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君子于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1张

表达了妇人对去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与祝愿。

  这首诗表现了很浓的乡土气息,句子平

易简洁,在平淡的字句中流露激情,于思妇

内心独白中表现出来。第一章与第二章每一

行起句是相衬的,并且含义相同或相近,只

有每一章的最后起句有所变化,表述了此诗

的核心:“如之何勿思”和“苟无饥渴”,这

乃是思妇最深之情与最关切的事情,在反诘

和提问之间,加重其情感的分量,也体现了

思妇坚定与茫然的爱恋,让我们仿佛听见思

妇在倾诉:“我清楚知道对你的思念,却无

法确定你过得好不好”在这首诗里,思念

似从虚变实,成为一种可以把握的实物,服

役的丈夫却从实变虚,是生是死,是归是杳

全是含糊而不明确的。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中的哀歌,写

情,写景,叙物,叙事相结合;并以现实为

主,不写回忆,只写人物现在的苦楚。首

先,作者将他所要叙述的对象全放在一个背

景,即日暮黄昏的乡村景色。之前说诗歌的

两章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其实不然,因为这

似一幅会移动的画面,时间在挪动,天色在

转移,群畜在走动。唯有思妇,像一座“望

夫石”般静默地呆望,她的动作是淡化的,

感情却是深化的,仿佛只有眼眸顾盼着,思

绪苦索着。这个画面的变化,其实又是一个

不变的规律,因为思妇是“不日不月”地等

待,这样的黄昏,这样的情景,已经变成她

守候的一部分,和她结为一体了。这幅图画

里也没有男主人,但是服役丈夫的形象和状

况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脑海里盘旋着,这

是因为作者作了成功的心理描写,从思妇的

心理活动,感情色彩,使读者思之于心,深

得其情,进而得其真矣。

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上海风秋②。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鉴赏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自走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各句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孤影,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注释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②海:指青海湖。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译文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登上戌楼,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在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

全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宿建德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宿建德江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亮与人意合情投……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移舟:漂浮的小船。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7、近:亲近。

 8、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9,客:指作者自己

  赏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和思念家人的情感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宿建德江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亮与人意合情投……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移舟:漂浮的小船。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7、近:亲近。

 8、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9、客: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宿建德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宿建德江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宿建德江原文、翻译及赏析4

  宿建德江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宿建德江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愁的五绝,前两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后两句描写所见之景。全诗意思很好理解:一天漫长的航程该暂时停歇一下了,把船轻轻地停泊在这水汽如烟的小岛边吧;夕阳西下,暮色渐起,游子不禁又增添了新的愁绪。开阔的原野一望无垠,远处的天空竟显得比近旁的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月影反倒离舟中的人更近了…… “移舟”是天色已晚不得不靠岸的无奈;“烟渚”是水汽朦胧的实景,又是前途渺茫的象征;“客愁”既有远行在外的羁旅之愁,更有怀才不遇没有归属的悲凉;一个“新”字,道尽了漂泊无依的感喟;日薄西山,这不正是诗人自感华年不再、人生无望的写照吗?“野旷”实际是诗人用天地的广阔和自己的孤独形成对照,更加突出了飘零孤寂的意味;“天低树”、“月近人”写出了夜宿江舟的独特感受,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这种“如临其境”的白描手法,抓住了瞬间独特的感受,尽管全诗笼罩在迷蒙的水汽暮烟和清凄的月色之中,但全诗的意境却又似乎不是一味的消沉凄冷,一个“近”字让人隐约感到了大自然的亲切。无论仕途理想离自己有多远,无论亲朋故旧在不在身边,无论前途是否畅达,有今夜的“近人之月”相陪,不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么? “清淡”是孟诗的景,“悠远”是孟诗的意。“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符合诗人一贯的隐居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去体会、去感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9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