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与其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点和有感各侧重什么)

观书有感(其一与其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点和有感各侧重什么),第1张

表现手法上第一首以描写为主,第二首以记叙为主,但都有观书有感的议论生发。 第一首写出了书的妙处:除去蒙昧懵懂。让人心灵澄明;第二首则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第一首很富有哲理的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小小方塘之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来、源头活水到半亩方塘靠流动;而知识输人头脑就是靠学习。方塘没有活水流人就会枯竭、混浊;头脑没有知识输人就会糊涂、僵化。而知识的输人,就是读书,就是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永远不会寂寞。 第二首语译: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地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叙述今日之情形比喻入诗,涨潮之境昨夜江边春水生春水喻读通书,能一以贯之比喻顺境蒙冲巨舰一毛轻喻读通书,无所滞碍今昔对比说昔日之情向来枉费推移力喻读不通书之苦境说今日之境此日中流自在行喻读通书之乐境。

观书有感出自宋代诗人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来说读书的体会的,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就是说人只有去不断吸新知识,才能更加敏锐。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供参考。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扩展资料: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观书有感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读书就像池塘,只有不断读书,自己的知识才不会陈旧。借景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两句写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两句说理

观书有感其二 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⑵“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⑶渠: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⑸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⑹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⑺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2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