己。

更糟糕的是,在聚会上,拿吃的东西时,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了,一整块布都湿了。

后来,她看到那个客户和好几个人围在一起,脸色很难看,好像很生气的样子。

正好,客户抬头看到她了,很礼貌性地微笑了一下之后,就转过脸去,又恢复了怒气冲冲的样子。

她跟我说,“一定是我在聚会上糟糕的表现,惹客户不高兴了,我真的太笨手笨脚了,老是出岔子。”

后来她还跟我“抱怨”了一些别的事情,我发现,她的问题就在于,“她太敏感了”。

情绪敏感的人,总是能够时刻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并且他们会很在意他人的情绪,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人的情绪一定和自己有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这本书就是针对高敏感人群的性格特点,通过具体的实战策略,帮助高敏感人群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管理好情绪,从而建立和谐的内在世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作者卡鲁恩·霍尔是美国著名的辩证行为治疗师,美国休斯顿辩证行为疗法的中心负责人,她所独创的情绪管理方法已在欧美被大幅普及,并受到各种好评。

一、高敏感情绪者所经历的情绪之痛

日本作家太宰治说过这样一句话,“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可以说,这是他自己,同时也是高敏感人群的一个内心独白。

高敏感情绪者往往对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

他们的疑心很重, 经常怀疑和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甚至连最亲近的人也包括在内。

对于他人的某些言行举止,他们也喜欢小题大错、过度解读。

比如跟伴侣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就认为对方不适合自己、不爱自己了;没有被朋友邀请参加一个聚会,就认为对方根本不重视自己,甚至产生想要跟他“划清界限”的想法。

高敏感情绪者只要遇到 被人拒绝、批评、嘲笑、疏远 等情况,他们都会神经高度紧张,一遍一遍回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不自觉地给自己“灌输负面思想”,认为自己是个异类和失败者,总是不被人待见和喜欢;或者决绝地、认真地思考要和谁断绝关系;又或者完全把自己封闭自己,回避所有人。

相较普通人,高敏感情绪者的 情绪反应往往来的更快、更猛,持续的时间更长 ,也更加不计后果。

难以预料的情绪敏感,加上不可控的情绪反应,让高敏感情绪者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和伤害,也很容易被他人误解、贴上“过分敏感”的标签。

二、建立一个简单有效的“情绪急救”系统

很多高敏感情绪者都曾为自己的情绪冲动而后悔,暗暗在心里发誓或承诺“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但最后还是反反复复这样做。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情绪到来的时候,完全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没有建立一个基本的“情绪急救”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情绪急救”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即时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1、停止“情绪重播”

不主动滋长痛苦情绪,停止“情绪重播”,是情绪急救的第一要点。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习惯,就是 在脑海里不断地回放让我们产生这种情绪的事件 。

我们所有的关注点、注意力都聚焦在这个事情上,同时我们还会不断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这种情绪感觉是对的。

如果这个时候,不主动转移注意力,不给自己按下“暂停键”,那就是在主动滋长痛苦情绪。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喝一杯水、看会电视、出去散会儿步、深呼吸、数123456、刷刷抖音、看看手机里保存的等等,总之随便做点什么让自己感到放松、平静或者开心的事情。

转移注意力,一方面是在给自己 赢得“缓冲时间” ,让自己能够冷静下来。因为如果理性不回归,情绪将永远占上风。

另一方面,转移注意力的过程,也是在帮助我们 创造一个新的情绪 。

2、辨认情绪,找到情绪的根源

通过成功的转移注意力,情绪稍微平静下来之后,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正在安安静静地享受晚餐,坐在你旁边的那一桌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聊天,他们看上去很愉快,但声音动静有些过大,吵到了你,顿时你感到心情特别烦躁。

表面上看,你的情绪是由于邻桌的“喧闹”引起的,但仔细一想才发现,其实你点的晚餐正是前男友最爱吃的食物。

你想起了你们过去的甜蜜时光,然而这种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此时隔壁桌欢乐的气氛让你显得更加形单影只,所以掩盖了你悲伤的情绪,表现出生气和烦躁的情绪。

面对“睹物思人”的悲伤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观看有趣的视频、向朋友倾诉的方式或其它方式,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但如果我们把情绪的根源弄错了,误以为“自己的悲伤是一种愤怒”,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像个刺猬一样,对他人表现出“不友好”、甚至攻击性的行为。

3审视产生情绪的想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ABC法则。

A:诱发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

B:你对诱发性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你的感受和行为

他认为,人们的情绪反应往往不是由A,而是由B来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说: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存在很多偏见和非理性的成分,导致我们的情绪反应过度。

就拿我朋友的例子来说,她认为她的客户很生气是因为她当天的行为不佳,比如穿着不够得体、不小心打翻了水杯。

但实际上,她的客户可能根本就没在意这些,客户心情不佳可能是因为生意、家庭或者其它事情而生气。

只是客户不好的情绪正好被我的朋友撞见了,导致她“胡思乱想”。

事实证明,也确实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后来这个客户还跟她们公司做了一笔小买卖。

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多审视自己的想法,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就是现实,这能够帮助我们以一个更温和、更理性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三、情商高手必备的2个特质

“情绪急救”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情绪,但想要成为一个管理情绪的高手,还需要在两点上下功夫。

可以说,这两点,是情商高手必备的2个特质。

1、放下评判

如果你仔细回想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你会发生,评判在其中“功不可没”。

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非常容易相信那些伴随情绪而来的想法。

比如,一个情绪敏感的员工在会议上被老板点名批评,想到他最近工作业绩没有达标,于是他得出了“老板想要开除我”的揣测。

这种“情绪化推理”就是一种评判,但这种评判往往不是真相,而是自己的一种消极“假想”。

作者告诫我们,“ 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揣测,通常会让你感觉痛苦。不管你猜测的有多准,你都一定要去询问真相,而不是自己盲目假设。 ”

放下评判,是让我们接纳事物本来的模样,而不是“被误解”、“被臆断”、“被曲解”后的模样。

克里希那穆提早就说过: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2、正面乐观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除了放下评判,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身份认同感,也能够帮助我们不被情绪所困扰。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里,松子的妹妹从小患病,导致松子的爸爸过度“偏心”,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放在妹妹身上。

爸爸也是爱松子的,但爸爸对松子严重的“情感忽视”导致松子的自尊极低,自我身份认同出现扭曲,所以后来,在她的每一段情感中,都表现出“对爱的病态需要”。

所谓自我身份认同,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干不好”

“你怎么这么不会说话,以后在饭桌上少说话”

“说你几句,你就这样了,你这个人真敏感”

类似上述这些评价,都会对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促使我们不断对自己形成一种负面的“刻板印象“。

自我认识越是消极悲观,我们的情绪就越容易泛滥。

唯有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才不容易受他人评判的影响。

不可置否,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也并不是失去自我,讨他人欢心。

蔡康永在情商课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静;不是追求无情绪,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绪;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边的人也放松了,而讨人喜欢。”

这或许就是真正厉害的人所拥有的高情商吧。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感鼓励必不可少,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说起物质奖励,一直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小时候,家长对于我们的成长几乎都是鼓励而已,而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如果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又是买玩具,又是给零花钱之类的。可以说一直都是羡慕这样的同学的。

可能是家长之间也有交流吧,爸爸想要效仿其他家长这种物质奖励方式。于是小学四年级那年,年前期末考试之前爸爸许诺,只要有一个人得到班级第一,就给我们买一个小霸王学习机,虽说是学习机,其实也可以玩游戏。在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学习机是必拿的。因为我家兄妹三个,在之前的期中考试里都是班级第一。

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我们三人都懵了,三人的成绩都是班级第二,要么是差1分,要么是差05分。这下我爸爸更懵了,这不科学啊,别的家长提出物质奖励拿成绩都是增长的,怎么自家的孩子成绩还下降了。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提过物质奖励的事情了。

其实相对于虚无缥缈不知所云的精神鼓励,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其实更能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且不止家长,其实一直以来学校也在这样做着,那一张张的三好学生奖状,一朵朵小红花,都是物质奖励的一种。家长对于孩子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其实不只是在学校,即使是步入社会的成人,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工作努力成绩优秀的员工,有的老板会实实在在的涨工资加奖金,而有的老板却是口惠而实不至,各种夸赞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工资不涨,奖金不加。对于员工来说,如果遇到第一种领导,那无疑是最幸福的,工作也更努力。如果不幸的遇到第二种老板,大部分人都会直接走人吧,即使忍气吞声不走的,平日消极怠工不说,估计私底下也会时常问候领导的十八辈家长吧。

所以说,不要以为孩子就傻,三两句好话夸一下就可以了。有时候就该给一点物质奖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没有动力的孩子,适当的承诺一些物质奖励,可以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花一点小钱,却让孩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在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家长务必注意适度,过犹不及。奖励的范围,不要超越孩子所在的接受范围,不能助长孩子的骄奢*逸。另一方面,家长务必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了就要做到,否则将对孩子完成巨大的伤害。

至于很多专家所说的,物质奖励不如情感鼓励,物质奖励会把孩子教坏,使得孩子拜金等说法。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培养出个圣人,中华五千年,圣人又有几个,其中还不乏欺世盗名之徒。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日后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好好生活,仅此而已。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缺一不可。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

既然你提出了,自己想要去挽回这个是很多女生都会犯错的;

有的女生喜欢拿分手希望男朋友达到自己的一些要求,其实这个不能常用,用太多男生会感觉累,可能真的变成了真的。

其实男生没回,说明你们的问题出现了很久了,男朋友早就有这种感觉,也可能自己也感觉累了,你重要的是找到你们的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去达到挽回的目的。如果你有不懂的可以追问或者私信我!

情绪管理十大书籍

1、《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作者约翰·A辛德勒是美国知名心理咨询专家,他的著作风靡全世界,销量至今已突破千万册,本书是风行美国60年的情绪自控力课程,作者提出了“情绪决定生活质量”的概念,阐述了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他指出:人的成功、失败、幸福、悲伤等等其实都是因为情绪问题造成的,本书是控制情绪书籍中的必读之一,maigoo小编强力推荐。

详细>>

2、《情绪调控术》

《情绪调控术》从心理专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导人们进行情绪调节,告诉我们什么是情绪,如何应对愤怒、焦虑、恐慌、不满、忧郁等情绪,如何转移情绪,如何抗压、承受挫折以及如何放松自己,获得快乐,没有高深的理论讲解,而是用了近乎谈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在愤怒时如何懂得制怒和宽容,如果你在寻找一本管理情绪的书,千万不要错过它。

详细>>

3、《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在本书中他将教你如何避免别人引起你的情绪爆发,教你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以成功赢得生活的主导权,该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也不教你肤浅的"积极思维",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具体的技巧,教你在他人或某件事操纵你的情绪时应该如何应对,MAIgoo小编心中的情绪管理实用书TOP1,朋友们,读它!

详细>>

4、《情绪急救》

《情绪急救》作者盖伊•温奇博士是研究减轻心理压力方面的专家,这本亲切友好、可按步骤实施的图书中,温奇博士利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逐步深入的治疗方案。对于应对各种常见的麻烦,从对痛苦的强迫性反刍到极具破坏性的自卑,这些方案均立竿见影,简单便捷,且效果明显,调整情绪的书中一定不要少了它。

详细>>

5、《心情词典》

《心情词典》作者蒂凡尼•瓦特•史密斯是一位做过10年戏剧导演的情绪史学家,她在本书中的每一个小节都探究了一个情绪主题,从艺术、科学、文学、音乐及流行文化的角度向大家解释了情绪与生活背后隐藏着的让人吃惊的联系,以及那些令人着迷的事实经历,这本书会让你更加了解情绪,而不是抵触,算是情绪管理书籍中比较深刻的一本。

详细>>

6、《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作者奇普·康利是美国第二大精品酒店幸福生活酒店集团创始人,曾堕入消极情绪的黑暗世界,数年间无法自拔,甚至到了死亡的边缘后发现了情绪方程:“遗憾=失望+责任感”,“绝望=苦难—意义”,“焦虑=不确定性×无力感”等等,创造情绪方程的过程,也是他理顺纠结,重启人生的过程,这样一本结合了他自己人生感悟的书也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7、《情绪奥秘》

《情绪奥秘》作者曾仕强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书中剖析了中国人的心性特点,教你如何管理情绪,活得豁达,曾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从情绪入手,分析了影响情绪的诸多因素,本书旨在探索中国人情绪的奥秘,内容直指人心,有“醍醐灌顶”之效,东西方文化毕竟有别,国人写的情绪管理书籍总归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maiGOO小编推荐这部。

详细>>

8、《哈佛情绪控制课》

在《哈佛情绪控制课》中,读者们可以了解到在哈佛这样一个全球驰名的高等学府中,到底在进行着怎样的情绪控制教育,而这些情绪控制教育对身在其中的莘莘学子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爱情生活与事业塑造的过程中,具体地运用个人情绪控制力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名校书的情绪管理必读书籍你也值得拥有。

9、《每天学一点超级自控力》

《每天学一点超级自控力》以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一些妙语金言为基础,结合诸多典型的生活化案例,阐述了掌握高效、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与意志训练方法,旨在引导读者最终达到驾驭自我情绪的目的,用强大的意志面对一切,激发正能量,远离负能量,控制情绪的书中怎么可以少了这本呢。

10、《好情绪,不抑郁》

《好情绪,不抑郁》的两位作者都是神经语言程式学发展小组成员,本书用心理学等专业科学解释负面情绪的根源。教会人们挣脱情绪控制的同时,使人学到如何选择、改变、利用情绪,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容易理解,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如果你在寻找如何控制情绪的书,不妨试试这本。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从小就受到重视,但同时也不要给宝宝太大的压力,对于成长问题是父母一直操心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制力强的小朋友。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1

  1、每次事先提醒,绝不反复唠叨

 孩子在做事前,父母可以进行提醒,但不要反复唠叨,总是重复催促会使孩子在产生逆反心理,做事情带有情绪,脑子里总是回想父母对于孩子的催促,不能更好的思考问题,使做事、学习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效果。这样更会造成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自控力越来越差。

  2、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孩子做事拖拉,有时也可能是孩子的能力不够。父母不要去逼迫孩子,让孩子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事方法。让孩子自己学着规划生活。

  3、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父母拥有自控力,孩子才能“耳濡目染”。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更好对自己作出规划。

  4、让孩子产生兴趣

 作为家长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需要从宝宝的兴趣出发,只有宝宝觉得有趣能够吸引他,他才会去做。给各位爸爸妈妈们推荐一个边学边养成的自控力的方法,就是这个儿童成长自律表。相当于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自控力。

 利用一个表,让孩子边学边玩。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容易

  (1)明确目标

 为宝宝明确的设定目标,如果想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就在自律表中写上几点起床,做到就给小星星,没有做到就没有小星星,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会为了得到小星星而早睡早起。

  (2)目标期限

 为孩子的目标定下一个期限,让孩子有紧迫感。

  (3)奖励机制

 可以使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孩子会设定目标是为了得到奖励,如果孩子按照设定的目标坚持,便要给予孩子奖励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2

  一、家庭规矩默化孩子的自控力

 在一个基本不设置规矩,或是规矩总是持续不长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在生活上表现得比较随意。有一位朋友幼时因为其父母忙碌,家中基本不设置规矩。而当他进入大学后,吃饭与睡觉的时间则随意,在学习方面的自控力也表现得较差。所以,建立好的家庭规矩,也是在默默地培养着孩子的自制力。

 而一套能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家庭规矩,至少需要这两点条件:

  1、规矩的创建者

 父母需要遵守秩序。你跟孩子说要保持健康需要早睡早起。自己却经常过了半夜才睡,会使规矩没有说服力规矩要覆盖整个家庭才让孩子有动力去遵守。当然,父母们的规矩没必要跟孩子一模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修改,只要有说服力即可。

  2、规矩的不要轻易地变更

 父母们不能随意凭借自己的爱好去篡改规则,早上设定7点钟起床的规矩,时不时因为各种情况而变动,或是隔两三天就兴致勃勃地修改规矩。每一次修改规矩,都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与孩子的充分商量。

 在规则意识下,孩子们会慢慢地去学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遵守秩序。

  二、学会管理情绪帮助提升自控力

 “情商”是这几年大火的词,情商高的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们身心不成熟,遇到小挫折、小压力,经常会整个人陷入低落情绪中无法自拔,他的意志力也随之变得格外脆弱。而家长如果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宣泄和调增情绪,他逐渐懂得在各种困境与压力重保持自我,孩子们绝对能成为一个情商高、懂得自我控制的孩子。那么,家长们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

  1、受打击时,记得提供情感的急救

 当孩子受到情感创伤时,父母不要急于谴责他或者埋怨别人,给孩子一些非批评性的抚慰帮助他走出创伤,帮助他宣泄情绪,别让他陷入自我谴责或怀疑别人的情绪之中,以免他沉浸在情绪中逃避问题。

  2、不要攻击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惹麻烦时,严厉的批评或是尖酸的话会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自我谴责中,失去自我控制。用同情的话语引导他解决问题,则帮助他正面地面对问题,逐渐意识到责任感,主动解决而非拖延问题。

  3、培养他的独立性

 一个独立、对自己负责的人通常都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给孩子多谢信任感,鼓励他多试着学习管理自己的家事、零用钱、宠物这些事项,尊重孩子在这些事项作出的决定。

  三、运动也是自控力的基础

 运动也是培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能让宝贝拥有更持久的耐性、顽强的毅力。当然,这需要爸爸妈妈们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并有意地选择能帮孩子培养自控力的运动:

 慢跑是方便而简易的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运动。很多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跑步。但是通常对孩子如何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事实上,认真记录和鼓励孩子坚持慢跑,让他尝试一次次突破自己,其实很能锻炼他的意志力。

 令人身心平静的运动帮助集中注意力。跟孩子一起做亲子瑜伽、或是呼吸、或是冥想,有利于孩子放松身心,学会如何集中精神,提高专注力。

 户外拓展训练是培养意志力的很好选择。趁周末与孩子们参加亲子定向越野、亲子定向寻宝等集体运动,除了训练体能,还可以提高孩子解决事情的耐性与坚持。

红十字救护员的基本任务首先为保护和拯救生命。

红十字救护员的基本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急救和护理。其首要任务是保护和拯救生命,为伤者提供紧急的医疗援助和护理。在处理紧急情况时,救护员需要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等,以保证伤者的生命安全。

救护员还需要与伤者和家属建立联系,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安抚,缓解他们的紧张和不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65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