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杜甫的诗作《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如何理解杜甫的诗作《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第1张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生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话译文

为人性情孤僻沉醉美文佳句,若不出语惊人到死不肯罢休。

如今年老体衰,不再苦心琢磨,写诗一会儿就,妙处全在自然。春来花鸟莫怕,老夫不在争美。

江边新装木栏,供我悠然垂钓,再扎一条竹筏,用来代替小船。

如何能遇陶渊明、谢灵运那样著名诗人,我愿与之同游,并看他们写出更美的诗篇。

见《》

#诗词鉴赏# 导语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下面是 准备的杜甫诗词赏析,欢迎阅读。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古诗翻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古诗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诗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诗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古诗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

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

 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

 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

 回首一颦眉。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表面上,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与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却从中体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焦灼心理。

 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仿佛是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飘浮,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因此仇兆鳌主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与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诗人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示出诗人的真实心理。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 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因此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其中也不全是个人遭遇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杜甫作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在这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诗人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 坦腹江亭,但始终未忘记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可见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江村》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成都浣花溪畔。肃宗乾元二年(759)初夏,杜甫因为政治上受到挫折,同时也因为饥馑,弃官往秦州。杜甫在秦州居住不满四个月,衣食不能自给,于是在十月份,从秦州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又于十二月一日起程入蜀,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依靠亲友的资助营建了一座草堂,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些就是此诗的写作背景。

首联扣题写江村的环境。起句写江村的地理特征,其中“抱”字精确而生动地道出了江村为清江所环绕的特点。次句写长夏中的江村显得特别幽静与悠闲,其中“事事幽”三个字总挈全篇。

颔联承“事事幽”三字写鸟类活动。三句写燕子,由于人们都欢迎燕子在自家堂屋上做窝,所以燕子飞进飞出,显得自由自在。四句写由于捕鱼的缘故,清江聚集着不少鸥鸟,它们经常挨在一起在水面上浮着,显得很亲近。

颈联承“事事幽”三字写家人活动。五句写老妻不做家务活,而在“画纸为棋局”,准备下棋,则其生活之悠闲可知。以下棋作为休闲活动,则杜甫夫妇的生活情趣还是相当高雅的。六句写幼稚的小孩子在做钓鱼钩,也让人觉得天真烂漫。这个生活细节颇切合江村有鱼可钓的特点。“敲针作钓钩”也就是闲着无事,闹着玩玩而已,因为缝衣服的针做的鱼钩没有倒刺,是钓不着鱼的。

诗人在尾联中表示,只要身体健康就别无他求了。杜甫刚经过四年颠沛流徙的生活,饱尝了饥寒交迫、担惊受怕的滋味,在刚刚获得一个栖身之所,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后,产生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然的。第七句一作“但有故人供禄米”,恐不确,因为绝大多数较为原始的版本均作“多病所需惟药物”,而且直到广德二年(764)六月,东西川节度使严武才荐杜甫担任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以情动人。这首诗写在长时间流离失所之后,一旦获得安居的快乐心情,我们从所描写的诗歌形象中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对诗歌作品允许有多种理解,但是求之过深也是不必要的,如宋释惠洪《天厨禁脔》卷中所谓比兴说:“妻比臣,夫比君。棋局,直道也。针合直而敲曲之,言老臣以成帝业,而幼君坏其法。稚子,比幼君也。”明末《唱经堂杜诗解》卷二所谓感喟说:“老妻二句,正极写世法险巇,不可一朝居也。言莫亲于老妻,而此疆彼界,抗不相下;莫幼于稚子,而拗直为曲,诡诈万端。……纸本白净无彼我,针本径直无回曲,而必画之敲之,作为棋局、钓钩,乃恨事,非幽事。而从来人闷闷,全不通篇一气吟,遂误读之也。”非要将写家事当成写国事,写幽事当成写恨事,作为一家之言也未尝不可。但是认为自己掌握了独得之秘,别人都误读了,显然言过其实。误读这首诗的恰恰是释惠洪与金圣叹。

江上晚步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

① 西山:即樊山,在湖北鄂城西三里。山幽僻深邃,故下云“通虎穴”。

② 赤壁: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城西。赤壁大战遗址不在此地,一般认为今蒲圻赤壁是当年激战之所。

③ 三分国:即魏、蜀、吴三国。

④ 拳:指白鹭睡眠时一脚拳缩之状。

参考译文

西山巉岩幽僻,山中有猛虎深藏;赤壁峭然屹立江边,底下与龙宫相通。长江形胜,犹如天然屏障,是三国时鏖兵之地;这滚滚江水,淘尽了万古英雄。沙滩映着波光格外明亮,有一群白鹭在栖息;鸿鸟蓦地冲上广阔的天空,一刹那人们错觉为倒着飞翔。我最羡慕那渔舟上垂钓的隐士,摇着小船归去,静聆着沙沙雨声,敲打着篷窗。

创作背景

潘大临是江西诗派诗人,他的诗风与黄庭坚相近,以精苦著称,陆游赞他“诗妙绝世”。《江上晚步》诗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

赏析

《江上晚步》是宋代诗人潘大临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拈出最有代表性的两地,描写它们的幽僻险峻,造语奇特,意境宽闳;次联由险峻的形势,转入对往事的浮想;第三联诗从怀古中拉回,写眼前景色,说白鹭在沙上栖息,鸿雁在天空飞翔;尾联说自己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驾着一叶小船,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自在地听着雨水敲打篷窗的声音,表示对隐逸生活的无比向往。

诗写武昌(今鄂城)一带江面的景色。首联拈出最有代表性的两地,一是西山,一是赤壁,各以“通虎穴”、“隐龙宫”描写它们的幽僻险峻,造语奇特,意境宽闳。次联由险峻的`形势,转入对往事的浮想。赤壁是传说中曹操与周瑜大战的地方,苏轼曾在这里写过著名的《赤壁怀古》词及前、后《赤壁赋》。潘大临曾追随苏轼在赤壁游览,对着眼前江山,他自然地又想起了那段历史,从而感叹,当年三国鼎立,龙争虎斗,俱成往事,如今只有滔滔长江,无语东流。“波流万世功”一句,语言与苏轼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完全相同;也与潘大临自己这组诗中第一首“日月悬终古,乾坤别悲川”感情相仿,都是由景物而怀古,从而感叹人事不常。

第三联,诗从怀古中拉回,写眼前景色,说白鹭在沙上栖息,鸿雁在天空飞翔。这联分写沙岸、天空,仍与心中眼前的江水配合,构成一幅宽广的画面,体现出诗人在怀古后,余情未尽,极目远眺,满怀感叹的心灵世界。诗在炼字上尤见功力。出句“沙明”的“明”字,写出沙滩在日光、波光的照映下的场面;对句“退飞鸿”的“退”字,取自《春秋》“六鹢退飞”句,用在这里写飞鸿,形象地说飞鸿在广阔无垠的水天之际翱翔,由于背景十分辽阔,觉察不到它在飞,甚至误认为它在朝后退。这样,把上下结合,广泛地描写了自己晚步在江边所见,把景色表现得十分细腻熨帖。最后,诗在前面的景色与感叹古今及赞叹白鹭、鸿雁的闲适自由的心情驱使下,定格在江面上渔翁的扁舟上,说自己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驾着一叶小船,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自在地听着雨水敲打篷窗的声音,表示对隐逸生活的无比向往。

这首诗写得感性深挚,在结构上回环照应,由山水的险峻想到古代在此发生的战斗,由怀古而产生岁月易逝的感慨,因此转而注目宿鹭飞鸿,羡慕渔翁归棹,在平淡中蕴涵有很深的思想,使诗风沉郁深邃,是学杜甫的典型作品。姚壎《宋诗略》评这组诗“大气鼓荡,笔力健举。王直方所云‘使老杜复生,须共潘十厮炒’,不得以有空意无实力少之”。意思就是说潘大临在模拟杜甫上很得神似,几达乱真的程度。而产生岁月易逝的感慨,因此转而注目宿鹭飞鸿,羡慕渔翁归棹,在平淡中蕴涵有很深的思想,使诗风沉郁深邃,是学杜甫的典型作品。姚壎《宋诗略》评这组诗“大气鼓荡,笔力健举。王直方所云‘使老杜复生,须共潘十厮炒’,不得以有空意无实力少之”。意思就是说潘大临在模拟杜甫上很得神似,几达乱真的程度。

表达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结束的欣喜,以及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一、出处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二、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二、作品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4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