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很折磨人和家人。
医学上有的说双向抑郁症似乎要终身服药。当急性期发作的时候,最好用药物治疗。你可以带妈妈一起住,但你必须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努力,这样的病人往往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很多痛苦。每次她发作的时候可能自知也可能不自知而控制不住。病人本身也是很痛苦的。
目前能治疗的主要途径就是西药和心理治疗。两者双管齐下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双向抑郁症已经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那样简单,它已经涉及到脑部某些改变,是精神疾病。药物是最好的方法。然后是解开心结,把她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改正过来,当她再次犯病时就可以帮助自己矫正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这个需要心理自助。
锂盐是目前较有效的药物。若她不接受可以跟医生商量调整药物。但是药物是必须服用的。而且西药副作用都是很大的。
半个月治疗根本不会有效医治,有的时候还会根据病人的耐药程度不停地更换药物直到遇到有效的药物。
所以种种这些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在生活上你要顺着她,当她躁狂的时候牢骚发火的时候千万不要顶撞她,不然她会越来越发火直到不能控制。言语上只要她不耐烦不爱听的时候你就要马上停止,以免使她雪上加霜。
当她抑郁的时候鼓励她,并且抑郁的时候容易悲观失望,也容易产生轻生念头,所以当她悲观厌世的时候你一定要觉察。
在经济上治疗可能需要一笔费用,但是若找到合适的治疗药物,病情会有所控制的直到病人自己感觉良好并治愈。
你也可以带妈妈找中医治疗。但是必须中西医结合,目前对于抑郁症领域西药的作用还是比较快的。
当然综合类的医院肯定不能和精神类的医院相比。
我不知道你家在哪里。我只知道北京的医院。比如北京安定医院 北医六院 北京回龙观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这个中医院在中央四台的中华医药上有介绍的)
具体的医院你可以在“好大夫网站”上查询。输入双向抑郁或抑郁都可以查到全国各地的医院里得票好评率较高的医生。看这个病,医生很重要,医生不同,下的药就不同,见效速度和费用也就不同。
此外网上还有一个互助的“阳光论坛” 里面都是抑郁症患者或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你可以在网上寻找,也可以看看他们的交流,这样对你帮助你妈妈都有帮助。
另外可以支持你妈妈去信佛或基督,也有老年人信这个心宽了许多,不纠结小事,不爱发脾气。
和她相处,最大的就是耐心和理解。当她认知偏差的时候,你不要顺着她的思路走,不要觉得她不爱你了,她吹毛求疵,她只是病了,你要忍让,要理解她。
你的妈妈病的时间已经超过5年了,其中的痛苦和难过她经历过,能挺过来很不容易了,所以帮妈妈走出来,找个好的医院好好的治疗,在看病上先不要任她的
意愿来,而要多征求大夫的意见,告诉大夫锂会对你妈妈有些副作用。大夫会酌情换药或换量的。而你的妈妈知道她的病情都能控制的话,知道如何能更好的治疗和帮助自己的时候,她本人才会有信心和病魔斗争下去。这个动力是需要家人的鼓励和支持的。
希望你的妈妈早日康复。
家人和朋友应如何支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一、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叫躁郁症,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抑郁发作期可能的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睡跟增多、兴趣减退等躁狂发作期可能的表现:心境高涨、易激怒、精力旺盛、不知疲惫、睡眠需求极少、过度自信、注意力容易转移,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轻躁狂发作期可能的表现:与躁狂相似,但症状有所减轻,持续时间也可能更短,自己通常感觉状态良好,但周围人能察觉出异常当自己经常出现以上这些症状的交替时,则要怀疑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并及时就医诊断。
三、家人朋友如何陪伴和相处
1、坚守三不守则
不鼓励:不要一直对患者说“要加油、要正向思考”之类的话语,这会让TA感觉压力更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责备:千万不要责备躁郁症患者。患上躁郁症不是TA的错,责备只会加重TA的病情。
不反驳:躁郁症患者必定会在情绪低落时说出无数沮丧的话语,作为身边人,只需倾听就好,不要一直反驳对方说的都是错的。
2、耐心聆听
跟TA携手面对,让TA知道你就在身边,告诉TA「我一直都会陪着你」或「有事都可以跟我说,我会听你讲」,或是什么都不说,陪伴已是最安慰的举动。
3、助对方发展兴趣与爱好
如果情况较轻微,即没有自杀倾向及影响日常工作或生活表现的话,其实可以先提点患者靠自己方法自救。例如建议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能令自己愉快或增加掌握感的活动,争取养成多运动、多玩乐、多发展兴趣爱好、多和人交流的习惯。
4、协助求诊
有较多情况出现的是躁郁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病,而当你发现身边人已出现自杀倾向或严重影响生活或工作,则需尽快帮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5、鼓励病者积极治疗
情绪病常被误会为精神病,所以即使你有协助患者求诊,看个医生一次半次后可能也会变得抗拒,拒绝服药,所以身边人要鼓励TA积极治疗。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和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宝宝大了依旧吃手指”
01、表现形式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02、主要原因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03、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易冲动发脾气”01表现形式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现,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02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03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01表现形式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02主要原因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03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过度恐惧”01表现形式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02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03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退缩行为”01表现形式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02主要原因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03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厌食和偏食”01表现形式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02主要原因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03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知道得了这个病之后,爸妈肯定首先是很担心的,接下来就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给你进行引导和治疗,可能会被患者认为是神操作,比如:
1、陪着孩子面对困难,积极面对孩子的这种疾病,接纳尊重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家庭的温暖,并可以发动身边的亲戚好友及朋友们一起帮助他,而不是责备冷眼旁观。
2、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时刻监控孩子的病情,进行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干预。让患者在抑郁的时候充满人生的希望,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亲戚朋友的支持,在他们处于躁狂状态时,不会去激怒他们,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避免冲动伤人。
3、学习医学知识,帮助孩子。俗话说得好,久病成医,再加上这种疾病,在做好医嘱的同时,大多数都是靠患者和亲人共同面对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父母会和患者共同学习医疗常识,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当患者看到父母的努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的改变,学会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能力。
4、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最重要的还是不能让孩子脱离社会,脱离朋友。所以父母会带他经常出去走走,去参加一些爱心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他,让他看到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