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调与艺术的关系?

情调与艺术的关系?,第1张

  1)形式与情调

  艺术情感的传达,而情感的传达也就是情感的对象化,因此,艺术就是情感的对象化,对象化为可以为我们凝神观照的一种实在的形式。 任何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都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并非一切形式都是艺术形式。因此,情感的对象化形式区直接分开了艺术与非艺术,是艺术最直观的本质特征。情感为什么要“对象化”呢?情感又何以能实现其对象化形式呢?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有“形式”的,即“情调”,也就是情感的“调子”,是指人们体验、表现和传达情感的心理形式。情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情感是个体的情感,因个体而异的心理、气质、性格、阅历、处境等因素赋予情感以不同的“调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l楼别校书叔云》 )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北宋]晏殊《踏莎行》)

  事实上,情感与情调不可分离。如果不能体验和感受情调,也就不能体验和感受情感;同样地,如果不把情调也同时表现和传达出来,那就没有表现和传达情感。因此,情调就成了表现和传达情感的一个关键。

  那么,如何表现和传达情调呢?

  (2)情调与形式感

  A、只要具备某种形式,就会产生某种情调,或者说,任何形式都有其情调,而且一个事物的形式越是独特,越是与我们的经验相异,它就越是显得有情调。B、反过来,所有的情调都是由形式而产生。因此,情调就是形式感,形式感就使情调。

  (3)情调与艺术

  情调与形式既然不可分,那么,表现和传达情调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形式。 事实上,不诉诸一定的形式,我们就无法体验、表现与传达情调。要让别让体验某种情调,就得让他感受到某种形式。A、对于摹仿艺术,并不是摹仿对象的实体,而是摹仿对象的形式,即情调;对于表现艺术,表现的是心灵的情调;对于抽象艺术,以艺术形式本身的情调为情调。因此,任何艺术和艺术品都有其情调。B、实际上,一件艺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往往就因于其情调,或者首先因于其情调。正因为如此,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的选择就特别讲究。

  (4)艺术与心灵

  看重形式,是为了表现情调;而表现情调则是为了传达情感。事实上,情调与情感不可以分离。不传达情调固然无法传达情感,而没有情感,情调就没有了着落。 任何真正的艺术品都会有深刻的情感内容,都不可能单纯只是一种形式的结构。 事实上,艺术只不过是心灵的对应物。人类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自然界没有这样足够多的对应物,无法将心灵世界表现出来。这样,人类便发明了日常语言之外的另一套表达系统,用线条、色彩、形状,用乐音和乐音的运动,用人体的动作,用一切可以诉诸感觉和知觉的东西,以及它们有组织的构成,来传达情感,表现心灵,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 艺术语言作为人类的心灵世界的表现性符号,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A、艺术语言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域和潜力。B、它极大地开掘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潜力。 C、更重要的是,艺术实践创造了一种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世界性通用语言。

  总之,由于有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我们心灵的大门就能向所有人敞开,我们的灵魂就能向所有的人说话,就能跳起也许只不过是孤芳自赏却难以隐忍的舞蹈。

  艺术就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是种心灵的舞蹈——灵之舞。

艺术是表达情感、认识和审美的手段。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可以表达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审美感受。它通过特定的表达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塑、戏剧等,来传递思想、情感和意义。艺术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艺术的价值总是在创造者死后它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而这种体现对于已经不复存在的自己来说

根本有没有任何含义

你可以这样理解世界皆艺术一切皆艺术善恶皆艺术

艺术的向往高纯度精神的向往可以解释成为:与宗教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言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面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然而,艺术与普通的游戏在文化形态上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文化的社会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被认真关注的必要。

一,人的主观行为的三种基本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主观行为,可以根据其基本的功能范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基本生产劳动,如寻找、采摘、捕获和种植食物,修造居所,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须用品等等,都属于基本生产劳动。如果没有基本生产劳动所获得的基本生活资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第二类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基本社会生活,如做饭和洗衣、生殖和养育后代、社会交往和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须的活动等等,都属于基本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基本社会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同样无法健康维持。第三类是为了消耗人体自身多余的体能和精力而进行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唱歌,跳舞,写诗,听戏,踢球等等,都属于娱乐游戏活动。离开了娱乐游戏活动,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仍能够正常维持。

二,艺术是娱乐游戏的一种方式

艺术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这种主观行为属于娱乐游戏的范畴,这似乎是人们的共识。因为,离开了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活动,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都是能够正常维持的。那么,是不是人们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显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鸟窝、摸鱼、斗蛐蛐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不能称为艺术。而弹琴、作诗、画画、唱戏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能够称为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尽管不能够把娱乐游戏活动都称为艺术,却能够把艺术确定为娱乐游戏的组成部分,确认为娱乐游戏活动的一种方式,这在逻辑上是不会有问题的,也似乎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然而,对于人类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确地称为艺术,又把其余的哪些明确地称为不是艺术呢?目前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回答。但是,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如,对于画画这种娱乐游戏活动,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能够称其为艺术。然而,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画画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同样都是画画,老画家的绘画就能够称为艺术,这似乎是没有疑问的。随便一个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赞同的。只有当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才会称其为艺术。那么,小孩子的“信手涂鸦”的水平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称为艺术呢?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据说美国的一只黑猩猩会“作画”,人们给它纸和笔,它能够“饶有兴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画”来。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画”也称为艺术,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赞同了。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呢?或者说,从理论上讲,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四,人的主观需求

人的主观是以人的“自我”形态为根据的,人的“自我”形态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行为,称为人的主观需求。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或是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痛苦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主观需求得不到客观事物的及时满足及经常被某些客观事物损害自己的主观利益而产生出许多的痛苦感觉。可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为内容,就是追求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需求的满足和拒避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利益的损害。然而,这种追求或拒避又经常会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够如愿,这就使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主观上总是因许多事不能够如愿而存在着许多的缺憾,这种主观缺憾总使人持续地沉浸在痛苦感觉之中而令人总想解脱。

五,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

人体有三大功能系统:一是基本功能系统,二是认知功能系统,三是情感功能系统。基本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器官发育和个体生殖等最基础的生命活动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人体的基本器官。认知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体人的认知器官。人的认知器官,目前普遍认为是集中于人的大脑。情感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由认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为”的发生和人的不同个体间的“情感交流”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人体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统的“中枢”,被许多人认为在人体的“心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人体器官与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才能够进行的。人体器官与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机能现象,称为器官行为。人体的器官行为,是人体器官“天生”所具备的机能现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人体器官的许多行为,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这种器官行为正是人在主观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确切地说,人的主观需求,正是以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行为为基础的。可以说,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主观上对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器官行为的无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产生的行为内容,主要有喜、怒、哀、乐、悲、欢、思、恋、怨、恨、惊、疑、盼、烦、惧等等。情感器官的这些行为,都是人在主观上经常需要的。无论是在人们的基本生产劳动、基本社会生活或是娱乐游戏活动中,情感器官的这些行为都能够产生。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情感器官产生这些行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观上付出许多代价。如,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可以使人获得喜、怒、哀、乐,可劳动过程中的长时间的辛苦通常让人们在主观上不愿意忍受。许多的娱乐游戏活动虽然能够使情感器官获得较为激烈的行为反应,但娱乐游戏活动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有些娱乐游戏活动只需要花费较少的社会财富,就能够使情感器官产生足够多的行为反应。如,说故事和听故事,就能够只花费很少的社会财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产生出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为反应。

六,虚拟文化现象

在人们的社会生命中,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人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人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而且,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行为反应。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芳”会让人觉得善良美丽,会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然而,故事里的“林妹妹”更会让人觉得柔情万种,更会让人为她失魂落魄,伤感万分,痛不欲生。现实生活中的“小芳”经常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够对人的主观缺憾产生非常好的慰籍作用而使人产生“别具滋味”的快乐感觉。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经常性的行为需求。心里的缺憾向他人倾诉一下,内心的欢喜事向他人陈述一下,听听他人讲些新鲜的事情,或有新鲜的事情向他人讲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说说”的悲伤或欢喜事。实际上,人们相互交流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互听来或看来的关于他人的事,尤其是采用夸张和虚拟的方法编造出的关于他人的情节曲折和内容精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说故事和听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对主观缺憾的慰籍效果。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编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想听更精采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人也总想编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听故事和编故事,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非常自然地,听故事和编故事,就发生和发展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专门满足人的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其文化形态的本质特点是虚拟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文化现象,称为虚拟文化。本文把这种专门为了满足人们的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虚拟文化现象,称为艺术。一直以来,艺术的内含没有过明确的界定,每个对艺术有所关注的人对艺术 都有自己的界定,这是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艺术的客观标准。本文对艺术的界定,一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明确定义了艺术的本质,从理论上把艺术同普通的娱乐游戏行为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能够明确指导人们的艺术实践。本文对艺术的界定,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艺术”原来的词意,这并不要紧,因为类似的先例在理论界是有过的。

为了人们的精神快乐而虚拟现实,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食粮。人的梦境虽然也多是虚拟的生活现实,但梦境的创造不是人的主观行为,不能把梦称为艺术。编瞎话骗取他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虚拟现实,但骗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不属于娱乐游戏。所以,也不能把编瞎话称为艺术。

七,艺术的本质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在人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生通常总是要完全借助于人类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生。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和电视剧等等艺术形态。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的发生基础;如果人们相互间语言不通,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交流。

艺术用语言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他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过程中,人的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籍,人的情感器官就会产生出活跃、激烈的行为反应。人的主观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完全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所以,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就必须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才能够发挥出显著的艺术效果。

有句成语叫“画饼充饥”,是对艺术的最形象的诠释:人由于饥饿想吃饼子,没有饼子,只好画一张大大的饼子来自慰,饥饿的人看到画中的这张饼子,主观上能够获得些许的满足感,情感器官也会产生出些许的喜悦。古人有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的发生原理和社会功能的最生动和精辟的阐述。

当代社会最应该重视的,人们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而艺术恰恰是情感的载体。人们选择了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对人及其情感的研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或者说在文化的结构里,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如果离开人的情感,不以真挚善良的情感为基础,一切形式上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虚伪和做作。从这一点来说,艺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特别重视的。

  可以认为,选择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或追求是正确的、崇高的。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选择,这个时尚并不是广告上看到的那一类东西,而是指这一课题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法国作家马尔罗预言,“21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什么也不是。”所以,我祝愿大家,在浮躁喧嚣的氛围中,能够沉下心来,选择了一个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艺术家的情感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也不可能是生来就有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一,它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艺术家主体作用后而产生的。首先表现为利害关系,如果客观事物对主体有利,主体需要这种客观事物,那么就会在感情和情绪上表现为欢喜和热爱;如果某种客观事物,艺术家从利害上根本不需要,甚至有害,那么就会在感情和情绪上表现为厌烦和憎恶。只有无害有利的事物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有害无利的事物是不会引起美感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的事物对这一部分人有利,对另外部分人无利;对一部分人无害,对另一部分人则有害,这就要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观点上,替什么人着想,替什么人代言,你如果站在西方立场上,你就不会替东方代言;反之,你如果站在底层大众的立场上,你就不会替权贵者代言,反映上层阶级的情感和喜怒哀乐。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情感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情感来自社会,来自生活。你想要有丰富的、健康的、正确的情感吗那么就到生活中去,倾听底层者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悲欢离合,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只有这种感情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谁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自己的喜怒哀乐要看符合不符合底层大众的喜怒哀乐,如果不符合,就要舍弃自己的“小我”,归根到底层大众的潮流中去,否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二,艺术家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不是绝对不变的。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情感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僵死不变的,艺术家只有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不落后。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三,情感是受一定神经生理条件制约的。当大脑皮层得到外界情景信息的刺激后,就会产生是否有利和是否需要的判断,就会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生理条件受到损害或迟钝就会影响情绪和感情的表现。对于白痴和傻子来讲,是不会有正常的情感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四、情感也要受每个人的思想方法、知识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个性、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思想方法、文化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个性、健康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情感,这种事例在现实中是举不胜举的。外国人屠杀中国人,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甚至看热闹,鲁迅先生却无比愤慨,终生难忘,并决心弃医学文,以改变国民的灵魂和心态。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情感也不相同。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五、艺术不能只表现“情”、不表现“思想”、不表现“道理”。人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思想和情感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脱离正确思想的情感是动物性的情感,甚至是违法的情感,反动的情感、荒唐的情感。艺术既要表现人们的感情,更要表现人们的思想和哲理。情感不能脱离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又不能抽象地表现,而是要用生动典型的形象去表现,这就是艺术的主要特点。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六、艺术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关系就是“情”与“理”的关系。“情”和“理”是不同的,情是情,理是理,但是“情”和“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情理交融,通情达理的。首先要通情,然后才能达理。作品不能以情动人,再好的理也不能真正为欣赏者所接受;反之,不合理的情感,也是不能真正以情动人的。理是灵魂,情是生命;理是目的,情是桥梁;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灵魂,没有桥梁,目的也就达不到。搞艺术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不能为情而损坏理,也不能为理而损坏情,情脱离不开理,理脱离不开情。有些人片面追求情感的表达,破坏了定的理,连起码的理也不要了,这是不对的,反之,单纯进行干巴巴的说教,缺乏情感因素也是不好的。我们要避免这两种不良倾向。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第七、古人讲“无理而妙”,并不是不要理,不讲理,而是不为小理所约束,而是要按大理去创新,实质上是“无理而理”,“无法而法”,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更加自由的法度。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2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