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被普遍评价为高情商,他的主持风格你喜欢吗?

马东被普遍评价为高情商,他的主持风格你喜欢吗?,第1张

马东是一个有实力、情商高、很会讲段子,走谐星风格路线的幽默主持人。他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电视主持人,而且也是比较专业的。控场能力强。马东主持了很多节目,一直都能把控全场,按照流程做完节目。

马东的花式广告与奇葩说的风格浑然一体,整体符合显示出网络综艺节目的不拘一格,俏皮活泼的特点。何老师主持功力深厚,但是在体制内电视台待久了,即便做的是娱乐节目,感觉笑点也是压榨出来的。

何老师在场上说话总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放不开。或许是大陆电视台环境时间久了真是会磨平人的棱角,偶尔撒点正能量鸡汤还行,但是期待何老师会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表现,还是算了吧。

马东的幽默是骨子里的,何老师的搞笑是依托于现场环境和搭档。当初注意到奇葩说,是因为他打着蔡康永在大陆的第一档综艺节目。看着看着就迷上了高晓松,之前看中国达人秀的时候挺讨厌这个人的…觉得一天到晚在台上装,好像全世界你最有文化似的。

在看奇葩说,确实佩服,辩论技巧以及全面的知识,和蔡康永的绵里藏针风格完全不一样。从此开始入了矮大紧的坑……追看他所有的节目,并且有幸和大紧的节目有过互动。

说回奇葩说,一开始是没注意马东,只是觉得他念广告很有趣,经常能在节目里给蔡康永和高晓松这两个人挖坑。关键,别人给他挖的坑,他都能全身而退。再后来他下场打辩论,我作为观众才意识到,他才是大boss。

可以说这三个人,马东的辩论中既有蔡康永的感性,也有高晓松的理性。在我印象中只要马东下场打的比赛基本就没输过,就算输了也能把惨败变成惜败。以上说的辩论都限于节目,毕竟奇葩说不单纯是辩论赛。

马东和斯宁是青梅竹马。沉浸在和男友郝好订婚的幸福之中的蓉蓉突然得知,和自己一起长大、情同兄妹的斯宁去世了。《穿越谜团》是由沈严、刘海波执导,张歆艺、袁弘、江珊、孙淳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悬疑剧。该剧讲述的是在一桩登山坠崖意外发生后,蓉蓉和马东一起去调查背后谜团的故事。该剧于2016年3月11日在爱奇艺首播。

马东、高晓松以及蔡康永在一起主持了《奇葩说》,在节目中碰撞出的火花确实引人入胜,火花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百家讲坛”。

这三位主持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做的非常出色,马东算是比较成熟的主持人了,除了可以总结之外还非常幽默,而蔡康永一直以来都比较感性,他能够走进观众的内心带来一些可以慰藉心灵的话,这绝对是蔡康永的特色,而高晓松同样有才华,从历史再到人文哲学他额度非常清楚。所以这三个人在同一档节目中绝对是“百家讲坛”。

碰撞出来的花火也非常明显,我个人非常爱看《奇葩说》尤其是三个人的合作,对于我而言启发非常大,因为他们三个人的观点以及角度截然不同。我觉得不管谁对谁错,都会让我们看待问题有不一样的角度,《奇葩说》选择主持人确实有自己的考虑。

二、思想的碰撞产生化学反应。

其实三位主持在观点上会进行博弈,但是这种博弈并不代表着他们不和,我从来不觉得这个世界有绝对,所以他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对的地方。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只要吸取他们对的地方就可以,而他们三个人思想的碰撞也确实会产生化学反应,让节目更加有看点,其实我看《奇葩说》并不是为了看选手辩论得出什么真理,而是希望看到三位主持人的总结。

这就是他们碰撞出的火花,对于观众而言这是精髓,三个性格迥异的主持人参加一档辩论节目,他们观点不同但是并不会为了对方,为了节目的这协调而去综合自己,这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也是所谓的火花。所以也期待下一季的《奇葩说》还能够看到三个人的博弈。

       在《于无声处》开播以前,央视对这部剧的定位是——“国安现代反谍剧”看到这个消息,我陷入一阵狂喜。喜的是国产谍战剧终于不再局限于抗战了,可谓是一大突破。再加上这是“国安”的第一次荧屏首秀。所以,在开播前我心中有着满满的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于无声处》开播。前几集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第一集,节奏紧凑。配乐与剪辑上都下了不小的工夫。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了出来。就算在后几集节奏放缓也丝毫没有影响这一部剧营造的紧张气氛。在这一点上这部剧绝对算得上是国产同类剧中的佼佼者。从第一集开头的旁白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让这部剧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道路。铺平垫稳,像一篇回忆录一般娓娓道来。但好景不长,这部剧还是没能完全跳出传统的模式。感情线本应是一条副线,但它开始喧宾夺主,编剧在布置感情线的时候无疑是借鉴了我国的都市情感剧的做法。马东,陈其乾,冯书雅,汪都楠四人的情感纠葛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汪都楠这一角色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情线而服务,在这一设定下,感情线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当然如果是在不削弱谍战线的情况下,加强感情线(即两条主线)也未尝不可,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此消彼长,谍战的主线被削弱了。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事与愿违! 

      在当年甲午海战中,因为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洋务派的北洋舰队没有获得足够的经费,不仅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更甚的是在战斗中弹药严重不足,不得不使用撞击这种同归于尽的极端方式以期获得战斗的胜利。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就是一艘勇敢冲向敌舰的巡洋舰。可惜的是,他们玉石俱焚的计划失败了,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牺牲。

     仔细想想,《于无声处》与致远舰的命运还真是有几分相像。在拍到当代戏份的时候,编剧牺牲了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陈其乾。“蓝鱼”时,陈其乾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的人物。但是当他做了间谍之后,这点被模糊了,甚至几乎被抹杀掉了。那为什么要拍当代的部分呢?乔敬堂被抓,齐大爷服毒自杀,雅各布也收到了公司质询;马东与冯书雅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这应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国内并没有拍一部十几集迷你剧的经验,所以编剧也不敢妄自开这个先河。二,利益问题,《于无声处》开始想做到“严肃”,所以在时代特征上把握的很好。几乎没有任何的植入广告,唯一破坏这时代感的也只有齐大爷抽屉里那份印有冯小刚名字的报纸了。但是当剧情进行到当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别克,蒙牛的广告,特别是别克。真是恨不得行驶在渤东街头的车都是别克的。这是片方像利益妥协了。他们充当了慈禧太后的角色。一点一点的掏空这艘行驶在谍海上的致远舰的装备。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致远舰开辟了一条谍海上新航路,但它却永远的沉下了海。 

     《于无声处》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剧,甚至可以开创中国谍战剧的一种新风格。但它失败了。我们为此感到惋惜。但是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4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