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最后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送魏万之京最后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见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蹉跎:虚度。这两句大意是:不要注视长安都市上那些行乐的处所,而使宝贵的年华白白流逝。这是一条劝勉友人珍惜光阴,专意于功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名句。人要成就功业,必须从年轻时即开始发奋,如果把精力用在“长安行乐处”,则必将培养出一代花花公子。因此,本名句的劝勉既有“智”

的要求,又有“德”的要求。此条行文流畅,寓意深刻,而劝勉之意又可直接领悟,使诗文的表面与深层都含有教益,既适用于少年,又可使成年人传诵,可谓老少咸宜

1霜

作用:写出秋天的特色……

2直抒胸臆 表达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

此为自创、不对的话不用在意哈……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1、2句,用倒装句法)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3、4句写客中愁苦)

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5、6句写日暮天寒)

莫是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7、8句勉励对方,词肯意诚,是金玉良言!)

今译

早晨,听你向我唱着离别的歌,

昨夜微霜初下时,你渡过黄河。

烦愁中,不忍心听那鸿雁哀鸣,

更何况还有重重关山要经过。

潼关曙色微茫,催促寒冬临近,

皇城中的捣衣声,傍晚格外多。

不要把大城市,当作行乐之地,

虚度年华,会白白地将青春消磨!

作者介绍

李颀(读祈。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曾任新乡(今河南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颍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注释

魏万:又名颢,唐天宝、大历年间诗人,曾隐居王屋山。曾编李白诗文为《李翰林集》并作序,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诗》。 之:往。

朝闻二句:游子,离别故乡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二句为倒装句法,意谓昨夜初下微霜,今晨游子唱着离别之歌渡河去京。 况是:何况是,有更不堪之意。 关城:指函谷关城垒,魏万由王屋山去京必经之地。 催寒近:谓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帝的园林,此指长安。 砧声:捣衣声。 蹉跎:虚度年华。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被送者魏万,是一位晚辈。诗中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被送者的深切关怀与鼓励。诗中没有正面写离愁别绪,而是着意于描写被送人一路上艰苦的跋涉,设想他将要过重重关山,冒风霜苦寒,旅途孤寂艰难。以自己的心情来切实地体会对方只身远行的艰辛。这样设身处地写事,深情自见。在这些景色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痛心世路坎坷的感慨。末联劝慰被送人到京以后,不要只知行乐,虚度年华,而要积极向上,语重心长,情意深厚。诗的情调虽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进取,发奋图强。

《送友人》更多的体现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绪,体现出对友人远行的担心挂念。而《送魏万之京》除了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外,更有对友人的勉励、激励的之情,情感上是催人向上的。

1、微霜、鸿雁,突出送别深秋萧瑟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情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二中的吧,嘿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7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