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婚姻和爱情的区别
婚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的法律制约下被社会认可的特定的具有家庭属性的两性关系
爱情的定义很难讲爱情三元论可以参考。
有了婚姻 可以有爱情,
没有婚姻 也可以有爱情
婚姻具有很强的家庭性 法律性 社会性,受到三者的明显制约。
爱情本身则相对自由。
没有家庭时 可以有爱情,
没有证书时 可以有爱情,
……
婚姻受法律保障,更强调其社会 家庭属性,婚姻可以实现繁衍后代 共同生活 经济共享 责任分担 社会有序等功能,
爱情更强调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价值,更注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无家庭的爱情不用承担家庭责任,其本身不受法律制约,某种程度上更突出其道德属性
如果一段婚姻没有感情基础,只是因为年龄大了就结婚,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
其实 你心里可能是有某种考量的。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能不能幸福,可能只能靠运气了。
婚姻能否幸福 主要看其彼此的匹配度。包括两人的性格 家庭背景 经济能力 价值取向等等要素,类似于古人说的门当户对。
如果只是因为喜欢一个人,不考虑物质的东西,走入婚姻是否会幸福
首先 全然不考虑物质的婚姻 只能说是罕见的。
裸婚之类 真的很少。
想想看 彩礼得花多少?
购置物品得花多少?
摆宴席得花多少?
拍婚纱得花多少?
蜜月旅行得花多少?
孩子的奶粉 未来的教育
房子 车子 健康等等 得花多少钱?
虽然可以用嘴说~全然不考虑物质,
但是 未必能做到真的不考虑物质,
所以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矛盾的。
如果婚后你感觉到的爱情浓度还很高,
当你遇到需要花钱但比较拮据的时候,你会不会因此对这份爱情感到悲哀 伤感 甚至责难 抱怨?
另外 真正能甘守而不抱怨的贫寒夫妻又有几人?当然真正的贫寒夫妻还是少数,只是举个例子 便于你思考
你能忍受的因为爱情而选择了非爱情婚姻的那种经济耐受度是怎样的?
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现在你没有进入婚姻 受到荷尔蒙影响 让你有了喜欢对方的感觉,
但是 你进入婚姻后 假设其物质条件差的达到了你无法忍受的那种程度,
那时 当初引起你有喜欢对方的感觉的荷尔蒙水平是否能持续的保持,如果明显降低了会怎样?
那时候 你面临那种局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也就是说 这个答案 主要取决于~你喜欢他的程度水平与你可接受的婚姻生活的物质水平之间的某种比量关系。
是物质重要还是爱情重要?
这个问题会比较复杂。这是多个问题的集合。
爱情可以分成:婚姻里的爱情,和没有婚姻的爱情。
你想问的可能是婚姻里的爱情。
在婚姻之前有爱情的 可以在婚姻里延续,也可以在婚姻里消亡,
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爱情的感觉在婚后会呈总体下降趋势激情爱→越来越没感觉
亲情会呈总体上升趋势浪漫爱转化亲情爱。
在婚姻之前没多少感情的 也有可能在婚后培养出感情来。
物质重要还是爱情重要
这里你说的可能是指婚后的物质与婚后的爱情的比较,如果要进行真正比较,首先得有个固定的定量值。
比如 这个物质条件,婚前拥有一个亿,其中股票 占比五层,遇到资本市场不好 资产缩水一半,你怎么算?
婚前拥有一套房,婚后涨了百分之三十,这个又该怎么算?
还有工资 疾病 负债等等,就是说 这个经济条件本身可能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尤其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富翁可能也是负翁。
我想说的是,物质条件它是一个相对的变化值,它的浮动区间可能会比较大。
而婚后的爱情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两人之间的感情 以及匹配度,感情 匹配度两个要素是在某个时间区间内相对不易变化的固定值。
也就是说 从简单的易变性来判断的话,爱情比物质条件的稳定性可能更高。但也因人而易,尤其是现代人的感情,易变性大大增加
但是 一般爱情的热恋期也不会太长。
之后会从高峰回落进入平缓期 并进行亲情转化。
你现在所感受理解到的爱情,以后也会慢慢发生明显变化的。
也就是说 某些问题对现在的你来讲 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答案”。
因为你无法体验到未来的某些情境。而爱情 注重的就是体验。
爱情本身就会变化 ,拿变化着的物质条件和变化着的爱情来对比哪个重要,这好像很难给出满意的答案。
再谈几点:
第一 现在的物质条件不等于将来的物质条件
第二 现在的爱情 也不等于将来的爱情。
第三 物质和爱情 两者都会变化。而这种变化都具有某种不可知性。
只是 后者的某种确定性可能会更高。
第四 没有爱情神话。
只有激素生理条件与欲望心理条件的结合~感情。
第五 钱力股不如潜力股。
现在条件一般 感情不错的,一起去奋进 努力改善生活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感情的升华和提炼的另一种方式。
望采纳祝你好运
第一种,严厉型。
家庭中所有的规则都是由父母制定的,不允许孩子参与决策过程,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规则,否则会受到父母的惩罚。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没有自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被强制执行家长制定的规则。
第二种,骄纵型。
家长不给孩子制定任何的规则,不给孩子任何的限制,完全放纵孩子自己选择。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自利、肆意妄为,毫无规矩可言。
第三种,正面管教。
家庭规则是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完成的,遇到问题时,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出对双方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家长需要独自作出判断时,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一坚定而和善的态度维护孩子的尊严。正面管教出来的孩子,懂得必要的规矩,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孩子更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
相信每个家庭的孩子在刚上小学的时候,都有过一段不能主动写作业的时光,对于这件事情,因为三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
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目标,那么你们知道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都有哪一些吗,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1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3、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4、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
2、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冲击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2、学校教育的忽略。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
还有部分教师欠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惯于不自觉地将许多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看成是思想意识问题。如:把学生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这种把学生心理看成思想问题来处理的方法,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从多方面做起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使学生无时无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和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为中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能力差,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或随意丢纸屑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在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不忍心破坏,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与此同时,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6767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4、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据调查,目前上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
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2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现在谈谈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与应对对策。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并且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成绩、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任何人都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或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心理健康小知识科普31、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2、心理健康“灰色区”示意图
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处在中间的灰色区域,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4、关于心理的纠正
1、做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有精神疾病
2、心理咨询不是无所不能
3、心理治疗不等于“催眠术”。催眠术是一种治疗技术,适合特定的症状,人群中约有15%的人并不适用。
4、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例如心理问题,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以及急性精神分裂症等都可以治愈
5、心理学不是骗人的东西,它有赖于求助者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5、什么时候你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觉得自己心理的负面情绪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或者你心中的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了,这时,你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在加强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方面,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儿童在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点就是家庭情感方面的缺乏。因此,我们要在情感上着手,更好地体现情感教育的积极效果。
1创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是正在转变情感和性格的关键时刻。只有在情感上进行正确引导,才可以确保儿童的茁壮成长。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改善校园条件,对情感气氛进行创造。在农村校园当中,基础设施非常简陋,但是比较洁净的校园在一定情况下会给儿童内心的焦虑感带来一定的缓解,让儿童的心情比较愉快。比较温馨的校园文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让留守儿童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刻感受。不仅如此,情感教育和校园文化深入结合到一起,可以大大促进情感教育和各种教育工作的融合,进而构建有效的情感教育系统。学校作广大教师强有力的后盾。
2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
按照学校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学校科学举办情感交流活动,让留守儿童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当中,贴合儿童的内心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深刻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缺乏观察能力。在学校方面,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弥补这个缺点,通过活动来促进留守儿童对自然的欣赏。通过和自然接触的室外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对不同色彩的生活进行感受。不仅如此,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安排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参观体验,让其了解父母的辛酸,进而更多地理解父母。
3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还需要对儿童的集体意识进行培养。儿童在学校期间比较久,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会给儿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意识带来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对这点进行利用,将集体意识和情感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许多留守儿童存在比较孤独和自卑的性格,进而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深入沟通。对这些儿童而言,充分表现儿童能力的地方就是班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留守儿童把自身和集体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格外关爱留守同学,同时让集体的力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也要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情感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集体意识的培养,充分激发儿童内心的情感。
4有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融合
为了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较为关键。尽管留守儿童平日里有别的亲人陪伴,但是孩子从内心深处还是想得到父亲母亲的关爱。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时候,还需要精神的滋养。大多数家长往往不对精神方面进行考虑,进而给学校的情感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格外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时刻和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让父母积极加入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中。建立家校联合机制,让父母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同时父母也需要对学校的教育加以配合。在建立较强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家长、学校能够对学生的相关动态进行察觉。只有如此,才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基本需求。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表也要向监护人反馈,同时定期指导监护人,让其提升情感教育的意识,共同参加到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教育的活动中,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总之,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进行长期的情感教育。不断进入留守儿童内心的世界,找到他们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但是,仅仅在学校进行情感教育还不能带动儿童身心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要重视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和家长建立沟通机制,更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