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意象是什么

忆秦娥·娄山关意象是什么,第1张

1、“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2、“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残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写了“马蹄”、“喇叭”、“苍山”、“残阳”意象,渲染了战前紧张、严肃悲壮的气氛,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所作。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上阕开篇即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接着,以“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下阙用“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最后以“苍山”、“残阳”收笔,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全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全词内容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全词翻译为: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红军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1935年2月,毛泽东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下阕头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气概。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背的娄山上,是从贵州进入四川的要道,这首诗表现了毛主席的此时的心情,一月十九日红军离开遵义,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和第四方面军会合,因为敌人在哪里集结重兵,我军便改变计划,重新向遵义进军,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调一个师扼守娄山关,想阻止我军前进。二月里,我军到达娄山关,我三军团第十三十二团和十一十团就在娄山关河板桥之间与敌发生激战,,打败了敌人的一个师,打下娄山关,乘胜重占遵义。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抓换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当时的复杂心情,和胜利后信心满满的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坚定了胜利的信心,和决不屈服的***员的意志。

您好,忆秦娥娄山关描写了一幅战马奔腾,军号声声,大军杀向敌军阵地的场面,表达了在战斗之后诗人听到胜利的消息非常高兴的情感,作者抬起头看远方,此时苍山莽莽,夕阳像血一样红的场面! 希望采取我的意见,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7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