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不在上海,但我仍然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暖心的事,和大家来分享。
2022年3月13日晚,上海一名女外卖骑手在浦东小区送餐。谁知这个外卖骑手刚进小区,这个小区就实行了封控管理。按照上海当地的防疫规定,她需要隔离14天,当地社区给她安排了房间。外卖骑手想,在隔离区躺14天,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她碰巧看到社区在招募志愿者,于是这位外卖骑手热情地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在上海,我们发现不仅是这位外卖骑手在做防疫志愿者。很多外卖骑手都成了防疫志愿者,他们的事迹都非常的感人。其实全国各地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帮助别人。我住的城市也有过疫情,有很多人自愿当志愿者。在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有的是第一次做志愿者,也有从事志愿者工作多年的好心人。他们帮助很多医务人员在现场进行防疫工作,很多人一做就是几个月,非常辛苦。
如今,我们都能感受到,疫情爆发的地方,每天的生活都非常艰难。比如最近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上海,就被疫情肆虐。不仅无法正常开展工业活动,就连居民最基本的日常活动也难以实现。其实更辛苦的是防疫工作者,他们需要日夜坚守岗位。有的防疫人员因劳累过度晕倒,有的人因不满意防疫工作的安排对防疫人员指手画脚甚至大打出手。防疫过程中虽然辛苦,但有很多暖心的事情历历在目。就是很多居民去做核酸的时候,都会穿得很体面,以示对防疫人员的尊重和感谢。许多地区的人们将捐赠他们自己的蔬菜和一些食物给上海那些与世隔绝的居民,许多地方也派了一些医务人员到上海支援,这些都是暖心的事。
疫情期间我觉得最温暖瞬就是志愿者给我带来的!他们是平凡角落里的英雄!
何为感动,从小到大,感动我的人或事说起来真的不少,但他们都是大人物,他们是英雄,要么见不到,要么活在电视剧上。而这次疫情,让我看见了我身边的英雄,他们虽然平凡,但真的打心底让我佩服,我想通过这篇问答讲讲让我感动的那个人。这个人很普通,但他的心境让他不再平凡,他不是公务员,却冲在了我们城市抗疫阻击战的最前方。他是一名志愿者,是我们西充阳光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他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的付出。
从我留意到他,他已经工作了很多天了,从病毒爆发开始,他就把这支志愿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让成员们战斗在各个角落,这种责任担当,要比许多公务员都高出数倍。
虽然不是前线,但志愿者工作任然十分辛苦,在非常忙碌的时候,感觉他就算会分身也不够用,但他还是在坚持,因为他有着那种疫情不走我们不退的精神。告诉路口值班人手不够,会长永远第一个说我去。而他每一次在群里面的那句,"我去,都让我十分的感动。"小小的一瞬间,让我意识到了这次疫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武汉的后面还有无数个像会长这样的人在坚守,让我看见了胜利的希望,在无数个无私奉献的人团结一致的力量下这场疫情终将被战胜。
我想我知道了,就是这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呀!中国有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强大!社会有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和谐!他所作所为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向我的会长致敬,感谢他的无私付出。也让我看见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感谢无数个向我们会长一样奋战在各个岗位的志愿者们,星星之火,终将会成燎原之势。
由于上海的疫情要志愿者们严格控,所以在江苏苏州,上海和太仓市的交界处就出现了硬核防疫的情况,一名防疫人员坐在手脚架上进行硬核防疫,他为了保证在此期间已经风控静态管理的24小时之内没有人,进入疫情防控区域,只好坐在手脚架上进行24小时站岗执行,被网友们戏称坐在廖望台上进行防疫管控工作,白天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在此站岗,晚上也会有探照灯进行助力防疫,本来是一名做核酸的网友,看到并拍下来,很多网友一开始看到这个的时候都觉得非常的可笑,因为第一次见这样的硬盒防溢,但时间长了,笑着笑着,心里就酸了,眼眶也湿润了,疫情防控,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太难了,而且付出了很重的代价,希望这些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疫情,能够被精确的控制住,也希望大家都能够遵守当地的防疫政策,不要再让疫情成为我们大家的困扰。
同时,我们很多网友也说,从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中也可以看出,江苏省正在稳扎稳打,相信疫情防控成效也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民众们的安全感也在逐日飙升,大家都是守护者,都为情付出了很多,这些工作人员们都辛苦了。
也有的网友说,在此时此刻,疫情防控的攻坚阶段,我们应该同心抗议,大家都在一起,所以,对于执勤的人员,我们要起到鼓励作用,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很多网友对这一幕都感到不可思议,在高架台上的硬核防疫,让很多苏州和上海的人们都起到定心的作用,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到莫名的心酸,确实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1、有这么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在一线争分夺秒,换衣服需要时间也容易感染,她们有时为了抓紧救护,连喝水都不想耽误。人性的本真,可爱中又有几分无奈,非常时期,国难当头,最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总是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感动!
2、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3、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
4、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
5、由于身患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6、生命的守护,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时间何曾给他们特别的眷顾?疫情又何曾让他们有片刻的喘息?他们不能停下,他们要跑得更快,来不及想一下自己,也来不及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家。
2022年10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要求,经研究决定,调整本市以下区域风险等级。
一、疫情中风险区
青浦区徐泾镇沪青平公路2103号杜家新区
青浦区徐泾镇华徐公路以西、诸陆西路以南、徐盈路以东、沪青平公路以北的区域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北京西路49号、55号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黄兴路1669弄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控江五村小区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安图路18弄益晖新苑小区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延吉东路115弄小区
宝山区大场镇涵青路100弄学府阳光小区
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三村
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四村
金山区吕巷镇荡田村9组7001-7023号
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25组4074-4102号、4107-4113、4114-4124、4128号
金山区吕巷镇康兴路150弄
青浦区徐泾镇前云路145弄杨家小区
二、疫情低风险区
青浦区徐泾镇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
宝山区张庙街道
调整后,上海共有1个高风险区,76个中风险区,45个低风险区。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上海解剖学教授分割猪肉,疫情下的互助有多暖心?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上海一住宅小区住户们团购优惠了一扇猪,老师傅还没工作,商家把整扇猪运了回来,就在住户们犯愁如何分肉时,一位71岁的老人说“我”,原先老年人是临床医学解剖学教授,针对溶解猪肉信心满满。
自古庖丁解牛,今有教授分猪。老教授71岁了,离休前一直从业解剖学工作中。上海疫情后,许多工作都无法正常的进行,小区团购了猪肉,但屠宰厂老师傅也没工作,没人分肉,因此商家立即将一扇猪肉送了回来。
业主们收到通告去拿菜时,这才愣住了,这肉可咋分啊。问了一圈住宅小区里边都没有宰猪的老师傅,愁的小区业主们直跺脚。老教授也团了猪肉,获知信息后,畏缩不前来溶解猪肉,终究自身有一些工作经验和技艺。
因此这头猪被送去了教授家中,教授磨好刀,喷撒消毒剂,带上口罩,戴上医用手套,取出直尺和笔,搞好标识,随后逐渐下刀。但是教授年龄大了,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孩子在旁边搭手,通过一个多钟头的勤奋,总算是将猪肉分为了17份。
最后对17份猪肉开展了秤重,每一份偏差都是在三四两之内,但是分肉很艰辛,没有去特意将前腿肉、后腿肉、里脊这些平均分,仅仅按净重分了。但是业主们也不在意,陆续对老教授坚起了拇指。
有小区业主说,猪肉塞满了电冰箱,浓浓的归属感。这并不,刚过去了3天,小区业主们又盛行了团购优惠猪肉的想法,问老教授还能否再次帮助分肉。老教授没有回绝,立即就应允了,终究拥有一次工作经验,下一次需要会迅速更强。
尽管老教授自己说,闲下来也是闲着,能帮助邻居也挺不错的,可是老教授终究71岁了,精力毫无疑问比不上之前,如同此次分肉一样,也需要孩子帮助。分一扇猪肉,也需要一个多钟头,并不是琐事。
网民:“有史以来文凭最多的屠户!为他关注点赞!分享一波!”“这猪想不到也有这待遇;”“为了更好地抗疫,老教授斯文扫地!”“这刀功一般人比不了;”“这才算是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一份光和热,但是屈才了……”“坚信各家接到肉后回家了做肉也得轻轻地的切,渐渐地的嚼!这一定是一次十分有意思的分肉,铭记一生”。发表评论一片夸赞,疫情下,有钱出钱,强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普通人微芒,给他人送去光,大家这一社会发展会越变越好!
疫情防治期内,民间高手是层出不穷,有些人写诗赞颂志愿者精神,有些人用程序编写技艺换二颗大白菜,也有人晒出自己家零食库存商品求姻缘,无论是感人至深的,搞笑幽默的,或是才艺表演的,见到的全是普通百姓开朗积极主动抵御疫情的优良精神风貌。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就在做事敢担当。左邻右舍相帮,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中华传统美德。乐于助人,手留余香。在这里波疫情里,上海不断涌现了很多感人小故事,叮咚买菜外卖小哥余老先生为一女性给她爸爸送货,徒步4钟头,不必酬劳;快递小哥自掏7万余元给人送物资供应。恰好是这些人的点点滴滴微芒,融成了满天星斗,撰写了人间大爱,温暖了千万家。
最终,常言道,一饭之恩,当感恩图报。在这里疫情防护下,能有那样一会邻居,当然了是快事。老教授并不是专业的屠户,单纯是帮助,都没有收费标准,就算是老教授甘心情愿的,做为邻居也应当心怀感恩。不用说出钱,分肉的过程中让老教授自身分多一点也好。
疫情肆虐下的上海,艰难与温情并存,疫情下你见过哪些暖心时刻?
如今我们都能够感受得到疫情爆发的地方,每天过得都是非常艰难的,例如最近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上海,被疫情肆虐的上海不仅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业活动,就连居民们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都难以实现,例如出门购物,这也就导致了人们不能够正常吃到自己想要吃的一些食物了。并且那些居民们还要按时去配合防疫人员做核酸检测。
其实更辛苦的是那些防疫人员,他们需要日夜坚守他们的岗位。有些防疫人员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有些人因为不满意防疫工作的安排,而对防疫人员指手画脚甚至是大打出手、有的防疫人员化妆坚守岗位而被一些键盘侠语言攻击……虽然说在防疫的过程中很艰辛,但是有很多暖心的事情都历历在目。那就是当很多居民们去做核酸的时候都会穿得非常体面,表示对防疫人员们的尊重和感谢,还有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捐赠自己的蔬菜和一些食物送往上海给那些被隔离的居民们,很多地方也相继派出了一些医务人员赶往上海进行支援……
虽说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们一直同疫情抗争。但是由于此次的疫情太过于严重,导致如今还是不能够完全的控制住疫情的发展趋势,现在很多地方的疫情又反潮……比较严重的就是上海地区了。众所周知,三线疫情的地方,他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威胁,例如他们不能够正常的去工作挣钱,自己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就是几乎一整天下来,他们的活动场所就是自己的家里,这会导致他们精神上感到非常的压抑,更严重的就是他们的饮食生活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很多有疫情的地方都提倡居家隔离。不得不说疫情的爆发确实给很多地方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