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中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满江红秋瑾中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概括?,第1张

满江红秋瑾中的结尾长叹青衫湿,是诗人对于时局之艰难和自身之无奈的抒发。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清朝政治腐败和国家内忧外患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爱国志士秋瑾不幸遇害的悼念之情。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长叹青衫湿”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感伤,青衫可能代表着旧时的官袍,也有人认为这里指的是秋瑾所穿的青衫,湿则是因为泪水而沾湿。这样真挚的悲痛,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爱国精神的弘扬,更彰显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对英烈的敬意。

总之,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用诗歌传递出自己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于英烈牺牲的悼念之情,表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支持革命的决心。

这首词写于秋瑾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表达的是炽烈的爱国情感,风格豪迈而沉郁,不加雕饰却感人至深。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可算作名句。词才写成了110年,千古名句有待时间检验。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是秋瑾的满江红,不是岳飞的

先谢谢大家了

还要翻译

不是大家的这些翻译,

就是我写的这首诗,不是秋瑾的另一首

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满江红》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精华赏析

这首《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节在北京所作。这首词不仅可以视为是秋瑾前期女权思想的宣言,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她从女权主义者即将转型为民主革命家的标志性作品。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接下来几句貌似描绘秋景,实则是情绪的流露。秋瑾笔下的“为篱下、黄花开遍”,应该是为后一句“秋容如拭”作铺垫。拭,本来是擦拭的意思,又可以引申为“清”的意思,这样理解的话,“秋容如拭”应该可以解释为秋色清澈明净,就好像是刚刚擦拭得干干净净一样。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一句化用历史典故,一句是秋瑾自己的经历与情绪提炼。在秋瑾写下这首《满江红》的1903年中秋节,正是中国四面楚歌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处于悬崖的边缘,秋瑾虽是女性,却从来不是一个眼界狭小的弱女子,她深刻感受着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悲叹:“八年风味徒思浙。”离开她的家乡浙江已经八年了,这八年来,她是多么思念家乡的风味啊!八年的离别,家乡其实并不遥远,但回家却是那么艰难的事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正是这样的女儿身、男儿心,让秋瑾发出了不甘命运摆布的激越心声!蛾眉就是指美女了。命运何其荒谬啊,为什么强迫我做一个只能足不出户、三从四德的女子呢?“殊未屑”,对这样的命运安排,我就是不屑一顾,我就是不甘沉沦,我就是要打破一切枷锁,我就是要开创一个亘古未有的自由平等的女性世界啊!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有了解了秋瑾的人生理想和个性气质,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秋瑾对传统女性束缚的强烈愤慨。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女性命运不的幸发泄牢骚、怨愤,那秋瑾也算不上是一个传奇女侠了。有了理想,还要拥有打破桎梏、将理想付诸实现的胆量和智慧,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

秋瑾是这样想的,她就真的这样做了!读懂了秋瑾的愤慨,《满江红》的下片我们也就自然而然能够心领神会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虽然没有男儿身,心却比男儿更加刚烈、更加

词的上片和下片内容如下。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参考资料:-满江红·小朱京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4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