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郭台铭最痛恨的敌人?答案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谁掳获了巴菲特的心,答案还是一样,王传福!「无惧」,是王传福单挑鸿海郭台铭的武器,也因此赢得巴菲特的青睐。王传福出身贫寒,一无所有,当一个人没有可失去的东西,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害怕。这样的性格,造就比亚迪事业版图快速扩张的传奇。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二日,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这个展素有「中国 科技 第一展」称号。在会展中心正前方的北门广场,鲜花和栏杆围起一大片场地,舞台中间放了一辆用布幕包裹着的 汽车 ,在大太阳底下显得有些神秘;在隐隐骚动的情绪中,群众都在等待一个人出现。一个声音像突然打亮的聚光灯,「王总来了!」他从容地,没有停下脚步多看一眼蜂拥而上的媒体们,而是径自走向这次被视为高交会「亮点中的亮点」——比亚迪油电双模电动车F3DM。打开车门,王传福毫不犹豫地坐进副驾驶座,一位助手发动车子,人群的视线就这么跟着他们,迅速地绕场两周。行进过程中,车子几乎没有发出一点噪音,现场屏息看着王传福表演,王传福脸上始终带着自信的笑容。
油电双模电动车
目前市面上的油电混合车,只能利用汽油引擎发动时,同时为电动引擎充电。比亚迪这次推出的「油电双模(Dual Model)电动车」,研发出可以直接使用家用电源为电动引擎充电的技术。只要用一般的家用插座,就可以为 汽车 电动引擎充电,大大提高便利性;而当电池没电时, 汽车 会自动转换为利用汽油引擎发动,非常实用。
这辆油电双模混合车将在今年十一月领先丰田上市,明年也将成为巴菲特波克夏股东会上的成员。王传福一手创立的比亚迪,不仅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供应商,他更一脚跨进 汽车 业,企图从电池大王变成 汽车 大王。
不过四十二岁的王传福,在台湾,这样的年纪要坐上副总的位置都不见得容易,他却已经当了十三年的总裁。
比亚迪从二次充电电池起家,四年前开始从手机电池切入手机零组件市场;至此开始,比亚迪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像鸿海,步步进逼郭台铭:鸿海自行生产所有零组件进行垂直整合,比亚迪如法炮制;鸿海切割手机业务部门富士康到香港上市,比亚迪也把手机部门分拆为比亚迪电子在香港挂牌;鸿海和富士康利用低价抢走竞争者的订单,比亚迪用更低的价格抢走富士康的订单;最后,甚至毫不客气地从富士康挖角四百名陆干,挖走富士康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移植富士康的经营模式。
几近宣战式的举动,大大惹火郭台铭,剽悍的代工皇帝张牙舞爪地对比亚迪兴讼,还提出人民币五十亿元的天价赔偿金,鸿海不时发布重大讯息更新官司进度,郭台铭也在各种场合大剌剌地表达他对比亚迪的不满和不屑。
郭台铭大概没料到,官司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他已经从单身又再婚;但更想不到的是,官司缠身的比亚迪和王传福,竟然还能得到股神巴菲特的宠爱。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透过旗下的中美能源斥资新台币七十五亿元,一口气买下比亚迪一成的股权。
早在八月底,巴菲特接受美国CNBC电台访问时就曾说,「在合适环境下,你们将会在中国看到我的大量投资。」其实,巴菲特在说这句话时,中美能源董事长大卫.索克尔早已悄悄飞到深圳比亚迪总部,王传福亲自接待这群贵客,大开从来不开放的生产线大门供他们仔细考察。比亚迪的电池和电动车技术,完全符合干净能源趋势,从来不投资「市值小」和「 科技 股」的巴菲特,这回大大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选择投资比亚迪,让熟悉巴菲特的专家们全跌破眼镜。
这位电池大王,从郭台铭最痛恨的对手,摇身一变为股神巴菲特的新宠。
身高约莫一米七,脸形和身材都很圆润,还有一双厚实的耳朵,王传福拥有中国人所谓的天生福相。只不过,这位中国的新实业家,却不是含着金汤匙出身,他曾对员工高举着双手说,「这就是我的靠山。」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王传福就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打下今天的江山。
曾经,北京城下是世界中心,如今变成世界工厂。中国 科技 业以廉价劳工和土地不断压缩成本,惟一行销全球的品牌叫做「Made in China」,品牌精神是便宜好用,这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悲歌。「技术恐惧症弥漫在中国实业界的上空。」中国媒体这么形容,为求生存,只得用更低的毛利率自相残杀。
联想和海尔,是中国 科技 业发展的样板。他们从贸易活动起家,随着企业规模变大,开始自行制造产品,拿着外国技术,靠大量生产赚到了钱,「就开始搞搞品牌。」《中国企业家》的资深编辑申音说。
但是,就有一个不迷信的人,硬是跳过贸易和制造,直接挑战远在山巅的自主技术,初生之犊,就想冲撞跨国企业用专利建构的铜墙铁壁。一九八七年,王传福考取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他的指导教授李国勋回忆,「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究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学习成绩很高,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当年李国勋和王传福共同实验室的镍金电池材料组装研究,正是比亚迪崛起的核心技术:电池冶金。
后来,李国勋举荐王传福到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合资企业「深圳比格公司」担任总经理,这个从学者转到商界的过程,是王传福动心创业的第一步,对于王传福来说,李国勋不仅是引他进入电池冶金领域的导航者,更是他后来创业的贵人。
然而提起这段往事,李国勋相当低调,再三强调这是王传福自己的努力,很谨慎地推辞所有「曾经协助」的字眼,「如果你一定要采访我,请先取得王传福的同意,我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李国勋的回答,留下许多想像空间。
九三年,已研发电池数十年的日本宣布不再于本土生产镍镉电池,「这机会千载难逢。」王传福想要轰轰烈烈干一场,这是他创业的起始。靠着在广州搞投资的表哥吕向阳资助人民币二百五十万元,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虽然有创业金,但后续庞大的设备投资,才是难题。没有钱、没有后台,王传福只有双手双脚和脑袋,他不断地思考,「咱们中国有什么优势?」
《经济学人》曾经探讨,如何在合适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利用创新方法制造产品。无法确定王传福是否看过这篇文章,但他的确想出一套惊人的办法。
在比亚迪一条条六、七十公尺长的生产线上坐满了作业员,穿着绵布制服,手上都拿着一支特制的夹具;这支夹具不过几块钱,却是王传福设计来协助人手得以做到精准如机器手的辅具。还有,王传福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了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掉。一条上亿美元的标准化生产设备,硬是被王传福拆解为人力流水线,三洋一颗电池要卖十块钱,比亚迪的电池,三块钱成交。
「早期的工业革命,是因为人力太贵才发展机器;但王传福做的是现代工业革命,用人力革机器的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比亚迪董事武常歧说。
因为相信没有人比自己更懂电池,王传福让比亚迪站上全球第一大镍镉电池和第二大锂电池供应商的位置,击溃了日本长期垄断电池工业的神话。
做成了电池,王传福更加「没在怕」,想要挑战更不可能的任务——把电池技术带到 汽车 领域。王传福曾说, 汽车 已经是发展一百年的传统工业,「说穿了不过是一堆钢铁。」用经营IT产品的眼光看,王传福认为, 汽车 的引擎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发迹在深圳,但王传福却是出生在安徽无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王传福的父母便相继过世,五位姊姊先后出嫁,妹妹送人寄养,哥哥王传方休学赚钱养家;兄弟俩惟一的财产,是一家十口相依为命的茅草房。
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敢冲敢拼的性格,成为王传福事业版图快速扩张的关键。
二 三年,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下,王传福坚持购并陕西的秦川 汽车 。比亚迪 汽车 总经理夏治冰,当年第一个跳出来大力反对;在和秦川签完合约、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夏治冰仰头望天,脱口说出,「愿上天保佑比亚迪。」
王传福坚信,比亚迪已掌握电池技术,有足够实力造电动车。没有多久,投资法人的电话涌入王传福办公室,「你要做 汽车 ,我们就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电话那头几近喊叫的声音,就连站在王传福身边的夏治冰,都听得到。
王传福的 汽车 梦并不顺遂; 四年,在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的广场上,停着几辆比亚迪的新车。这些车子的性能还过得去,但外观实在很难让人满意,经销商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阴沉。天空在此刻下起了雨,一位经销商向前对王传福说,「王总,这款车你们不要上市了,否则会把你们的牌子给砸了。」
这难堪的场面,并没有让王传福难过很久,反而让他更义无反顾的往前冲。他买回十几辆高级轿车:有宾士、BMW和凌志。名贵的轿车就放在工程师面前,王传福要大家把这些车拆了,从头开始了解 汽车 设计。
这些才二十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别说开过这种等级的车,可能连摸都没摸过,哪敢豪气地上前拆车。王传福见状,立刻拿起钥匙,在宾士车门上用力划了几道,「现在你们可以拆了。」以今年上半年来看,比亚迪一共卖出了七万二千多部车,其中F3就占了六万七千多辆。
比亚迪这个品牌,比起丰田,简直是婴儿。既然原本就没有市场,也就不怕失去市场,这让王传福可以比丰田更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电动车的生产。
至于面对富士康的诉讼,王传福丝毫没有惧色地说,「告就告呗。」比亚迪的市值只是鸿海的零头,既然规模还没有大到有包袱,用更激烈的手段抢市场,也不会造成公司的损伤。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有着典型的工程师性格。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对 科技 和技术有近乎偏执的热爱,这些特点,在王传福身上,都看得到。
在王传福的办公室里,堆着满满的专业技术杂志,机械类、电子电机和 汽车 类统统都有,惟一有点色彩的是一辆法拉利F1赛车模型。直到现在,王传福还是常往 汽车 设计部门跑,有时一待就是一天。
王传福有一双「奶油桂花手」,但一有机会,他还是会挽起袖子,和工程师们一起满手油污的拆解 汽车 零件。
郭台铭出身晋商的故乡——山西,而在中国 历史 上能与晋商齐名的,就是徽商,在王传福的血液里,就流着徽商的基因。贫困山区让安徽人种地无以为生,先天劣势逼得他们只有一条险峻的出路:经商;自然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徽商在经营活动中更胜一筹。
王传福老同学,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三 一研究室主任的车小奎说,当时王传福一心研究,从未听他提过经商的想法,却显露出商业上的才能,「当时,我们晚上常出去喝酒,我的印象里,他曾经说过如果 汽车 能用电池自动发电,可以降低很多成本。我认为他是一位很有胆识、也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由此可知,王传福在担任学者时,就显露商人头脑。
徽商中,当属胡雪岩最具代表性,大清帝国只有盐商戴过红顶子,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史上仅有胡雪岩一人,「红顶商人」自此声名大噪。
王传福虽是工程师出身,却也明白政通人和的道理。他担任深圳市人大代表,和政府以及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在高交会这一天,王传福不厌其烦地向书记、秘书长介绍这辆自行研发的可充电油电双模 汽车 ,更拉着这些「领导」们亲自试乘。
讽刺的是,当王传福激动地说,这辆车将领先丰田两年,成为全球第一辆上市的油电双模 汽车 ,「而且非常环保,真正降低人类对燃料的依赖。如果深圳的上班族全部都开这辆车,深圳的空气将会多么干净。」
对不熟的人,王传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对自己有帮助的,王传福却总能展现热情和柔软的态度。这样的作风曾招来「现实」的批评,王传福不以为意,他是工程师,但他更是一位商人。
二年十二月,王传福曾和旗下副总一行三人,到台湾拜访郭台铭。对于郭台铭为了拿到订单可以站在客户门口,做一些很卑微的事,王传福最是敬佩;但郭台铭常是谈到一个问题就按一下电话,让守在门外的相关负责人进门汇报,汇报后还不许走,最后所有被叫进来的人都必恭必敬地靠墙一字排开。
这样的霸气让王传福觉得很不舒服。王传福更希望,能在比亚迪营造一种「家」的文化。
比亚迪 汽车 公关经理王建均说,王传福从来不给压力,「而是给一个拼命的机会。」王传福敢用二、三倍薪水挖角人才,但这些人都不是为了股票分红和高薪而来,而是因为比亚迪提供了一个让员工们参与 历史 的舞台。
王传福造就了一支万人工程师队伍,他不再只利用廉价的人力,现在更拥有相对欧美廉价的「脑力」,这是他想要从电池大王变身 汽车 大王最雄厚的资本。
一八九六年六月四日凌晨三点,亨利福特亲手制造的第一辆 汽车 终于完成,当他迫不及待地要到外头试车,但车体却比房门大得多。
亨利福特飞奔回家,取回一把斧头,举起来就向两侧的墙面劈开。早已熟睡的邻居们被砸墙的声音惊醒,看到一辆底盘安了四个自行车车轮的改装马车,用一条连结发动机和后轮的链条行进,「真是疯子。」这是当时,大家对这位美国 汽车 大王的评语。
二 八年的十一月,比亚迪领先丰田推出的可充电油电双模混合车将会上路, 九年,五十辆F3DM油电双模混合车,将会出现在波克夏的股东会上。这一刻,没有人敢再说:「王传福是疯子。」他的无惧,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市场挑战和质疑,也为比亚迪赢得了刮目相看的 历史 评价。
王传福大事纪
1966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县
1987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2年以26岁之龄破格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301研究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其他企业合资成立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被指派担任总经理
1994年离开比格,决定自行创业,投入二次充电电池研发
1995年2月表哥广州融捷管理集团董事长吕向阳出资250万人民币赞助,成立比亚迪 科技 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拿下第一笔订单,台湾大霸电子舍三洋就比亚迪,比亚迪手机电池跨出第一步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近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趁势崛起。飞利浦、松下及新力向比亚迪大笔采购;用三年时间抢占全球镍镉电池市场40%的市占率
2000年拿下摩托罗拉锂电池订单2002年拿下诺基亚锂电池订单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创下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纪录
2003年首度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Forbes》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名列第13位。同年11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2003年1月23日闪电收购秦川 汽车 ,宣告比亚迪跨足 汽车 市场
2004年比亚迪推出第一款 汽车 ,未上市就夭折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再推出 汽车 F3,拿下全国产量增幅、销量增幅和国内单品中阶家庭轿车销售三冠王。
2007年6月12日富士康与母公司鸿海联合控告比亚迪促使前富士康员工泄露商业机密,索赔人民币50亿元
2007年12月比亚迪电子在香港上市
2008年9月29日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2008年10月12日亲自在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比亚迪最新的油电车双模技术,并在中外CEO论坛上发表演说
王传福语录
1 「我下半辈子就干 汽车 了。」(王传福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表示自己下半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就是 汽车 )
2 「没有人比我更懂电池。」
3 「竞争就是这样嘛,当你要上市,对手出来给你捣点乱。」
4 「比亚迪做电动 汽车 就是要让中国三峡大坝的水都变成油,让中国所有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样蓝。」
5 「 汽车 技术的核心是发动机,比亚迪自己研制的发动机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发动机技术。」
6 「我们有10万名的操作工,未来要发展到30万至40万人。这支队伍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得了,这是中国的优势。中国企业家就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否则你谈什么核心竞争力。」
7 「(创新)这就像打仗,信念坚定就一定能赢,犹犹豫豫就会把机会耽误掉。」
8 「我看房地产这种暴利应该是暂时,不会是长期的。但是长期来看,像制造行业我们知道财富怎么积累,因为我们从制造业走过来,你只要有核心技术,利润毛利率还是很高的。」
9 「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巨大聪明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它比几百亿元的市值更可靠,不会忽高忽低。」
10 「我有3万名中国工程师,这和3万名美国工程师,成本会是一样吗?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
11 「别人做多元化,90%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比亚迪干一个成一个?因为我们过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
官司案缠讼不止
富士康与比亚迪的官司案,始于2006年6月,富士康首先在深圳提出民事诉讼,指称比亚迪盗用商业机密。之后,中国政府展开调查,发现事态严重,提出公诉,此案变成刑事案件,富士康于是撤销民事诉讼,静待刑事审理。
由于深圳公安与检调掌握证据,因此收押许多比亚迪员工。根据熟悉法律的人士指出,中国认定公诉的门槛很严,必须握有非常有利证据,才能提起公诉,之后被告得提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无罪。因此,当深圳法院决定受理这起刑事案时,对比亚迪相对不利。
另外,富士康在香港也提出民事诉讼,指控比亚迪七项罪证,包括控告对方建立一套「极度相似」的手机生产系统。虽然比亚迪提出许多理由延后审理申请,但是八月已遭到香港法院驳回,审理法官甚至在判决书上,指名会加速审理这起案件,并绝对会给予「公理」。
立讯董事长王来春的创业历程
立讯董事长王来春,对于这样的女性,应该是果敢且豪迈的,她们的故事也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她的创业故事。
王来春兄妹间接持股11592万
立讯精密招股书及上市公告书表明,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24日,2009年2月26日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香港立讯持有公司新股发行后667%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王来胜和王来春兄妹各持有香港立讯50%的股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中,王来春间接持有立讯精密5796万股,王来胜
间接持有立讯精密5796万股。以昨日立讯精密收盘价每股3999元计算,王来春个人身家已达23亿元,兄妹俩身家达464亿元。 公司有协创精密和协讯电子两家控股子公司。2007年起,协创精密的业务逐步从MP3、U盘等数码电子产品市场转入连接器产品的生产。协讯电子主要是扩大产能,满足快速增加的订单需要。
王来春今年43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EMBA,现任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9年,王来春与王来胜共同购买香港立讯股权;2004年通过香港立讯投资设立立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王来胜46岁,现任该公司副董事长,兼任协讯电子董事长、协创精密董事长。
曾为富士康第一批打工妹
1988年10月,富士康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建立海洋电子接插件厂,从广东澄海、潮州、丰顺等地招来首批150名员工。21岁的王来春从澄海来到富士康海洋厂做了一名作业员。那时的海洋厂不但环境恶劣,生活工作条件差,管理还很严格,有不少人受不了就离开了。王来春坚持了下来,后来升到大陆员工当时最高职级的课长。1999年,王来春离开富士康自己创业。
富士康是公司最大客户
王来春创业得到了富士康的大力支持。立讯精密招股书“市场开拓情况和客户成长过程”项目中介绍:“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来春王来胜,2001年起开始承接国际订单并通过香港立讯委托国内来料加工生产,所生产的连接器产品通过富士康的加工组装应用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3C电子产品,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客户资源”。
从中可以看出,从王来春创业起,富士康就是立讯精密的`客户。立讯精密招股书显示,2007年至2009年,公司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73%、5646%、4538%,富士康高居公司第一大客户。此外,2009年,立讯精密对泛鸿海系正崴精密的销售额为7008万元,占公司当年销售额度的1199%。
在战略布局上,立讯精密更是针对富士康贴身服务。子公司昆山全胜和蓬莱立讯分别为富士康在江苏昆山和山东烟台的业务进行贴身服务。
2009年9月,富港电子出资4000万元,认缴立讯精密400万股,以308%的股权,成为立讯精密第三大股东。富港电子控股股东为正崴精密,其实际控制人正是郭台铭胞弟郭台强。此举也被看作郭氏兄弟对立讯精密上市的支持。富港认购立讯精密的价格为10元/股,价格并不便宜,基本上是PE行业的正常价格,也被看作郭氏兄弟大陆产业战略布局的需要。
成功借鉴富士康模式
立讯精密的主要产品为连接器,主要应用于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等领域。王来春谈到富士康10年打工的经历说:“派驻干部亲历亲为的工作作风、言传身教的工作方式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自己的公司从刚建厂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近万人,虽然期间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我坚持用在富士康学到的一套管理模式来经营,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
在立讯精密的办公室里也贴着“走进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等富士康总裁郭台铭的语录。王来春说,“郭总裁的语言虽然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内涵。我经常把郭总裁的名言讲解给员工听,让员工感受富士康文化。”
王来春坦陈,20多年来,她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天努力工作,打好基础,就是为以后做好铺垫,一旦机会来临才能紧紧把握,并逐步走向成功。
;作者:风声岛
1993年,就在邓公发表南巡讲话的第二年,43岁的郭台铭在深圳有关部门陪同下来到龙华镇为企业选取新的生产基地。
5年之前,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富士康前身),成为首批入驻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
站在龙华镇一处山头,陪同官员随口询问郭台铭打算要多少亩土地做厂房?他指着面前一片荒芜的土地,豪气地说:“看得见的地,我全要了!”
此时的富士康还不像今天这么有名,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个做电脑配件的普通台资企业。
陪同的官员吓了一跳,觉得这位台商口气有点狂,可郭台铭笑着说:就怕这些地还不够富士康发展用的。
狂归狂,可人家毕竟是台商,政治效应远大于经济效益。随行人员不敢怠慢,赶忙将情况汇报到了上面,顺利获批。
三年后,占地1000多亩的龙华工业区正式成立,也就是今天拥有30多万员工的富士康工业园区。从工厂南门骑车到北门,需要耗时30分钟,可见面积之大。
这是郭台铭在大陆最早兴建的厂区,也是他创业后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
此后数年,郭台铭以深圳为中心,将企业从珠三角辐射到长三角,从沿海转入内陆甚至海外,靠着给大牌企业做代工,逐渐建立起拥有一百多万员工,产值数千亿的“代工帝国”富士康。
今天,富士康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小时能生产近600台智能手机,世界上每七部iPhone,就有一部来自于富士康的生产。
创业47年,从貌不惊人的“塑料加工小哥”摇身成为身价百亿美元的台湾首富,郭台铭近半个世纪的打拼史相当精彩。
有人说他是冷酷专制的“霸道总裁”,也有人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识的管理大师,还有人说他是言不由衷的“花花公子”。
郭台铭说话也时常矛盾,常自诩是山西人,动不动就捧着“忠孝礼义”给自己贴金,可也会说出“商人无祖国,哪有市场哪就是祖国”,还有“大陆需要我,我不需要大陆”之类的话。
如今,71岁的郭台铭已经走下高坛。
1950年10月8日,新北市板桥路上,一座名为“慈惠宫”的妈祖庙内忽然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蜗居在此的小警察郭龄瑞一家降生了名男婴。
面对窘迫的生活,郭警官给儿子起名“郭台铭”,表示不忘这段刻骨铭心的 历史 。
郭龄瑞是山西省晋城县人,当过兵,后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1948年随国民党败军撤到台湾,无权无势的他既买不起房,也没分到宿舍,和妻子只能栖身在警局附近的妈祖庙内。
童年时 ,郭台铭和弟弟妹妹因是外乡人,常被同龄人欺负,可无论对方有多少人,被打得多惨,他都会红着眼睛,抄起拖鞋和对方死磕到底。
在家里,军人出身的郭龄瑞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孩子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有严格的作息制度,这让郭台铭身上除了股狠劲,还有凡事必须遵循制度的意识。
1966年,16岁的郭台铭因家境贫寒,靠半工半读在“海事专科学校”读完书,转身又服了兵役,之后到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
21岁时,郭台铭进入台北一家药厂做业务员,因做事勤快,很快博得同在药厂实习的一位名叫林淑茹的姑娘芳心。
年轻时的郭台铭高大帅气,嘴巴又甜,林淑茹貌美如花,又温柔似水,俩人很快坠入情网。
接触不久后,郭台铭吓一跳,才晓得人家不仅是台北医药院的高材生,还是香港巨富林百欣的掌上明珠。
如此悬殊的家世背景,自然让林家极为反对,想尽一切办法阻挠两位年轻人在一起,连郭台铭的父母都站出来表示不敢高攀这门亲事。
可林淑茹认定郭台铭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不论家里怎么苦劝,丝毫不让步,郭台铭更觉得找到林淑茹是老天对自己的眷顾,也毫不妥协。
1975年,25岁的林淑如不顾家人反对,和郭台铭最终“奉子成婚”,结束了5年的恋爱长跑,步入到婚姻的殿堂。
等外孙郭守正和外孙女郭晓玲先后出生后,林百欣果真没去看过一眼,对女儿的那份怨恨可想而知。
要爱情不要面包的林淑茹很硬气,不来往就不来往吧,一门心思想做好郭台铭的贤内助,相夫教子。
事后证明,她还是草率了。
林淑茹的态度越坚决,郭台铭的压力越大,人家好歹是百亿富豪的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下嫁给自己这个“穷小子”,怎么说也得混出点名堂给老丈人看看吧。
此时正是塑料制品兴起的时代,全球的塑料加工产业相继转移到了港台地区。郭台铭知道打工没啥前途,就在婚前一年依靠母亲资助的20万和朋友共同创立了“鸿海塑料”。
“鸿海”是郭台铭想的名字,鸿为天,海为地,意思是自己做的是天地之间的大生意,寓意不错,可惜现实结结实实给了他一顿爆锤。
虽说郭台铭创业时也很勤奋,没日没夜苦干。可赚钱这回事,并不只靠勤奋,还有经验、技术以及人脉,甚至还需要点运气。
遗憾的是,年轻时的郭台铭这些都不具备,加上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塑料产业一片萧条。
忙活了两年,钱没赚到不说,合作伙伴还接连撤股跑路,几十万的资本赔光还倒欠了一屁股债。老郭家穷得连奶粉钱都没了,刚出生的儿子只能喝着米汤,饿得哇哇大哭。
看见老公整天唉声叹气,家里又穷成这副模样,倔强的林淑茹只好拉下脸从娘家借了70万支援郭台铭。
1976年,26岁的郭台铭揣着温热的“老婆本”接了一笔黑白电视机旋钮的大订单。
可等他接下订单才发现自己没有生产旋钮模具的技术,只能到处求人,请外面的模具师傅帮忙才完成了生产任务。
就在整个订单生产的过程中,郭台铭敏锐意识到塑料加工属于产业链的底层,模具加工才是整个制造业的核心,他的心思有些活络起来。
1977年,鸿海账面已经有了数百万的资产,在许多朋友的建议下,郭台铭眼前有两个看似不错的“赚钱机会”。
一方面是台湾经济腾飞,乘房地产火热,去炒地皮;另一方面制造业兴起,带动了各种原材料涨价,还可以靠囤积原料赚钱。
没想到,郭台铭选择把所有钱统统购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
他觉得炒地皮和囤积原料都是投机行为,只有搞实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稳赚不赔。
话虽这么说,可这段时间的郭台铭倍受煎熬,一边要不断花钱培训技师,加班加点维护新机器,一边眼瞅着原本唾手可得的土地和原材料翻了一倍又一倍的价格,搁谁都觉得郁闷。
不仅如此,郭台铭还把公司搬到偏远的台北土城,这里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监狱。
他担心万一自己犯了啥经济问题,员工起码还能就近汇报情况,保持公司运营。
除了经营上提心吊胆,郭台铭也是真穷。
有一年过年,郭台铭发完公司员工的年终奖后,口袋只剩下2000块,只好留下1000块给家里买年夜饭,剩下1000块等太太回娘家象征性包了几个红包,好充个门面。
幸好,太太林淑茹不断给他鼓励,毕竟是读过大学的高材生,她坚信丈夫的决定没有错,让他放手去干。
不得不说,任何时候得到家人的支持,才是迈向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熬了近四年,抵挡住诱惑的郭台铭苦尽甘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接到来自欧美等国的电子零件订单,业务节节攀升,周围赚快钱的朋友们事业却戛然而止。
1980年,鸿海生意真正红红火火起来,可30岁的郭台铭心里却有些不痛快。
因为买设备的原因,郭台铭经常在日本考察,他发现日方是“母鸡养小鸡”模式,大厂扶持小厂成为自己的“卫星工厂”,彼此合伙挣钱。
回看台湾,大厂欺负小厂,小厂又彼此打价格战,争斗不休,坊间因还不上贷款,工厂倒闭,法人被关的新闻屡见不鲜。
郭台铭因此作出一个决定:不再和台湾本地工厂玩,去找美国人做生意。也正是这个看似“崇洋媚外”的决定催生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富士康。
1985年,郭台铭接到了为电脑企业生产连接器的订单,算是正式链接上了“电脑产业”。
因为要进军国际,品牌得起个外文名,郭台铭就起了个“FOXCONN(富士康)”的名字。
FOX意思是狐狸,寓意企业要像狐狸一般灵活机敏,CONN是连接器的英文Connector的缩写,企业性质一目了然。
这名字可谓实至名归,在开发连接器生产设备时,不少工艺都不懂的郭台铭宣称 :“成功就四个途径:抄、研究、创造、发明” 。
正是这种灵活且带有几分狡黠的企业文化,让富士康迅速成长起来,从模具加工切入到更为复杂的“个人电脑”生产环节。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郭台铭独自跑到美国寻找客户。几周时间,靠着每天吃汉堡,住12美元的 汽车 旅馆,美国51个州,他跑遍32个。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爆发性增长,郭台铭的运气也来了,富士康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得到海外商家认可,拿到了不少代工订单。
靠着早期投入的研发实力,别家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设计到量产的过程,富士康只需要数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价格居然还比同行要低。
1988年,富士康已是拥有1000多人,营收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成为宝岛重要的 科技 型加工企业。
可就在这一年,38岁的郭台铭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整个生产基地全部搬迁到大陆。
虽说此时大陆为推进改革,出台了不少支持台商在大陆设厂的政策,但是观望者居多,真正肯付诸实施的企业少之又少。
郭台铭敢突破两岸政治风险去大陆办厂,既有成本考虑,也是被逼的。
随着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台湾的土地及用人成本暴增。同一工种,台湾的人工成本是内地的5倍,而且有钱还找不到人。
同时,相比大陆种种优惠政策,台湾对中小型企业可谓放任自流,处处刁难和歧视。
正因为此,郭台铭已经盘算好了“鸿海”迈向全球化产业的规划。
此时的大陆不仅在土地政策上给予台商极大优惠,在税收、招工等环节也给予了充分照顾和扶持。
因此,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成立后,郭台铭自信地说:“大陆,未来将是我们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在那里,我们要挑战制造、销售的最高境界。”
扎根深圳后,富士康正式迈入到发展的快车道,靠着超高性价比和高效率,从日韩等国精密制造企业抢走了不少订单。
龙华的新厂房在建期间,富士康正好在临时租借的黄田厂房赶一批康柏电脑的订单,那是郭台铭从韩国LG嘴里抢来的。
截止交货前一天,还有一万多台的电脑外壳没能完成,眼看就要规约,郭台铭亲自带领所有员工分A、B组两拨人轮流上流水线,24小时内停人不停设备。
凌晨5点57分,全部货物生产打包完毕,比预计时间还早了3分钟。
高效、守时,价格比同行低,同时为了打消合作商的顾虑,富士康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只做代工,绝不会去做相关品牌商品。
这样的企业实在打着灯笼也难找,苦练签名多年的郭台铭终于有机会在和IBM、英特尔、DELL、索尼等产业巨头的合作协议上潇洒签上自己大名,钱也如流水般涌入。
做代工是为了赚钱,可也要看什么时候做最划算,精明的郭台铭脑子里一直算着账。
虽然手机代工是郭台铭最赚钱的项目,可包括后来的TFT-LCD领域,富士康都不是这些市场最早的进入者。
1999年之前,国内代工厂一窝蜂抢手机代工业务时,郭台铭觉得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不管厂家怎么邀请,他都按兵不动继续做个人电脑代工生意。
直到2000年,郭台铭觉得手机已经是大众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这才不慌不忙出手。
凭着过硬的品质和技术,富士康相继从众多国际手机品牌拿下海量订单,很快垄断了全球手机代工行业。
苹果的乔布斯因为欣赏富士康帮摩托罗拉代工的手机品质,秘密会见郭台铭,将iPhone生产任务交给了富士康。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成为台湾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富士康位居“中国出口200强”第二,占到此时深圳出口总值的62%。
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变为3450亿元,业绩增长达七成。52岁的郭台铭在这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以23亿美元身家排名198位,连续四年蝉联“台湾 科技 首富”。
自郭台铭移师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年平均增长超过60%,全球市场占有率与营收狂飙猛进,在全球EMS(专业制造服务商)中几乎是霸主一般的存在。
富士康的成功自然离不开郭台铭孜孜以求的精细化管理,可其中也似乎少了那么些人情味,大麻烦随即而来。
2010年刚开年,深圳富士康出现了第一宗工人跳楼事件。
郭台铭起初并不在意,数百万的员工出现那么一两起想不开的自杀事件,实属正常。
万万没想到,随后短短九个月,接连发生了14起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
舆论哗然,股价下跌,官方质疑,郭台铭也被整懵了。
郭台铭也不是没想办法,第五起自杀事件发生后,他就主动宣布全员涨薪,接着邀请媒体实地探访,还请来几位如花似玉的“**姐”在厂区四处转悠,充当心理辅导员。
这还不算,郭台铭还动用私人飞机从老家山西五台山请来三十位高僧给死者做法事,自己还虔诚跪在一旁默默祷告。
可没卵用,没几天,又一位富士康员工跳楼了。
郭台铭长叹口气,只好采取了极其简单粗暴的办法,将工人宿舍大楼外统统装上铁丝网。
效果倒是立竿见影,跳楼的员工没有了,可深圳这年的铁丝也全涨价了。
撇开风水不谈,员工连续跳楼与富士康严酷的管理制度分不开。
据说,在深圳龙华,你只要看见哪个工人眼神迷离,一副没睡醒的模样,那准是富士康的员工。
从小接受军事化教育,又当过兵的郭台铭对富士康采取了一整套军事化管理,简单说就是从生活到工作全部流程化运行,把工人当“人形机器人”使用。
富士康的员工入职前都要军训,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按照富士康《员工手册》严格执行。
按照《手册》规定,工作时,无论坐着、站着,所有人都必须听着哨声统一行动,即使只是站着,也必须像军人一样站军姿。
流水线上的工人哪怕是简单的焊接工作,也有整套扫视、拿货、焊接及完结等程序要求,头部只需跟着作业左右晃动,绝不能四处乱看。
整套动作一天下来重复数千次,人不傻才怪。
厂区聊天会被警告、超过三次直接开除;上厕所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的规定在员工入职时就被严格灌输。
厂区内实行严格的上下级管理,通过不同服饰颜色,就能很明显看出他属于什么阶层,食宿到行走路线完全不同。
更绝的是富士康的宿舍安排,老乡和老乡绝不会安排同住一屋,怕的就是闲聊耽误工作,或者搞串联生是非。
除此之外,富士康工人不仅食宿全免,所有生活上的事情统统外包,洗衣、保洁都有专门公司承办。
倒不是富士康多心疼工人,而是这样可以省下无法控制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让工人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管理层也不轻松,每天开会像开军事会议,战战兢兢不说,郭台铭还有自己一套“尿论”,时常教训道 “你的尿变黄了没?不黄?那证明你工作不够努力。”
这其实是郭台铭在和国外大品牌合作时学来的所谓“流程化精细管理”,也是今天流水线作业的基础原理,确保企业里每个人每个零件都符合工业化生产标准,可管可控。
问题是,国外的管理方早就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有些反人性化,已经通过大规模的设备升级,将人工变成了自动化作业,工人的权益也有切实的保障。
可到了富士康这里,数十年来就是贪图人工便宜,有意将原本应自动化作业的流程交由人工完成。
好好的大活人变成“机器人”,结果可想而知。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富士康能长期价格上远低于竞争对手,是因为毛利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代工一部价值1000美金的iPhone,大头自然是苹果公司拿走,小头是日韩等零部件归生产商,富士康赚到的不到10美元,如果扣去经营成本,净利润可能还不到1美元。
这就导致平均毛利在3%左右的富士康若想经营下去,只能不断通过降低成本维持,羊毛出在羊身上,利润自然得从富士康的工人身上榨取。
深圳富士康成立时,台湾的人工平均是大陆的五倍,算上大陆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予的各种政策,这才使郭台铭的成本能远低于同行。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富士康的管理再严酷,再不近人情,就在跳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时,全国各地的富士康厂门口还是排满了长长的求职队伍。
因为相比其它企业,富士康的薪酬依然是最高,管理也最正规,想想也有些细思极恐。
事实上,郭台铭也有自己的考虑。
富士康的成功关键在于郭台铭的提出的“降低成本体系化”,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也就是著名的“赤字接单,黑字出货”体系。
“赤字接单”是指以最低的价格从对手手里抢过订单,通过严格把控生产过程的精确度、设备运作的精准度,将所有流程全部拆解,层层考核管理。
分解后的步骤将成本控制提升到极致,最后达到客户满意,自己还能盈利的“黑字出货”的结果。
此外,当新的 科技 产品出现在市场时,郭台铭很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等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体系标准化后,这才挥舞着战无不胜的价格大旗一举拿下。
不仅如此,拥有全球十多个研发中心,上万名研发工程师的富士康早已从单纯代工转入AI智能、5G通讯、精密制造等高科研领域,以技术碾压了无数潜在的竞争者。
在竞争残酷的商业环境中,“骁勇善战”的富士康也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眼中能直接带动GDP的“香馍馍”。
在2018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68岁的郭台铭表示:富士康产值占整个中国GDP出口的39,进口的36,占全国GDP近3000亿,下一步将努力提升到5个点。
这就难怪当富士康在2009年准备进驻河南时,河南省政府为了帮助招工,甚至专门下发文件,从县乡村层层分包任务招人,每个工人还能拿到200元政府补贴。
本来有媒体还质疑河南政府这是倒贴数亿来讨好富士康,可等富士康完成在河南诸多布局后,看见数字的人都闭了嘴。
2019年,河南的进出口总值,十年间从不到200亿人民币迅速提升为5000亿,富士康一个公司进出口额就占到了六成,河南顺利跨入全国外贸省份前十名。
四川也是如此,富士康进入后,四川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从不到1000亿提升到3000亿,成都富士康一家企业进出口金额就占到全省的192%。
昆山、烟台、重庆、贵阳等省市也通过引进富士康,不仅从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好处,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得到相应改善。
不可否认,富士康的到来给各地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带来了一系列的上下游产业链,当地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产业迅速得到提升,直接改变了整座城乃至全省的经济生产体系。
因此,郭台铭无论去大陆哪里考察,当地一把手基本上都会亲自接见这位“财神爷”。
在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更是神一样的存在。
一面是他的话被当作语录张贴在园区每个角落,一面是每天有无数歌功颂德的人围绕左右。
如此一来,有些飘的郭董说出“富士康养活了不少大陆人”这样的屁话也不足为怪。
不管郭台铭创立的富士康有多厉害,他本质上还是个将利益放在首位的商人。
这两年,郭台铭紧随苹果等大公司的脚步,悄悄在印度和越南砸下百亿新建工厂,都是商人逐利的正常表现。
这位拥有数千亿身价的“财神爷”的感情生活也一样以善变和多彩多姿闻名宝岛。
2005年3月12日,太太林淑如因患乳腺癌去世。就在前几天,55岁的郭台铭刚刚当选福布斯榜单台湾首富。
可能感念苦熬了多年的太太没能见到这一天,郭台铭面对镜头,悲戚地大喊:“老天对我不公”。
当年为了感谢太太一路的相守相伴,郭台铭斥资数亿在捷克买下以林淑如英文名字命名的古堡,被传为佳话。
可惜结发妻尚在时,郭台铭就曾犯下 “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与金融公司一名女职员传出绯闻,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林淑如忍痛和郭台铭联手以敲诈罪把对方送进监狱了结此事。
估计后来的吴秀波夫妇对这波骚操作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林淑如走后,郭台铭对媒体一再表示“太太不可替代”。
可俗话说“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太太走后的郭台铭仿佛放飞了自我,与众多女明星不断传出绯闻。
其中既有和他大跳贴身热舞的林志玲,也有与他十指相扣出席公众场合的刘嘉玲,至于其他一些十八线的小明星更是数不胜数。
一系列劲爆新闻惹得李敖老师都看不去,放话直言:“他扯女人没有水准,像发情的小动物。”
不管是不是逢场作戏,反正“二玲”自此从郭台铭的身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比郭台铭小24岁的舞蹈老师曾馨莹。
有趣的是,这位曾老师正是当年指导郭台铭和林志玲跳热舞的舞蹈老师,其中关系不禁让人想入非非。
2018年,68岁的郭台铭迎娶了44岁的曾馨莹。婚礼现场,老当益壮的郭台铭当场做了30个俯卧撑,“虎虎生威”地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台湾媒体故意问郭台铭为何看上曾馨莹,他一脸真诚地说:“我从她身上闻不到钱的味道。”
这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晓得林志玲和刘嘉玲等女明星听了作何感想。
当初的“小甜甜”,今天已是过眼烟云。郭台铭和女明星交往可以说是逢场作戏,可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富士康帝国,那肯定是真爱。
虽然郭台铭从2001年起就表示要退休,可18年中,经历了员工跳楼、接班人弟弟病逝、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后,放心不下的他仍独自扛着富士康的大旗。
2019年6月21日,69岁的郭台铭终于宣布退休,将鸿海董事长一职交给了跟随几十年的刘扬伟。
从中国到美洲,再到欧洲、南美洲和非洲,富士康的工厂遍布大半个地球村,郭台铭一手打造的千亿帝国堪称华人中的商业奇迹。
很多人肯定会就此大谈郭台铭的格局和眼界,可事实上如果没有踏着大陆四十年经济腾飞的台阶,享受着无数优惠政策和几十年的人口红利,郭台铭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站在风口的人可能会一飞冲天,也可能从云端突然坠落。
伴随大陆人口红利褪去,富士康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急速萎缩,身边又多出像比亚迪和立讯精密这样闷声不响的竞争者,怎么可能让退休后的郭台铭感觉轻松。
离开郭台铭的富士康,何去何从仍需观望。
参考资料:
郭台铭与富士康,中信出版社
郭台铭管理日志,浙江大学出版社
创造奇迹的郭台铭,印刷工业出版社
郭台铭身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宿命,8字路口
郭台铭发家史,新民晚报
鸿海代工利润持续走低郭台铭提前打通业务链"最后一公里" ,IT时代周刊
代工王:郭台铭剑术和盾法,深圳特区 科技
文章作者简介:海边的风声君,这里有三局:商局、政局、时局。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总裁郭台铭。现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客户群。
1988年在深圳地区投资建厂,在中国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
2014年12月1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富士康宣布,由于订单不足,公司将于12月24日关闭公司在印度钦奈的工厂。该工厂的1700多名员工有可能面临失业。
2016年2月,富士康将对夏普投资超过6500亿日元(约合58亿美元)。夏普董事会全票通过这一收购协议。也就是说,日本夏普公司同意中国台湾富士康公司提出的收购要约。这是日本技术企业有史以来接受的最大一起海外企业收购。
郭台铭,男,1950年10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企业家,台湾企业鸿海精密(下属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
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
1971年,台湾“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 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当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
2014年9月3日,第二届晋商大会召开,台湾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总裁郭台铭衣锦还乡并出席致辞。
扩展资料:
一、富士康全球布局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全球布局策略为“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
1、两地研发(Time to market)
“两地研发”是指以大中华区与美国为两大重要战略支点,组建研发团队和研究开发实验室,掌握科技脉动,配合集团产品发展策略和全球重要策略客户产品发展所需,进行新产品研发,创造全球市场新增长点。
2、三区设计制造(Time to volume)
“三区设计制造”的布局重点,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亚美欧三大洲至少设立两大制造基地,结合产品导入、设计制样、工程服务和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的垂直整合制造优势,提供给客户最具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3、全球组装交货(Time to money)
“全球组装交货”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装,保证“适品、适时、适质、适量”地把货物交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为此,配合客户所需进行全球性物流布局与通路建置,以达成要货有货,不要货时零库存的目标。
二、经营理念
创立于1974年,富士康企业在总裁郭台铭先生的领导下,以恢弘的气度立下透过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使全人类皆能享有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3C)产品成为便利生活一部份企业愿景。
以前瞻性的眼光自创具备机光电垂直整合、一次购足整体解决方案优势的3C代工服务“eCMMS”商业模式;以坚定及无私的理念贯彻谋求员工、客户、策略伙伴、社会大众及经营层的共同利益之高标准公司治理。
参考资料:
-富士康
-郭台铭
作为新时代的打工人,相信大家都对富士康这个公司并不陌生,富士康在全球都是赫赫有名的代工厂,但是在如今,它却从原来的位置跌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而作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对于富士康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规划呢?本期内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点赞加关注,不但能够看到往期内容还能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消息哦
富士康的危机可以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在之前中美贸易战最为严重的时候,富士康也在美国的制裁名单上,华为公司念着本土血脉在危急的时候帮助了富士康,但是随即而来富士康却切断了与华为的合作,在美国打压情况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富士康想要去美国发展的美梦最终也破碎,但是郭台铭却并不甘心,他坚持要在国外有一席之地,于是将工厂建在了印度。他没有料到,现如今印度的疫情会发展的如此迅猛,在当地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地人都自顾不暇,每天都有着大量人死去以及无数工厂倒闭,更不用说富士康在印度所建的工厂在几乎是疫情的爆发中心,这一次付出巨大代价的郭台铭叫苦连天,因为这次的不当选择,他的营业额以及产量都跌破了百分之五十,这也直接导致他的资金链周转出现困难,甚至可能完不成苹果公司交由自己的任务,面临着巨额赔款。与郭台铭惨淡境地形成对比的是,网友们却很乐意见到这个局面,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说过自己是在给大陆人生机,是在给他们赏饭吃这样令人倍感受辱的话,更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不敬操作。
在中国 科技 快速崛起的这些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仅文化软实力有所提升,而且自身的 科技 实力更是不断增长,5G的应用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打压也是迅猛的,妄图通过制裁我国 科技 事业来遏制我们的发展,其中打击最厉害的当属华为。华为公司为了自保也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发展想要和富士康联手,让自己的手机业务能够正常进行,任正非本以为郭台铭会答应,但是美国却在其中暗中作梗,美国暗中承诺富士康,称自己会给他们提供将近一百亿的资金,并且为他们提供优越的资源,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郭台铭果断地投入美国的怀抱,迅速又坚决地切断了自己与华为的合作,在美国建立了工厂,妄图成为第二个硅谷。自己在美国建成投资之后便不再想在中国发展,公开表示自己后续不出意外将会把自己的所有工厂撤离内陆,谁承想,本以为能够在美国大展宏图的他却栽了跟头,美国并未履行自己的承诺投资给富士康,甚至郭台铭自身还加投了不少,真实上演赔了夫人又折兵。众所周知,富士康可以说就像是一座桥梁,将美国苹果公司与我国市场搭建起来,苹果公司这些年在我国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富士康在其中功不可没。虽然郭台铭在美国的投资失败了,但是他与苹果的合作关系依然存在,在苹果的帮助下,他又继续在印度开设工厂,加大投资。到现今,想必有的网友们已经看清楚苹果的真正意图,郭台铭的每一步都是跟着苹果的步骤走,甚至在苹果的推荐下,他将原本在印度的工厂又再次迁往越南,步步都被苹果牵着鼻子走,在富士康接二连三的翻车之下,它的股价最终暴跌,最跌的时候一夜之间直接蒸发了约七千亿。以上只是富士康跌落神坛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台铭在大陆发表类似前文的不当言论,惹了众怒。在最初富士康完全可以选择国内许多知名企业,但是他没有,他盲目信任美国、信任苹果最终一步步将自己逼到现在的位置。
郭台铭本质上仍就是一位商人,信奉利益至上。在发现自己没能如愿赚到钱之后,他又再次将目光放在国内,将大笔的订单交由国内的公司,在富士康将目光瞄向国外的时候,国内的许多公司也不断地抓住机会加快发展。而当富士康将重心再次放回国内时,他们已经不需要着重依赖富士康了。在国内这些崛起的公司中出现了富士康的强烈竞争对手,就是比亚迪。比亚迪虽然是新起之秀,但是它的硬件以及软件均不输富士康,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郭台铭做出错误决策的时候一举拿下国内许多知名手机厂商的订单,例如小米、华为等。郭台铭这时才感到真正的慌张、才醒悟到只有在国内才有可能完成海外公司的订单。因此,虽然后来国内对郭台铭并无好感,但是他还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将自己的重心再次放在国内。
富士康受到外来新起之秀的打击或许还不是最为严重的,它自身内部的问题才是根源。富士康的工作是流水线式生产,并不需要多大的知识储备,而那些有才能有野心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创业。在富士康的员工中,有一位员工很是出名,她是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王来春虽然是名女子,但是她在富士康的时候便一直很优秀,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是后来成为主管并且职位也不断的攀升。在自己独自创业的时候她吃了很多的苦,她将自己名下的立讯精密公司做到从籍籍无名到如今首屈一指,成为了富士康最为强劲的对手。在最初,这家公司只能接一些很小的单子,多半没有名气,但是后来苹果急需一家公司来生产他们的ipad,在四处找寻无果之后,苹果便注意到了这家公司,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苹果将订单交付给了这家公司,在合作期间,苹果的顾客也自发地到他们的生产车间观察,观察的结果令他们很是满意,这一次打响了名气之后,立讯精密公司便迎来了它事业的春天,订单越来越多,公司也越做越大,在前几年的富豪榜中,她位列第四。这样的成就不可谓不成功。富士康有着十分悠久的 历史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富士康一直一家独大,越来越膨胀,直到有人出来打脸,这其实是在向富士康敲响警钟,如果不一心一意搞生产,只追求利益最终一定会失败。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看法都可以写在评论区哦,我们下期再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