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主题思想是什么?

寒食主题思想是什么?,第1张

《寒食》古诗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特权的腐败现象。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知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主旨:《寒食》是一首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寒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

2、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或两日,此日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宫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皇宫,唐诗中常用“汉”代“唐”。

5、传蜡烛:寒食节一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通过皇帝恩赐而得到火种蜡烛。

6、五侯:指东汉桓帝时的大宦官单超、徐璜、具瑷、左倌、唐衡等五人。他们因在诛灭外戚梁冀集团时有功,汉桓帝在一天内封他们五人为侯,称为“五侯”。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以为是以白描手法描绘皇室的气派,是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不认为诗人有讥刺之意;有人则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意在借古讽今,委婉地批判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同时反映出宦官在当时的熏天气焰;还有人认为作者也许并非讥刺,但诗作内容难免让读者意会到作者未想表达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宦官把持朝政,权势熏天,直接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在《后汉书》、《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说明。唐代自唐肃宗以后,宦官专权,挟制皇帝比东汉有过而无不及。尤其是唐代中后期,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死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之祸直到唐朝灭亡。

《寒食》这首诗的作者就生活在唐德宗时期,唐德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历史学家欧阳修评价唐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萧复之轻己,谓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赵赞,则至于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吴奎评论唐德宗“猜疑大臣,信任群小,陆贽以直道昌言,反见斥逐;裴延龄、韦渠牟、李齐运以纤屑狡狯,倚为腹心,天下至今称德宗为至暗之主。”

唐代诗人在作品中常以汉来代唐,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开篇即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如此结合《寒食》这首诗中提到的东汉桓帝时的宦官五侯,和“汉宫”喻唐,很难说作者诗中没有讽刺之意。即使作者真的没有讽刺之意,了解历史的读者也很容易联想到这层意思。

作品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长安城内寒食节时的风俗。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诗的前两句描绘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第一句写长安城到处一派落花缤纷的绚烂景象,第二句“御柳斜”写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姿态。后两句既是写实,又有讽喻。唐代制度,寒食节时皇帝颁布命令,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日本应禁火,但宫中可以燃烛,皇帝又特许由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至重臣之家。而这首诗中提到的“五侯”并非国家重臣,只是皇帝身边佞幸之人,所以有批判的意味。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第一句点出寒食,“春”字与寒食照应,“飞”字轻灵,富于动感,暗示“东风”吹拂。“东风”即春风,又照应前面的“春”;第二句由皇城全景转移集中到御苑,“柳”、“斜”同时照应春天和春风。后两句由御苑引出皇宫,皇帝“传蜡烛”与近臣,“蜡烛”说明“日暮”,又与“轻烟”有关,而且一起对应题目的“寒食”;后面的“散”则照应前面的聚焦于御苑皇宫,又照应前面的“传”。

从内容看,这首诗由写景转入风俗;从空间看,由长安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之门;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情感看,由景物引出议论。

文化常识:寒食节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有一次饥饿难忍,侍从介子推于是割下大腿的肉冒充食物做好以后献给重耳。晋文公回到晋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遂与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做官,派人火烧绵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可被烧死也不出山。

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改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为介山,同时规定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寒食节的来历。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寒食节的时间为清明节前一日或者两日,习俗有吃冷食、祭祀、踏青等,近代以来寒食节逐渐并入清明节。

文学常识:大历十才子

韩翃(生卒年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中期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群体,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诗歌流派,并无共同的组织和创作宣言,只是因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诗派。

大历十才子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但他们多经历了中唐社会的战乱旅宦生活,因此作品也间有反映现实和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3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