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在里有关于它的诗词鉴赏的呀: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我坚守一生的爱恋
我喜欢海色的夕阳,在云团中
火红的交错,层层尽染
我喜欢明月和湖光,在夜幕中
像穿透耳畔的音乐,肆意疯狂
我总孤芳自裳、我爱对影凭栏
可每当风生水起
我不禁自问——会有谁
成为我坚守一生的爱恋?
我愿为她,种花千种万种
为她分享我最欢跃的内心
我会为她,摘下满天的星辰
只为添她额际的一分美丽
我义无返顾,我在所不辞
我要像古代英勇顽强的战士
流血牺牲,兼具浪漫情怀
我要像柄置在胸口的剑
让泪水,不止成为奢谈
可在这之前,会有谁
成为我坚守一生的爱恋?
当我坐在屋顶的檐斗
跳入湖水,洗净自己洁白衣裳
我把心,反复的挣扎
一再复诉,好让它成为我思求
每当夏风吹过的时候
我说:让我为她,成为麦浪上颠簸的小丑
每当秋叶飘落的时候
我又说:让我为她,成为燃烧这个世界的海洋
可在这之前,会有谁
成为我坚守一生的爱恋?
是的,我寂寞,寂寞如山岳的洞窟
寂寞如这城市的高楼
我需要另一只手的抚慰
我需要另一张唇的乞舍
我落魄,没钱,却把高高的理想
挂满自己粉刷的泥墙
是的,我不乏热诚
我只想,追求一张让自己真正心动的契约
所以我问,会有谁
成为我坚守一生的爱恋?!!
《月下独酌》一诗不仅抒发了作者面对政治失意时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也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心境。《月下独酌》是组诗,一共四首,诗中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主要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饮酒行乐时的所思所感。
《月下独酌》
李白 〔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可谓李白诗歌情景交融的典范。诗人开篇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奠定了孤独伤感的基调,诗人此时此景是孤独的。
然而,诗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天上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酒友,这大概可以抚慰一下诗人孤独的心灵;而下边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又陷人沮丧。直到“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的心情才又得到稍微的回转。随着诗人饮酒的增多,以及酒力的渐渐发作,诗人的身体开始飘逸,诗人的眼睛开始朦胧,诗人的心灵也开始与自然融合,这时诗人已经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终于到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境界,这是一个彻底的物我融合的境界,即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
少年的梦想
多象羽翼在蓝天上飞翔
少年的梦想
多象帆船在碧海中飘荡
少年的梦想
似七彩的春花
和缠绵的小雨
少年的梦想
似男孩的漫歌
和女孩的柔情
少年的梦想
会用青春去迎接春天的太阳
少年的梦想
能用生命去拥抱七彩的阳光
少年的梦想
既充满童年的气息
又孕育青年的激昂
… …
少年的梦想
在天空中飘荡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枯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象一个美丽的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都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上,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