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仁爱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第1张

人而不爱则少能仁。〔中〕刘向:《说苑说丛》

只有怜悯心,爱心才能提示人生的奥秘。〔美〕爱默生:《代表人物蒙田》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德〕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中〕秋瑾

我们能爱恨我们的人,但无法爱我们恨的人。〔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

有一种爱,它超过了我们的生命,永无穷期。〔德〕燕妮马克思:《家书》

真正的爱永远是来自崇高和善的事物的知识。〔荷〕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任何人的爱,应当是意识清醒,思维聪智的感情,应当是高尚精神的爱。但是这种爱又是什么呢?——即是生活,即是精神,即是光辉,……一切由爱来维系,而全部世界就是爱的表现。〔俄〕别林斯基:《新年的礼物》

要生存就必须爱某种事物,并和这种事物结合在一起。〔荷〕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新约哥林多前书》

向善的倾向是在人性中印得很深的;怎样深法?就是如果这种倾向不发向人类,也要及于别的生物的;这可由土耳其人见之,土耳其人是一种残忍的民族,然而他们对待禽兽却很仁慈,并且施舍于狗和鸟类。〔英〕培根:《论善与善性》

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俄〕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真正慈善的人,顾不上唠唠叨叨,他默默地做着仁慈的事情。逢人便说,滔滔不绝大讲自己同情的人,只不过是慷他人之慨而已。〔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仁爱不会过度。〔英〕培根:《论善与性善》

如果慈善能普及天下,地球就会变为天堂,地狱就会变成无稽之谈。〔英〕科尔顿:《精辟之言》

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因为热爱我们亲爱的上帝,他创造并热爱一切。〔英〕柯尔律治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德〕弗洛姆:《爱的艺术》

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德〕马克思:《致燕妮》

慈悲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集》

若个人充满着人类之爱,充满着眼明宽宏,充满着勇气与耐力,他能做许多事。〔英〕罗素:《真与爱》

仁爱和打人都先从自家中开始。〔英〕鲍蒙特和弗莱彻

我们对自己也不宽厚仁爱,焉能期望我们对别人仁爱?仁爱先自家中开始——这是全世界人异口同声的意见;可是,人人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甚至仿佛是自己的刽子手。〔英〕布朗:《一个医生的宗教信仰》

一点儿同情,好心,及一点无私之心,可以使这个美好的地球成为尘世的天堂。〔英〕奥尔丁顿:《上校的女儿》

所谓爱,正是把他人的“我”认作自己。〔俄〕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为重要。〔俄〕陀斯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温顺和仁爱,是有一定限度的。〔苏〕高尔基:《高尔基文集》

人类的温暖也可以治病。〔俄〕罗佐夫:《四滴水》

同情比谴责更能消弥罪恶。〔美〕比彻

没有至为清楚的了解,便没有真正的善,也没有真正的爱。〔法〕卡缪:《瘟疫》

对于爱,对于美和喜悦,不存在变化和毁灭。〔英〕雪莱:《含羞草》

怀着微笑,把凡属平易、单纯和亲近的事物抱在你的胸头。〔印〕泰戈尔:《园丁集》

在爱的沐浴下成长的人,会视给予为自己莫大的欢乐。〔日〕加藤谛三:《失爱》

必须找出一条超脱所有这些悲哀负担的道路,而超脱只有通过爱才能够达到。〔英〕罗素:《西洋哲学史》

这世上没有人是高不可攀的,也没有人讨厌人家亲近。每个人都需要温情的拥抱。〔美〕利奥巴斯卡利:《教导人生》

没有爱,怎么会有成功?没有爱,什么富贵、名誉,都是徒然。〔美〕卡内基夫人:《女性的力量》

虽然爱与知识两者都必要,但在一种意义里爱是更为基本的。〔英〕罗素:《真与爱》

爱在非常年幼的孩子身上一般表现得比成人更加强烈,因为成人往往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英〕罗素:《真与爱》

如果缺少了爱,一切的美妙景象都将暗然无光。〔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没有一点爱,人是活不下去的;人天生有个灵魂,就是为了使他能够爱……〔苏〕高尔基:《科诺瓦洛夫》

把爱情赶出生活,你就赶出了欢乐。〔法〕莫里哀:《贵人迷》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就是病人的灵丹妙药。〔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

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法〕雨果:《悲惨世界》

正是对我们自己的爱,助长了对他人的爱。〔法〕伏尔泰:《哲学通信》

我要爱,我要把自己沉湎于同情中,领略人间甘苦。〔德〕费希特:《怀疑》

就是坟墓也不能造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开热爱着的心灵,更何况牢狱的冰冷的墙壁。〔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通信百封》

一切真纯的爱都是同情;而任何不是同情的爱都是自顾之私。〔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使人类变得温和的爱,是悲哀中的慰藉,是人类社会中最高的喜悦和最大的快乐的泉源。〔英〕欧文:《欧文选集》

爱是一个让人变新和成长的过程。〔德〕弗洛姆

爱总有疯狂的成分。但是同样的疯狂是总有理智的成分。〔德〕尼采:《朗读与写作》

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德〕弗洛姆:《爱的艺术》

一切出生的人也都是我的弟兄,一切女人都是我的姊妹和我所爱的人,而造化的骨架便是爱。〔美〕惠特曼:《自己之歌》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中〕《孟子尽心下》

“爱”这个词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有些人(也许是大多数人)直到通过某人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美〕罗洛梅:《爱与意志》

每人表现爱的态度也不一样。期待别人付出爱的方式像你一样,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美〕巴斯克里:《爱是什么》

 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林肯总统即被反动分子暗杀,惠特曼闻知噩耗,悲愤难抑,很快写了两首感情深沉、旋律优美的悼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把美国比喻为航船,林肯比喻为船长,当航船绕过暗礁险滩、战胜暴风骤雨、安全到达港湾的时候,在鲜花簇拥欢声雷动的时刻,曾经指挥若定的船长却永远地躺下了。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特点,继续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2《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

 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啊,船长,我的船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着两首诗歌。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

(一)选择题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国作家。普希金被高尔基称为“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创作: 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浪漫主义叙事诗《茨冈》:凸显了代表城市文明的阿乐哥与作为“自然之子”的茨冈人的冲突。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小说《驿站长》《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和《杜勃罗夫斯基》等。

《驿站长》是俄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上尉的女儿》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2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1)抒情诗有 880 首,内客丰富、体裁多样、感情真挚。

① 批判类: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抨击专制制度、同情人民不幸、歌颂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

② 赞颂类: 咏叹爱情、歌颂友谊、赞美自然,以及表达积极生活态度和进步文学主张的抒怀之作,《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致凯恩》《给娜塔莎》《小花》《冬天的黄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纪念碑》等,诗篇凝练、隽永、真挚,内在层次丰富。

(2)叙事诗有 12 部,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和《青铜骑士》等。

3“多余人”是指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既没有成为十二月党人,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又无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也不能站在人民一边,因而成为多余的人。这类形象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农奴制扼杀人才和人性,并指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通病及其后果。

4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最具有民主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平民,有着强烈的民主思想。创作:诗集《草叶集》包含了他的全部诗作,其中较为著名的诗歌作品有《自己之歌》、《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斧头之歌》《开拓者!啊,开拓者!》以及纪念林肯总统的诗作《当紫丁春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

5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法国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创作:《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宣言的美学论著,提出“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的现实主义主张。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被称为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作品:小说《阿尔芒斯》和《法尼娜·法尼尼》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逸事》等。评价: 歌德赞美司汤达对生活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 司汤达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现实政治生活,习惯于用爱情题材表现反对封建复辟的政治内容。人物性格典型鲜明,尤其擅长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6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伟大作家。创作:1829年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标志其迈出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巴尔扎克将他的全部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 这一小说总集包括 96 部长、短篇小说,塑造了 2000 多个人物,被誉为“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高利贷者》《古物陈列室》《红色旅馆》《驴皮记》《交际花盛衰记》等。

7《人间喜剧》(1)中心主题是揭露金钱罪恶。作家真实地反映了拿破仑时期、 王政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描写了 1816 - 1848 年间法国社会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攻击,揭示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的历史必然规律。

(2)用典型化的描写,暴露了金钱关系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控制和拜金风习下发生的一幕幕惨剧,尤其是成功地描写了许多家庭的悲剧,表明了新近得势的资产者也将毁于金钱与财富竞争的思想。

(3)体现了在当时社会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的努力,塑造了一批“属于未来的人”的共和主义者形象。 恩格斯称赞《人间喜剧》包含着“了不起的辩证法”。

8典型化手法: 典型化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

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即表现为个性化与概括化的辩证统一,是通过个别形象来显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通过发生在个别形象身上的特殊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一定时代某种社会关系的普遍本质。

9人物再现手法: 指作家让某一部小说中的主角或重要人物,在另外几部小说中重复出现,并通过这些人物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历与所表现的特征,更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由于这些人物的经历与性格特征相互联系,并在后几部中有所发展,使多部小说形成一个整体观。巴尔扎克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他笔下的没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还有良知,刚成为初出茅庐的野心家;可是在《纽沁根银行》里,他已成为投机的好手;到了《幻灭》中则当了男爵;在《不知道自己是演员的演员》中已上升为伯爵,还当上部长,成为无耻的政客。其他人物如伏脱冷、鲍赛昂夫人也曾在多部作品中再现。

(二)主观题

1《叶甫盖尼·奥涅金》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奥涅金

(1)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走过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时代气氛和启蒙思想、颂扬个性解放的诗歌,对他产生了影响。

(2)他厌倦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但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习性和周围地主的非难,使他处于苦闷和彷徨的境地。

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深刻矛盾。

奥涅金误解和拒绝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表白虽然有傲慢的成分,也包含厌恶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后来为了维护个人荣誉而轻率地与连斯基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重新回来后,对已婚的达吉雅娜的追求中真情中掺杂了更多的虚荣。

总结这一形象准确地概括了受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贵族圈子的年轻人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2《叶甫盖尼·奥涅金》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达吉雅娜

(1)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在乡村长大,纯真善良。

(2)她在爱情萌发时大胆表白的举动,反映了她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婚后成了贵夫人的达吉雅娜虽然更加成熟,但依然纯朴如一,思念乡村,

挚爱自然,厌恶灯红酒绿的生活,她把爱深埋心底,保持着精神上的纯真。

3《叶甫盖尼·奥涅金》艺术特点

(1)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

诗人注意对自然的描摹与对民间风俗的描写,

作品充满俄罗斯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被称为“诗体小说”。

4《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文段部分艺术特点

(1)选段部分抒情色彩浓厚,人物内心刻画细致。

尤其是达吉雅娜感情上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复杂情感。既包含着她对奥涅金真挚的爱(如“只有你才能占有我的心”),也包含着因主动暴露心境怕被奥涅金看不起的担心;既有对奥涅金的无比信任,也隐含少女的羞愧和恐惧。虽然内心充满着矛盾,但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追求爱情的勇气。而奥涅金看到信后(尤其是两人相对时)的思想矛盾,包括他对自己性格弱点的清醒认识,也描画得细致入微,真切自然。

(2)选文中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使作品环环相扣,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5《草叶集》思想内容

《草叶集》的主题是歌颂民主、自由和表现生机勃勃发展中的美国的进取精神。

(1)歌颂普通人生命力和劳动者的创造能力。

诗集以“草叶”为名字,是因为“草叶”象征了平凡而旺盛的生命力量。因此,他的诗中没有“旧世界赞歌中高大突出的人物”,赞美的是代表着未来发展力量的普通农民和工人。他纵情高歌,既歌唱高山、大海、草原,也歌唱火车头、电缆、脱粒机,这些都是新大陆、新时代的产物。

(2)反对清教桎梏,歌唱“自我”。

他在诗歌中既歌颂人的精神,也歌颂人的肉体,既歌颂劳动者,也歌颂妓女。诗人把精神和肉体并列,激昂地展示自我的生命、自我的欲望、自我的力量、自我的神圣。“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这样强悍的诗句显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崇拜和作为新世界新主人的自信情怀,是美国蓬勃发展时期的乐观情绪代表。

(3)歌颂以林肯总统为代表的为自由和民主而战的英雄们,认为他们创造了美国的未来。

6《草叶集》的艺术特点

(1)艺术上,惠特曼的诗歌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每篇诗作都根据情绪的发展而写成,诗句如滚滚的海浪自由向前, 反映了一种高扬自由与战斗的时代风格;

(2)情感表达上,一反矫揉造作的诗风,各种意象(包括一些粗俗的意象)入诗,

粗犷奔放,刚劲有力;

(3)语言上,吸收大量的平民词汇,通俗易懂。

《草叶集》促进了诗歌形式的革新,因而诗人被誉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

7《哦,白昼哟,从无底深渊中浮起》选段的思想内容

写于 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题是歌颂民主思想和呼吁为民主正义而战。

(1)诗人欢呼“民主”的到来。

在诗歌起始,诗人就把民主称为“白昼”,满腔热情地呼唤着让民主的光芒“更高地,更猛烈地扫遍苍穹!”“民主哟,雷鸣吧!阔步前进吧!

(2)诗人站在北方的立场,热烈歌颂正义的战争 。

呼唤“民主“借助闪电和暴风雨(革命战争)之力,尽快到来。诗中写到:“啊,暴风雨哟!更加猛烈地、猛烈地怒吼吧!是你给了我新生”。

(3)表达了诗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

在此诗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诗句:“我亲眼见到真正的闪电,我亲眼见到带电的都城;我有幸活着见到人心沸腾和好战的美国终于挺立;从此我不再到北国的荒野寻求食物,不再漫游群山或在暴风雨的海面上航行。”

8《哦,白昼哟,从无底深渊中浮起》的艺术特点

(1)此诗在艺术上体现了格律自由,情感奔放和刚劲有力的特点。

(2)尤其是诗中以高昂的热情呼唤民主,呼唤革命暴风而到来的诗句,可以与高尔基在《海燕之歌》中呼唤暴风雨的诗句相媲美。

9、《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红与黑》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

(1)主要描写了即将灭亡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残酷 斗争,并揭示出当时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2)揭示了钻营的社会风气。

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暴发户,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在为获得权力、金钱等而不择手段地进行钻营的社会风气。

(3)揭示了有上进心的青年于连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风气下被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毁灭的过程。

他的性格是矛盾的: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他奋斗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最终目的是要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构成了他全部行动的动力和激情。正是由于他的奋斗缺乏更为高尚的目标,因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0、《红与黑》选文片段表现的层次内容

(1)从谈话中,显示了侯爵的虚伪自私、主教的圆滑世故。 (德·拉莫尔侯爵与皮拉尔主教的谈话)

(2)从情节中,显示出了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尖锐。

(3)重点描写上,写了于连 性格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的特点。于连再次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自己战胜怯懦心理的过程;纯洁的爱情与征服的野心联系在一起,也显示出了于连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性格。

11、《红与黑》选文片段表现的艺术特点

(1)心理描写出色。

① 作家往往用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过程和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对心理过程的展示十分细腻。

②在这章中,于连的心理活动是紧紧围绕着他去幽会雷纳尔夫人的行动展开的。去还是不去,雷纳尔夫人对他的态度如何,被人发现以后怎么办以及见到雷纳尔夫人后他的心理活动等,贯穿了他行动整个过程。

正是在行动中作家揭示了于连既真诚又虚伪,既矛盾又勇敢的复杂的性格特征。而雷纳尔夫人的心理变化也是在她的行动中逐渐完成的。

(2)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如德·拉莫尔侯爵彬彬有礼话语后面的无礼与傲慢,皮拉尔主教的巴结与机敏,谢朗神父的严厉与正直,于连的热情与天真,德·雷纳尔夫人的话语中所蕴涵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等。罗列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美。

(3)在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进事件发展的进程。

①第三十章描写的情节本身就带有紧张的特点。

于连在不知道雷纳尔夫人对他态度如何(此前雷纳尔夫人已经对她与于连的关系感到羞愧并向教士进行了忏悔),市长已经对二人关系有所察觉,市长家里的人对他充满敌意等特定境况中,偷偷进入雷纳尔夫人的卧室与其相会的。

② 作家在故事叙述中又加大了紧张的力度,从而造成小说紧张的情绪氛围。这种“紧张的氛围”曲折反映了 1830 年前后法国社会气氛的本质特征。

12、《高老头》的思想内容

(1)通过对 1820 年前后发生在巴黎下层社会的伏盖公富和上流社会鲍赛昂子爵夫人客厅等场景中故事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金钱泯灭人性,拜金主义使人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

(2)作品通过鲍赛昂夫人等人的命运展示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的历史趋势;

通过伏脱冷的命运,表现了资产者之间相互掠夺的残酷性;通过拉斯蒂涅的堕落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败金风气对青年一代的毒害。小说勾画出一幅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动图画。

13、《高老头》的人物形象与社会主题 本篇选文是刻画高老头形象的重点篇章。

(1)高老头是个通晓资本主义发财原则,却不懂得其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典型。

他曾利用粮食投机和政治投机大发其财,是金钱社会中的暴发户;

在家庭中却无限溺爱女儿,用金钱满足其一切愿望,没有看到女儿们用感情在掠夺他,最终成为金钱关系的牺牲品。

(2)当钱财被女儿们榨干后,他才在临终的哭嚎中有所醒悟。

高老头临终哭嚎这一篇文字,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是一篇对金钱罪恶的血泪控诉书。

14高老头临终哭嚎的复杂情感

(1)高老头对女儿思念的那种“父爱基督”般的感情:“看不见孩子,做父亲的等于入了地狱”。他忍受着疼痛,回想着女儿们小时候父女相聚的快乐情景。

(2)从女儿们都不看望临死父亲的残酷现实,又使得高老头领悟到:“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

(3)与父亲的哭嚎场景相比,在他的女婿和女儿们那里,却是对无钱父亲的无情冷漠。

甚至在送葬的行列中,只有两辆“有爵徽的空车”。

(4)在《父亲的死》中,作品还通过拉斯蒂涅目睹高老头对女儿的思念和赌咒、两女儿及其夫婿的行为态度,特别是在受到高老头之死的“教育”后,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揭示了金钱使他堕落的原因。在毕安训身上,则说明了在金钱社会中还有正直的人在。

15、《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1)把情欲作为人物性格特征,夸张的手法,独特的个性。

高老头临死时的惨状,特别是他交织着爱与恨的大段的哭嚎,就写出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从客观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来刻画人物。

作为一个来自外者的淳朴青年,拉斯蒂涅就是在巴黎社会腐化风气的熏陶下变成野心家的。性格演变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就是高老头的死。高老头惨死之前人们种种唯利是图的表现(包括高老头女儿女婿、伏盖太太以及房客等),就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而高老头的悲剧则使他彻底认识了现实社会拜金主义的本质,终于“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甘心堕落了。

作家描写了恶劣环境引起的他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使他下定决心与巴黎社会“拼一拼”(即同流合污),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3)强烈的批判性。

突出表现在:高老头大段的呼天抢地的哭嚎以及女儿最终也没有来为父亲送葬的描写,其间融注着作家对拜金主义罪恶的憎恨之情。

(三)配套练习题

1在《高老头》中,高老头病重期间陪伴在他床前的是拉斯蒂涅和 (毕安训 )

A:纽沁根夫人

B:毕安训

C:伏脱冷

D:伏盖太太

答案:B

2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红与黑)

A:《悲惨世界》

B:《人间喜剧》

C:《巴马修道院》

D:《红与黑》

答案:D

3美国最具有民主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的是

(惠特曼)

A:马克·吐温

B:惠特曼

C:T.S 艾略特

D:叶芝

答案:B

4被认为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的是(多余人形象 )

A:拜伦式英雄

B:浮士德精神

C:托尔斯泰式主人公

D:“多余人”形象

答案:D

中文:沃尔特·惠特曼(1810(一说1819)~1892)

英文:Walt Whitman

惠特曼,美国诗人,1810年5月31日,华尔脱·惠特曼(另一种译法)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他只读过几年小学,11岁就退学了。惠特曼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记者、编辑等。 惠特曼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少年时代,他多次聆听了他家常客托马斯·潘恩的谈话,后者激进的民主倾向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给他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潘恩式的民主斗士。成年以后,适逢超验主义运动兴起,他为爱默生的学说所迷醉,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普通的劳动人民,强化了自己的民主立场。 惠特曼从183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同时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1842年他担任《纽约曙光》报的编辑。1846年初,他又担任《布洛克林每日鹰报》的编辑,因在该报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文章,于1848年1月被解职。后来还担任过《自由民》报的主编,终因政见不合而于1840年离开新闻界。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作木匠和建筑师,一方面展开了他的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南北战争爆发后,积极支持林肯解放黑奴的主张,并亲身参加战斗。抒发了自己追求民主进步的理想。内战期间,诗人自动到纽约百汇医院作看护,后来又在华盛顿的军医院里服务。1873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于1892年病重去世。 惠特曼的第一部诗集是《草叶集》,1855年在纽约出版时只有94项,包括12首诗作,到1882年版时,已增加到372首诗作;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真实记录这场革命战争的《鼓专用集》;林肯总统被刺后,他写下了沉痛表达美国人民对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今天的军营静悄悄》等诗篇,表示了对林肯的沉痛哀悼;在有名的《神秘的号手》一诗中,他乐观地描绘了未来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晚年的惠特曼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严重的弊端,理想化社会远未到来,曾著文予以抨击并提出改良的方案,他为民主理想的实现奋斗了一生。 惠特曼的名字,中国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在名诗《匪徒颂》中就赞扬过惠特曼为文艺革命家。 惠特曼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诗人,他创造了一种新型诗体:自由体诗。即不受格律、韵脚的限制和束缚,人思想和语言自由自在的发挥,诗作《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并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诗歌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825 全家迁至布鲁克林。父亲放弃农业,成了一个城市木工。惠特曼就学于布鲁克林公学。

另一个简介

姓名:惠特曼 出生年月:1819年-1892年 国籍:美国惠特曼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编入《草叶集》。惠特曼的创作分三个时期。南北战争前,他的诗歌主要是反对奴隶制和民族压迫,歌颂自由和民主,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描写大自然和人。这时期创作了《自己之歌》、《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等诗篇。南北战争期间,他激励人们投入反奴隶制战争,歌颂战争英雄,哀悼被刺的林肯总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桴鼓集》。战后,惠特曼的诗歌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讴歌欧洲革命运动,赞颂人类物质文明。诗作有《神秘的号手》、《通向印度之路》等。在艺术上,惠特曼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形式,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自己之歌》、《桴鼓集》、《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神秘的号手》、《通向印度之路》等。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草叶集》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个工业大国的进程,用一个新的乐观的声音歌颂一个新民族的崛起。惠特曼不为附炎宗教与现行制度而创作,也不屑于附庸上流社会品茗赏画的琐碎风雅。他歌颂的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如车夫、矿工和农人等,并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诗人。在风格上,惠特曼彻底摈弃了古板的格律,用自由体的形式抒发自由的思想。在写意上,他受当时刚发明的摄影技术的影响,除了追求写真外,一行诗句捕捉一刹即遁的时刻,静态中表现出动感。更具开创性的是,他打破了一千多年以来的宗教禁忌,石破天惊地高声讴歌“同志之爱”(Comradeshi­p),并且乐观地预言同志之爱的新时代将到来,而这种情爱将推动社会的前进。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惠特曼诗歌中所表现的理想与进取精神仍是美国以至各国同性恋者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力量源泉。然而,惠特曼的自我解放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心路。

惠特曼十一岁时辍学,以后也没有过稳定的职业,一直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生活,与码头工与车夫等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在他初期的创作中,他强烈的欲望处于压抑,心灵还处于迷茫。在《轮渡布鲁克林》里,他写道:

在登岸和离岸时,

我听到年轻人用清亮的嗓音愉快地喊出我的名字,

我站着时他们搂住我的脖颈,

我坐下时他们的身体无意识地贴着我,

在街头,在渡船上,在公共集会上,

我多少次看到这些令我钟爱的人,却无言吐露。

1848年惠特曼应邀去新奥尔良法语区做当地报纸的编辑,醉心于那里的拉丁激情,但三个月后突然离去。传说他与当地的一位贵妇人有染,差点闹出丑闻,所以不得不在事发之前匆匆离开,他那时所创作的一些表达爱慕异性的诗歌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直到后人于1925年发现这些手稿,才真相大白。为了出版便利,诗人把手稿上原有的男性称谓改成了女性,例如《我穿过闹市》的原文应该是:

以前我穿过闹市,总留意街头的摆设、建筑与风俗,

现在我穿过整座城市,只想着那天偶遇后一直令我牵肠的人。

日以继日,夜已继夜,我们时刻相守,遗忘了尘间的一切,

我眼里只有他热烈的拥抱。

一次次迷茫,一次次欢爱,一次次分离,

他紧握着我的手,不想让我走,

我看到他紧贴着我,紧闭的双唇在颤抖。

看得出诗人虽然初尝禁果,但世俗的禁忌使他难以接受和回报对方的爱,内心的恐惧使他不得不逃离快乐。

1855年,《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第一版问世,代表着诗人思想的转变。草叶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即使任人践踏,任野火燃烧,仍遍布于大地,表现出无限的生命,这不正是同性恋的写照吗?《草叶集》高歌性爱的力量,并且经常流露出对男性身体的赞美,在当时相当先锋前卫,以至于没有一位出版商敢接手,最后诗人只能自己筹资出版。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得不进行删节与改动,如通过把男性称呼改成女性来掩盖同性恋色彩。“掩盖,刻意的掩盖。有些段落不得不显得晦涩。”诗人对来访的英国同性恋运动先锋、“布鲁斯布里集团”成员爱德华·卡宾特(Edward Carpenter)说。①然而,诗人对生命的热爱是任何环境压力都掩盖不住的,而这种激情在诗集一开场就跃然而出:

我要歌唱女人,也要歌唱男人。

生活充满了激情,心跳与力量,

快乐吧,神圣的自然已经赋予我们自由,

我要歌唱现代人。

诗集中有不少作品是诗人写给自己的,所以这个“现代人”正是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蔑视现成制度与秩序,追求灵魂自主的进步趋势。

草叶手牵手,

人不分老幼!

在密西西比大河上,在大河的支流与小溪上,

船夫与技工们!粗旷的人们!

成双结对的人们!你们这些在街上行走的人们!

我要加入你们的行列直到有一天看到你们手牵着手共行。

1858年与1859之间,惠特曼与一位叫M的男士相恋。②这场恋爱使他彻底完成了自我接受。遗憾的是,M没能很好地回报惠特曼的爱情。诗人心力交瘁,几乎绝望得要自杀。“我热烈的爱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就让我把它诉注于纸上。”1860年《草叶集》再版时,诗人不顾出版商和朋友们的竭力反对,坚持收入了这期间创作的《芦笛集》(Calamus),开始大胆地歌颂同性恋。

我要让这团烈火熊熊燃起,燃遍我的身心,

我要让埋藏在烟雾下的激情迸发喷跃,

我要完全抛去遮掩,

我要预言和高歌同志与爱。

在美国芦笛长于东部的池塘,源名于河神卡拉默斯(Calamus),他因同性情人卡普斯不幸湮死而悲恸欲绝,泪洒处长出茂盛的芦笛,形状如挺起的男性性器。惠特曼以芦笛为题,其中所反映的同性恋情感已暴露无遗。

在无人踏过的草径上,

在碧水外溢的池塘边,

消遁的灵魂又展现了生命,

禁锢我心灵多年的关于享乐、利欲和循规蹈距的教条

都已消失无影。

虽然没人会首肯,但我的灵魂清楚地感到,

我歌唱的人沉浸在同志的欢爱中。

远离尘世的喧嚣,

我们的言语吐露着芬芳,

在这个无人来到的角落里我自由自在,无所顾忌。

强大的生命伴随着我,向我显示了我所追求的一切,

我决心只高歌同志情谊,

让这首歌延续到我生命的尽头,

把这份充满活力的爱延续给后人。

四十一岁第九个月的这个下午,

我为所有年轻的和曾经年轻的男人而活,

我要说出日夜陪伴着我的秘密,

我要欢庆同志的爱情。

(在无人踏过的草径上)

来吧,我要向你袒露我宽阔的胸脯,

我要冲破这片窒息与压抑;……

我要植下同志之爱,让它丰厚得如遍布美国河岸、

湖边和原野的树丛,

我要用同志之爱

使各个城市如臂膀搂住脖颈,永不分离。

有人说我想摧毁制度,

但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制度,

(我究竟与制度有多少共识?究竟与它的毁灭有多少共识?)

我要在曼哈顿,在每个城市,不管是内陆还是海边,

在田野上,在丛林中,在水平线上每一寸土地里,

不要大厦不要法规不要商贾不要任何争论,

建立起亲密的同志之爱的制度。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惠特曼由于超龄而被分配当护士。充沛的精力,强烈的个性魅力和对病员的悉心照顾使他获得了很多士兵的爱戴,连医生都说有惠特曼在场经常能象耶稣基督一般奇迹地使病人转危为安,而诗人则相信同情、友谊与爱比任何药物更能医治伤痛。“我从里到外都是神圣,被我触过和触过我的人也会变得神圣。”他也曾爱上过其中的一些士兵,甚至提出要与他们共同组建家庭,但战争结束后都各归其路了。尽管如此,诗人与许多士兵保持联系,每封信总以“亲爱的孩子与同志”开头。

这场经历使惠特曼进一步认识到同志之爱的力量与重要性,使他对同性恋的歌颂超越了个人情怀。他认为对同志之爱的承认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这种爱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诗人思想的升华体现在他所作的《展望民主》中,并为他创作《自我之歌》作好了精神铺垫。

内战结束后,惠特曼结识了一位名叫彼得·道耶尔(Peter Doyle)的十九岁的马车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充实的爱情旅程。那是1866年的一个冬夜,诗人坐上了彼得驾驶的马车。“当时车上没用其他的人,我见他只在肩上披了条毯子,冷得瑟瑟发抖,于是想过去安慰他一下。当我把手放在他的膝盖上时,我们四目相视就熟知了对方的一切。他一直坐到终点,然后又和我一起回来。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最紧密的朋友。”这是彼得在1895年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他与惠特曼的初次相见。

惠特曼与彼得在后来的几年中相守。惠特曼每天等着彼得下班,两人总是在晚上驾车出游,同出同归。有时他们在月光下漫步,一起躺卧在星辰下。彼得不识字,于是惠特曼就教他语文、算术与地理。虽然后来两人各随家人搬迁,劳燕分飞,但保持定期的会面。“彼得是个很非同一般的人。他一点不懂书本,却了解生活中的一切。他是一个时刻洋溢着活力的如神灵一般大方的劳动者。”惠特曼说。充实的爱情生活使诗人歌颂同性恋达到了极其开朗的境界,并写出后来增录于《草叶集》中的代表他创作最高峰的《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

我相信你,我的灵魂,你是我的另一半,我不会贬损你,

也决不会让别人贬损你。

我们懒懒地躺在草地上,我解开了你上衣的第一粒纽扣,

不想有言语,不想有音乐或节奏,不想有任何习俗或训导,

不想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让我沉醉在这片寂静中,沉醉在你铜管乐一般浑厚的嗓音中。

记得另一个透明的夏晨,我俩躺在一起,

你的头卧在我的胯间,轻轻地翻转,

你解开了我胸前的衬衣,你的舌头伸入了我裸露的胸脯,

触到了我的胡子,又摸到了我的双足。

我立刻感受到超越了琐碎尘世后所带来的宁静与理识,

我知道上帝之手就是我的未来,

我知道上帝之灵就是我的弟兄,

所有的男人都是我的兄弟,所有的女人都是我的姐妹,

爱是创世的依靠,

爱犹如原野上坚挺与疲软的草叶一般无穷,

爱在蚂蚁集居的洞穴里,

爱在长满青苔的篱笆上,在乱石堆里,

在毛蒌、接骨木与商陆草里。

惠特曼与彼得的情谊一直维持到诗人去世,但即时在弥留之际,惠特曼仍满怀着对生命的热爱。

虚弱缓慢的血液里烈火仍在燃烧,

对同志与爱情的信仰仍然常青。

一个世纪过去了,惠特曼的诗歌已被广泛传颂,而他向往的同志之爱的理想世界还没有到来,但诗人向世界所作的宣言永远激励着广大的同志,正如英国同性恋运动先驱即后来成为惠特曼学生的卡宾特在1872年的一封信中所言:

“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一想到那美好的未来,迷茫也虽之消失。亲爱的朋友,你的努力已经使全球男子牵手共行变得日益可能。为了这个梦想,你献出了生命,你的后人也会不惜一切赴汤蹈火,因为这场奋斗带来的精神报酬超越了任何折磨与苦痛。”

“我们虽然还很难定义强烈而宜人的同志之爱,即男人间的感情依偎,但这种情爱却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如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一个伟大的诗人,难到这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成为一个同志?我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不要把这个词条变成纯粹的同志宣言。惠特曼的最大贡献在于新诗,而其它方面以及性取向,则不是重点。(这句话是上一个词条编辑者所留下,但因为言辞有些过激、不妥,所以做了一点修改。)]

——摘自惠特曼《展望民主》

注:

①“布鲁斯布里集团”为本世纪初剑桥大学的知识分子所组织,成员多为同性恋者,包括作家EM福斯特,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历史学者列顿·斯特拉奇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等。见本刊第六期《凯恩斯探秘》。

②后人发现惠特曼的手纪里对所有相爱的人都只以名字的开头字母称呼,并在出版前把所有的男性称呼改为女性。要真实领会惠特曼的原意,阅读他的诗歌时应该把对女性的赞颂改为男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5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