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那么静美
一个“吻”字,把青天与大地浑然一体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天也如人,有血有情。想象神奇,情思灵动。艾辛多夫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颇具“意境”之美。艾辛多夫本人则具有幻想家的气质和隽永的情怀。 诗人以细腻柔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静谧优美的月夜图,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第一节,诗人并没有直接描摹“月夜”,而是宕开一笔,将视线聚焦到头顶上的天空:那湛蓝的夜空深邃而悠远,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地平线连在一起,仿佛吻着大地。一个“吻”字,将天地相连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把青天写活了。“吻过大地”之后,青天心里似乎格外甜蜜而陶醉,“她现在花容灿烂/梦沉沉地怀思”。这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展示出月亮、云彩相互映衬下的天空那种朦胧迷离的特点,如诗如画,似梦似幻。
第二节,诗人又将视线投向广阔的原野。在月光的映照下,原野上的一切都依稀可辨:一阵微风拂过,麦穗随风轻摆,好似微微起伏的波浪;森林里枝叶沙沙作响,犹如梦呓般的低语。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布满了星星,璀璨的星光将夜空点缀得更加美丽迷人。
置身于如此动人的夜色之中,诗人心醉神迷,觉得有一支美妙的夜曲回旋在心底,有一种莫名的思绪从心中升起,恍惚中,心灵生出了天鹅般纯洁而轻灵的羽翼,在夜空中飞翔,“飞过静静的原野”,飞越无边的森林,飞向那溢满月光的梦中家园。回家的感觉真好。第三节触景生情,浑然天成。
第一节用拟人,“吻”字明写自然美,暗写情感美;第二节用反衬,以微观的物动,反衬宏观的夜静。
第三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展开浪漫的想象,写出诗人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全诗没有一句直抒胸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完全是由描绘的意象、节奏和韵律表达的。
极其清新单纯的抒情小品,吟咏月夜的诗鲜有出其右者,在德国文学中艾辛多夫因此被誉为"月夜诗人"作品首先用拟人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安谧迷幻的气氛:天空仿佛低头吻过了大地,大地献出美丽的胸怀,生动简练,让人动情,作者如高明的画家,优美而传神地绘出意境,不知不觉读者已陶醉在宁静的幻梦
优美的诗是发自心弦的动听音乐,诗人坦诚地敞开心灵世界,传递美妙的旋律让我们共鸣!从生活中捕捉美并加工提炼成诗,对于我们写诗爱好者来说,是充满乐趣的过程,写出作品也会带来满足的成就感要重视酝酿诗情,保持某种习惯,比如一边放松地听音乐一边构思诗句,对启发灵感是有益的,益于写作的发挥
顺序有点乱,自己整理吧!希望对你有用! 呵呵谢谢啊
咏月诗一般用于表达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江城子》)
2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春夜》)
29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多么好的语言,多么美的意境!好散发着盎然的春意,读后令人心醉。这便是盛唐诗人刘方平的绝句《月夜》。
开头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一片寂静,诗人窗前眺望,只见银白色的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那迷人的月光又把诗人诗人的视线引向了天空,在群星闪耀的夜空中,他看到了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有已横斜。这两句从庭中的月光写到天上的群星,随着视线的转移,画出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意境开阔。在这寥廓的画面中,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不眠的诗人。
更深人静,诗人为什么不能成眠呢?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是春的信息触动了诗人。在夜半更深、万籁俱静之际,突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这虫声驱走了严寒,报导了春回大地。闻虫声,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仿佛看见了千树梨花。本来是听到唧唧虫声而知春暖,可是诗人却先写感到温暖,再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具体音响来说明春已闯入人间,构思新颖,引人入胜。“今夜偏知春意暖”,正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则说明以前没有听到。“偏知”是所感受,“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读到这里,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跃然纸上。闻虫声而知春,诗人更难以入眠了。是思念家乡?怀想情人?嗟叹身世?还是什么别的?诗人一概不提,极其宛转含蓄,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从气候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春的信息,用平淡无奇的字句,淡淡几笔,即将一片夜景绘出,热情讴歌了那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生趣横溢,逗人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诗人写早春,一般选取的色彩是“浓”的,意境是“闹”的,往往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多和花草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以月夜为背景,色彩是淡的,意境是静的,然而淡中有味,静中有动,更见其妙。
《月夜》是一首独特的回春曲。读了这首诗,我们也和诗人一样,心潮起伏,思绪千万,禁不住要唱起一支春之夜的赞歌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十五夜望月》抒发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全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月夜图,情景如画,寓情于景,渲染了中秋月夜的环境气氛以及诗人心中因别离思聚而生的情意。
《十五夜望月》的创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原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展现出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全诗以中秋节思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独自赏月的景象。诗人由身边凄清孤寂的景象,引出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情境,从而抒发出诗人在中秋时心中的思亲愁绪。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王建一生贫寒潦倒,直到46岁才入仕,担任过县丞、太常寺丞等职责。王建在乐府诗上与张齐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
《十五夜望月》的全诗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